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

汉史趣闻


日本国是一个狭小的岛国,因为资源匮乏,已经影响了日本人的国民性——那就是急功近利。干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赌”字,常常拿着国家的命运在那里孤注一掷,决定了的事情马上大张旗鼓的去干,可,总是坚持不到最后。

打仗是这样(二战),搞经济也是这样(广场协议),就连找“石油矿”也是如此。

当年,1931年,“九一八”之后短短三个月,日本人就占领了东三省,不可谓不“兵贵神速”了,不可谓不“速战速决”了。

然后,就是一十四年的经营,一直到1945年战败。

日本人经营东北三省不可谓不用心思,修铁路,办工业,移民耕田,兴教育,办文化,乃至于派出高等人才投入巨量的资金寻找煤矿,铁矿,石油矿。

众所周知,1930年代,石油已经是第一重要资源了,当时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就是做石油生意的。

因为航空母舰,飞机,坦克,汽车,全是油老虎,喝油和喝水一样。

石油是战争运转的必需品。

日本人的石油多数都是从美国人那里买的。

为什么万里遥远的去美国买石油?

日本人也是没有办法,谁让日本岛上没有石油矿呢!

是真的没有,1930年代的日本人,各种工业人才和矿业人才已经算在世界前列了,这些人才把日本国土全部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石油矿。

忽然间,关东军传来了好消息,“来东北,东北已经是大日本帝国的了,东北应该有石油!”

于是,一大批人才带着各种最先进的器械,最先进的理论,坐上轮船去了东北。

一通好找!

日本人成了一个“满铁查询部”,这个查询部说是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下属部门,其实不是,这个查询部是领着日本本部的命令在东北行动。

日本国内的顶尖勘探人才和专家在这个“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之“满铁查询部”的掩护下,动用了巨量的物力和财力对东北全境进行了地毯式的勘探!一寸土地也没有放过。

当时,日本人东北勘探的最高负责人是高桥纯一郎,他是日本地质界的权威,也是当时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所谓“海相地层生油”理论,就是他的成名作。

令人细思极恐的来了:

日本人曾经在大庆油田下了大工夫去勘探,什么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全部都用过之后,感觉应该有油,于是开动钻机钻探,足足探了1200米深。

没有发现油田,于是放弃。

建国后,我们新中国自己也去了大庆油田钻探,也钻了1200多米了。

李四光说:“一定有油,继续钻!”

果然,在1300米处出油了。日本人只差了一百米。

1939年,日本人在辽宁阜新,从煤矿下找出过石油类的物质,层层上报上去,他们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什么开采价值,又放弃了。

然后,建国后,我们又在一山之隔外建设了辽河油田。

1940年8月,“查询部”部长大村宣告说:“经过科学勘探,满洲是没有石油的,我们打日本还是去南洋寻找石油吧!”

于是,日本人放弃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把所有的人员和设备全部转移到南洋去了。

据说,当时美国人也使了坏,信誓旦旦的在各种学术刊物上也写文章说“东北那地块根本不可能有石油。”

就一个假设,当年如果日本人在东北找到了石油,会是什么局面呢?

再一句题外话,整一个近代史,日本人一直在被美国人玩弄,胖揍,日本人应该反美呀!怎么就那么亲美呢?

果然是“国民性怪异”的民族!


葭明通半瓶历史


说到战争史上发生的细思极恐的事情可以说有很多,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事件,他们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我说一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样的事情吧。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战役叫做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战。

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的解放是十分的重要的。此次战役是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他们如同一把尖刀,刺入到了敌人的心脏。

在敌人的包围当中,他们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这就是战争史上的一场奇迹之战。

我们都知道正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本来在大别山之战前,我军和国民党的作战,主要是以防守为主。

但是,此次战役之后,我军开始进入到了大反攻的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就是有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这一次战役的胜利,意义当然是非凡的,

可是,为何我要说这一次战役是细思极恐的呢?

要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是孤军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区的。本来之前人民解放军活动的地盘,都是在黄河以北。

那时候黄河以北的地盘有限,这样小的地盘是不利于我军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作战的地盘,刘邓大军开始从黄河以北,躲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深入到了长江地带。

他们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区,进行的这一次战役。

可以说当时对于刘邓大军来说,他们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就如同走上了不归之路,每一个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毕竟无论是军饷,还是粮食,都是没有人给自己提供的,全部都是要自己自足自给。

关键是自己还深入到了敌人的包围之中,这种情况下,你说是不是很危险的,是不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若是被敌军给围住了,很大程度上刘邓大军是会被全军覆没的呀。但是,他们终究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中,他们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并且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

尽管说这一次战役,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在我想来这一次战役,还是细思极恐的。


史学达人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林有句台词,准备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这就是辽沈战役时解放军面临的真实情况,虽然之前东总已经同意中央先打锦州的决定并开始执行,但是华北和沈阳同时出兵增援,还是出乎东总林罗刘的意外,倍感压力。因为对沈阳派兵增援是有准备的,而对华北派兵增援则并不是准备太充分,所以有些意外。

如果华北不出兵增援,或者只是以小部队增援,问题并不大,但是国军统帅部从华北抽调部队组成东进兵团,猛攻塔山,还是让解放军这边感到有些意外。因此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我不要伤亡情况,只要塔山。因为从沈阳增援之前已经有安排了,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安排了阻援兵力,而东进兵团离锦州更近,增员起来更方便,所以对打锦州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按照廖耀湘后来在功德林的回忆,在九月底蒋再次到沈阳催促他出兵锦州的时候曾经说过,当时要他出兵锦州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考虑,更是因为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如果辽沈战役失败,华北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所以,校长还特别教育他,作为高级将领,看问题要看全局,不能只看局部。所以,必须东西对进,击败解放军,不仅是挽回东北局面,也是要稳住华北的局面。

虽然当时侯镜如作为地下党员在这时候增援并不积极,但是在罗奇的指挥下,独立九十五师的所谓波浪式攻击还是表现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此时如果廖耀湘在得到命令后不拖拖拉拉,而是能够迅速行动,西进增援锦州,东西对进,那么辽沈战役的局面就会很糟糕。虽然当时解放军参战兵力实际上超过国军,到毕竟是攻城战,无论是黑山大虎山一线还是塔山一线失守,情况都会迅速恶化。


但侯镜如本人对增援并不积极,到达前线后其实操作都是常规操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反而是当时作为黄埔嫡系的中央军将领,廖耀湘再西进的时候一直忧虑重重,队增援锦州态度非常消极,总担心回被围城打援。所以十月二日同意出兵,八日白开始下令部队出动,占领阜新和新立屯之后就又停下来了,犹豫不决,拖拖拉拉,还不如侯镜如这个地下党员积极。

锦州当时的守军兵力超过十万人,东进兵团也有十万人左右,廖耀湘兵团十二个师,也超过十五万人,加上打锦州本身是攻城战,如果在锦州城破之前廖耀湘兵团个侯镜如兵团都已经突破解放军的阻击,到达锦州外围,那么东总虽然兵力强大,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决战,也是非常危险的。好在廖耀湘始终对增援锦州态度消极,不肯全力西进增援,最后不仅坐视锦州解放,也导致了他的部队被全歼。


萧武


说到战争史上发生的,想来细思极恐的事情。我觉得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事件,若是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我觉得让人看里,最为细思极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国共开始合作,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抗战。

其中日军有一个第五师团,这个第五师团想要占领广西,封锁滇缅公路,就是十分的细思极恐的一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中国的东北地区已经沦陷, 华北地区也都在积极备战当中。那时候唯有西南还牢牢的握在中国的手里。

尤其是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抗日来说特别的重要。

因为中国的很多物资,都是需要靠外国的援助的。这个援助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上运进来。其它的路,基本上都已经走不通了。

当然了这个现象被日军给发现了,他们看来,若是想要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必须截断滇缅公路,这样中国若是没有外国的物资援助了,国内又不能自给自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坚持不了多久了。你说若是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不是真的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当时,接受截断滇缅公路的日军,就是臭名昭著的第五师团。

这个第五师团从东北一直南下,在走到华北的时候,他们遭到了林彪带领的八路军的阻击。

我们都知道林彪打的平型关大捷,就是和这个日军第五师团之间展开的。

当然了这一次我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这一次战役,大大的鼓舞了中国全民抗日的士气。

后来日军第五师团,又开始大举南下,并且一路走到了广西境内。形势岌岌可危,就在他们走到昆仑关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杜聿明带领的中国军队的阻击。

正是在这里日军第五师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所有的中国战士,他们都知道若是失去昆仑关将意味着什么。

在国恨家仇面前,所有的中国军队开始和日军第五师团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中国军队以歼灭日军85%的兵力,打败日军第五师团,取得了昆仑关战役的胜利。

正是这一次胜利,彻底的粉碎了日军妄图截断滇缅公路的企图。

尽管说这一次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件事想起来还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的,毕竟若是一旦日本人得逞了,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汉史趣闻


历史便是战争史,缅怀亡灵寄望和平。 。

1、卢旺达大屠杀

死亡平民将近100万。1994年4月6日凌晨,卢旺达总统参加完和平会谈后,座机被击落,胡图族激进份子迅速掌控卢旺达政府。4月7日胡图族激进份子开始对图西族进行将近100天的大屠杀,几乎每天都有一万人被屠杀。直到图西族领导的军队赢得了这场内战并掌权后,大屠杀才被制止。

2、蒙古帝国大屠杀

死亡平民两个亿。这一次大屠杀空前绝后,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122年时,中国总人口9347万。到了元初1274年只有887万,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一。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被蒙古帝国杀了共计两亿。另外蒙古统治者还计划消灭张王刘李赵汉族五大姓,只是由于起义军的奋力一击,这个灭族计划才没有被实施。

3、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也就是说,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4、罗马帝国屠杀犹太人

死亡平民150余万。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多次举行过起义反抗,但都被罗马军队血型镇压。到公元150年间,犹太人已被罗马帝国杀了150余万人。剩余的全部赶出巴勒斯坦,犹太人成了彻头彻底的亡国奴。

5、二战期间德国杀犹太人

死亡平民600万。1939年9月1日,德国占领波兰,1941年,德国进行大屠杀,大规模有组织的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另外有杀了20德国残疾人(所谓安乐死计划)。占领苏联和欧洲大片土地后也进行了灭绝的大屠杀。这在后来成了苏联军队进驻柏林后,对德国妇女进行暴行的导火索。

6、五胡乱华杀戮汉族

死亡平民1000万。五胡乱华是南北朝时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最黑暗的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白匈奴、羯族、鲜卑族、丁零、铁弗等。其中白匈奴,羯族、鲜卑族这三族最为残暴凶恶。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入侵中原,抢夺了无数金银财宝,还掠走了数万汉族少女,这个种族还有吃人的习惯,回师途中吃的只剩八千少女,吃不了直接投入河中,“易水为之断流”。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从来不带军粮,专门抢掠汉族女子为食,称其为“两脚羊”,意思就是供他们使用的奴隶和畜生。直到冉闵灭羯赵时,中原汉人只剩400万了,西晋时期汉人两千万,光被冉闵救出的女子就有20万之多。

7、太平天国

死亡平民一千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最初起义的六年中牺牲者不过4000多人。1856年起义军中发生内讧,两个月就杀了天国文武官员两万多人,后来又发生“洪杨之变”导致十几万人被杀。1864年湘军头领曾国藩带领湘军杀入南京,在被曾国藩杀了10多年后,光绪时只有50万人。在洪秀全鼎盛时期,南京曾有1000万人。

8、满清政府入关大屠杀

死亡人数八千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等等,每一次都是惨绝人寰的屠杀。清军入关后,明王朝早被李自成推翻。但清军不改其残忍的本性,一路烧杀奸淫。从南到北,兽行累累,罄竹难书。李自成灭亡明朝时人口总数为一亿。在清兵入关后到清全国人口只剩1400万人了。

9、冉闵《杀胡令》

死亡平民保守估计100万。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对汉人进行大肆杀戮和奴役。北方汉人几乎十不存一,出于报仇雪恨,冉闵以扫清中原为号召,发誓要六胡退出中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白匈奴被冉闵正规军队杀了四十万,另二十万被各路山西起义军杀绝。两次屠羯杀了达三十二万。羯族灭绝。冉闵屠胡令历来褒贬不一,但是如果没有屠胡令,恐怕汉族就灭亡了。

10、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国人口为3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全国人口为2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1亿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9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20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斜眼观世界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一边着手在印度训练“驻印军”以期反攻,一边以美援相胁,坚决要求重庆军事委员会执行军法,枪毙远征军第一路军所属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第66军军长张轸,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式,老蒋一时愁得要死,那俩可是黄埔一期和保定军校毕业的嫡系。



(张轸)

史迪威这个美国人咋就这么恨两名军长呢?这要从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的作战序列说起。第一路军司令长官本来是罗卓英(第二路后来没有编成),下辖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和张轸第66军,共三个军约10万人马,因罗卓英没有及时到职,杜聿明以副司令长官兼代司令长官的身份率部踏出国门。

由于滇缅公路运力有限,这10万人并非一股脑儿到达的缅甸,而是沿着公路拉成一条线,其中第5军打头阵以200师为前锋率先与日军在同古交火,第6军主力则在后面跟进,而第66军除孙立人新38师投入战场外,还有两个师位于中缅边境的畹町沿线,作为总预备队相机参战。在英国人的各种不配合下,所谓的联合作战很快破产,中国远征军只能全线撤退。

(马崇六)

日寇第15军以第56师团长途奔袭腊戌,从而切断了杜聿明主力沿滇缅公路回国的退路,于是第5军和第6军一部向北绕道,试图经密支那回国,结果又被日军两个联队抢先一步袭占,没奈何钻了野人山。日军随即全部轻装沿滇缅公路侵入我国滇西,以10辆坦克和3000人组成坂口快速支队,1942年5月2日攻陷畹町县城。

仍然留驻中缅边境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其实手下还有整整一师兵力,然而却张皇失措望风而逃,同时下令炸毁所属战车连的坦克堵塞道路,结果日本人仅用两个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推进。即便如此,总预备队的两个师完全可以利用地形阻击住日军,甚至展开一个团都可以彻底封锁公路,可惜第66军军长张轸同样带头跑路。

(甘丽初)

于是兵败如山倒,两三万远征军部队被3000人的鬼子坂口支队在四天内狂撵300公里,溃不成军毫无抵抗能力,使滇西军事形势迅速崩溃,这就是后来史迪威非要杀了他们的理由。一片混乱中的5月4日傍晚,日军坂口支队派出的便衣队数百人,混在撤退的中国军民人群当中,秘密接近了惠通桥西岸桥头。

奔腾的怒江水和怒江大峡谷形成一道天堑,把滇西地区一劈两半,而始建于明末的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唯一的跨江通道,1936年翻新后成为一座全长仅206米的柔索大吊桥,由17根德国进口的钢索组成。两天前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由此撤往昆明时,特地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同时授权宪兵队长张组武少校全权接管惠通桥,一旦情况紧急可立即炸桥。

(史迪威和花生米)

广西汉子张组武命令工兵安装好炸药,自己搬把藤椅坐镇东岸桥头,亲自检查过往行人和车辆,下午6时许,正当日军便衣队的尖兵小队距离惠通桥仅有200米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一辆从保山开来的破卡车非要逆行向西,宪兵不许令其调头返回,车主何树鹏自恃跟军统有点瓜葛,拒不服从且出言不逊,宪兵们上去一顿大耳刮子。何树鹏负气调头,因操作过猛与另外一辆车相撞,登时堵塞了拥挤的桥头。

队长张组武大怒,喝令宪兵立刻将卡车推下江去,何树鹏呼天喊地以身护车,宪兵少校当即以“妨碍执行军务罪”下令执行枪决。骤然响起的枪声不仅把逃难的中国军民吓了一跳,也震断了内心紧绷的日本人神经之弦,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被发现了,于是掏出枪支组织敢死冲锋,虽然他们第一时间打懵了宪兵队,但是张组武仍然在几秒钟后清醒过来,挥手下令爆破,当真千钧一发!



这事想想足可以让从重庆到昆明的所有军政大员后背冒出冷汗,如果让日军便衣队袭占了惠通桥,已经迫近芒市(距离怒江100公里)的日军第56师团主力,完全可以在半天内通过此桥。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击滇南关麟征第9集团军的身后,与越北日军前后1夹击完成突破。

另一路向东直取昆明,这条公路的后方只剩下两个宪兵团,根本不堪一击,日军援兵到达后(缅甸方面军1943年增加到十个师团30万人),即可从云贵高原直下重庆,那中国的抗战局势可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宋希濂)

脾气执拗的小商人何树鹏没有白死,他意外地用生命挫败了日本人的阴谋,使其坦克汽车望江兴叹。气急败坏的日军随即组织几百人用冲锋舟强渡怒江,并开辟了桥头堡,恰逢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亲率第71军第36师先头部队兼程赶到,拼死反击将登岸日军大部歼灭。至5月8日,第71军主力抵达怒江东岸,遂巩固阵地与日军隔江对峙,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直到1944年的滇西反攻。

惠通桥之战规模不大,意义却是非凡,它避免了西南半壁可能在1942年沦于敌手,尤其是意外事件逼露日军便衣队的插曲,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而若不能及时炸毁惠通桥,后果不堪设想,每每抗战史读到此处,总有八个字萦绕脑海:细思极恐,天佑中华!


度度狼gg


说到发生在战争史上的,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战役,我就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之战。

可以说这一次战役,就是让人想来十分的细思极恐的。要知道这一次战役是张灵甫发动的。

张灵甫之所以发动这一次战役,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剿灭”粟裕带领的华野军。

本来张灵甫的原计划,是想要用两个步骤来对粟裕的华野军实施歼灭行动的。

第一个步骤:就是张灵甫亲自带领他的七十四师,深入到孟良崮这个地方。在张灵甫看来,自己的到来,肯定能够引诱粟裕带领着华野军出动的。

若是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真的到达了孟良崮,他就可以实施第二个步骤了。当然,第二个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个步骤:当粟裕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之后,蒋介石就会在派国民党的大部分来支援张灵甫。

这样他们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就可以把粟裕的华野军歼灭于无形当中了。

不得不说张灵甫的这个计划,着实是十分完美天衣无缝的。

毕竟当时的国民党,拥有最为尖端的武器,他们若是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的。

对于粟裕来说,要想战胜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当然是不容易的了。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他们有多么的强悍,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更何况粟裕还可能,面临着国民党其它军队的“围剿”。

你说粟裕若是去迎战,这个仗打起来是不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事实上当粟裕知道张灵甫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自己歼灭张灵甫的机会到了。

粟裕想到的是,既然现在孟良崮只有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其它的援军还没有来到,那么,我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到达孟良崮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

也就是说,在国民党的援军到来之前,我们就已经把他们给歼灭,然后全身撤退了。粟裕的理解就是这一次战役,若是想取得胜利,就是在一个“快”字上。

尽管说这样做风险还是很大的。

但是,张灵甫看来胜利的希望更大。因此他就带着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进发了,最终他们没有给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喘息的机会,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带领的全部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就在粟裕带领着华野军撤退了四个小时之后,国民党的大部分就开始围攻了过来,你说这个战役打的是不是细思极恐。

若是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在晚撤四个小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呀。


不才讲史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不过既然题目问的是“细思极恐”,那我就按照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险些导致热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 1962在加勒比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迄今为止依旧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一次的苏美两方的对峙,险些让世界发生热核战争。核弹的威力自然不用多说,相信很多人也都明白,前段时间震撼互联网的《切尔诺贝利》电视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核辐射的危害。古巴导弹危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核平”的时刻,一旦苏美双方开始启用核武器,即便大部分人不会被核弹炸死,也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核辐射下而慢慢死去,曾有学者进行计算,如果当时爆发热核战争,人类能够残存下去的个体数量无限趋近于零。



1959年的第一天,古巴人民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颓然了曾经饱受磨难的独裁者,并在十几天后建立了建立了古巴共和国。在地理位置上,古巴属于美国的后花园,原本古巴的独裁者便是美国一手推上去的,然而这次革命却让美国在古巴失去了绝对的掌控能力,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事情。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因为古巴的改革热情让美国感觉到了危险,如果让古巴成功改革,将影响美国对于南美地区的统治能力。虽然说改革是社会阶层的进化,这是正常甚至于是必然的结果,但古巴共和国所发生的事情,却让美国认为是对自己的挑战,于是对古巴共和国的出现了非常大的不满,以至于美国对于古巴现在的行为非常抵触。

到了1961年初,美国单方宣布断绝和古巴的一切外交,并且开始利用自身的能力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毕竟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整体是由各大财团构成的政治体,在除却战争以外,美国对古巴唯一且有效的制裁方法就是从经济上下手。美国切断了古巴大部分的外贸体系,企图依靠自己的能力将古巴打入原始社会。



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持续了四个月之久,依旧没有压制住古巴改革的热情。见这种软性压制没有太大的效果,美国决定再次动用军事实力,于是在美国的一番策划下,由古巴曾经的独裁者势力分子驾驶轰炸机对古巴实施轰炸,并且在古巴的猪湾地区出现了一千多名外籍雇佣兵。这些雇佣兵来自于世界各地,看起来和美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包括独裁者势力分子所驾驶的轰炸机来看,当时的世界上除了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提供这么大批量的美国型号武器。

不过美国所采用的这一策略和之前的经济制裁一样,依旧没有使古巴的人民屈服。在古巴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下,不到三天的时间,古巴过境内的独裁者势力和登陆猪湾的雇佣兵全部被击退。当然,单纯的凭借着古巴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反抗美国的压制,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结局,原因就在于苏联在背后的支持,其中也有我国的一部分能量。虽然经济和武力上没有压制到古巴,但是美国却依旧不愿意放弃这片会引起南美动乱的后花园,在此之后,美国依旧对古巴不断施加着压力,企图推翻古巴政府。


上面讲所提的,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古巴导弹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其实最讽刺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其实和古巴一点关系都没有,全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

美国对于古巴的不断制裁,使得古巴无奈之下只得明面上求助苏联援助。我们翻找各种之前的资料,其中的描述都感觉有些可笑,大部分都是古巴独自反抗着美国的经济制裁和武力压制,直到最后无奈之下才向苏联求援,苏联接到求助之后异乎寻常的关心,随即排除载着核潜艇的舰艇前往古巴地区。我已经对这个描述删减了很多了,但依旧感觉非常的可笑。其实早在1960年的时候,古巴政府在联合会上讲话,就已经阐述了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复制过来凑字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翻找一下当时的资料。


到了1962年,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地区部署中程导弹,美名其曰用以防范美国对于古巴的军事打击,维护世界和平。说到底不过大家都是想要古巴这一块地方,因为古巴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上,中国还只是个小老弟,唯一的两个巨头就是苏联和美国,而古巴这个地方处于军事要地。苏联如果拥有这个国家,则可以拥有对美国的武力胁迫,所以美国才会对古巴进行这么严重的制裁。当然这么说并非是洗白美国,也正是因为古巴对于美国这么重要,所以美国才会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想要拥有古巴。

这个中程导弹也许很多人都不了解,中程导弹的射程一般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而且这只是个标准,在当时的军事技术下,已经有了远程导弹,所以很多的中程导弹说是中程,其实射程已经到了三千公里。苏联应该在古巴安置了六十多枚中程导弹,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美国,对美国各州实行精确打击。这些导弹上,全都配置了堪比三十个“小男孩”的核弹头,基本上把美国“犁”个遍是没问题的。

部署导弹的时间是从1962年7月份左右开始,然而美国到了1962年10月份通过U2侦查飞机发现了这些导弹的存在。你品,你细品。此时的古巴已经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博弈的地点了,一个可以轻易的在其境内部署核武器,一个可以随意的驾驶侦查飞机在其上空拍摄。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这一行动之后,也采取了反制手段。这世界上能够制裁核武器的,除了其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手段了,于是世界热核战争一触即发。

此事件最僵持的时候,是从1962年10月23号开始,到27号结束,这个时间段,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面临着“下一秒即毁灭”的危险。苏联和美国之间的纠葛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而在这个时候,哪怕是两个国家再怎么口头上去说自己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也没有一个人相信,毕竟无论是核弹还是拳头,先动手的一方总归是要多占一点便宜的。

直到1962年10月26号晚上,赫鲁晓夫写了一封常常的信件发送到了白宫,主题是避免核战出现,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看到信件之后,便立即给赫鲁晓夫打去了电话,两个人整整聊了两个多小时,从世界格局到核战争的危害,两个对于物理并没有太大了解的,终究是选择了放下各自的武力,默契的撤回了各自的核武器。

如果说,没有赫鲁晓夫的这封信,或者说这封信稍微晚上一天甚至于几个小时发出去,在双方僵持了这么久的情况下,看不到和解的时候,终究有一方会先下手为强,个人推测是美国。核弹头的危害在于,即便你发现他发射了,也只能等到导弹离你近了你才能拦截的下来,然而即便拦截下来,核辐射依旧会让你们丢掉性命,不过这个死亡的时间足够你下达命令发射核弹头和对方同归于尽了。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次时间,甚至于第三世界领头羊的中国发现自己的实力依旧不足够,在面对两大强国博弈的时候,中国人民的命运竟然是系在了别人的裤腰带上,对于从小就认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在我国各位先辈的努力下,付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瑰宝,终究让我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我们并不图谋主宰世界,只希望世界和平,每一个人都能够安稳的在这世上生活!


西域小伙讲历史


太平洋战争,让很多美军士兵的心态彻底崩了。

(硫磺岛战役)

其实对于大多数欧美国家来说,战争应该是有底线的。对待平民、战俘、医疗兵等等,不能随便射杀。当然,西方人也认为人命最重要,实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投降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但是,美国人遇到了日本人,彻底被惊呆了。

日本人打仗是疯狂的,似乎个个都是没有思想的战争机器,一心一意的要为天皇尽忠,宁死不投降。不仅如此,他们还用一些丧心病狂匪夷所思的战术,“轰炸”美军单纯的心灵。

(《太平洋战争》截图)

美剧《太平洋战争》中,一队美军在冲绳岛进军的时候,遇到了难民群。这些美国大兵立刻做出了正常人的反应,不对难民开枪,甚至想要保护他们。

(《太平洋战争》截图)

结果,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嘀嘀咕咕的走了过来,想把孩子交给美军。当她摊开双手的时候,美军才发现她身上绑满了炸药……轰的一声,血肉横飞。然后,跟在难民后面的日军开始了进攻,连平民也一并射杀。


战斗结束之后,美军都惊呆了,心态崩了……这特么的是什么战术?

(《太平洋战争》截图)

和日本人交战越多,美国人越是震惊,最后彻底放弃什么狗屁底线,就算看到日军投降,也不轻易相信,宁愿把他们弄死。这种场景,相信大家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影视剧中,常常能看到。

反正,对待日军不能心软。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到处挥舞,管你投不投降,先往地堡里喷一会儿再说。

至于澳大利亚军人,本来是跟着主子英国混的,主要敌人应该是德国。结果,澳大利亚军人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怎么仇恨德国人,相反,他们想把日军赶尽杀绝。因为在东南亚地区的战斗中,被俘的澳大利亚军人被日军残杀了很多,算是血海深仇吧。

(新几内亚战役)

1943年新几内亚战役的时候,澳大利亚人毫不怜悯的弄死日本人。不管投不投降,直接弄死,20万日军中的绝大多数都死在了战场上。

所以,战争后期的美军李梅火攻,以及毫不吝啬的扔了两颗原子弹,造成大量的日本人死亡,盟军丝毫不觉得良心不安。


那么,日军是怎么做到这么丧心病狂的呢?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中小学都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实施一些特别的教育方式。比如,小学生就会被培养好勇斗狠的精神,胆小怯懦的孩子会被训斥和欺负,不会有人同情他们。

中学之后就会参加必要的军事训练,甚至会进行模拟战争游戏。孩子们就被灌输自我牺牲的精神,战斗到死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被俘虏是很丢人的事情,不仅让自己,也会让家人和先祖蒙羞。

就这么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不丧心病狂?

所以,可怕的教育会培养出疯狂的一代人,以史为鉴,不可掉以轻心。


七追风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数古巴导弹危机细思极恐。1959年美国对古巴新政府产生不满,1961年1月,二国断交。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古巴设立立足点,增了对古巴经济,军事援助。赫鲁晓夫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轰炸机。苏联把导弹飞机装进集装箱秘密运往古巴,并携带威力巨大的核弹头。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安装在发射架上的核武器。美国总统肯尼迪意设到事关重大,苏联导弹造成了严重威胁。肯尼迪决定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通过广播通告世界,宣布封锁古巴,下令载有核弹头的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上空。局势紧张到极限,核战争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危在旦夕。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措辞强烈的声明“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10月24日,美舰将古巴包围得水泄不通,命令导弹在发射架上听候指令,美国全面地准备打一场核战争。在美国极限的压力下,赫鲁晓夫寻求妥协,肯尼迪顺水推舟,苏联撤出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美国撤出部署土耳其的核武器。一场或令世界毁灭的危机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理性地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