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感觉写不出唐诗宋词那样的绝句诗词?

布仪


你写不出,别人就写不出吗?现在的什么文学大师写不出,就没人能写出吗?

不要用自己微薄的诗词水平去度量所有在世的精英,也不要用所谓的名义上的精英去衡量这个世界所有 的精英,那样太短视,太肤浅!

唐宋诗词确实精彩,也确实没有几个人可以随便能写词来,可是,如果天下的人都是阁下的观念,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尤其是喜欢文学的人,是否有太无能的那种嫌疑呢?

我的观点是,唐宋的诗词是中国诗词的巅峰,可是,我们作为后人,真真正正地感到超越李白,苏东坡少数几个诗人,确实是难以完成任务,可是对于其他的诗人,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觉得我有信心。你觉得你不成,你可以放弃!我希望这种厥词不要泛滥成灾,一个人的无能,希望大家都像你一样的无能,不仅低劣,还卑鄙!


一笑貫长天


这是一个很正面的问题,很高兴谈谈个人看法。

我想现代人写不出唐宋时期的诗词,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育内容和目的不同。古代教育最早从夏朝开始,到了唐宋时代已经很完善,基本形成初级,中级,高级教育体系。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都是古代文学的核心。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以及书法,礼仪等。学到中级以上就已经是满腹经纶了。古代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科考选拔各级国家管理人材。由于学习内容广泛,学得努力,学得扎实,人材辈出,涌现了许多大文学家,大诗人,以及良相贤臣。如“八大文学家”,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等。

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以科学高度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新时代,学校的教材已经多科化,内容已非古代大不相同,文学仅是其中一类。既使文科古典文学也不像古代那么专一。因此,今人古典文学基本功与古人已无法相比。

二、环境不同,决定了感情的广度和深度。古代科学不发达,交通十分不便,全靠车马步行。山水阻隔,千百里路往往历月经年。人们虽然历尽艰辛,但是在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写的诗词刻骨铭心,感人肺腑。我们现代交通一日千里,信息随时可见,但方便简化了生活,舒适浅化了创作源泉。

三、格律诗是古人创造的,他们是师傅。现代人学近体诗,不用说别的,那蹩脚的古文,繁复的格律,有多少人能学懂弄通,更不用说达到人家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师傅是专门家,业余比得了专业吗?还有,师傅的造诣千錘百炼,那种水平赶得上吗?这就是千年以来,后代超不过先人的重要原因。不客气地说,现代国学专家还赶不上一个秀才举人。

四、一味模仿,不求创新。学习国学的人不少,写近体诗的人也不少,但学得不深不透。没有认真去想怎么创新,怎么赋予近体诗时代精神。许多人为了寻求古味,坐在高楼里写风花雪月篱笆墙……。唐诗宋词文学珠峰,怎样才能攀越呢?

谢谢!


用户泰和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据《全唐诗》及其有关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宋朝也是这样。宋带留下名姓的诗人(包括词人)共7868位留下诗词208386首。

为什么现在上写不出来唐宋那样的诗词呢?

首先是人文环境不一样。唐宋诗人男女老幼都有,他们从小就受诗歌的熏陶,会说话就会读诗,不会写字就会写诗。如王安石笔下的“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管子厚发展如何,方仲永五岁就会写诗不会有假。陈知玄《五岁咏花》“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馀一孕在,明日定随风。”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不但男孩会写,女孩也一样。李冶6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首《咏蔷薇》,“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在这首诗中,“架却”谐音“嫁却”,父亲认为女孩六岁就知道要嫁人,恐怕长大不守妇道。就把她送到道观出家了。薛涛八岁那年,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薛勋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后高兴女儿有才华,但两句诗他却理解歪了,认为女儿有伎女的潜质,果然后来薛涛做了伎女。

其他还有如权德舆4岁能为诗,令狐楚5岁熟诗文,杜甫7岁作词赋,张九龄、李百药、徐彦伯等,皆是幼时能诗文的神童。就连造反的黄巢也在五岁写了他的第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看就有造反派的味道。

科举制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生辉,唐代最主要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科。进士科主要考试科目杂文。到开元、天宝年间杂文已明确为诗、赋各一首。

考试中是以诗、赋最重要。进士考试诗赋之制在唐代社会营造了重视诗赋的氛围,这种价值取向和取士标准为唐代造就了一大批业专攻诗赋的人,这也正是一种文学体式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诗中有一种体裁叫“赋得”,是应制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就是模拟考试题,白居易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这种体裁作品中的佼佼者。由于科举考试要考,所以从小的教育就围绕这个进行,就像现在的高考指挥棒一样,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孩子从小就有诗的教育,就懂得平仄对仗,长大自然就一通百通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诗宋词都是能唱的,音乐与诗词是相通的,孩子从小唱歌就唱诗词,与我们今天唱的歌与诗词是两回事当然不一样。

第二个原因就是生活境遇不同。盛唐知识分子大多都有报效国家,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产生了边塞诗;而大部分人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人或者流落江湖,或者隐居山林,这样山水诗田园诗就有了生活;大量的知识分子流落到民间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痛苦,一部分人就着手这类诗的创作,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李绅的“悯农”都属于这类揭露社会不公,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像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多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离故土,所以他写出那么多带有生活基础,带有人生哲理的诗词歌赋。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苦难,看到了人民的痛苦才能写出《三吏三别》被后人称为诗史。而今天的人根本没有这种生活基础,有些学写格律诗的人无非就是无病呻吟,假装忧国忧民。没有生活基础就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即使写出诗也没有灵魂。

所以现代人写不出唐宋人那样的诗词。


桃之夭夭老牛


唐诗宋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写绝了,现代人还怎么写?再说了,现在什么时代了,谁道非要写出唐味宋味?毛主席的诗词虽然大多按唐诗格律宋词词牌名写就,但其诗词所表现的意境与唐诗宋词却有很大区别。毛主席诗词的词语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意韵美,其气势磅礴、气吞山河、豪迈奔放、柔情傲骨的诗句可以说比唐诗宋词更胜一筹。所以,现代人写格律诗词绝句,也不可完全的“古色古香”,何尝不可具有一点现代气息。更何况,现代人与唐人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其自然环境、生活习性、人文理念、社会制度、语言文化环境等诸多不同,所写诗词又怎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我们不是不知,唐人宋人潜心于诗词,以诗词为主流文化,并且,诗人们大多游历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可以说诗词遍天下,他们把那个时代的山川江河名胜古迹该写的能写的几乎都写绝了,把该用的能用的词汇几乎都用上了。因此,要现代人写格律诗词具有唐宋的味道,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比如诗仙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现代人看到飞瀑,要写出如此磅礴壮美意境,可说是很难很难。看过现在有人描绘山间瀑布的,什么“飞爆倾泻三千丈,恰似银河落平川。”;什么“飞瀑一泻三千尺,疑是天河下九天。”无非就是换了几个字,其诗境及创作手法别无新意,仍摆脱不了模仿抄袭之嫌。况且,李白其夸张手法“三千尺”、“落九天”,我们总不能换写成什么“四千尺、六千尺”、“落七天、落八天”吧,这岂不成笑话,不伦不类。这样的模仿抄袭,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是我,写不出来,干脆不写。何苦让人数落耻笑!

好了,简单地说说就行了,现在的生活节奏不容我多说,除了诗词大师专家,也不容现代人去刻苦钻研唐诗宋词。有闲情逸致,写诗词玩玩、娱乐娱乐,没必要过度完美追求并且也不可能达到唐诗宋词之味道。那样会心累、体累,得不偿失!


东方白542


你不象李白是天才加酒鬼,你写不了诗。你不象杜甫是穷鬼加酒鬼,你写不了诗。如果你象我,是天才是酒鬼是穷鬼,你肯定会写得好诗![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鉴水渔翁


今人为什么写不出如古人那样才气横溢,让人拍案叫绝的诗歌,其主要根源还是文学修养的欠缺。

这里,从以下两点略作浅析:

一,古人今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古代读书的学子从汉字的读音释义入门,继而读颂研习,终生浸泡在诸子百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的章篇,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之中,作文临仿,互赠对答,从不间断。自然,他们耳濡目染,所能熟练驾驭的字词,所能体会领悟的名篇佳作是今人所无法比拟的。

今人所学之课程,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又不断地受现代潮流的影响和制约,单就所能驾驭的字词数量,熟记的古代名篇佳作篇幅,就有天壤之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一定的字词积累,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诗是语言的精华,不能展现出汉语语言魅力的诗歌,自然也就不是好诗。


二,取士的不同。

古代分文举武举,武举靠疆场立功和校场较量而晋身仕途,文举是以诗词文章取士,无钱不能捐官的清贫学子,也就惟有写文章这一途径了。

今人求学入道,单靠文章诗词歌赋,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学子,虽然满腹锦绣文章,或亦然不能晋身仕途,或仕途多舛,他们自然会临景伤情而感叹抒怀,“愤怒出诗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以为好多经典性的诗词,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总之,今人写不出如古人那样美到极致的诗词,就是今人的“文学修养”不够。


黄土情愫


古代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诗绝句的人,大多数都是饱读诗书、跋山涉水,几经赶考,为朝廷高官,或进士、太守、太傅,参政议政,但他们大多数遭遇罢相,贬谪,但还是心系朝廷,“不平则鸣”,他们把愤懑与不平凝于笔端,注重社会现实,反应下层人民的疾苦。比如王安石,他不仅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王安石的这首词作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历史盛衰变迁,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立意高远,境界阔大,自成一格,堪称名篇。王安石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词开启宋朝一代风气,梁启超称他为西江文学之祖。

比如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母亲早逝,儿子夭折,妻子早逝,坎坷的人生,仕途的失意,与子由七年的离别、牵挂、思念之情之下,面对一轮圆月,心潮起伏,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传世佳作。

比如李白 的 《长相思三首》: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天常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是诗人受排挤被迫离开长安后,天高地远,关山阻隔,亿君怀君,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相思之苦,在秋声秋景的衬托下的望月怀思。

没有离乡之痛,望月思亲,没有旷世奇才,张若虚写不出一副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他和他那《春江花月夜》的诗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永远照耀着中国的诗空。

没有跋山涉水,没有风餐露宿,纳兰性德写不出:“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今天的我们不再会经历战火纷飞的动荡,不会有长达七年和亲人无法相见,不可能有苏轼坎坷的遭遇,不会深刻地感知人情冷暖,饱受沧桑,但是,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诗人作家,比如,现代作家、诗人,巴金、丁玲、赵树理、艾青、贺敬之等等,他们的作品《家》、《莎菲女士的日记》、《大堰河 我的保姆》、《回延安》、《白毛女》等等同样可以让我们学而不厌,看而不烦,同样让我们心潮澎湃,‘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同样搬上荧屏,同样翻译成多国语言。

更有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革命家毛泽东的这首词,描写北国雪景,纵横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代表毛泽东的豪放风格。他老人家集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杰出领袖,他的诗词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切身感受,思想境界,人生情致,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的反应等等,那个古人能比?




书香百味


不是写不出,而是时代发展,情况不一样了。术业有专攻,现在是多元世界,多元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不同了,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了。

1.现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能写文章的人基数大了。但是再好的文章传播范围都是有限的,只能在某一领域内。唐宋时期人口最多也就几千万,能写文章或诗词的人并不是很多,封建社会穷人饭都吃不饱,读书简直是奢望。但在那些少数读书人的圈了里,一旦谁谁诗词作的好,首先会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文人是相惜的,以文会友是文人墨客们的交友方式。古时文人大部分都是有个一官半职的,(考取功名是古代文人的一条捷径)如欧阳修,王安石,李白等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文人雅士的文章最先是在上层社会传播的,哪像现在自媒体时代。

2.古代谋取前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而科举考试就是考写文章,写八股文。一篇好文章就能取得功名,就能走上仕途,就能光宗耀祖。所以那时候的书生们“三更灯火五更鸡”,花个三两年也许就博取了功名。而现在人呢,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十几年里学习科目繁多,既要学人文历史,又要学自然科学知识,比古人学习的范围大的多了。术业有专攻,古人写文章是专攻,而现在人呢,写诗作文有的只是兴趣。

3.古代文学体裁相对较少,而现在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化。诗词八股文是古代文人的术业“专攻”,现在小说、诗歌、散文、戏曲、影视剧本等等,文学样式多而广了,受众群体也不一样了,好的作品产生的范围群体也大了,想要出类拔萃,真的很难。

4.现在高等学府里的大学生们放在古代个个都是举人进士。大学辩论会上的那些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的辩手哪个也不输过去的那些诡辩家。大学生们知识广泛,文化水平更是远超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每年高考出现的满分作文绝不输那些所谓的古代文豪,只是受关注的群体和范围不一样了。

所以,不是现代人写不出唐诗宋词那样流传千古的文章了,而是时代不同了,文学形式多样化了,一文名天下不再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了。


文一多


现代人为什么写不出古人诗词,笔者认为有几方面原因:

一.学校学的唐诗宋词不足于你能创作出古人的诗句,因为现代人还趴在古人堆里,什么平平仄,仄仄平声调中不能自拔,好像离开这些就脱离了古人诗词的意境,不务正业。

其实,古代诗词人创作实际也是从社会生活观察中来,我们现代人其实也可以观察民情,山川,大河,天空,也应该能写出意境作品来,人们偏偏不去做,而是在古诗词里找一句断头去尾,看看头条出对联就知道了。其实文化人出个上联并不是难事,我们偏偏不去做,总是在古诗词堆里找一句,这样下去怎么能有进步出新。学习传统,不能陷进传统不能自拔。

2.今人没有必要总是在古人堆里重叠,应有自己一套创作方面,不要收到古诗词局限,影响。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可运用的字和句太多了。墨守成规,不能打破常规,我们那有新时代的诗句,日月星辰,山川大河,故里新貌都是很好的素材,细致入微观察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变化,就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又有时代优美的赞歌。

3.练习创作从观察事物开始,我们看到一方精美的石头,看到一件艺术品就应该能创作一首诗词出来,平仄捆绑了人们的手脚,因为不按照古人办就怎么怎么不对等等。古人有古人的创作方法,今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理论。在继承上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才能进步。


黄海榮


我是晴空莽莽,我来回答。现代人写不出唐诗宋词那样的风韵,归根到底是文化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产生。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世界各种文化有了交集,互联网畅通无阻,网络文学四面开花。现代人除了上学时学点古代文学诗歌以外,大学便专精各种学科,步入社会就开始工作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影响去学习国学。

而唐宋时期,文风盛行。无论是世家豪门,还是寒门学子,从小便开蒙,从三字经开始,全都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熟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文人都是饱读诗书有着丰富的文学底蕴,并且少时就出门游历,走遍山川河流,看过人情世事,写出来的诗词都包含着个人经历情感与远大志向,所以让人惊叹!总结一句话:古人学文精于一道,今人选择太多,只是广泛涉略,如何相比?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390282054097876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