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春節有哪些習俗?

世美界麗人生


“年”在上古時稱為“載”,夏商時稱為“歲”,周開始稱“年”直到現在,古人通過年來劃分新舊,並在這個日子進行各種慶祝,夏朝時新年節定在1月初1,周朝定在11月初1,秦朝定在10月初1,而到了漢朝重新恢復了夏朝曆法,也就是今天的農曆,以1月初1為新年節,後世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了華夏子孫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貼門神,一般有文臣和武將,文臣有剛正不阿的魏徵、包公等,武將有殺伐果斷的秦叔寶、尉遲恭,圖為成都寬窄巷子的門神。

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為與國際同步,使用西方曆法,也就是今天的公曆,並把公曆的1月1日改為新年節,而中國人自己的農曆1月初1改為春節,解放後我們把公曆的新年節定名為“元旦”,農曆1月初1定名為“春節”。而要說到古時候的春節習俗,最早定型是在西漢,統治者休養生息後,百姓生活達到一定高度,各地區人民同在這一天過春節,主要內容包括拜神、祭祀、慶祝等。

以前春節,給達官貴人拜年的人太多,主人招待不過來,於是客人就留下賀年帖,意思是自己來過了,圖為民國時期的賀年帖。

隋唐以前,中國人的春節慶祝方式偏向於鬼神,比如燃鞭炮、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等,隋唐以後,由於社會開放,民族交融,春節的慶祝方式由敬鬼神變成大眾娛樂的節日,比如放鞭炮不是為了驅鬼辟邪,而是喜慶、熱鬧,元宵節也不是為了祭祀天神,而變成了吃湯圓、賞月、賞花燈的全民娛樂活動。

圖為晚清北京,春節人們互相拜年行作揖禮,作揖是中國傳統禮節,現在人習慣了西方握手禮,遺忘了咱自己的作揖禮。

到了明清時,春節從娛樂型更加豐富多彩,舞獅、唱戲、說書、高蹺、遊船、廟會、花市,好不熱鬧,同時春節增加了禮儀型,人們在新年這一天互相祝賀,有身份的人互相送帖,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叩拜,饋贈禮物,當然春節家人團聚,祭祖,吃餃子,拜年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必備項目了。

圖為民國時期南方春節舞龍。

除中國人過春節外,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朝鮮、韓國、蒙古、越南等國也過春節,比如春節日本人必吃年糕,互送賀卡,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等;越南人也在這一天放鞭炮,年畫,春聯,廟會,一樣都不能少;朝鮮和韓國在這一天都要穿上傳統服裝祭祀祖先,給長輩拜年,壓歲錢,傳統美食等;蒙古也過春節,只是他們管這一天叫“白月”,家家互互聚集慶祝,並舉行盛大的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