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么罪?

奶瓶VS主义


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是绝无仅有的,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登苑西楼,望丧而哭”。

一边看着魏征的送葬队伍渐行渐远,一边在楼上抹眼泪没脸没皮地哭。

抹完了眼泪又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说完了之后还身边的侍臣,你们得好好学学魏征呀,我总有犯错的时候,真到了那时候,你们可得学魏征一样劝谏我。

李世民这么一说,魏征这位住了名的谏臣、诤臣顿时又成了人臣榜样,被他立成了一个标杆,让手底下的人工作的时候能够学学魏征那种死也要劝谏的“魏征精神”。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边才夸完了魏征,才说完了让侍臣们继承和发扬“魏征精神”,那边他却又气呼呼地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你到底是让学魏征呢,还是不让学?不学吧,是忤逆圣意;学了吧,又怕将来会落个和魏征一样的下场,死了还得被你砸墓碑,死了也不能在地底下睡个安稳觉。

魏征到底做错了什么事,竟然让忍了他几十年的李世民一气之下砸了他的墓碑呢?

这事离不开魏征的个人追求,他追求的是一个好的身后名。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之后,跑去责问魏征,好你个魏征,你好端端的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这是得了便宜来卖乖,魏征也不好点破,只说了句,如果李建成听了我的话早点下手,哪会发生今日这样的祸事?

李世民听了之后觉得魏征这人真牛,真够耿直,但是往深了一想,魏征看似在骂李世民对哥哥弟弟下毒手,实际上是在骂李建成行事优柔寡断,没能力还不听劝。

这是个妙人,值得一用。

这是魏征在故意为之,他出身不好,没有关陇集团的底蕴,所以他想要进入李世民的视野并且获得青睐和重用,除了真才实学之外,他还得另辟蹊径。

他给李世民留下的印象是“直”,李世民在众人面前对他的评价也是“直”,那么他就得一直“直”下去。

倘若他那天不再“直”了,那么他离凋落也就不远了,所以他一生都在“顶撞”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扮演一个能听劝的英明之主,那么,他魏征便得尽心尽力地给李世民扮演一个诤臣的角色,陪李世民演完这场可传颂千古的“戏”。

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是他的过人之处,又有几个人敢冒着生命危险去陪李世民演那样的一场“戏”?还从头演到尾,演到死去的那一刻。

魏征如果真的“直”,实际上在知道李建成被杀了之后,他就应该一死殉主,可他却在等着李世民来见他,更不应该在见完了李世民之后答应出来给李世民效力,说白了魏征学了一身本事,还是得卖给皇帝,至于皇帝是谁,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魏征来说,最重要的是没有辜负自己一生所学,是卖了一生所学之后还能捞个好的身后名。

魏征正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后名了,这才招来了李世民对他的墓碑的愤怒一砸。

魏征死的那一年,也恰好是李承乾的那一年,杜正伦因为曾经收了李承乾送来的金带而被牵扯了进来,所以杜正伦遭到了流放,侯君集则被杀了。

好巧不巧的是,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杜二人,李世民顿时犯了疑心病,觉得魏征生前可能有过结党营私的行为。

可是仅仅因为怀疑,李世民会干出砸墓碑这么缺德的事?他自从弄出了玄武门之变后,恨不得变成一个完人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这种授人以话柄的事,他一般能忍则忍,至少只是怀疑的话,他还是忍得了的。

对于魏征结党营私这事,李世民早在贞观元年的时候便让温彦博去查过魏征了,可是查来查去,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莫须有”。

李世民听了温彦博的调查报告之后跑去责问魏征,反倒被魏征说得像一个做错事了的小学生一样低头认错,“吾已悔之”。

魏征当场便说,我想当个良臣,你别让我当忠臣。

李世民问他,为什么?

魏征说,当良臣好呀,不仅能获得善终,还能捞个美名,可忠臣就惨了,你看看龙逄和比干,哪个有好下场?

良臣对应的是明君,忠臣对应的则是昏君。

魏征这话说得够漂亮吧?这样一个追求身后名的人,用一生去“顶撞”一个皇帝,李世民想用“怀疑”这两个字去砸他的墓碑,只会造成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李世民之所以会一气之下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魏征不是追求身后名吗?可是他又怕李世民不靠谱,不给他公正的评价,所以每次劝谏完了李世民之后,便回家偷偷地将他们之间的君臣对话记录在小本本上。

如果魏征是当成日记写,李世民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或者说等将来李世民死了之后在拿出来供世人品读也没什么,可魏征聪明了一生,临了了,偏偏犯了傻。

李世民还活得好好的,魏征便拿着自己写满了君臣对话的小本本去找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是想让褚遂良将对话通通写进史书里不成?魏征还真是这么想的,如果褚遂良能够将他冒死进谏的事迹写入史书的话,那么他的身后名便有了着落了,也不用怕李世民秋后算账了,因为史书给他作证了。

可这不等于是公然揭李世民的短,让李世民出丑吗?

李世民知道这事之后当然不高兴了,你魏征求名,我李世民不要脸?

于是,李世民一气之下便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你个死魏征,让你沽名钓誉,让你毁朕声誉,朕砸了你!

伴君如伴虎,诚如是也。


宁糊涂


魏征其实没有被鞭尸,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为什么会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实魏征死后李世民还是很痛惜的。相反最开始没有推倒墓碑而是亲自给魏征写碑文。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魏征的重视。至于推到墓碑那是之后的事情。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 记载 魏徵去世后,“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晋王奉诏致祭。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还是很可惜的。还给了文官中一个很高的谥号文贞。但是为什么会被推倒墓碑?这里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杜正论漏泄禁中语,以及侯君集谋反。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可以说魏征是受到了牵连。第二个就是魏征把自己前前后后所有的谏言交给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这个可以说是想踩着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但是这样有欺君的嫌疑。于是李世民发怒便推了自己给魏征写的墓碑。


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魏征为何被李世民砸碑,这二位不是一直关系融洽,传为一时佳话吗?为何魏征刚死,唐太宗就翻脸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侯君集以谋反罪被论处,但凡与侯君集有关联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征生前,曾经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怀疑魏征早就与侯君集有关联,对魏征心生不满。

  其二,魏征将自己写给唐太宗的奏章给史官褚遂良看。

  身为大臣,本应当扬君父之善,隐君父之恶。

  像三国时期著名的谋主荀攸,一生建议无数,可是,流传于世的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厉害,却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厉害。荀攸在去世前,将所有自己写得奏章全部焚毁,将所有功劳都归于曹操。曹操得知,大为感动。

  魏征不但将自己的奏章留下来,并且拿给史官看,这是要干什么?这是要宣扬魏征本人多么厉害!自然,也就会暴露唐太宗种种不好。

  因此,唐太宗觉得魏征这个人不地道,有违两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将石碑砸掉。

  事实上,唐太宗没有做错,毕竟,他与魏征之间所谓的纳谏与进谏,更多的是一场戏。两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个借纳谏,赢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个借纳谏,赢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评价魏征: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

  在袁枚看来,魏征性情绝非民间传说的那般耿介,人家是个百分百的聪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宽容魏征,魏征也是故意刁难、欺负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戏,还演得挺好,瞒过了大多数人。


叶之秋


答:这是一道悟空问答题,出题的是网友,我负责回答,我的回答没有题目,请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说我没有历史常识,乱起题目。

出题的网友说“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没有错,《旧唐书·魏征传》里确实记载有李世民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说魏征“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这就不符合历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后三天”干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

魏徵病死于贞观十六年(642),当时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

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谋乱事败之后。

魏征是侯君集的同党,他在未死之前曾经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计听言从,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哪承想,这两人无法无天,居然与太子李承乾密谋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征不是侯君集的同党,他也难辞荐人失当之责。

李世民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让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做出毁碑不冷静行为的是,魏征讪君卖直!

魏征此人极有心计,这许多年来,但凡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且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恳求他录之国史。

魏征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明摆着:为自己博取身后好名声。

意思是说,贞观之治的得来,并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名叫魏征的能臣太厉害了。

魏征这么做,妥妥的是在压李世民抬自己。

老实说,太过分了。

李世民通过褚遂良核证了此事,一下子没控制住情绪,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不过,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突然想起魏征劝自己不要轻易用兵的话,有些后悔,回朝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终吧。


覃仕勇说史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明君得代表人物,魏征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人物,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铸就了圣堂时期。魏征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被李世民称为是一面镜子,可以端正一个人的品行,如果按照惯例,这样的功臣会安度晚年,名垂千史。倒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魏征死后的三天,李世民就让人砸了他的墓碑,魏征究竟有什么罪李世民竟然要这样对他?


一,推荐之人参与太子皇位争夺,由此引祸上身

史书上有记载,当时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由魏征秘密推荐的,可谁曾想到这两个人竟然参与了皇家争夺皇位的漩涡当中,尤其是侯君集,更是明目张胆的形事,直接参与了皇位争夺。当时的太子李承乾欣慰能力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兄弟的天赋异禀,更加衬托他一无是处,他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呗废除,所以他联合侯君集策划谋反,结果东窗事发,事情暴露,太子被流放边疆,魏征则因此惹祸上身。

二,让李世民颜面扫地,行为威胁到了皇家地位

魏征曾把一些有关于和李世民吵架过程的资料给了褚遂良,这样的行径就意味着将自己趾高气昂的姿态展现给众人,让皇帝颜面扫地。而他这样做,也让世人看到了他觐见的目的,皇帝之所以能够让天下国泰民安,有一半的功劳是他魏征的。如果从李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引火上身,威胁到了皇家的地位。

三,李世民注重君臣有义,后悔之后重立新碑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最看中就是君臣之间的坦诚相待了,魏征的一系列做法,都违背了这一原则,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的底线。不仅插手皇权相争,还公然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些行为都是不忠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皇家的权威,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不能够接受的。不过,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之后,不久他就后悔了,又重新立了一个墓碑,也算是对魏征的弥补。


以史正衣冠


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

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当时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杜正伦,是魏征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两人还是老乡。

关键是,当初杜正伦之所以能够当上李承乾的老师,主要就是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大力举荐的结果。

其次,魏征还举荐过一个人来辅佐太子,这个人叫做侯君集。

大家知道,侯君集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并且,侯君集还直接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计划。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李世民便开始怀疑魏征生前很有可能早已知道太子谋反的计划,甚至很有可能已经亲自参与其中。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告发魏征,说他曾私下把写给李世民的谏书草稿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这下直接让李世民断定魏征肯定参与了太子谋反这件事。

因为,臣子劝谏皇帝的草稿,通常都会烧掉,绝不会、也不敢随便拿给别人看;甚至,臣子绝不能让人知道,他在劝谏皇帝之前,还特意打过草稿。

更甚者,通常情况下,臣子都想要劝谏皇帝,都是私底下劝谏,绝不能公开指出皇帝的错误。

因为,劝说是一门艺术,大庭广众之下,不给对方面子,公开指责对方的错误,一脸严肃的给对对方上大课,不要说是皇帝,就是咱们普通人,都会非常不爽,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真实的历史中,一个臣子如果公开场合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对其进行批判,往往都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换句话说,这是皇帝与这位大臣通过相互之间的默契,所作的一场政治表演。这样说出去,那皇帝的形象自然就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事实上,当时魏征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也正因为此,除了魏征之外,房玄龄、李靖等人,有哪个敢公开劝谏李世民。事实上,他们不仅不敢劝谏李世民,通常情况下,他们见到李世民,那就像猫见到老鼠一样,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当然,如果魏征不是有幸扮演这样塑造李世民从谏如流形象的角色,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公开指责李世民。

现在,因为有魏征这个角色的存在,他那极具夸张的劝谏风格,虽然表明上回损伤李世民的面子,但却可以让李世民形象,各种高大上起来。问题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出来给史官看,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这不相当于公开告诉大家,李世民的这番行为,其实是在表演吗?更重要的,草稿上肯定罗列了一大堆李世民的缺点和错误,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如果不是魏征的管教,李世民那就狗屁都不死。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形象,那可就算是全毁了。

本来,因为杜正伦和侯君集的事情,李世民就已经怀疑魏征可能在自己和太子这两边都下了注。现在太子一度想抢班夺权,魏征却还保留着劝谏李世民的草稿,甚至把它拿出来给史官看,这是想干什么?

如果太子抢班夺权成功,魏征的这些草稿,岂不是可以作为李世民昏庸的证据,这样太子夺权也就自然变成为国为民的好事。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自然断定魏征对自己不忠,于是愤怒之下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魏征长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约。

事实上,如果不是魏征恰好已经去世,他恐怕很难善始善终。后来,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为了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就故意说:“如果魏征还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于是,魏征才又重新被平反。


我是赵帅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征就是他的铜镜。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在魏征死后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点:

一:太子李承乾勾结侯君集谋反

这是最主要的一点,魏征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子却大逆不道谋反了,说他教导无方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他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也参与了谋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怀疑魏征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二:左右史官

魏征曾经拿自己记录的和李世民之间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词,给史官褚遂良作为写史的参考,这样做暴露了他极强的功利心和虚荣心,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震怒,魏征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压抑越久,反弹越高

魏征长期和频繁的进谏,让李世民感觉非常压抑,李世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张、喜好和远大的理想,魏征却屡屡干涉。难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后对长孙皇后说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幸亏长孙皇后非常贤德明理,及时劝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这般境地,魏征确实太过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聩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聩,骄奢淫逸贪恋美色,甚至学秦始皇开始做长生不老之梦,信任方士遍寻丹药。这时的李世民对魏征自然非常厌恶,一找到借口就要加倍惩罚。


其实魏征只是一片绿叶,他让李世民这朵红花更加芬芳灿烂;魏征也只是一个摆设,作用是让李世民这个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未鸣读史


这条题,不读透那段历史,不熟悉古代官制和律法是答不出来的。

其实,魏征死后,是李世民立碑!而推倒魏征的碑,又是李世民下令!而搞到魏征死后都不得安宁、墓碑被推倒、名誉扫地的人,又是李世民一手造成!

总之,好事是李世民干的,坏事也是李世民干的!

这个题材有很多文章都关注一点:是侯君集谋反,把魏征牵扯进来了。说侯君集是魏征推荐的人。

是不是这样呢?侯君集谋反与魏征有半毛钱关系?没有!

有人说:是魏征好虚名,把曾经写给李世民的很多谏章拿给史官阅览,希望能载入史册,流芳百世!这是见得光的事情,李世民又是求真务实的人,他怎会计较呢?魏征此举,也只是想将谏章内容原版无误地录入史书中,免得史官搜索之劳。因为魏征年纪老迈,说不定哪天就去见阎王。所以这一条肯定不是导致李世民愤怒的缘由。

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李世民对一个大功臣如此愤恨,要将他的丰碑推倒?

真正原因,唐史记载就透露一句话。这件事就是李世民强加给魏征的: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封魏征为太子太师。

就这句,够了!够魏征喝上一壶了!

为啥?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

太子谋反,欲行篡位!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

魏征是太子太师,就是太子老师!学生谋反,他这个老师能不被牵连进去?

这就是李世民做的好事!

当时的情况是:朝野上下都在议论,说太子表现差,不学习,品行不正,而李泰(李承乾亲弟)很受皇上宠爱,看来李泰很有可能取代太子!

李世民听到这些议论,很担心,就想了个法子,说魏征是满朝文武公认正直忠心的大臣,就派魏征做太子师傅,让他辅助和规劝太子!所以,李世民就下旨:封魏征做太子太师。

那时魏征年老多病,根本不能给太子上课,上表推辞,不肯干。但李世民不准,就这么定了!

就隔一年,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魏征病逝。

没多久,三月,太子李承乾勾结侯君集谋反被捕入狱。

李世民在处理侯君集这个功臣时,本想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但遭到朝中很多大臣反对,普遍认为侯君集煽动、参与太子谋逆,罪不可赦,必须处死!是国法无情,使得李世民痛下杀手!史载:四月庚辰日,赐死侯君集等谋逆罪犯,将废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平民),迁往边远地区。

这桩东宫太子谋逆案,主要参与者、当事人都被严厉惩罚了。那么,作为太子太师的魏征要不要处罚呢?肯定要!魏征幸亏早死,躲过一劫,不然他即便不被杀头也要坐牢!

按朝廷律法,谋逆大罪肯定株连一大群人,灭九族的!李世民对魏征还不错,没有下令掘墓,只是推倒墓碑,算是惩罚了!但原先答应将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亲事,取消了。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讨高丽(朝鲜),打了胜仗,但唐兵死去2千人,负伤过万,战马损失8千多匹。李世民认为胜之不武,得不偿失,很感慨说:这一仗没占啥便宜。如果有魏征在,他是肯定要谏阻我出征的!

此时,李世民想起魏征的好处,又想起魏征曾经上奏推辞不做太子太师的事,是自己强塞给他做的,就是挂名差事!分明是害了他!所以,又下旨:给魏征重新立碑,恢复他以前的功绩、荣誉。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善于提意见的魏徵,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没几天,李世民就把“镜子”砸了(砸的是魏徵的墓碑),这是为啥?魏徵犯了啥子罪?

告诉你吧,魏徵没罪。因为另外一个大臣临死前做了件事。不对比不知道,一比较吓皇帝一跳,这才砸了墓碑。

大家第一次知道“魏徵”这个人,一般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说的是,李世民下朝回宫后,气哄哄地对皇后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魏徵!”长孙皇后就问为啥呀,李世民说,魏徵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李世民道喜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啊!”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此处诞生成语“朝服进谏”)。

你不知道的是,魏徵一开始还是李世民的“敌方”。在玄武门事变之前,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职是“太子洗马”(教导太子处理政事、辅佐太子理政)。魏徵就多次劝说李建成要提防李世民,最好是先下手为强,杀死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是,李建成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被诛杀,李世民派人逮捕了魏徵,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如此耿直,就赦免了魏徵,并任用魏徵为詹事主簿(相当于皇帝办公室秘书长)。

换了新主人,魏徵的性格一点没变,还是爱提意见,他的座右铭是“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意思是,不要当着本人面去赞美人家,以求别人对自己的欢心,也不要毫无原则的去附和别人(《群书治要·体论》)。 魏徵就这样“忠心耿耿”地提了一辈子意见,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了,李世民伤心欲绝,罢朝五日,命陪葬昭陵,并“亲制碑文,并为书石”。

魏徵临死前,把这些年来给李世民提过的意见整理了一遍,郑重其事地交给史官褚遂良,以备将来参考。

魏徵死后六年头上,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也去世了。马周也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徵之下。李世民曾经跟皇后说:“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也让他陪葬在昭陵旁边。

和魏徵不一样的是,马周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十几年来给皇帝的奏折底稿都翻出来,一把火烧了。说:“春秋时的管仲、晏婴经常当面数落国君的过错,显得自己很伟大,还让史官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样的事我不做。”

看到这儿,我们就该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砸了魏徵的墓碑。

原因是,魏征为让自己名垂千古,临死前把什么都抖落给史官,完全不顾君王的面子。(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史哲司


李世民与魏征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一位是明主,一位是贤臣。史书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其中的“人”就是指魏征。可见其在李世民心里的地位无可替代。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非常痛惜,还亲自为他写碑文,并封谥号“文贞”。至于推到墓碑那是之后的事了。

举荐失算,受到牵连

李世民刚即位时,魏征就伴随左右,他的直言不讳与经天纬地之才,李世民非常受用,无一不接纳,因此他向李世民推荐的人,都会被采用。然而百密一疏,魏征生前曾举荐过两人,后来都犯了事。杜正论和侯君集都在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受到了牵连。虽然魏征已故,却也难辞其咎。

“欺君”留好名声

魏征一生给李世民的谏言无数,李世民对其也是感激不尽,然而魏征却为了自己留个好名声,将所有的谏言尽数交给了当时的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得知后,觉得魏征此举具有欺君的行为。

正因为这两件事作为导火索,李世民一怒之下便砸了魏征的墓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