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CCTV-10

2020.2.6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距介休市東南約二十千米處,屹立著一座名傳千古的大山——綿山。綿山,亦名介山,一個介字,道出了綿山與一代名臣介子推之間斬不斷的歷史淵源。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介子推之於介休這塊文明厚土有著深遠影響 。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天下後,置界休縣。西晉時,界休縣易為介休縣。對於此名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但今天的介休人相信,介休或因介子推而得名。1992年,介休撤縣設市。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介子推隱跡焚身後,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節由此而來。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漢朝時,受儒家忠孝文化的影響,介休人奉介子推為先聖,為他塑像立廟,使其安享人間香火。對於寒食禁火這一民俗,介休及周邊百姓也格外看重。《新論·離事》有載“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除寒食、祭祖、掃墓等主要活動內容外,節日前,家家蒸的麵塑“子推燕”、“蛇盤兔”,製作的“寒食粥”、“寒食麵”等,還有於明代演變為介休特產名吃的“貫餡糖”,這些至今仍是當地人十分喜愛的寒食食品。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011年,介休寒食清明風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琉璃藝術源遠流長

介休琉璃藝術源遠流長,唐朝時介休已出現琉璃建築。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介休琉璃燒製興盛於明清時期,瀋陽故宮許多精美的琉璃都出自介休匠人之手。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介休市博物館裡陳列的不少藝術品,都是介休后土廟、五嶽廟、城隍廟等建築上替換下來的琉璃構件。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出自介休五嶽廟鐘鼓樓的琉璃脊座,造型精巧,色彩靈動。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琉璃製作有十幾道複雜工序,選泥、製作坯體、高溫素燒,每一步都需要手藝人的精準拿捏。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過去,釉料配製是各家極具隱秘性的技藝。多種釉料元素必須精確配比,上釉的厚度、用水的多少,都會影響作品效果。介休的許多古建築中,都能看出介休匠人對琉璃顏色的極致追求。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劉開寶是介休市洪山鎮第四代琉璃燒製技藝繼承人。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如今,出自劉開寶之手,高達九米,寓意“世世太平”的大型地標琉璃藝術品矗立在介休市博物館廣場前,它早已成為介休人一張新的城市名片,併為這座“琉璃之城”勾勒出一道獨特的風景。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全料香”用料考究

洪山村制香歷史悠久,清朝年間,這裡香坊林立、香品繁多。據乾隆年間《介休縣誌》記載,當時的洪山香甚至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一帶。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眾多洪山香中,被譽為“香品貴族”的全料香,當屬翹楚。全料香用料極其考究,以崖柏、檀香、沉香為底,添加龍腦、甘松等,涉及36種香料和名貴中藥材,採用合香的傳統制香工藝製作而成。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讓36種香料和諧統一,必須有一套嚴格規範配料體系。因用藥其中,合香時,制香人還需掌握中醫藥理,按照“君臣佐使”的規則進行配伍。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調配好的香料和水充分融合,製作成香泥,按照需要壓制成各種工藝形狀。自然陰乾時,按照風向實時調節方位,渾然天成。陰乾後的窖藏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全料香要打捆放入特製的瓦罐中,在6米深的地窖中整整“睡”上一年。是否為上乘全料香,就在於它是否經過窖藏,而只有經歷如此一番時間的沉澱,一款全料香才算是真正擁有了生命。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017年,洪山名香“全料香”製作工藝,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壁古堡遺世獨立

在連綿起伏忠魂迴盪的綿山腳下,屹立著這樣一座遺世獨立的建築,它被作家馮驥才稱為“被歷史遺忘的聚寶盆”,“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它就是張壁古堡。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張壁古堡,三面溝壑、一面靠山,尚不能確定何時修建,雖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但它的內部構造卻大有乾坤。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據鄭廣根老人介紹,張壁古堡是集我國古代軍事、民居、宗教、民俗,以及農耕商賈為一體的小型建築群。張壁古堡有明堡暗道的組合形式,這種格局在國內古村落中絕無僅有。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些四通八達、相互交織的地下暗道,在昏黃的燈光下充滿了詭異色彩,奇怪的是,如此龐大複雜絕非民力所能及的地下工程,史書記載竟是一片空白。迷宮般的暗道,留給了世人無限的遐想與猜測。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文化旅遊 綠色發展

在“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共同推動下,一條條蜿蜒的盤山公路被修通,一座座毀於戰火的建築重現於世,一個個特色景點被建立起來,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綿山,終於被喚醒。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作為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綿山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自開發以來,這裡修復了棲賢谷、介公墓、介神廟等寒食清明文化歷史遺蹟,建立了寒食清明祭祀展廳等文化景點,並挖掘了寒食食品系列宴席。寒食清明文化在這裡得到全面展現。如今,綿山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魅力,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遊客紛至沓來……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介休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滌故更新,舊貌換新顏,唱響著旅遊發展的最強音……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介休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