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都說姑娘長得漂亮,不吵架嚼舌頭,誰知拜堂成親的新娘是啞巴

明成祖永樂年間,京師一帶(現在的河北省)有個闊綽的趙員外,膝下只有一個兒子叫趙友。趙友已是二十有六的青春,可仍是單身一人。那時的年輕人盡皆早婚,趙友的同齡人都已經當上了兩三個孩子的父親,可老趙家連孩子的影子都見不著。趙員外老兩口急著當爺爺奶奶,全都抓心撓肝地著急給兒子娶個媳婦,可總不能遂心如願。

其實趙家家境富裕,趙友若想討個媳婦,易如反掌。可事情卻恰恰相反,趙友的年齡越大,到趙家說媒的媒婆就越少了,後來媒婆逐漸連趙家的門兒也不進了。

村裡都說姑娘長得漂亮,不吵架嚼舌頭,誰知拜堂成親的新娘是啞巴

這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是趙家雖然家財萬貫,可趙友生就了一副獐頭鼠目尖嘴猴腮的醜相。當時媒婆介紹的姑娘倒是不少,可女方的親屬一打聽趙友的長相,馬上就拒絕了。

其二是對媳婦太挑剔。趙家倚仗著家中有錢,到處揚言說趙家要找一個德貌雙全的淑女當媳婦,門不當戶不對的不要。媒婆每提到一門親事,趙家都派出不少家人到女方村裡查訪姑娘的長相如何?人穩不穩當?會不會和別人吵嘴?嚼不嚼舌頭根子等等。“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是品行再好的人,你若想叫別人誰都說好,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兒。

所以趙家的人三打聽兩查訪,女方不是有點兒這樣的小毛病,就是有點兒那樣的小缺點的,趙家總是不能如願。這樣一來,不是他們趙家左挑右選地挑剔人家,就是人家女方嫌棄他們,趙友的婚事就這樣給拖延了下來。媒婆全都洩了氣,漸漸地上門的媒婆越來越少。趙友的父母便著起了慌來,許下包票說:“誰若能給我的兒子說成了媳婦,我們就賞她白銀二十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媒婆又都紛紛活躍了起來。

村裡都說姑娘長得漂亮,不吵架嚼舌頭,誰知拜堂成親的新娘是啞巴

可活躍歸活躍,仍是重蹈覆轍,一番折騰後,結果還是外甥打燈籠—一照舅(舊)人人說好眉開眼笑功到自然成,火到豬頭爛”。趙友的婚事這一次終於有了眉目。張莊的張媒婆說媒,把本村的張小姐介紹給了趙家,趙家派人查訪後,覺得終於找到了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姑娘。

這一次怎麼就這麼痛快這麼稱心如意了呢?原來趙家還是和以前一樣,又派出不少人到張莊去查訪,結果很滿意。凡是去張莊查訪的人回來都說,自己在張莊打聽得真真切切,村裡的人都說張姑娘長得很漂亮,既勤快又會過日子。姑娘從來也不傳口舌,吵架嚼舌頭的事兒跟她絕對不沾邊兒。

趙員外聽說之後還不放心,親自跋山涉水二十多里地去張莊打聽。結果查訪的情況和別人聽到的基本相似,張莊的人都說那位張姑娘的嘴很穩當,決不多言多語;姑娘品行很好,就是別人待她不好,她也絕對不會破口罵人。

村裡都說姑娘長得漂亮,不吵架嚼舌頭,誰知拜堂成親的新娘是啞巴

趙員外查訪之後,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滿心歡喜地回到家中。趙家全家人聽說找到了一個好媳婦,全都樂得眉開眼笑:“這一次終於稱心如意了。”

看完上面所說之事,難免有人問:“找個對象怎麼還用查訪呢?媒婆穿針引線男女雙方見面,不啥事兒都瞭解了嗎?”要知道,古時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因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在婚前是不能隨便見面的。尤其是在他們那個地方還有個奇特的風俗:他們說沒有結婚的夫妻婚前若是見了面,婚後就不能白頭到老;若是被對方的親屬見到了,則對子孫後代不利。所以呀,這婚事成不成,就靠媒婆一張嘴了。

人相中了,就差定日子了。趙員外急忙尋人看了黃道吉日,又到女方家中送聘禮,決定兩家聯姻成婚。趙友結婚那一天,趙家鞭炮齊鳴花轎迎娶,家中大擺筵席、賓朋滿座不必細說。洞房花燭夜,當新郎揭開了紅頭布和新娘子說話時,登時傻了眼。原來這個精挑細選人皆說好的新娘子,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