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感覺寫不出唐詩宋詞那樣的絕句詩詞?

布儀


你寫不出,別人就寫不出嗎?現在的什麼文學大師寫不出,就沒人能寫出嗎?

不要用自己微薄的詩詞水平去度量所有在世的精英,也不要用所謂的名義上的精英去衡量這個世界所有 的精英,那樣太短視,太膚淺!

唐宋詩詞確實精彩,也確實沒有幾個人可以隨便能寫詞來,可是,如果天下的人都是閣下的觀念,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尤其是喜歡文學的人,是否有太無能的那種嫌疑呢?

我的觀點是,唐宋的詩詞是中國詩詞的巔峰,可是,我們作為後人,真真正正地感到超越李白,蘇東坡少數幾個詩人,確實是難以完成任務,可是對於其他的詩人,並不是不可逾越的!我覺得我有信心。你覺得你不成,你可以放棄!我希望這種厥詞不要氾濫成災,一個人的無能,希望大家都像你一樣的無能,不僅低劣,還卑鄙!


一笑貫長天


這是一個很正面的問題,很高興談談個人看法。

我想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的詩詞,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育內容和目的不同。古代教育最早從夏朝開始,到了唐宋時代已經很完善,基本形成初級,中級,高級教育體系。學習內容,由淺入深,都是古代文學的核心。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四書”,《五經》,以及書法,禮儀等。學到中級以上就已經是滿腹經綸了。古代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科考選拔各級國家管理人材。由於學習內容廣泛,學得努力,學得紮實,人材輩出,湧現了許多大文學家,大詩人,以及良相賢臣。如“八大文學家”,李白,杜甫,辛棄疾,蘇軾,王安石,李清照,陸游等。

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以科學高度發展為標誌的信息化新時代,學校的教材已經多科化,內容已非古代大不相同,文學僅是其中一類。既使文科古典文學也不像古代那麼專一。因此,今人古典文學基本功與古人已無法相比。

二、環境不同,決定了感情的廣度和深度。古代科學不發達,交通十分不便,全靠車馬步行。山水阻隔,千百里路往往歷月經年。人們雖然歷盡艱辛,但是在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因此,他們寫的詩詞刻骨銘心,感人肺腑。我們現代交通一日千里,信息隨時可見,但方便簡化了生活,舒適淺化了創作源泉。

三、格律詩是古人創造的,他們是師傅。現代人學近體詩,不用說別的,那蹩腳的古文,繁複的格律,有多少人能學懂弄通,更不用說達到人家的熟練程度。另一方面,師傅是專門家,業餘比得了專業嗎?還有,師傅的造詣千錘百鍊,那種水平趕得上嗎?這就是千年以來,後代超不過先人的重要原因。不客氣地說,現代國學專家還趕不上一個秀才舉人。

四、一味模仿,不求創新。學習國學的人不少,寫近體詩的人也不少,但學得不深不透。沒有認真去想怎麼創新,怎麼賦予近體詩時代精神。許多人為了尋求古味,坐在高樓裡寫風花雪月籬笆牆……。唐詩宋詞文學珠峰,怎樣才能攀越呢?

謝謝!


用戶泰和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繁榮最輝煌的時期。據《全唐詩》及其有關補遺所載,現存詩有52000餘首,作家2300多人。數量之多,作者之眾,內容之廣,風格流派之繁,體裁樣式之全,均堪稱空前。

宋朝也是這樣。宋帶留下名姓的詩人(包括詞人)共7868位留下詩詞208386首。

為什麼現在上寫不出來唐宋那樣的詩詞呢?

首先是人文環境不一樣。唐宋詩人男女老幼都有,他們從小就受詩歌的薰陶,會說話就會讀詩,不會寫字就會寫詩。如王安石筆下的“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不管子厚發展如何,方仲永五歲就會寫詩不會有假。陳知玄《五歲詠花》“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孕在,明日定隨風。”

駱賓王七歲寫《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不但男孩會寫,女孩也一樣。李冶6歲的時候,寫出了一首《詠薔薇》,“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雲鬟散,更念木枯榮。”在這首詩中,“架卻”諧音“嫁卻”,父親認為女孩六歲就知道要嫁人,恐怕長大不守婦道。就把她送到道觀出家了。薛濤八歲那年,父親薛鄖在庭院裡的梧桐樹下歇涼,他忽有所悟,吟誦道:“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頭都沒抬,隨口續上了父親薛勳的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親聽後高興女兒有才華,但兩句詩他卻理解歪了,認為女兒有伎女的潛質,果然後來薛濤做了伎女。

其他還有如權德輿4歲能為詩,令狐楚5歲熟詩文,杜甫7歲作詞賦,張九齡、李百藥、徐彥伯等,皆是幼時能詩文的神童。就連造反的黃巢也在五歲寫了他的第一首《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一看就有造反派的味道。

科舉制直接促進了唐詩的生輝,唐代最主要的科目有明經、進士科。進士科主要考試科目雜文。到開元、天寶年間雜文已明確為詩、賦各一首。

考試中是以詩、賦最重要。進士考試詩賦之制在唐代社會營造了重視詩賦的氛圍,這種價值取向和取士標準為唐代造就了一大批業專攻詩賦的人,這也正是一種文學體式發展繁榮的重要前提。南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指出:“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唐詩中有一種體裁叫“賦得”,是應制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就是模擬考試題,白居易的名篇《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就是這種體裁作品中的佼佼者。由於科舉考試要考,所以從小的教育就圍繞這個進行,就像現在的高考指揮棒一樣,考什麼教什麼,考什麼學什麼。孩子從小就有詩的教育,就懂得平仄對仗,長大自然就一通百通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唐詩宋詞都是能唱的,音樂與詩詞是相通的,孩子從小唱歌就唱詩詞,與我們今天唱的歌與詩詞是兩回事當然不一樣。

第二個原因就是生活境遇不同。盛唐知識分子大多都有報效國家,揚名立萬的雄心壯志,這種雄心壯志產生了邊塞詩;而大部分人都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人或者流落江湖,或者隱居山林,這樣山水詩田園詩就有了生活;大量的知識分子流落到民間瞭解了下層人民的痛苦,一部分人就著手這類詩的創作,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賣炭翁”李紳的“憫農”都屬於這類揭露社會不公,反映人民疾苦的詩。像蘇軾一生歷盡千辛萬苦,多次被貶,一次比一次遠離故土,所以他寫出那麼多帶有生活基礎,帶有人生哲理的詩詞歌賦。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苦難,看到了人民的痛苦才能寫出《三吏三別》被後人稱為詩史。而今天的人根本沒有這種生活基礎,有些學寫格律詩的人無非就是無病呻吟,假裝憂國憂民。沒有生活基礎就沒有靈感,沒有靈感即使寫出詩也沒有靈魂。

所以現代人寫不出唐宋人那樣的詩詞。


桃之夭夭老牛


唐詩宋詞把祖國的大好河山都寫絕了,現代人還怎麼寫?再說了,現在什麼時代了,誰道非要寫出唐味宋味?毛主席的詩詞雖然大多按唐詩格律宋詞詞牌名寫就,但其詩詞所表現的意境與唐詩宋詞卻有很大區別。毛主席詩詞的詞語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意韻美,其氣勢磅礴、氣吞山河、豪邁奔放、柔情傲骨的詩句可以說比唐詩宋詞更勝一籌。所以,現代人寫格律詩詞絕句,也不可完全的“古色古香”,何嘗不可具有一點現代氣息。更何況,現代人與唐人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相去甚遠,其自然環境、生活習性、人文理念、社會制度、語言文化環境等諸多不同,所寫詩詞又怎能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我們不是不知,唐人宋人潛心於詩詞,以詩詞為主流文化,並且,詩人們大多遊歷於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可以說詩詞遍天下,他們把那個時代的山川江河名勝古蹟該寫的能寫的幾乎都寫絕了,把該用的能用的詞彙幾乎都用上了。因此,要現代人寫格律詩詞具有唐宋的味道,實在有些勉為其難。 比如詩仙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果現代人看到飛瀑,要寫出如此磅礴壯美意境,可說是很難很難。看過現在有人描繪山間瀑布的,什麼“飛爆傾瀉三千丈,恰似銀河落平川。”;什麼“飛瀑一瀉三千尺,疑是天河下九天。”無非就是換了幾個字,其詩境及創作手法別無新意,仍擺脫不了模仿抄襲之嫌。況且,李白其誇張手法“三千尺”、“落九天”,我們總不能換寫成什麼“四千尺、六千尺”、“落七天、落八天”吧,這豈不成笑話,不倫不類。這樣的模仿抄襲,又有多少意義呢?如果是我,寫不出來,乾脆不寫。何苦讓人數落恥笑!

好了,簡單地說說就行了,現在的生活節奏不容我多說,除了詩詞大師專家,也不容現代人去刻苦鑽研唐詩宋詞。有閒情逸致,寫詩詞玩玩、娛樂娛樂,沒必要過度完美追求並且也不可能達到唐詩宋詞之味道。那樣會心累、體累,得不償失!


東方白542


你不象李白是天才加酒鬼,你寫不了詩。你不象杜甫是窮鬼加酒鬼,你寫不了詩。如果你象我,是天才是酒鬼是窮鬼,你肯定會寫得好詩![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鑑水漁翁


今人為什麼寫不出如古人那樣才氣橫溢,讓人拍案叫絕的詩歌,其主要根源還是文學修養的欠缺。

這裡,從以下兩點略作淺析:

一,古人今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古代讀書的學子從漢字的讀音釋義入門,繼而讀頌研習,終生浸泡在諸子百家的經典,四書五經的章篇,詩詞歌賦的字裡行間之中,作文臨仿,互贈對答,從不間斷。自然,他們耳濡目染,所能熟練駕馭的字詞,所能體會領悟的名篇佳作是今人所無法比擬的。

今人所學之課程,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又不斷地受現代潮流的影響和制約,單就所能駕馭的字詞數量,熟記的古代名篇佳作篇幅,就有天壤之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有一定的字詞積累,是不可能寫出好詩的。詩是語言的精華,不能展現出漢語語言魅力的詩歌,自然也就不是好詩。


二,取士的不同。

古代分文舉武舉,武舉靠疆場立功和校場較量而晉身仕途,文舉是以詩詞文章取士,無錢不能捐官的清貧學子,也就惟有寫文章這一途徑了。

今人求學入道,單靠文章詩詞歌賦,則無異於緣木求魚。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學子,雖然滿腹錦繡文章,或亦然不能晉身仕途,或仕途多舛,他們自然會臨景傷情而感嘆抒懷,“憤怒出詩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以為好多經典性的詩詞,都是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總之,今人寫不出如古人那樣美到極致的詩詞,就是今人的“文學修養”不夠。


黃土情愫


古代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詩絕句的人,大多數都是飽讀詩書、跋山涉水,幾經趕考,為朝廷高官,或進士、太守、太傅,參政議政,但他們大多數遭遇罷相,貶謫,但還是心繫朝廷,“不平則鳴”,他們把憤懣與不平凝於筆端,注重社會現實,反應下層人民的疾苦。比如王安石,他不僅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名篇:《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王安石的這首詞作寄託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歷史盛衰變遷,表達出深沉的抑鬱和沉重的嘆息,全詞情景交融,立意高遠,境界闊大,自成一格,堪稱名篇。王安石在散文、詩詞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詩詞開啟宋朝一代風氣,梁啟超稱他為西江文學之祖。

比如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母親早逝,兒子夭折,妻子早逝,坎坷的人生,仕途的失意,與子由七年的離別、牽掛、思念之情之下,面對一輪圓月,心潮起伏,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首傳世佳作。

比如李白 的 《長相思三首》: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diàn)色寒……天常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昔時橫波目 ,今作流淚泉…… 是詩人受排擠被迫離開長安後,天高地遠,關山阻隔,億君懷君,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的相思之苦,在秋聲秋景的襯托下的望月懷思。

沒有離鄉之痛,望月思親,沒有曠世奇才,張若虛寫不出一副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他和他那《春江花月夜》的詩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永遠照耀著中國的詩空。

沒有跋山涉水,沒有風餐露宿,納蘭性德寫不出:“風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鄉心夢不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的。

今天的我們不再會經歷戰火紛飛的動盪,不會有長達七年和親人無法相見,不可能有蘇軾坎坷的遭遇,不會深刻地感知人情冷暖,飽受滄桑,但是,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詩人作家,比如,現代作家、詩人,巴金、丁玲、趙樹理、艾青、賀敬之等等,他們的作品《家》、《莎菲女士的日記》、《大堰河 我的保姆》、《回延安》、《白毛女》等等同樣可以讓我們學而不厭,看而不煩,同樣讓我們心潮澎湃,‘幾回迴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同樣搬上熒屏,同樣翻譯成多國語言。

更有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革命家毛澤東的這首詞,描寫北國雪景,縱橫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代表毛澤東的豪放風格。他老人家集無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和詩人於一身的傑出領袖,他的詩詞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哲學觀念、思維方式,生活閱歷,切身感受,思想境界,人生情致,創造才能和審美情趣的反應等等,那個古人能比?




書香百味


不是寫不出,而是時代發展,情況不一樣了。術業有專攻,現在是多元世界,多元社會,人們的關注點不同了,教育方式也不一樣了。

1.現在中國十幾億人口,人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能寫文章的人基數大了。但是再好的文章傳播範圍都是有限的,只能在某一領域內。唐宋時期人口最多也就幾千萬,能寫文章或詩詞的人並不是很多,封建社會窮人飯都吃不飽,讀書簡直是奢望。但在那些少數讀書人的圈了裡,一旦誰誰詩詞作的好,首先會在他們的圈子裡傳播。文人是相惜的,以文會友是文人墨客們的交友方式。古時文人大部分都是有個一官半職的,(考取功名是古代文人的一條捷徑)如歐陽修,王安石,李白等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文人雅士的文章最先是在上層社會傳播的,哪像現在自媒體時代。

2.古代謀取前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功名。而科舉考試就是考寫文章,寫八股文。一篇好文章就能取得功名,就能走上仕途,就能光宗耀祖。所以那時候的書生們“三更燈火五更雞”,花個三兩年也許就博取了功名。而現在人呢,從幼兒園直到大學畢業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十幾年裡學習科目繁多,既要學人文歷史,又要學自然科學知識,比古人學習的範圍大的多了。術業有專攻,古人寫文章是專攻,而現在人呢,寫詩作文有的只是興趣。

3.古代文學體裁相對較少,而現在文學體裁、形式多樣化。詩詞八股文是古代文人的術業“專攻”,現在小說、詩歌、散文、戲曲、影視劇本等等,文學樣式多而廣了,受眾群體也不一樣了,好的作品產生的範圍群體也大了,想要出類拔萃,真的很難。

4.現在高等學府裡的大學生們放在古代個個都是舉人進士。大學辯論會上的那些引經據典、口若懸河的辯手哪個也不輸過去的那些詭辯家。大學生們知識廣泛,文化水平更是遠超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每年高考出現的滿分作文絕不輸那些所謂的古代文豪,只是受關注的群體和範圍不一樣了。

所以,不是現代人寫不出唐詩宋詞那樣流傳千古的文章了,而是時代不同了,文學形式多樣化了,一文名天下不再符合社會的主流意識了。


文一多


現代人為什麼寫不出古人詩詞,筆者認為有幾方面原因:

一.學校學的唐詩宋詞不足於你能創作出古人的詩句,因為現代人還趴在古人堆裡,什麼平平仄,仄仄平聲調中不能自拔,好像離開這些就脫離了古人詩詞的意境,不務正業。

其實,古代詩詞人創作實際也是從社會生活觀察中來,我們現代人其實也可以觀察民情,山川,大河,天空,也應該能寫出意境作品來,人們偏偏不去做,而是在古詩詞裡找一句斷頭去尾,看看頭條出對聯就知道了。其實文化人出個上聯並不是難事,我們偏偏不去做,總是在古詩詞堆裡找一句,這樣下去怎麼能有進步出新。學習傳統,不能陷進傳統不能自拔。

2.今人沒有必要總是在古人堆裡重疊,應有自己一套創作方面,不要收到古詩詞侷限,影響。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可運用的字和句太多了。墨守成規,不能打破常規,我們那有新時代的詩句,日月星辰,山川大河,故里新貌都是很好的素材,細緻入微觀察大自然,人民生活的變化,就能創作出既有傳統又有時代優美的讚歌。

3.練習創作從觀察事物開始,我們看到一方精美的石頭,看到一件藝術品就應該能創作一首詩詞出來,平仄捆綁了人們的手腳,因為不按照古人辦就怎麼怎麼不對等等。古人有古人的創作方法,今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理論。在繼承上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才能進步。


黃海榮


我是晴空莽莽,我來回答。現代人寫不出唐詩宋詞那樣的風韻,歸根到底是文化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學產生。

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世界各種文化有了交集,互聯網暢通無阻,網絡文學四面開花。現代人除了上學時學點古代文學詩歌以外,大學便專精各種學科,步入社會就開始工作了。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沒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不受外界影響去學習國學。

而唐宋時期,文風盛行。無論是世家豪門,還是寒門學子,從小便開蒙,從三字經開始,全都是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熟習四書五經、經史子集。文人都是飽讀詩書有著豐富的文學底蘊,並且少時就出門遊歷,走遍山川河流,看過人情世事,寫出來的詩詞都包含著個人經歷情感與遠大志向,所以讓人驚歎!總結一句話:古人學文精於一道,今人選擇太多,只是廣泛涉略,如何相比?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390282054097876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