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可能在大家剛喊著“天涼好個秋”的時候,阿里的大風天便呼咻咻地將這片天地掃入了冬的懷抱。一路向阿里行進的路上,就能從湖面的冰塊,部分山頂的積雪,以及一下車就把髮型吹凌亂的大風中,感受到冬的寒意。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到了改則縣後再向北經過達若措,改道達若措側邊的岔路口。湖畔筆直又平坦的柏油路,便將我們帶進了冬季的荒原。於是一路上除了滿眼的褐紅土地,偶爾掠過的幾隻藏野驢;別說鄉村人群了,就連交匯的車輛都沒有。在這片荒無人煙的空地上,隨著彎曲盤繞的路行駛了將近3個小時,我們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熱雄村。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熱雄村,羌塘裡的村落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熱雄村村委會

熱雄村位於阿里地區改則縣西北部的先遣鄉,距離先遣鄉22公里。據說村子的面積總共有2667平方公里,而村子裡僅有76戶382人,這就等於說平均下來一個人有7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這裡的平均海拔都在4900米以上,且乾旱、大風、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惡劣。所以,就算有這麼大的地盤,也是挺艱苦的。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荒原上的村落


熱雄村基本上以牧業為主。當我在冬季到達熱雄村村委會時,整個村委會極其冷清,只有村長一戶人家,及駐村工作隊的人員,其他的屋子裡都已是人去樓空。順應著時節的更替,其他村民早已趕著牛羊,舉家遷往了冬季牧場。村長一家則是因為需經營著村合作社,所以遲遲沒有離開。


熱雄村的冬季牧場,是在以村委會為圓點,半徑70公里以內的各處。最近一處人家的牧場,相距這裡也有10-20公里。所以站在村委會放眼四周的荒原,根本無法看到任何黑帳篷和牛羊群。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荒原上的天路

在荒原的小村子裡感受了幾天的冷清,終於在某天清晨迎來了一支熱鬧的牧人車隊。兩三輛大篷車及皮卡車,貨箱裡載著懵懵的牛羊和一些雜七雜八的家用品,男女老少拎著大桶從車上下來,在村口的水井裡打水。


在打探了一番之後,才得知他們是“轉場”路過此地,順便打水並在村合作社購置一些物品。問到他們“轉場就是要遷往冬季牧場嗎”,卻得到了“我們就是在冬季牧場裡轉場”的答案。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牧人車隊


原來牧民的遷徙並不是只有冬夏兩次,雖然草場大體上會分為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但在這兩個大的範圍概念裡,他們還會經常轉場,也就是在夏季牧場或冬季牧場裡還會至少轉兩三個場。這是源於對生態的保護,儘量不在一個草場常呆,不把這片水草吃盡,時時遷徙才能保證水草循環持續的生長。


這就是牧區人們自古以來懂得的,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羌塘牧區的孩子們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村長的小八女在說外星語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也總是有弱小卻頑強的生命給予我們震撼和感動。這便源於我在熱雄村遇到的兩個牧人孩子:一個是“轉場”隊伍裡的挎包男孩,還有一個就是村長的小八女。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穿著牧區服裝的女子


本來在“轉場”的隊伍中,吸引我的是一個穿著改則牧區特色服飾的女子。因為她的衣著就如同是把彩虹披在身上一般,色彩豔麗而炫目,在荒原上一眼望去就是一道風景。而她手裡拽著的“烏爾朵”,更是不經讓人聯想到她揮動“烏爾朵”驅趕牛羊的樣子。待她轉過身來,我才發現她背後背了個有些破舊的羊毛挎包,裡面居然裝著個小男孩。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挎包裡的孩子


在這樣寒風呼呼的天氣裡,沒有溫暖防風的嬰兒車,沒有舒適自在的大揹簍,只有一個破布麻袋一樣的小挎包將他兜著,感覺他在挎包裡的姿勢都不太安逸。但小男孩卻也不吵不鬧的,就那樣安靜地縮在阿媽背後的挎包裡,露出個掛著一條鼻涕的小腦袋,淡定的四處觀望。由於“轉場”的車隊只是路過,挎包男孩也就這樣跟我們打了個照面,就匆匆離開。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啃餅乾啃地跳舞


說到村長的小八女,則是我在村子裡接觸最多的一個。村長一共有九個子女,其中稍長一些的都已工作,或是在牧區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牛羊;年齡稍小一些的也都在縣城求學。跟在他身邊的就只有這個咿呀兒語的女兒,和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


因為小八女只長出前面上下四顆牙的緣故,我們逗趣的稱呼她為“小土撥鼠”。其父母呼喚她的暱稱則為“噢珠(ཨོ་ཀྲུག་)”,據說漢語就是“小狗、狗崽子”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也同了內地的“取個糙一點的名字好養活”的理兒。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愛笑的“土撥鼠”


跟“噢珠(ཨོ་ཀྲུག་)”相處的幾天裡,發現這個牧人家的女娃還真是好養活。一歲多的年紀按理說還應該貼在母親的懷裡喝奶,但不知是不是由於弟弟出生的緣故,僅有四顆小牙的她已經會吃很多東西,油炸果子、餅乾、爆米花、麵條……每次看著她用“土撥鼠”的方式啃著東西,就覺得又好玩又讓人憐惜。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玩開心了的“土撥鼠”


我們每次說要帶她去玩,她就會乖乖的牽住你伸出的手,自己搖搖晃晃的跟著走,從不一上來就撒嬌要抱。如果她阿爸阿媽有事要忙或者外出,也會將她往我們這裡一丟,她倒也不認生不吵鬧的自顧自地玩起來。


雖然她說著大家都聽不懂的“外星語”,但她卻已是個很多事可以自理的小傢伙。渴了知道自己拿杯子找水喝,桌上的垃圾知道自己扔到垃圾桶,無聊時自己還會拍著自己說“阿咪(漢語‘乖啊’的意思)”……完全不像才一歲兩個多月的小娃娃。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和她阿爸在一起


這些孩子們,出生生長於這片荒原之上,似乎與生俱來著一種頑強和樂觀,全無嬌氣地適應著惡劣的環境,並野性地成長著。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空地上的“蒙古包”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路邊的“蒙古包”


偶爾走出熱雄村村委會,穿行到周邊的荒原上時,總會看到一些土砌的像“蒙古包”一樣的建築,有的荒廢破敗在空曠地,有的就存在於小村落或者幾間平房旁。開始不經意的瞥見以為只是佛塔之類的,最後據當地人介紹,才知道這曾是人住的房屋。從可隨時移動的黑帳篷到現在的定點居所,這些“蒙古包”算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過渡階段。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獅巴老人及家人

熱雄村的獅巴老人,年近60歲,當我們問詢到他關於這些“蒙古包”的事情時。他眯起眼微笑起來,然後一副“你們找對人”了的表情說道:“這些‘蒙古包’啊,大多都是我親手修建的。我19歲時跟隨當時很有名的手工人覺覺老師學習,到了20歲-22歲,就一直都在修建這種房子。”我們興奮之餘,便開始聽他將故事娓娓道來。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熱雄村牧場的“蒙古包”


這些“蒙古包”都是在1977年到1979年修建的。那時國家在改則成立了麻米區果倉公社,來培養各方面的技術能手,為了給牧民以定居的場所,其中也有建房子的技術培訓。獅巴老人便在那裡開始拜師學藝,成為了修建房屋的技術能手。出師之後,他先後去了物馬、色塘,先遣、先普等地,在每個點修建了三十來戶“蒙古包”,用於牧人的住宿和庫房。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蒙古包”造型

關於“蒙古包”的修建及造型,老人說是由於羌塘環境惡劣,又缺少木材。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土做成磚塊累搭來修建房屋。而屋頂磚塊的斜度是最關鍵的步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要領;也就是掌握了技巧,才能將房屋建成“蒙古包”的樣式,房頂像尖帽子一樣,牢固不易坍塌,且在雨季時還可以順走雨水。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被遺棄的“蒙古包”


據瞭解,現在保留的比較完整的“蒙古包”,在改則縣物馬鄉布孜村和先遣鄉的波斯日等地。它們已被作為歷史遺蹟,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保護。


熱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END-


文 | 小怪

圖 | 小怪、益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