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自律?

客家粒粒


孩子自律問題是沒有準確的定位和怕挫折產生的!

首先孩子要明理,什麼是明理?

最直接方法要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需求,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想要一臺電腦。父母不能立刻答應,應該用孩子改正壞習慣來換!一般人知道孩子喜歡吃糖,那就讓他一週內不吃一塊糖來換取這臺電腦!孩子就能明白要收穫就要有付出!反之家長,孩子變成啃老族了!

其次孩子需要打鐵自身硬!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這個做不了那個辦不好,而且很多孩子都認為自己做不到我不行,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客服困難的機會。孩子天生不是神人,都是通過做不錯、調整方法、改變看法,客服困難,最重總結經驗成為習慣,面對現實!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失敗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有勇氣有毅力去面對重重困難,不抱怨坦然接受一切,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真諦!

最後是自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有了明確的定位才可以說出自律,比如考上985或211!對這些大學有簡單瞭解,然後就要確定多少分能上線,或者找到一些特招!滿足分數或者特招,那就要自己要多少分,有哪些題可以滿足這個分數!每天定時定點將那些知識學會!最後到應試的時候,自然水到渠成~

下面顯示自己平時積累,要每天按時按點做的功課!




Headline好奇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親侄女今年15歲了,也是一樣的毛病,不自律,一個女孩子成天抱著個手機,要麼就是電視,沒有愛好,也不出去玩,作業從來不自己主動寫,就連刷牙洗臉她都要被揪著去衛生間才做,要不然就不洗了。由於是單親家庭,她的媽媽又結婚了而且又有了兒子,對她的關心很少,他的爸爸常年在外更是不管他,只有爺爺奶奶陪著,但是爺爺奶奶總是看她可憐的,捨不得管教他,他要玩手機就給她玩,她要看電視就看,有一陣說喜歡看書,帶著他爺爺去買了好多書回來,結果不是漫畫就是小說,他爺爺又不懂就給她買了。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覺得這孩子要廢了,已經完全沒救了。但是我不這麼想,我能看到他的優點,這孩子跟我的感情也是最好,每次我從外地回家,他都第一時間撲上來給我一個擁抱,連她親爸都沒這待遇。我每次回去都給她做心裡疏導,每次都說到她心坎裡了,從他說的話裡可以明顯得知她自己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明明知道不對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她說我控制不了,就是想玩手機,沒完沒了的玩,我不知道我還能幹什麼,她其實也很想放下手機,但好像放下了手機她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爸爸媽媽,沒有朋友,沒有愛好,我是唯一一個懂他內心在想什麼的人,他的奶奶和爺爺對她的管教只有無盡的責罵,對她來說罵的越兇她就越是不自律。但是我每次回去都能好幾天,變得可聽話了,讓幹啥幹啥,說把電視關了吧立馬就關了。開始變得自律起來,自己就去做作業了。那麼說了這麼多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寫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但是中心思想不會變。

1、手機,電視,遊戲這些東西的確是太吸引人了,不要說是孩子就連大人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一直玩。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要想讓他放下手機需要從她自身找,找優點,找興趣愛好,要抽出時間陪她,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她,她自己知道玩遊戲不對這就是最大的進步,要大聲的告訴孩子,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很棒,說明你已經長大了,讓她得到認可,她心裡就會樂開了花。對於大人說的話也能慢慢接受。

2、自律其實也是一種習慣,養成習慣之後不用特意說她自己就去做了,就像刷牙,洗臉,洗腳,每天都做,忽然有一天不做會覺得特別彆扭,所以要想讓孩子自律得培養他的習慣,她不自己寫作業你就陪她寫,遇到不會的給她講一講儘量有趣些,不要動不動就責罵,比如這都不會呀,這多簡單吶,三歲小孩都比你強,等等。這樣的話語一定要杜絕,既然要培養習慣,自然是要全程開開心心的,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慢慢的他就會喜歡上這件事。

3、帶她看一些反面教材,讓她自己體會不自律的危害有多大,我給我侄女的反面教材是某鄉村女孩從來不洗頭,最好頭髮掉光了。當然還有其他的,就不一一說明了。

4、最重要的還是讚美,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就像我寫了這麼多希望大家都能給點個贊一樣。孩子也是這樣,你要細心的觀察他的點點滴滴,只要有一次她很自律的做了一件事,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出來認可她,注意是真心的認可,不是嘲諷[捂臉],比如她自己把電視關了,你不能說哎呦,今天怎麼像個人一樣,你咋不繼續看了?沒啥好看的了哇!你應該說,寶貝爸爸/媽媽今天有一件特別開心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嘛?就是你知道妹妹睡著了,怕吵到妹妹睡覺,自己主動把電視關了,爸爸/媽媽感覺到你長大了,懂事了,特別開心。你看這樣是不是就好多了,下次不用別人說孩子自然就自律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經驗總結了,其實也是從書上學來的,有一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講的特別好,我看了一部分,講的特別好受益終身也希望大家都看看。樊登讀書會里好像有這本書的視頻講解,也不錯,推薦大家看。


小橙技能匯


一個詞,言傳身教。要想孩子自律,大人同樣的也要做到自律,一個好的行為習慣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會有成效,比如,某個時間段你想讓孩子自覺學習,那麼你就不能在孩子旁邊玩手機,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以此類推。

我的孩子三歲半了,從她六個月起,我就開始培養她愛閱讀的習慣。從剛開始的布書慢慢的轉化成紙質的書,沒有一天是斷過的,現在她已經不需要我帶她去看書。只要她閒下來,她就會下意識的拿起書來看,所以說要想孩子自律,從小就要抓起。



小杜夫人


貪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假期,孩子除了吃喝就是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每天晚睡晚起,生活很不規律。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總是推三阻四。一個假期下來孩子會變得懶惰成性!

其實這是孩子自律意識差的體現。

那麼什麼是自律呢?用著名哲學家的思想柏拉圖的話來說,自律就是對快樂和慾望的控制。

自律往往和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繫。“律”即是規範,保證沒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範。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孩子的自律性差,導致懶惰成性往往跟父母的溺愛,孩子自身沒有時間觀念和父母的“壞”榜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 家長做好榜樣,多做少說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從模仿家長開始的,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引導孩子。例如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快去看書,而是家長在忙完工作和家務之後捧起一本書安安靜靜地在那裡看。想讓孩子少看手機,家長回到家裡除了必要的電話,其他時間要把手機放下。

二.做一張計劃表

孩子假期只有寒假作業,但是作為家長我們是希望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所以做一份寒假計劃表很有必要,這張計劃表包括孩子作業時間,藝術課,家務時間,運動時間,親子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等。有了計劃 孩子就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了。

三.有相應的激勵政策

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完成計劃表上的內容,養成好的習慣,家長可以和孩子商討制定一些激勵的政策,告訴孩子如果沒有完成會有什麼後果,按時完成會有什麼獎勵,超額完成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孩子在執行計劃的時候心裡也會有衡量,每個孩子都是喜歡獎勵的,哪怕這獎勵只是一句話。

做到以上三點,孩子和家長一起變優秀。孩子成長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問題,遇到問題家長要耐心分析問題關鍵所在,才能更好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sany自媒體


經常有家長抱怨:

“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手機📱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是家長頭疼的問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做事往往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大人也是一樣:

“早起時跟自己說:倒數三十秒,數完就彈起來。然而數到15就睡著了??”“就寫完這段話我分了三次,中間還分別刷了一次朋友圈和吃了零食。”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手機?

我們都知道:自律性所體現的自制力,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要具備的重要品質,它將決定著一個人日後的學業乃至他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01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

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02

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是什麼?通俗說就是一種自控力,即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

想想作為成人的我們是怎麼控制衝動變得自律的?舉個媽媽們都深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過買衣服的衝動,很多當媽的人說,以前怎麼剋制自己都不行,有了孩子,怪了,這種衝動下降了很多。這其實很能說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動機才是自律的關鍵。有了愛仔之心,知道要省錢養仔,動機強大了,自控就不難做到了。

平日有些家長說自己給孩子做了很多計劃,還想盡法子盯,不過好像沒什麼作用,還是不能使孩子自律。

這話讓我想起一個道理,如果我一時沒錢,當然能剋制不買衣服,等有了錢,沒準還是會去當剁手黨。原因就在這――當孩子被逼著自控,自身沒有自覺性,是做不到真正自律的。

想想自己,在那些不自律的日子,有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不懂自己熱愛什麼。

以前看北京衛視的《傳承者》,陳道明做點評時說:“一個人,當他擁有了熱愛的事業,他就找到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這話對我特有觸動。

都說認識自我會帶來成功的機會,因為“ 認識自我”意味著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種興趣,會使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意識到把時間白白浪費掉的可惜;這種興趣,也會使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願意堅定執行,因為他知道,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3.幫助孩子樹立守規則的意識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

現在的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如果都滿足,他們會變得無法自控,所以平時在生活細節上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自律的美德。

一次,帶兒子買完零食,他說又要吃火腿,可在家我已經跟他約定好只買兩樣,我想看看他能不能遵守,於是對他說:“買了火腿,就得等兩週後才能來超市了(違反約定的懲罰是兩週不能來超市),你自己決定。”兒子想了想,還是選擇了不買,那時他只有三歲多。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規則一旦建立,就不能違反,違反就要懲罰,孩子為了避免懲罰的後果,會逐漸學著約束自己。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苦修,因為自律之路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記得有一次,我上午開了電視在看一檔節目,兒子就跑過來問:“爸爸,你怎麼上午也看電視啊!”

“哦!今天電視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爸爸要看一看,等一會就關了。“

後來,我就儘量避免在我們規定的時間內看電視。因為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

有人就會問,“難道為了孩子,我要放棄自己嗎?“

我只想回答:“做了父母,不是要你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因為父母,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責任。”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所以,天天沉迷麻將,或者回家就拿著手機玩遊戲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你自己混亂的生活,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

要記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

在這條路上,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北漂海濤哥


自律性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無論孩子天賦多聰明、IQ多高,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事也是很難成功的。因此,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1. 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首先要從延遲對孩子需要的滿足開始。心理學實驗已經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現在寶寶6~12個月,而4歲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所以,從孩子很小時家長就要有這種意識,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適當延遲滿足孩子慾望的時間。也不要讓孩子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注意培養寶寶抵制誘惑、剋制自己的能力。記得女兒三歲左右時,有一次在商場裡看到了一個遙控小汽車,喜歡的不得了,非要買著不可。我想不能讓孩子養成想要什麼就要什麼的壞習慣,得讓孩子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雖然看著孩子眼淚汪汪的小臉也很心疼,但還是咬牙堅持沒給她買。過了一段時間,我看孩子特別懂事,就偷偷把遙控車買回來給了孩子一個驚喜。沒想到這件事過後,帶孩子去商場時丫頭再也不吵鬧著要東西了。看來,只要家長在生活中多注意適當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會慢慢養成的。2. 時間管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離不開對時間的管理,當孩子對時間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家長就要逐漸培養孩子在時間上的自律意識。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別喜歡的事情,比如看電視、上網玩遊戲時,家長要先和孩子約定玩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孩子可以盡情的玩,約定時間一到,孩子必須自覺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馬上停止,就需要對孩子適當“懲罰”,可以減少玩的次數或減少下次玩的時間,讓孩子為自己的“違約”付出代價,培養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懂得守時的重要性。當孩子開始做一件不太喜歡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做家務時,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時間,告訴孩子只要認真完成,剩餘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讓孩子逐漸養成重視時間的良好意識和管理時間的良好習慣。3. 提供動機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憑家長的“行政命令”,最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誘惑力的動機。家長首先要了解什麼才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當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時,儘可能想辦法把你的要求與孩子的某種需求關聯起來,構成因果關係,給孩子的自律提供一個強大的動機,促使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完成。女兒小時玩完玩具從來不收拾,囑咐多少遍也不聽。為了讓女兒能自覺收拾玩具,我想了一個點子,然後告訴女兒:“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會自己藏起來,不和你一起玩了。”剛開始,女兒根本不相信,玩過玩具後還是亂放在那兒,我就趁她看不見時把玩具藏起來,結果女兒找不著玩具了,女兒特別驚訝:“玩具真的藏起來了!”“我還想玩這些玩具”———這個簡單的需求成為女兒自覺收拾好玩具的強烈動機,再也不要我督促了。4. 遵守規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勢必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要想孩子自律,首先就要學會遵守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予孩子正面的影響,在日常行為中為孩子樹立遵守規則的好榜樣。家長要讓孩子瞭解各種規則,行人車輛要遵守交通規則,和小朋友玩遊戲要遵守遊戲規則,各種體育運動要遵守競賽規則,還有要禮貌待人啦、按時作息啦、做事不影響別人啦等等,並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規則給予孩子監督指導。比如,孩子想盪鞦韆玩,可是已經有小朋友在那裡正玩著呢,家長就要告訴孩子“先來後到”的規則,勸導孩子學會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遊,不亂扔垃圾,不亂塗亂畫,不大聲喧譁,遇到熱門景點需要排隊時,家長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邊看著呢。要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嚴肅性,可不能讓自己的“不文明”影響到孩子。5. 遊戲訓練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採用角色扮演遊戲或者叫情境模擬遊戲,能夠很好的鍛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醫院、商店、學校、消防人員救火等等。在模仿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走神了,家長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給孩子提供一些訓練活動,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也不失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女兒最喜歡和我玩的是摺紙小遊戲,準備一些白紙片,隨意折出一些小動物、小物品,按照個人的喜好畫上顏色,再把自己的作品和樹葉、小石塊等身邊的小物品擺成不同的造型,一起欣賞,那叫一個美呀。這種動手類的小遊戲,孩子大都非常感興趣,既鍛鍊孩子了的注意力,長期堅持下去還能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自律的能力。孩子自律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家長針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個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在進行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反覆的情況,家長要多關愛、多提醒、多鼓勵,這樣才會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自律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星童時尚


小孩子缺乏自制力如何改正,下面我提幾點建議,共同學習。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父母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用恰當的督促、適當的鼓勵以及必要的懲戒等巧妙得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養成自律的習慣。

1.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高效的利用時間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指定時間表,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時間內做完之後,剩下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2.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減去孩子的要求和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交換,這是一個一直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抵禦誘惑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後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現將享樂推遲,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

3.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是培養守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想要孩子自律,就要教會他學會遵守規則。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到規則制定中來。只有這樣,孩子得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主動性也會增強。


搏羽之夢


如果說,自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那麼,學會自律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很遺憾,儘管現代社會給家長們提供了許多關於孩子成長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方面,卻少有顯著的成果。

最近看了一份研究報告,上面記錄了一項關於21世紀的孩子和20世紀40年代的孩子的比較研究:

3歲、5歲、7歲的孩子被要求站著不動一段時間。70年前,5歲的孩子可以站大約3分鐘,7歲的孩子可以站到所要求的時間。在現在的研究中,5歲的孩子不能做到站著不動,而7歲的孩子只能遵循指令站3分鐘,相當於20世紀40年代的研究中5歲孩子的水平。

 “自律”在心理學上表示為“自我控制”。

它是一種抑制人們的衝動和慾望,作出正確和有效選擇的能力,通常需要與人的天性發生交互作用,通過推遲即刻的滿足去追求長遠的成功。

眾多的社會事例已經證明:有高度自我控制的人——即更加自律的人——通常能取得較高的成就,比如取得更高的成績、爭取更好的事業、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享受更安全的人際關係。

而那些低自我控制的人,往往會被社會很不公平地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這些“錯誤的標籤”不僅讓其他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更要命的是給本人帶來了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認知偏差。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自我控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遺傳。

二是後天環境。

前者確立了我們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能力的基線水平,也就是說,遺傳基因決定了個體“自我控制”的難易程度。

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環境的影響能夠延伸到“自我控制”的“基因束縛”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以前,屬於他律道德;10歲之後,屬於自律道德。

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具體劃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和公正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階段。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培養他兒童的自律意識,應該根據兒童發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特點,有針對地施加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孩子較好地”自我控制“。

總體而言,由於大腦發育和可塑性的影響,在每個發展階段,越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越有好的培育和發展自律意識和能力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講,自律要從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以下提供可參考的一些做法:

1、自律的父母,孩子通常都不會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中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父母是孩子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自律、自尊、自強,孩子就更傾向於自律、自尊、自強。因此,在自律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2、樹立清晰一致的規則意識。清晰一致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提供如何實現他們目標的指導。在很多幼兒園裡,老師會給孩子們分發小紅花來獎勵孩子的良好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得到即時、可接受的反饋,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對的(好的),什麼是錯的(不好的),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規則、遵循規則,並在規則範圍裡作出正確的決定。

3、給孩子適合其年齡的自由。在清晰一致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選擇決定,自由支配時間。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充分的自由狀態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處於放鬆狀態,大腦神經通道更加暢通,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感知、記憶和思考。

4、多玩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類似於過家家這樣的富有想象力的遊戲,比結構化遊戲(樂高積木)需要更多的思考、計劃和自我管理,能夠幫助開發孩子的執行功能或大腦前額葉與目標實現和自我管理有關的區域。換言之,玩更多有想象力的遊戲的孩子會較快發展執行功能,能更好地與朋友合作、在分配任務重有更高的參與度及責任感,同時獲得認知靈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慎獨164165614


首先個人認為家長也要陪伴孩子一起自律,一起成長,適當的方法讓孩子正視缺點,要分清是缺點還是個性,改變孩子的立場讓他自律律人,孩子的缺點和優點可互換,間接消除孩子的慾求不滿,使用適度懲罰或威脅的暗示效果,用自言自語暗示孩子的缺點,不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反抗,鼓勵孩子多,孩子你能行。同時溝通也比較重要,定時定點一起做起!







s宋小花j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制定了計劃卻又中斷、拖延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與其指責他、批評他,不如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01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一個朋友家的例子就很典型。他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坐車裡的安全座椅,每次扣安全帶都是一番搏鬥。

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對孩子說,爸爸任命你做咱們家的“安全天使大人”,每個人的安全帶都由你來監督檢查,不合格的人你有權利處罰他。

孩子每次坐車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帶,自己更是搶著第一個扣。

他們家孩子被“套路”得當過“刷牙天使大人”、“閱讀天使大人”、“節約食物天使大人”很多官職,孩子到現在,生活方面的自律能力都比同齡人要好。

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要儘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會更傾向於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牴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02

有些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一個媽媽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是: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並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的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週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麼,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值得鼓勵。

03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的,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儘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就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後補償的規則。

多數孩子在執行計劃的過程時,度過了畏難情緒、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

不妨試著把孩子日記時間、閱讀時間、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多背誦一首詩。

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其實也只是需要20天左右。

04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幹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

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小說、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類似於孩子寫日記、背詩詞很用心,那麼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嚐到自律的甜頭。

而當孩子寫日記、背詩詞都應付了事時,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類似於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強制性的推孩子一把。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