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导语:

瑞士籍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于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出生在德国西南部施瓦本地区的一座小城卡夫尔。他出生在一个虔诚信教的家庭,其祖父是印度的传教士。黑塞就是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东方精神的环境里长大的。黑塞回忆童年生活时说, 他童年生活的世界"

既是德国环境又是基督世界,既具有施瓦本的乡土味,又具有国际性。"

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其成长及其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黑塞创作了大量小说、诗歌、论文和书评,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由于黑塞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赋予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

一九四六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黑塞诺贝尔文学奖, 以表彰他的作品 "提供了一个奋斗不息、忠于自己的使命、在一个不幸的时代维护了真正人道主义象征的善良人的画像",同时盛赞了他 "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 表现了古典人道主义的理想和高尚的艺术风格"。黑塞的获奖再次让世界注意到 "被败坏了的德语语言文学"的价值,并使黑塞的作品进一步走向世界。

一、《荒原狼》内容简析

《荒原狼》

是一九二七年黑塞五十岁时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问世之后,先后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荒原狼》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所以被称为 "生活危机之书,艺术家危机之书"。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荒原狼》

小说主人公哈立· 哈勒自称荒原狼,一只 "误入到他不能理解的陌生世界的兽类中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自己的空气和食物"的荒原狼,同时也被许多世人视为思想怪僻、性情乖戾、不可理解捉摸的疯子、狂人。人们不知道他的出身、家庭、教育、职业,只是从他的自述中知道,这位年近五十的哈勒年轻时是个生机勃勃的人,诗人、艺术之友,热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他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价值的事业;他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黑塞生前写作的房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反对互相残杀的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一片诽谤和谩骂。他认为人间不同凡响的事儿,令人欣喜若狂的事儿却被世人看做荒诞不经。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各党各派为私利而倾轧。他深感到时代与世界、金钱与权力总是属于平庸而渺小的人,真正的人却一无所有。

社会上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一切东西都发出一股腐朽的臭味;人们说谎骗人,假献殷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违心生活,违心行动, "我们的全部追求,我们的全部文化,我们的全部信仰,我们的全部生活乐趣,所有这一切都已经病入膏肓,很快就会被埋葬到墓地里"。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二战:诺曼底登陆

面对这样的世界,荒原狼麻木了,绝望了,他既恨自己, 又恨所有的人,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他感到非常痛苦孤独;他烦躁不安, 感到无家可归, 想以自杀求得解脱。"啊,在我们的世界要找到神灵的足迹是多么困难啊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 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匹荒原狼,潦倒的隐世者。"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60年代的美国

我们有理由说,哈勒的精神危机和疾病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正像作者借出版者的口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个可怜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幻觉,那么我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公之于众,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哈勒的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

二、虚构的小说情节与真实的社会现实

著名评论家汉斯·迈耶尔在《论荒原狼》一文中也已指出,《荒原狼》和荷尔德林的《许佩利翁》、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及亨利希·曼的《臣仆》一样, 是 "一部批评德国状况的小说"。黑塞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按照黑塞的看法,技术的发展,机器的使用,使社会越来越物化,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在这种 "技术与金钱的时代,战争与贪欲的时代",人们崇尚物质,崇尚技术,追求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可以说,荒原狼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是,哈勒的精神痛苦与危机并不是通过描写他与现实的直接矛盾冲突,而是通过自我解剖、通过灵魂的剖析,这使他感到厌恶。

这是他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他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发现驯兽师、部长、将军、疯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想得出来的思想也同样潜藏在自己的身上,也是那样可憎、野蛮、凶恶、粗野、愚蠢。他听见莫扎特的笑声,于是决心把邪恶忍受到底,再次游历自己的内心地狱,净化自己的灵魂,以求得心灵的和谐统一。

在小说里,黑塞借出版者的口说: "哈勒的自述是一种尝试,一种企图不用回避和美化的方法去克服时代痼疾,而是把这种疾病作为描写对象的尝试。"那么他的疗治药方是什么呢?小说里一再出现莫扎特、不朽者。

黑塞认为,人们必须用具有永恒价值的信仰去代替时代的偶像,而这信仰就是对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敬, 对人性的执著追求。正像黑塞作品中许多东西都是象征的一样,这里,莫扎特和不朽者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好的、人性的、神圣的、高尚的精神。黑塞希望人们多一点爱,多一点信仰,用爱代替恨,用和解代替复仇,用真正的文化代替肤浅的、商品化的假文化。

三、《荒原狼》的深刻内涵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莫扎特在等我"表明哈勒不那么绝望了。黑塞在一九五四年的一封信中写道: "撇开马克思看得更广更深这一点不谈,马克思和我的区别在于:马克思要改变世界,而我面向个人。"黑塞开的疗治药方对单个的人也许有一定的疗效。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莫扎特

如果人们听从作家发自心灵的呼声, 也许会转向自我,去克服身上卑下污浊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为 "改变世界" 贡献一分力量。但是,在一个污浊的社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能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对整个现实社会来说,这终究不是有效的良药妙方,因为它不是引导人们去参加改变社会的实践活动,而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社会上的卑污龌龊不会自行消除,他们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也将无法克服。黑塞本人也不得不感叹: "人世间的不平与邪恶是无法治愈的",面对这不平与邪恶, "莫扎特在等我"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

《荒原狼》不仅是一本以净化灵魂为目的的书,也是一本发出 "卡桑德拉警告"的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民族沙文主义十分强大,军国主义和复仇情绪抬头。黑塞通过主人公的口指出,人们并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教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热心地准备下一场战争,成千家报纸、杂志,成千次讲演、公开的或秘密的会议在宣扬虚假的爱国主义,煽动复仇情绪。

正像黑塞的许多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一样,《荒原狼》也是作者内心面临危机的真实写照。"出版者"在序中说: "我相信,他描写的内心活动也是以他确实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为基础的。"黑塞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和自己书中所写的主人公哈勒一样,正向五十岁迈进。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段痛苦的经历清晰地留在他的脑子里,成为他心里永远的痛楚,他与周围的许多价值观念、与变成以我为目的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他看到人的精神与灵魂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受到损害。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黑塞

他感到脚下是燃烧的地狱,灾难与战争向人们逼近,加上家庭与个人生活的不幸,他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他内心混乱,情绪低沉,痛苦不已,他走出书斋,喝酒跳舞,参加化装舞会, 爱恋漂亮女人,满足原始本能的要求,以此麻醉自己。

他几乎想摆脱人世间的烦恼,逃到孤岛上去,逃到密林深处的小房子或远离人群的孤舟上去,到山间洞穴或人迹罕至的古堡去。他在这一时期给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他几乎要自杀。而黑塞在创作时, 常常把自己的经历加入作品中,他的创作灵感基本来源于生活。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狂人日记》插图

小说的主要部分 《哈勒自述

》和 《论荒原狼》都有一个副标题——为狂人而作。结尾的魔剧院则"专为狂人而演——入场就要失去理智,普通人不得入内",这使人想起鲁迅的名篇 《狂人日记》,《哈勒自述》无疑也是一篇由所谓狂人为狂人写的狂人日记。

正如卡夫卡所说的, "艺术家试图给人一副眼光",黑塞试图给人一副狂人的眼光,来观察满足的、循规蹈矩的、有时甚至是麻木的普通市民习惯的、不以为奇的社会及种种现象,让人深入到所谓狂人的灵魂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感受。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纪以来,审美观念、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作家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采用了许多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促进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黑塞不仅继承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有融合了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这就让得他的作品韵味十足。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托马斯·曼》

著名作家托马斯·曼一九三七年就著文指出,《荒原狼》在试验的大胆方面丝毫不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纪德的《伪币制造者》逊色。从这里来说,这部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是极度新奇和伟大的作品。

四、《荒原狼》的艺术特色

首先,淡化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与传统小说不同,《荒原狼》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全书十几万言所写的是主人公哈勒到某城逗留几天间的思想、感受、矛盾、痛苦。我们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除了看书,烦躁不安地到街上散步,到酒馆一边喝酒一边沉思,拜访过一位教授,认识了两位女子和一位音乐家外,看不见他做了什么事,与周围世界发生了哪些冲突。

黑塞用哈勒自述的方式着重表现荒原狼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由某一契机引起的对问题的议论,瞬间的感受与印象,对往昔的回忆,梦境与幻觉的记录, 现实与幻觉的糅合,充分地表现了哈勒这位正直作家的人道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荒原狼》

他因而感到无可名状,无法排解的彷徨、痛苦、绝望,以及他自己分裂成无数个自我的内心矛盾,淋漓尽致地把哈勒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既有崇高理想又卑微软弱,不满社会而又游离于社会之外,无力改变社会的局外人形象。他像荒原狼一样,在人类社会的边缘孤独地游荡。

其次,深刻的象征,内在的意蕴。作为现实社会的局外人,荒原狼对现状充满着彷徨、痛苦的情绪,但在小说中却没有明确描写这种具体环境和他所处的年代。可以说,与荒原狼发生尖锐矛盾的社会是一个抽象的对立面,没有具体的社会集体或个人作为它的代表出现在小说里,即使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哈立·哈勒也以 "荒原狼"这个符号代替。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

但是,读者从主人公的内心屏幕中,从黑塞创作小说的年代背景中,仍然知道它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及其当时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然而,这些具体环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荒原狼的复杂心理揭示了这么一个哲理:是邪恶的社会现实造就了荒原狼;人是一种试验和过渡,要忍受痛苦,经历灵魂的炼狱,在自我的心中寻找神性,求得和谐统一和灵魂的解脱。

这是这篇小说的深刻寓意。黑塞在《荒原狼》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加强了作品的哲理和寓意。《荒原狼》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 它喻指人的异化,人格的分裂,人的心灵的复杂与痛苦,小说中间或出现的形象,如莫扎特、歌德等,往往在主人公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时出现,给荒原狼绝望的心灵带来一点光明的希望。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中至善至美的象征。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现实生活中的工厂

小说的最末一章 "魔鬼剧院"却给人展现了一幅工业文明下混乱不堪的景象:汽车在奔驰,在追逐行人,把他们逼到房子的墙上压死;人起来反抗, 疯狂地向汽车射击, 毁坏汽车;人在驯狼,把它训练得像人那样驯服,完全失去了狼性; 狼也在驯人, 把人驯成一只狼,四肢爬行, 生吞兽肉。魔剧院里这一幅幅怪诞的图景,不正是象征着一个颠倒狂乱的世界;象征着人类的异化及其心灵的痛苦。

再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荒原狼》共分三个部分,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三个不同的叙述角度构架他的小说世界,从而把荒原狼的复杂灵魂展现出来。第一部分,作者以 "出版者序"的方式,以一个普通市民的叙述视角描述了荒原狼的外表、生活方式和人格以及他给一个普通市民留下的印象。

第二部分

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主人公哈勒以"狂人"的角色,叙述他在某城逗留期间的经 历与感受、矛盾与痛苦,从一个 "狂人"的独特角度,把读者引进了既是狂人,又是孤独者与局外人的荒原狼的主观感受世界。

第三部分是穿插在自述中的心理论文,论述了荒原狼的本质与特性,他的命运与道路。至于这篇论文的作者是谁,小说没有讲明,这位不知名的作者也只是冷静地递给荒原狼一面镜子,让他认识自我。从这层层的剖析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位心理医生正在对荒原狼的心灵作层层的剖析。

从和谐的精神乌托邦中走出,作家黑塞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决

年轻时期的黑塞

这种旁知观点和自知观点的叙述方法的综合运用,很好地造就了一个小说世界,使这部没有多少故事的小说具有感人的力量。 "出版者序"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简单介绍了荒原狼,使读者对荒原狼有一个初步印象,引起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怪人的兴趣。

然而,从旁观者的叙述角度很难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用主人公自述的方法,用意识流的方法,可使主人公的心理及内在灵魂直接地展现出来。一般说来,作为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小说较为忌讳长篇议论,而《荒原狼》却在最后一个部分安排了长篇大论,对荒原狼的人格和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的这种处理方式,并非作者一时的失误,而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它并不损害不说的内容,反而增强了揭示人性、批判现实的力度。

结语:

荒原狼》发表以后,引起了阅读者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处于动荡时期的社会,这对于很多读者的吸引力就愈发强烈。就像在六十年代中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由于战争的僵持,国内人民反战情绪弥漫全国,人们出现信仰危机,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因此,黑塞的作品在欧美等地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成为了他作品的粉丝,许多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意、试图反抗的人们都纷纷阅读黑塞的作品。

在短短几年之间,黑塞的作品发行量就达到了恐怖的一千二百万册,黑塞一时成为许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他的小说《荒原狼》被拍成电影电视,制成唱片,红遍了整个欧美。从此之后,黑塞及其作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及讨论的热点。如何更好地总结和评判黑塞的作品,仍然是我们今天要努力完成的课题。


参考文献:

《黑塞作品集》;

《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

《黑塞研究》;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