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管理是氣候變化適應的關鍵

水資源管理是氣候變化適應的關鍵

自2007年以來,氣候適應型水管理已成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投資目標和實踐主體。結合強有力與靈活的方法,通過水管理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可以確定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明確的優先事項。2019年12月5日,國際水資源研究管理研究所(IWMI)發佈題為《適應飢渴:加速水和氣候行動的一致性》(Adaptations Thirst: Accelerating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and Climate Action)的報告,認為氣候變化適應性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水資源管理,任何關於氣候變化危害的描述都會涉及到乾旱、洪水、極端降雨、冰川與積雪消失,因此,氣候變化就是水的變化。水的雙重性所帶來的挑戰需要轉變,水是一個發展機遇,水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議程應該圍繞水的恢復力進行調整。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水循環,其影響正通過經濟、糧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區產生連鎖效應,並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成敗。應對氣候變化的水適應需要通過水治理和參與、信息與學習、系統多樣性與連接性、基礎設施與技術四個全系統行動領域進行協調。基於氣候適應型水管理行動組織框架,IWMI提出以下建議:

(1)將適應氣候變化的全系統行動作為水治理的緊急優先事項

傳統上,人們普遍認為水資源管理的行動已被簡化為孤立的實體基礎設施。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規劃者、資助者、社區、部門和政治領導人,通過建立跨部門、跨用水群體和跨尺度的氣候適應性水管理:①改革或加強多層次的水治理(區域、國家、省、地方),作為行動的基礎,加強管理,確保上級機構授權下級決策;②使用流域和盆地作為適應水的關鍵管理單元,認識到必須跨水文、政治、行政和部門邊界的協調行動;③在跨部門規劃中採用自下而上的風險評估方法,將利益相關者的優先事項與適應決策聯繫起來,這種方法考慮到現有的適應能力,有助於就適應能力的遠景達成共識;④確保將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人群納入所有行動,以避免適應氣候變化加劇基於財富、種族、社會地位和性別的不平等。

(2)積極準備應對高可信度的影響以及增加和危險的不確定性

由於氣候的不斷變化,許多地區正在出現不熟悉的、新奇的和變化的水系統。過去的經驗是未來水危機的可靠預測者,這一基本的、長達幾個世紀的前提已經不復存在。人們面臨著新的不確定性,而且這些不確定性的深度正在增加。因此,適應需要果斷地對高可信度的影響做出反應,但應避免採取隨時間而難以撤消、修改或調整的行動。因此必須:①設計基礎設施選項,在未來可能的氣候條件下表現良好,同時在與水相關的適應方面保持靈活性,特別是對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機構;②在氣候安全水資源管理的所有行動領域中嵌入魯棒性和靈活性的核心概念,使用基於風險的方法來識別和管理不確定性;③確保與水相關的政策、監管體系、基礎設施投資和規劃過程,明確承認和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深度不確定性”的結構決策。

(3)驗證在動態、不確定的水期貨下適應性投資的商業案例

長期實踐認為,人們可以通過成本效益分析來優化水管理決策,在這種分析中,低概率和未來的水風險被嚴重低估或忽略。當水系統以動態和不確定的方式變化時,一種固定的風險觀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或決策,而這些投資或決策不容易修改。新的經濟分析方法正在出現,用於評估水管理方面的投資,其目的是更清楚地權衡未來的選擇,並使決策者能夠清楚地瞭解氣候變化下的成本和收益。這要求:①認識到假定未來的水風險可以自動降低是不合適的,要確保水投資的經濟分析適合在不確定情況下做出決策;②在較長時期內(例如,將評價範圍擴大到投資的經營壽命)和對非傳統性成本和收益進行評估,以便能夠在收益分析中考慮穩健性和靈活性;③為投資運營期結束後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計劃,以減少因疏忽造成的不適應風險;④使用實物期權分析、決策樹和多目標彈性評估,審查水資源投資,以幫助重新考慮成本和收益,如知識、風險和氣候變化。

(4)投資於水和氣候信息系統

政府、社區、發展組織和企業對氣候如何變化幾乎沒有控制權,但他們確實控制自己的決策過程,可以確保決策能夠持續支持有彈性的水未來。隨著水資源狀況的變化,需要能夠調整或替換的策略,以應對缺水、極端事件和汙染狀況變化的風險。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對水和氣候信息的高度自信和最新信息的需求以及將其用於彈性解決方案的技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為此必須:①投資於監測、遙感技術、數據管理和分析,向決策者提供他們需要的關於動態變化風險高度可靠的水信息,併為彈性管理提供信息;②在各級傳播信息,支持發展使用和應用數據的技能,促進廣泛參與,以促進全社會對水的學習和適應;③將數據用於確定當前和未來易受氣候變化水相關影響地區或部門的優先行動;④根據風險和結果對數據稀缺性或不可靠性的敏感性,調整決策過程,考慮數據的侷限性或低可信度,優先考慮靈活性,並使戰略目標更加保守。

(5)協調水資源保護和氣候保護,加快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基金指的是正式用於氣候變化緩解和適應、毀壞和損失以及氣候變化行動的其他具體目標。然而,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水制度變化具有全系統的影響,所有的水供應現在都應與氣候保護和氣候適應性水管理相一致。其目標應該是將系統性風險與系統性解決方案結合起來,並利用融資來加快採取行動,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此必須:①將氣候保護與水的公共和私人保護結合起來,擴大可用資金池,以加速氣候安全用水管理的主流化;②提醒投資者注意水和氣候影響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以及有效的、可實現的風險評估機制,以便在考慮可輕鬆得分和溝通的潛在投資時使用;③根據水和氣候變化投資風險的重大重疊,調整水和氣候變化項目的資格評估和評估程序;④評估如何在項目開發階段減少與跨界水合作有關的金融風險,因為水制度可能會發生變化;⑤擴大保險產品的可及性,管理與水有關的災害損失的剩餘風險,擴大分擔轉移風險的投資者範圍。

(6)利用水促進其他部門的適應和政策一致性

水的性質是系統的,水制度變化使整個社會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與水相關的行動使適應工作更有效地解決跨部門和跨群體的各種脆弱性。在協調一致的政策支持下,精心設計的與水相關的適應措施能夠協同解決方案,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方面的進展,例如通過糧食安全和農村生計、金融、城市、基礎設施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和地方主導的行動等方面的行動軌道由全球適應委員會發動。為了利用這些協同作用,應考慮:①糧食安全:在流域和盆地尺度上評估農業的水生產力,並採取行動引進節水技術、改變管理和經濟激勵措施,以提高水生產力、減少農業用水;②農村生計:鑑於小農極易受到氣候變化與水有關的影響,將適應氣候變化的水管理方法納入發展中國家農村社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計劃和投資;③城市:在能源、災害應對、公共衛生、供水、衛生和環境等方面,通過行動整合水資源管理,以增強城市的彈性,而不是將其視為公用事業的唯一關注點;④基礎設施:評估和減少許多類型的基礎設施(例如,運輸、能源和農業)與水有關的氣候風險,這些基礎設施雖然不屬於水基礎設施,但可能受到氣候變化與水有關的影響;⑤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將生態系統及其服務作為自然基礎設施納入與水有關的規劃和投資(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決策中,以補充已建成的基礎設施,並提高管理盆地恢復力的靈活性;⑥國家層面:確保在適應規劃和協調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水需求時,在部門政策之間以及在《巴黎協定》下由國家決定的貢獻中處理與水有關的權衡;⑦全球層面:利用水資源作為相互聯繫的共同點,在《巴黎協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仙台框架之間建立一致性。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1期,吳秀平 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