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奶瓶VS主義


李世民和魏徵這樣的君臣關係可以說在兩千年的歷史之中是絕無僅有的,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登苑西樓,望喪而哭”。

一邊看著魏徵的送葬隊伍漸行漸遠,一邊在樓上抹眼淚沒臉沒皮地哭。

抹完了眼淚又說了句:“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說完了之後還身邊的侍臣,你們得好好學學魏徵呀,我總有犯錯的時候,真到了那時候,你們可得學魏徵一樣勸諫我。

李世民這麼一說,魏徵這位住了名的諫臣、諍臣頓時又成了人臣榜樣,被他立成了一個標杆,讓手底下的人工作的時候能夠學學魏徵那種死也要勸諫的“魏徵精神”。

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李世民這邊才誇完了魏徵,才說完了讓侍臣們繼承和發揚“魏徵精神”,那邊他卻又氣呼呼地讓人砸了魏徵的墓碑。

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你到底是讓學魏徵呢,還是不讓學?不學吧,是忤逆聖意;學了吧,又怕將來會落個和魏徵一樣的下場,死了還得被你砸墓碑,死了也不能在地底下睡個安穩覺。

魏徵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竟然讓忍了他幾十年的李世民一氣之下砸了他的墓碑呢?

這事離不開魏徵的個人追求,他追求的是一個好的身後名。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皇位之後,跑去責問魏徵,好你個魏徵,你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這是得了便宜來賣乖,魏徵也不好點破,只說了句,如果李建成聽了我的話早點下手,哪會發生今日這樣的禍事?

李世民聽了之後覺得魏徵這人真牛,真夠耿直,但是往深了一想,魏徵看似在罵李世民對哥哥弟弟下毒手,實際上是在罵李建成行事優柔寡斷,沒能力還不聽勸。

這是個妙人,值得一用。

這是魏徵在故意為之,他出身不好,沒有關隴集團的底蘊,所以他想要進入李世民的視野並且獲得青睞和重用,除了真才實學之外,他還得另闢蹊徑。

他給李世民留下的印象是“直”,李世民在眾人面前對他的評價也是“直”,那麼他就得一直“直”下去。

倘若他那天不再“直”了,那麼他離凋落也就不遠了,所以他一生都在“頂撞”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扮演一個能聽勸的英明之主,那麼,他魏徵便得盡心盡力地給李世民扮演一個諍臣的角色,陪李世民演完這場可傳頌千古的“戲”。

這是他的聰明之處,是他的過人之處,又有幾個人敢冒著生命危險去陪李世民演那樣的一場“戲”?還從頭演到尾,演到死去的那一刻。

魏徵如果真的“直”,實際上在知道李建成被殺了之後,他就應該一死殉主,可他卻在等著李世民來見他,更不應該在見完了李世民之後答應出來給李世民效力,說白了魏徵學了一身本事,還是得賣給皇帝,至於皇帝是誰,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

對於魏徵來說,最重要的是沒有辜負自己一生所學,是賣了一生所學之後還能撈個好的身後名。

魏徵正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後名了,這才招來了李世民對他的墓碑的憤怒一砸。

魏徵死的那一年,也恰好是李承乾的那一年,杜正倫因為曾經收了李承乾送來的金帶而被牽扯了進來,所以杜正倫遭到了流放,侯君集則被殺了。

好巧不巧的是,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侯、杜二人,李世民頓時犯了疑心病,覺得魏徵生前可能有過結黨營私的行為。

可是僅僅因為懷疑,李世民會幹出砸墓碑這麼缺德的事?他自從弄出了玄武門之變後,恨不得變成一個完人出現在所有人的面前,這種授人以話柄的事,他一般能忍則忍,至少只是懷疑的話,他還是忍得了的。

對於魏徵結黨營私這事,李世民早在貞觀元年的時候便讓溫彥博去查過魏徵了,可是查來查去,說到底也只是一個“莫須有”。

李世民聽了溫彥博的調查報告之後跑去責問魏徵,反倒被魏徵說得像一個做錯事了的小學生一樣低頭認錯,“吾已悔之”。

魏徵當場便說,我想當個良臣,你別讓我當忠臣。

李世民問他,為什麼?

魏徵說,當良臣好呀,不僅能獲得善終,還能撈個美名,可忠臣就慘了,你看看龍逄和比干,哪個有好下場?

良臣對應的是明君,忠臣對應的則是昏君。

魏徵這話說得夠漂亮吧?這樣一個追求身後名的人,用一生去“頂撞”一個皇帝,李世民想用“懷疑”這兩個字去砸他的墓碑,只會造成一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結果。

李世民之所以會一氣之下讓人砸了魏徵的墓碑,是因為另外一件事。

魏徵不是追求身後名嗎?可是他又怕李世民不靠譜,不給他公正的評價,所以每次勸諫完了李世民之後,便回家偷偷地將他們之間的君臣對話記錄在小本本上。

如果魏徵是當成日記寫,李世民也不會拿他怎麼樣,或者說等將來李世民死了之後在拿出來供世人品讀也沒什麼,可魏徵聰明瞭一生,臨了了,偏偏犯了傻。

李世民還活得好好的,魏徵便拿著自己寫滿了君臣對話的小本本去找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是想讓褚遂良將對話通通寫進史書裡不成?魏徵還真是這麼想的,如果褚遂良能夠將他冒死進諫的事蹟寫入史書的話,那麼他的身後名便有了著落了,也不用怕李世民秋後算賬了,因為史書給他作證了。

可這不等於是公然揭李世民的短,讓李世民出醜嗎?

李世民知道這事之後當然不高興了,你魏徵求名,我李世民不要臉?

於是,李世民一氣之下便讓人砸了魏徵的墓碑,你個死魏徵,讓你沽名釣譽,讓你毀朕聲譽,朕砸了你!

伴君如伴虎,誠如是也。


寧糊塗


魏徵其實沒有被鞭屍,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實魏徵死後李世民還是很痛惜的。相反最開始沒有推倒墓碑而是親自給魏徵寫碑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於魏徵的重視。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情。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 記載 魏徵去世後,“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堂。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將葬,其妻裴辭曰:"徵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徵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塗車、芻靈。帝登苑西樓,望哭盡哀。晉王奉詔致祭。帝作文於碑,遂書之。又賜家封戶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還是很可惜的。還給了文官中一個很高的諡號文貞。但是為什麼會被推倒墓碑?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杜正論漏洩禁中語,以及侯君集謀反。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可以說魏徵是受到了牽連。第二個就是魏徵把自己前前後後所有的諫言交給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這個可以說是想踩著李世民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但是這樣有欺君的嫌疑。於是李世民發怒便推了自己給魏徵寫的墓碑。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論處,但凡與侯君集有關聯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徵生前,曾經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懷疑魏徵早就與侯君集有關聯,對魏徵心生不滿。

  其二,魏徵將自己寫給唐太宗的奏章給史官褚遂良看。

  身為大臣,本應當揚君父之善,隱君父之惡。

  像三國時期著名的謀主荀攸,一生建議無數,可是,流傳於世的寥寥無幾。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厲害,卻不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厲害。荀攸在去世前,將所有自己寫得奏章全部焚燬,將所有功勞都歸於曹操。曹操得知,大為感動。

  魏徵不但將自己的奏章留下來,並且拿給史官看,這是要幹什麼?這是要宣揚魏徵本人多麼厲害!自然,也就會暴露唐太宗種種不好。

  因此,唐太宗覺得魏徵這個人不地道,有違兩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將石碑砸掉。

  事實上,唐太宗沒有做錯,畢竟,他與魏徵之間所謂的納諫與進諫,更多的是一場戲。兩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評價魏徵: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徵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徵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

  在袁枚看來,魏徵性情絕非民間傳說的那般耿介,人家是個百分百的聰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寬容魏徵,魏徵也是故意刁難、欺負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戲,還演得挺好,瞞過了大多數人。


葉之秋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沒有歷史常識,亂起題目。

出題的網友說“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沒有錯,《舊唐書·魏徵傳》裡確實記載有李世民說的一段話,大意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說魏徵“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這就不符合歷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後三天”乾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

魏徵病死於貞觀十六年(642),當時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親自撰寫碑文,並在碑石上書丹。

此外,還下旨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徵墓碑的事,發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謀亂事敗之後。

魏徵是侯君集的同黨,他在未死之前曾經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計聽言從,拔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哪承想,這兩人無法無天,居然與太子李承乾密謀反!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徵不是侯君集的同黨,他也難辭薦人失當之責。

李世民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讓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做出毀碑不冷靜行為的是,魏徵訕君賣直!

魏徵此人極有心計,這許多年來,但凡他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並且在死前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懇求他錄之國史。

魏徵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因明擺著:為自己博取身後好名聲。

意思是說,貞觀之治的得來,並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名叫魏徵的能臣太厲害了。

魏徵這麼做,妥妥的是在壓李世民抬自己。

老實說,太過分了。

李世民通過褚遂良核證了此事,一下子沒控制住情緒,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不過,貞觀十八年初,李世民東征高麗失利,突然想起魏徵勸自己不要輕易用兵的話,有些後悔,回朝後下令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並派人去祭奠魏徵,將魏徵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終吧。


覃仕勇說史


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明君得代表人物,魏徵是中國古代賢臣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共同鑄就了聖堂時期。魏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被李世民稱為是一面鏡子,可以端正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按照慣例,這樣的功臣會安度晚年,名垂千史。倒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魏徵死後的三天,李世民就讓人砸了他的墓碑,魏徵究竟有什麼罪李世民竟然要這樣對他?


一,推薦之人參與太子皇位爭奪,由此引禍上身

史書上有記載,當時侯君集和杜正倫都是由魏徵秘密推薦的,可誰曾想到這兩個人竟然參與了皇家爭奪皇位的漩渦當中,尤其是侯君集,更是明目張膽的形事,直接參與了皇位爭奪。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欣慰能力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兄弟的天賦異稟,更加襯托他一無是處,他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唄廢除,所以他聯合侯君集策劃謀反,結果東窗事發,事情暴露,太子被流放邊疆,魏徵則因此惹禍上身。

二,讓李世民顏面掃地,行為威脅到了皇家地位

魏徵曾把一些有關於和李世民吵架過程的資料給了褚遂良,這樣的行徑就意味著將自己趾高氣昂的姿態展現給眾人,讓皇帝顏面掃地。而他這樣做,也讓世人看到了他覲見的目的,皇帝之所以能夠讓天下國泰民安,有一半的功勞是他魏徵的。如果從李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完全是引火上身,威脅到了皇家的地位。

三,李世民注重君臣有義,後悔之後重立新碑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最看中就是君臣之間的坦誠相待了,魏徵的一系列做法,都違背了這一原則,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的底線。不僅插手皇權相爭,還公然為自己歌功頌德,這些行為都是不忠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皇家的權威,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不能夠接受的。不過,在砸了魏徵的墓碑之後,不久他就後悔了,又重新立了一個墓碑,也算是對魏徵的彌補。


以史正衣冠


李世民推到魏徵的墓碑,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謀反;二是魏徵把勸諫李世民的草稿拿給史官看。

我們首先來看下太子李承乾謀反。本來,這件事與魏徵並沒有什麼關係,問題是,當時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杜正倫,是魏徵非常好的朋友,而且兩人還是老鄉。

關鍵是,當初杜正倫之所以能夠當上李承乾的老師,主要就是魏徵在李世民面前大力舉薦的結果。

其次,魏徵還舉薦過一個人來輔佐太子,這個人叫做侯君集。

大家知道,侯君集是太子黨的主要干將。並且,侯君集還直接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計劃。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李世民便開始懷疑魏徵生前很有可能早已知道太子謀反的計劃,甚至很有可能已經親自參與其中。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告發魏徵,說他曾私下把寫給李世民的諫書草稿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這下直接讓李世民斷定魏徵肯定參與了太子謀反這件事。

因為,臣子勸諫皇帝的草稿,通常都會燒掉,絕不會、也不敢隨便拿給別人看;甚至,臣子絕不能讓人知道,他在勸諫皇帝之前,還特意打過草稿。

更甚者,通常情況下,臣子都想要勸諫皇帝,都是私底下勸諫,絕不能公開指出皇帝的錯誤。

因為,勸說是一門藝術,大庭廣眾之下,不給對方面子,公開指責對方的錯誤,一臉嚴肅的給對對方上大課,不要說是皇帝,就是咱們普通人,都會非常不爽,而且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所以,真實的歷史中,一個臣子如果公開場合直接指出皇帝的錯誤,對其進行批判,往往都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換句話說,這是皇帝與這位大臣通過相互之間的默契,所作的一場政治表演。這樣說出去,那皇帝的形象自然就是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事實上,當時魏徵所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也正因為此,除了魏徵之外,房玄齡、李靖等人,有哪個敢公開勸諫李世民。事實上,他們不僅不敢勸諫李世民,通常情況下,他們見到李世民,那就像貓見到老鼠一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當然,如果魏徵不是有幸扮演這樣塑造李世民從諫如流形象的角色,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公開指責李世民。

現在,因為有魏徵這個角色的存在,他那極具誇張的勸諫風格,雖然表明上回損傷李世民的面子,但卻可以讓李世民形象,各種高大上起來。問題是,魏徵把勸諫李世民的草稿拿出來給史官看,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這不相當於公開告訴大家,李世民的這番行為,其實是在表演嗎?更重要的,草稿上肯定羅列了一大堆李世民的缺點和錯誤,這很容易讓人覺得,如果不是魏徵的管教,李世民那就狗屁都不死。這樣一來,李世民的形象,那可就算是全毀了。

本來,因為杜正倫和侯君集的事情,李世民就已經懷疑魏徵可能在自己和太子這兩邊都下了注。現在太子一度想搶班奪權,魏徵卻還保留著勸諫李世民的草稿,甚至把它拿出來給史官看,這是想幹什麼?

如果太子搶班奪權成功,魏徵的這些草稿,豈不是可以作為李世民昏庸的證據,這樣太子奪權也就自然變成為國為民的好事。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自然斷定魏徵對自己不忠,於是憤怒之下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魏徵長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約。

事實上,如果不是魏徵恰好已經去世,他恐怕很難善始善終。後來,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為了給自己找回一點面子,就故意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於是,魏徵才又重新被平反。


我是趙帥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徵就是他的銅鏡。那麼,李世民為什麼在魏徵死後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點:

一: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謀反

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魏徵是太子的老師,而太子卻大逆不道謀反了,說他教導無方是最輕的,更嚴重的是他舉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圖謀不軌。

二:左右史官

魏徵曾經拿自己記錄的和李世民之間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詞,給史官褚遂良作為寫史的參考,這樣做暴露了他極強的功利心和虛榮心,李世民知道後非常震怒,魏徵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壓抑越久,反彈越高

魏徵長期和頻繁的進諫,讓李世民感覺非常壓抑,李世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張、喜好和遠大的理想,魏徵卻屢屢干涉。難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後對長孫皇后說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幸虧長孫皇后非常賢德明理,及時勸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這般境地,魏徵確實太過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聵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聵,驕奢淫逸貪戀美色,甚至學秦始皇開始做長生不老之夢,信任方士遍尋丹藥。這時的李世民對魏徵自然非常厭惡,一找到藉口就要加倍懲罰。


其實魏徵只是一片綠葉,他讓李世民這朵紅花更加芬芳燦爛;魏徵也只是一個擺設,作用是讓李世民這個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奪目。


未鳴讀史


這條題,不讀透那段歷史,不熟悉古代官制和律法是答不出來的。

其實,魏徵死後,是李世民立碑!而推倒魏徵的碑,又是李世民下令!而搞到魏徵死後都不得安寧、墓碑被推倒、名譽掃地的人,又是李世民一手造成!

總之,好事是李世民乾的,壞事也是李世民乾的!

這個題材有很多文章都關注一點:是侯君集謀反,把魏徵牽扯進來了。說侯君集是魏徵推薦的人。

是不是這樣呢?侯君集謀反與魏徵有半毛錢關係?沒有!

有人說:是魏徵好虛名,把曾經寫給李世民的很多諫章拿給史官閱覽,希望能載入史冊,流芳百世!這是見得光的事情,李世民又是求真務實的人,他怎會計較呢?魏徵此舉,也只是想將諫章內容原版無誤地錄入史書中,免得史官搜索之勞。因為魏徵年紀老邁,說不定哪天就去見閻王。所以這一條肯定不是導致李世民憤怒的緣由。

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事情能讓李世民對一個大功臣如此憤恨,要將他的豐碑推倒?

真正原因,唐史記載就透露一句話。這件事就是李世民強加給魏徵的: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封魏徵為太子太師。

就這句,夠了!夠魏徵喝上一壺了!

為啥?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

太子謀反,欲行篡位!株連九族的滔天大罪!

魏徵是太子太師,就是太子老師!學生謀反,他這個老師能不被牽連進去?

這就是李世民做的好事!

當時的情況是:朝野上下都在議論,說太子表現差,不學習,品行不正,而李泰(李承乾親弟)很受皇上寵愛,看來李泰很有可能取代太子!

李世民聽到這些議論,很擔心,就想了個法子,說魏徵是滿朝文武公認正直忠心的大臣,就派魏徵做太子師傅,讓他輔助和規勸太子!所以,李世民就下旨:封魏徵做太子太師。

那時魏徵年老多病,根本不能給太子上課,上表推辭,不肯幹。但李世民不準,就這麼定了!

就隔一年,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魏徵病逝。

沒多久,三月,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謀反被捕入獄。

李世民在處理侯君集這個功臣時,本想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但遭到朝中很多大臣反對,普遍認為侯君集煽動、參與太子謀逆,罪不可赦,必須處死!是國法無情,使得李世民痛下殺手!史載:四月庚辰日,賜死侯君集等謀逆罪犯,將廢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平民),遷往邊遠地區。

這樁東宮太子謀逆案,主要參與者、當事人都被嚴厲懲罰了。那麼,作為太子太師的魏徵要不要處罰呢?肯定要!魏徵幸虧早死,躲過一劫,不然他即便不被殺頭也要坐牢!

按朝廷律法,謀逆大罪肯定株連一大群人,滅九族的!李世民對魏徵還不錯,沒有下令掘墓,只是推倒墓碑,算是懲罰了!但原先答應將公主嫁給魏徵兒子的親事,取消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征討高麗(朝鮮),打了勝仗,但唐兵死去2千人,負傷過萬,戰馬損失8千多匹。李世民認為勝之不武,得不償失,很感慨說:這一仗沒佔啥便宜。如果有魏徵在,他是肯定要諫阻我出征的!

此時,李世民想起魏徵的好處,又想起魏徵曾經上奏推辭不做太子太師的事,是自己強塞給他做的,就是掛名差事!分明是害了他!所以,又下旨:給魏徵重新立碑,恢復他以前的功績、榮譽。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善於提意見的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沒幾天,李世民就把“鏡子”砸了(砸的是魏徵的墓碑),這是為啥?魏徵犯了啥子罪?

告訴你吧,魏徵沒罪。因為另外一個大臣臨死前做了件事。不對比不知道,一比較嚇皇帝一跳,這才砸了墓碑。

大家第一次知道“魏徵”這個人,一般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說的是,李世民下朝回宮後,氣哄哄地對皇后說:“我以後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魏徵!”長孫皇后就問為啥呀,李世民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李世民道喜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啊!”李世民這才轉怒為喜(此處誕生成語“朝服進諫”)。

你不知道的是,魏徵一開始還是李世民的“敵方”。在玄武門事變之前,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職是“太子洗馬”(教導太子處理政事、輔佐太子理政)。魏徵就多次勸說李建成要提防李世民,最好是先下手為強,殺死李世民,以絕後患。但是,李建成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玄武門事變發生後,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被誅殺,李世民派人逮捕了魏徵,並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如此耿直,就赦免了魏徵,並任用魏徵為詹事主簿(相當於皇帝辦公室秘書長)。

換了新主人,魏徵的性格一點沒變,還是愛提意見,他的座右銘是“不面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意思是,不要當著本人面去讚美人家,以求別人對自己的歡心,也不要毫無原則的去附和別人(《群書治要·體論》)。 魏徵就這樣“忠心耿耿”地提了一輩子意見,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了,李世民傷心欲絕,罷朝五日,命陪葬昭陵,並“親制碑文,併為書石”。

魏徵臨死前,把這些年來給李世民提過的意見整理了一遍,鄭重其事地交給史官褚遂良,以備將來參考。

魏徵死後六年頭上,中書令(相當於宰相)馬周也去世了。馬周也給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在魏徵之下。李世民曾經跟皇后說:“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

馬周去世後,李世民也讓他陪葬在昭陵旁邊。

和魏徵不一樣的是,馬周臨死前,讓家人把他十幾年來給皇帝的奏摺底稿都翻出來,一把火燒了。說:“春秋時的管仲、晏嬰經常當面數落國君的過錯,顯得自己很偉大,還讓史官都記錄下來,讓自己千古留名。這樣的事我不做。”

看到這兒,我們就該明白了,李世民為什麼砸了魏徵的墓碑。

原因是,魏徵為讓自己名垂千古,臨死前把什麼都抖落給史官,完全不顧君王的面子。(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史哲司


李世民與魏徵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一位是明主,一位是賢臣。史書記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其中的“人”就是指魏徵。可見其在李世民心裡的地位無可替代。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非常痛惜,還親自為他寫碑文,並封諡號“文貞”。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了。

舉薦失算,受到牽連

李世民剛即位時,魏徵就伴隨左右,他的直言不諱與經天緯地之才,李世民非常受用,無一不接納,因此他向李世民推薦的人,都會被採用。然而百密一疏,魏徵生前曾舉薦過兩人,後來都犯了事。杜正論和侯君集都在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受到了牽連。雖然魏徵已故,卻也難辭其咎。

“欺君”留好名聲

魏徵一生給李世民的諫言無數,李世民對其也是感激不盡,然而魏徵卻為了自己留個好名聲,將所有的諫言盡數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得知後,覺得魏徵此舉具有欺君的行為。

正因為這兩件事作為導火索,李世民一怒之下便砸了魏徵的墓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