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好的两句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人应该是死忠粉

苏东坡当地方官期间,有一次下乡去,在一位七旬老翁家蹭饭,老翁亲自腰带镰刀到山上挖来竹笋,做熟了端上来,可苏东坡刚吃了第一口,就皱起了眉头——没放盐吧?

老人家有点尴尬,他的解释后来被苏东坡写进诗里,叫“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好家伙,三个月没吃上盐了,用李逵兄弟的话来说,嘴里不得“淡出个鸟来”啊!

苏东坡最好的两句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人应该是死忠粉

东坡煮茶图

其实盐是有的,可是全在国家仓库里呆着呢,仓库钥匙则在宰相王安石手下那帮盐官的兜里。

食盐专卖,这是王安石变法的重头戏,但这招并非王安石的发明。中国自有盐业以来,政府大都在搞食盐专卖。王安石之前,就有不少人利用这棵摇钱树为政府创收,大获成功。王安石给皇帝的上书中,特意提到了其中的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桑弘羊,一个是唐朝的刘晏。

桑弘羊的老板是汉武帝,打仗、巡游、求仙兼搞面子工程,开销不是一般的大,可是每次找桑弘羊伸手要钱,不管该花还是不该花的,老桑从没让他失望过,而他的法宝就是盐铁专营。刘晏就更厉害了,唐朝安史之乱过后,国家经济一团糟,连御厨都没有存粮,若非刘晏这个“财神爷”在,皇帝恐怕都得讨饭去。单说江淮地区的食盐一项,刘晏接手时政府收入仅四十万缗,他任职期间硬给提高到六百多万缗——瞧人家这政绩!

桑、刘二人理财都有个显著特点,叫“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在他们看来,靠加税来增加政府收入,那也太没技术含量了,但就食盐专卖而言,两人又有很大不同。

先说桑弘羊,他的做法是:政府垄断食盐的收购和销售,不准商人们掺和。刘晏的前任叫第五琦,他沿袭了桑弘羊的做法,而且变本加厉地搞起了产、供、销一条龙,连负责生产的盐户都给挤掉了。

苏东坡最好的两句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人应该是死忠粉

刘晏上任后,一看第五琦这套不行,于是大力调整,他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民产、官收、商销”,政府主要扮演收购方和批发商的角色。按经济常识来说,这中间的环节是油水最多的,但不管怎样,商人们毕竟还有一定利润空间,所以刘晏的食盐专卖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政府吃肉,商人喝汤,老百姓也有盐吃,皆大欢喜。

王安石搞的食盐专卖,学的是桑弘羊。可是他那时离桑弘羊时代已一千多年了,西汉时私盐生意还不甚发达,干这行的都是些富商大贾。桑弘羊拿走了这些人的利润,他们怎么办?史书上说的是“反本”,也就是投资搞农业去了。可是北宋时个体私盐贩子很多,尤其是江浙一带,很多人家靠此为生,这下子断了生计,很多人只好铤而走险,偷运私盐贩卖。对这种行为,王安石予以严厉打击。一时间,监狱人满为患。

更麻烦的还在后边。所谓“隔行如隔山”,王安石手下那帮没什么商业经验的官僚们,以为“贱买贵卖”很容易,可是一干起来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政府收来的盐,硬是到不了老百姓饭桌上去,偏远地区更甚。“三月食无盐”,这并非夸大其词。

这个时候,王安石要是能拐个弯,把人从牢里放出来,商量商量怎么合作,这事情或许还有转机。可天下人都知道,“拗相公”认准了的方向,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于是这食盐专卖就走进了死胡同。结果呢,政府挨骂,商人坐牢,老百姓没盐吃,个个倒霉。

苏东坡最好的两句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人应该是死忠粉

倒霉的还有苏东坡,他在乡下吃了顿名副其实的“淡饭”,回到衙门还忙得连“粗茶”都顾不上喝。忙什么呢?就忙着审那些新抓来的私盐贩子,一直到除夕夜还没审完。苏大学士郁闷坏了,就在墙上题了首诗,“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他想,这些私盐贩子不过是为了糊口,和自己当官追求俸禄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句子不漂亮,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没法比,可在我看来,这是苏东坡写得最好的句子。因为这十个字里,满满的全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自古以来,任何可行的政策都有一条底线,那就是顾及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若是越过这条底线,只顾政绩而不顾民生,那这样的政策必败无疑。刘晏的做法与民分利,公私兼顾,故而成就斐然,而王安石陷入与民争利的泥淖,触及了民生底线,他的理想之舟又怎么行得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