大額計提的背後,到底是財務洗澡還是財務造假?

2019年末與2020年初,A股上市公司再次掀起一股“預虧潮”,且多家上市公司預虧的金額讓市場大跌眼鏡。如*ST鹽湖預計2019年度虧損432億元至472億元,也成為截至目前為止A股上市公司的“虧損王”。在多家上市公司預計鉅額虧損的背後,大額計提減值準備成為千夫所指。

大額計提的背後,到底是財務洗澡還是財務造假?


常見的上市公司減值準備主要包括商譽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計提減值準備,則主要包含商譽減值準備與資產減值準備。

眾多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與近些年來上市公司興起的資產重組潮密切相關。重組方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併購重組頻頻出現高估值、高業績承諾與高商譽的“三高”併購現象。但由於業績承諾不靠譜,重組方在業績承諾無法兌現的情形下,上市公司不得不計提鉅額商譽減值準備,上市公司業績鉅虧變得不可避免。

大額計提的背後,到底是財務洗澡還是財務造假?


而資產減值準備則與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有關。像企業的廠房、設備、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由於損耗,或毀壞,往往會形成資產減值。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則是需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但無論是計提哪種減值準備,如何計提則大有文章。現行的會計準則,允許上市公司按照審慎的會計原則,對於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計提減值;允許上市公司對併購產生的商譽,在未能完成業績對賭的情況下進行商譽減值;也允許對在進行資產重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包袱進行處理。同樣也允許對於日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資產損耗等進行減值處理。不過,會計準則遵循的是分年攤銷的原則,以避免引起財務報表的大起大落,造成財務失真。

大額計提的背後,到底是財務洗澡還是財務造假?


但在現實案例中,“一次性”計提的現象卻較為普遍。比如中集集團2019年預計計提資產減值40億元~55億元;華東科技預計對子公司相關項目計提資產減值56.56億元等等,不勝枚舉。

因為重組方業績承諾不達標,因為上市公司日常經營的需要,計提商譽減值準備與資產減值準備固然非常有必要,但其採取“一次性”計提的方式也非常有必要嗎?個人以為,這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在相關上市公司計提鉅額商譽減值準備或資產減值準備後,滬深交易所往往會下發問詢函或關注函。而從某些問詢函或關注函的內容看,監管部門對於其“一次性”計提其實也是持懷疑態度的。比如金科文化2月2日披露了2019年預虧23.95億元至24億元,主要原因為商譽減值及其他資產減值的事項。深交所於3日下發了關注函,要求上市公司結合相關情形,說明商譽減值跡象出現的具體時點,減值的測算過程,以前年度商譽減值準備計提的充分性和準確性;是否存在通過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的情形等。

實際上,深交所的類似疑問,也往往被市場解讀為上市公司欲通過鉅額計提的方式,實施財務洗澡。由於上市公司在經營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通過鉅額計提商譽減值或資產減值,通過財務洗澡的方式,往往能夠將相關問題掩蓋,並讓其消失於無形。如果商譽減值或資產減值是通過歷年分攤的方式消化,那麼相關問題就容易被暴露,從而會為上市公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去年底今年初再次出現上市公司預告鉅額計提減值並導致的鉅虧現象,背後並非沒有原因。除了某些上市公司確實有必要之外,更多的上市公司均存在財務洗澡的嫌疑。

而個人則認為,市場將上市公司鉅額計提解讀為財務洗澡行為,其實是不準確的。財務洗澡的本質,就是財務造假。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對於上市公司鉅額計提現象,絕對不能只是下發問詢函那麼簡單。而是應該要求上市公司、審計機構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通過歷年分攤的方式進行消化商譽減值或資產減值,而不是通過“一次性”計提後就萬事大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