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怎样理解?

55e468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没悟道者肯定会对这句话充满疑惑,闭门不出,啥都看不到还能知天下?难道做梦就可以见天道?

所谓大悟七八九,小悟千千万。本人离得道差得远,小有所悟或许也是自以为是,只是发表一下个人愚见。

道家得道的境界归为一个字“无”,它的对境为“有”,什么是有,所知所见为有,所知所见又转为自己的所思所虑,之后又转为所愿所想。

举个例子,一个小伙子遇见个姑娘,那姑娘突然看见她笑了笑,这可了不得喽,小伙子瞬间坠入情网。这个姑娘怎么这么美,肯定是个温柔,又解风情的女子,难道对我有意?谁叫我气质太过出众!从此害上了相思病,满心全是这个姑娘,甚至以后一家三口到哪去旅游都想好了。后来在一个社交平台上,看见有人说“今天碰到个二傻子,毛衣穿反了还出门”一看配图,“靠,这不我吗?世上怎会有如此粗鄙丑陋的女子。”

当然只是个笑话,但是小伙的心灵旅程从何而来,妄情从何生起。原本心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因为看到个姑娘。什么都没有就是无,看到就是有。再反观当下,是不是我们用欲望构建了这个世界,然后又在这个世界里迷茫。因为执着有,我们的世界才变得越来越狭窄。

不出户,不窥牖。正是这个道理,只是让心回归本位。本心归为无,无又可以生万物。这才是知天下,近天道。


l笑笑l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其译文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天道”,不妄为而可有所成。

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从未间断,对老子这段话的解读与理解亦众多且有异。本人学习借鉴他人之前论述或见解,理解如下:

宇宙空间世界万物虽然复杂多变,但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有“道”的圣人认识并掌握了这个规律,既便”不出户、””不窥牖”、不远行,也能洞察事物,明“天道”并有所成。依此判断,仅限于有“道”的圣人方可为之。何谓有“道”的圣人,博学多识、极富智慧的天才哲人老子便是其一。老子为何能及,陈鼓应先生说:“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现在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遗憾的是,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与老子比肩,正如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放在当下,我们要下功夫饱览群书,广猎知识,不断自省自悟加强修养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辩别事物的能力,领悟并运用其“天道”,在人生道路上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不摔跟头。





文海墨韵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小。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用现代的话说,不出门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在外奔走的越远,智慧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观察而能明大道,不妄为而有所成就。

老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真正有学问的人,不需要在外边跑。还举例说明,圣人就是很好的榜样。显然,老子更强调的是要“静修”,出去跑得多了,会“见异思迁”,不能很好地钻研学问。应该说,老子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老子所说的圣人应该指的是周文王姬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大约长孔子40岁左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列传》中记载其父司马谈临终遗嘱,孔子距文王五百年,现在距孔子也是五百年,历史的责任落在你的肩上。意思是圣人五百年出一个,希望你不辱使命。司马迁谨遵父命,终成大器。司马迁也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与老子描述的“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相吻合。

但文王是不是真的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实这是有条件的。比如《诗经》的产生就有“采诗”之说,派遣男六十,女五十岁的孤寡老人到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天子通过这些采集上来的诗观察民情,考正政治得失。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信息反馈的方式。所以老子所举文王的事例也是站不住脚的。

毛泽东的《实践论》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人的正确认识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得来的,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并把调查研究当作共产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从反面证明了老子的观点是带有局限性的。


半支莲6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实则有讲述“道”之妙用的意思。只要把握了“道”,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大方向。结合这句话的上下文,老子实则通过“道”之妙用提倡“顺道而为”,继而表明其“无为”思想。如果从世俗伦理上理解这句话,其实老子最终还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发现并遵循万物变化的规律,不去因为私欲做多余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结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的上下文,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1、老子:不出户可知天下的“道”

《老子》一书中,基本都是围绕这个无处不在,成就万物之“道”来展开议论的。虽然人类无法完全认识“道”,但是至少可以在探索“道”的过程中学到许多东西,当我们把“道”看成万事万物的规律的时候,作为万事万物生发变化的规律,“道”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则是“道”给我们的启发之一。

在《老子》一书的第四十七章中,记录着这样的文字: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一章节的含义不难理解,大概是老子告诉我们,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知道天下事;即便不向窗子外面张望,也能看到天道运行。走得越远,知道的东西反而越少。圣人什么都不做,但是能知天下事,什么都不看,但是能明白天道,不用干什么事情,但是却能成功。

大家读完这一章是不是觉得老子这一章节有些个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老子这是在描述道的特性,我们可以在这里将“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生发变化的规律。因为了解到了万事万物生发变化的规律,所以,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由规律而得天下事,所以圣人往往是不行、不见、不为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首先在给我们传递“道”的妙用,即把握了“规律”,也能一定程度上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

2、理解难点:为何“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想要准确理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还得对这句话后面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有精准理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由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说“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这句话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说,自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毕竟出门越多,往往阅历更加丰富,怎么会知道得越少吗?但是,如果了解到道家对“有意图之为”的否定,大抵就能理解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道家强调“自然而为”,所谓的“自然”更强调一个“顺”字,理解成“顺其自然”也不为过。这个“顺”字里面,没有所谓的“刻意”。而人之“刻意为之”的事情,大抵是出于一些目的,这些目的得背后,都有一个“欲望”在发号施令。“顺其自然”而为是无“私欲”而为,也就是道家比较推崇的“无为”,有目的,有所求,则是有所欲,越是求,反而越是不得。于是才有了道家老子的那句,走得越远,知道的越少。

在道家的心里,知识的积累许多时候反而会诱发人的争斗之欲,而走得越远,则说明心中的欲便更多,即便是对知识的求,刻意去求,则内心在“刻意”下就拥有主观色彩,这种情况下习得的知识,也不尽“客观”,属于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最终导致的,往往是蒙蔽自己的自然之性,那么就更别提把握自然之道了,这个时候,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就成了天方夜谭。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中有老子深刻的逻辑,老子不过是借着这看似矛盾的话在告诉我们,刻意去求违背自然,这样做不仅难以让人获得身心的提高,反而会蒙蔽自身。所以,老子更多是在借着这句话强调“顺其自然而为”。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一方面告诉了我们把握了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而把握“道”的核心要点就在于不要刻意去“为”,而是要自然而为。


颜小二述哲文


古语还说:“秀才不出门儿,便知天下事儿!”

这是古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观察总结。

一方面是对读书人对圣贤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在人的鼓励:多读书勤学习,继承圣贤之道,走好圣贤之路。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所有知识都靠个人的社会实践而得显然是不现实的。读书获得知识是个人成才、人们掌握社会前进规律、引领人类发展的捷径,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事半而功倍!

“足不出户,目不窥牖”并不是说把一个人关到一个小黑屋子里,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这样的人再聪明时间长了也会成为傻子,方仲永没有切断与人与社会的联系,只是不让他参与后天学习他就“泯然众人矣”。

“不出户,不窥牖"是说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虽没有经过、没有亲眼见过,但读书人心中却装着上下几千年的故事,明白上下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规律。读书人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就是书,当然这样的读书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时也容易陷入书呆子的陷阱,成为纸上谈兵的马谡,所以读书人要想有作为还要重视参与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又何尝不是在激励人们要爱学习,勤读书!人们参与社会实践如果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理论指导,会成为没头苍蝇一一乱撞,而人生是短暂的,经不起几个折腾!诸葛亮躬耕于垄亩之间,胸中已经谋划好天下大事,文王拘而演《周易》莫不是读书、前人的知识在起作用。





马火蚁


老子认为,不外出,便可知晓天下的事理;不望外,便可知宇宙万物之道理。

老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至少在50岁以上了,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了,已经是悟道之人了。他已经把握了宇宙万物最高真理‘道’,至于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大事小事,都不过是‘’道‘’的体现。

再看,宇宙万物,红尘世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每天发生的事太多,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体验,都去详细了解。那么,当你有了人生经验的积累,用老子的话就是悟‘’道‘’,这时候,即便不去亲自体验,也能对发生的事做出判断,同样可以‘知天下’,‘见天道’。

所以,老子强调的是自我内在修养。人呀,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认识事物本质,当你拥有了一套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切疑惑就解开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怀彬论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无为而成。

释文:

知:以知、知道、知识。

弥:有遍、满、广、久、远、更加、越发等意。

见:视也。

名:古通明字。

牖:音有,窗户。

得道之圣人,修炼功德圆满,身外有身,心性常明,炯炯有神,慧光发现。

眼通可以见物,心通可以知人,足通可以轻身。

所以圣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

不往窗外看可以知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道运行。

圣人重道明德,不出户可以用慧眼见天下无穷之事。

圣人不必远行,就可以知晓世间一切。

圣人不必亲自视察外界,就知道自然法则的名目。

圣人不必去做多余的作为,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完成他的功业。


逍遥谷逍遥


对于这段话,有人解读为唯心主义,然后大批特批,六甲番人认为这不对的。每个人说话和写文章都有特指,我们或应与言者同频道交流,用心聆听领会,再发表意见,而不能仅就字面简单解读,然后强加自己的理解,再以此批判原文。

这段文字的直译大意是:不出门户,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认识天道规律。外出越远,所知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就能知晓,不窥见就能明了,不作为就能有成就。现在人们的很多认知都基于现实,基于所见所闻,这种归纳总结方法在经验数据足够多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是就个体而言,却是远远不够,一个人即便穷尽一生,“出户”走遍天下,又能知晓多少事情?

而全世界60亿人的见闻,人类五千年的经验积累,所总结的规律对于很多事情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但依然有无法预知的事情,依然有谬论出现。

比如西方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不遵从人们的感知,人们站在地球上又怎能知晓地球和自己原来都是围绕太阳转动呢?也不符合地心说的历史经验,所以当时并不被罗马天主教廷所接受。但如果将地球当成一所大房子,那么哥白尼是否算是“不窥牖,见天道”?再如当前的主流理论“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然而近些年却有很多发现证明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可以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人们在“唯物”的道路走了那么多年,是否算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所以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并不在于知识掌握多少,而在于圣人始终保持清醒独立思考,“道”之极致,圣人乃生,而天下万事万物皆有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米油盐酱醋茶,都可诞生圣人。


夜空中最亮的灯


现代人太好理解了,坐在家里,不出门不从窗户往外看,电脑,手机,电视,电话,天下大事全知道。

老子时代,猫在屋里不出门,怎么可能知道外面发生的大事?

其实很简单,老子的理想社会,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可能知道外面的事,没必要知道外面的事。

老子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他脑里想像的结绳记事的社会。


赵日金141


放观现在,信息时代,网络发达“不出户,知天下”是,直接了解天下事情、工作娱乐等等。但是古时却不一样,需要哲学理念,把握就是智慧。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认识天道规律。

老子认为掌握事物的“无”比事物的“有”更重要,以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他人的所思所想的对比,探寻出其间的异与同,而这种异与同的把握就是智慧无是事物的本质是说悟道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即从虚无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并可鉴别出事物的极细微之处;而从实有的角度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人若带着欲望或出于目的性去审视万千世界,那么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利”(即为我所用)的方面,而难以看到事物背后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