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 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測,有如是——王夫子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20世紀90年代,中國歷史題材劇出現了“新史劇”,這類劇不再是追隨歷史的還原再現,而是把歷史當成了一種框架,一副影像,一面背景,通過對歷史進行虛設和假設,以及戲劇誇張放大,去借以傳達人在歷史上的生存現狀,人是怎麼樣活著的

陳凱歌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所執導的《荊軻刺秦王》就是這樣一部對歷史充滿人格解釋與哲理思辨的電影。1998年,《荊軻刺秦王》破天荒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映形式,觀眾如潮,掌聲沸騰,而且為了改善會堂的音效特意增加了36只音箱,這場盛典創造了中國電影之最,是真正的史詩電影。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有學者認為“荊軻塑造太過簡單,這是歷史常識的錯誤,是人物塑造的失敗”,但也部分學者認為“這是觀眾們第一次見到有些血肉的秦王”,簡而言之,這部電影在口碑上出現了天平兩端的分化。

在歷史上建立了顯赫功業,叱吒風雲的帝王嬴政,在電影中,卻變得神經兮兮,乖張怪癖,相貌舉止也缺乏帝王風度,上來便於觀眾們拉開了審美的距離,但與此同時卻也是戲劇性的將人物內心複雜矛盾外化開來,通過性格與舉止來展現人的精神歷程。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事實上,陳凱歌在採訪中也曾表達過,電影是他個人的歷史觀與探討。他並不著力於對秦始皇統一中國,荊軻刺秦王進行道德與倫理觀念上的是非判斷,也不是通過歷史大事件給劇中的人物畫臉譜。

陳凱歌是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歷史大事件,去闡述自己對一般歷史規律與普遍人性的哲學思考,而在歷史上具有爭議卻又包含戲劇性張力的秦始皇,恰恰成為了陳凱歌的探索的通道,因為們有必要透過分析“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去洞悉整個陳凱歌對歷史的哲理反思。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最好的抱負

在整部電影中,反反覆覆出現類似相似的一幕:不斷有人向嬴政大肆問,你忘記統一天下的志向了嗎?秦王都是答“莫敢忘”。這類情節顯然是在不斷塑造嬴政的人物形象,是在向觀眾輸出嬴政的最根本的價值取向,一聲聲喝問,就是對秦王不斷的鞭策。

陳凱歌在影片中,不斷地讓秦王宣稱,其抱負志向並非是為了個人的一己私慾,而是出於為了天下不再生靈塗炭,不再戰火四起的天下安危而考慮,為此陳凱歌特意加了一段戲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秦王嬴政對畫“四海歸一”的韓國畫工說:

你們是韓國的好百姓。韓國的百姓都在哭泣,因為你們的王讓他們獻出一千匹馬 ,十萬斤黃金,一百萬束絲給秦國做禮物。我不要韓國百姓的禮物, 這些禮物應該韓國百姓自己用 。韓國是要滅亡了 ,但是你們會有一個更大的、大得多的國家 。天下的人都是這個國家的百姓。


這個國家只有一個王 ,一個好的君王。這個君王在六國滅亡的時候,要救護那裡的百姓、人民;到處都建立郡縣 ,讓清廉的官吏來管理, 讓遍地都長滿了禾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把弛道修到邊疆 ,把長城鑄到遠方, 匈奴和四夷進犯時, 擋住他們的馬蹄 ;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 ,把石碣樹在大海邊 ,紀念天下的統一。——《荊軻刺秦王》嬴政自述

在電影中,秦王是如此的智慧,他對歷史規律有著準確的把握,且已經意識到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必然。但與此同時,秦王卻依舊在這場統一的戰爭中,使得無數的人戰士沙場,無數平民遭秦軍殺戮,百名趙國兒童更是直接被他所毫無人性的活埋.....

<strong>嬴政想要統一中國是好的,但是這個統治與征伐的過程卻是用最壞的手段與方式去實現的。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王權對人的異化

在電影《荊軻刺秦王》中,嬴政的採取“最壞的手段”,陳凱歌自己本人給出兩種答案。

歷史的不得已而為之

。在當時的戰國混戰之氣,嬴政想要統一六國,就必須要滅了六國,否則就會會淪為“周”的下場,而在消滅六國之中,就必定需要有戰爭,要有暴力的手段,而這場戰爭與暴力就註定會造成流血傷亡。這種“壞手段”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王權對人的異化。無論是生於皇家,還是建於王朝,王權對人的異化都將人性轉換為獸性,出於對趙復國報復的可能性,這才導致了嬴政要活埋那群孩子。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這兩種答案前者是歷史的必然性,但後者卻是人為的使得歷史更為殘酷。而這一切都是:王權對人性異化的必然性所驅使的。

在影片的開始,秦王是天真與無邪的,在趙國做人質時期,他與平民子女交好,並且趙女產生了純潔的愛情,但隨著秦王歸國,登上帝位,這種殘暴乖戾也隨之而來。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陳凱歌為了使得電影更具有戲劇性的張力,他改編了改變了《史記》及《說苑》等典籍記載的贏政與 鬥爭的性質,大大淡化了 政治陰謀家的形象,反而把影片的著力點放置到嫪毒和太后的慾望上去,並用以現代價值觀進行解釋。

在這個設定之後,無論是嫪毒還是太厚,還是嬴政都是有血有肉之人,但是對於嬴政來說,她們的存在危及到秦國未來政權平穩傳承的可能。王的權力,太后的地位,是爆發這場血腥衝突的必然性。而陳凱歌的出色之初,是在於陳凱歌意識到了這點,並不從道德上去判定是否,而是用王權和人性之間的矛盾產生了二律背反的拷問。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王權的異化

在陳凱歌對王權扼殺善良人性的探索上,毫無疑問是成功與深刻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否認的是,陳凱歌對嬴政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起點過高了,無論是嬴政源於解民於倒懸的使命感的理想抱負,還是對歷史把控的藍圖設計,這些都是股金總外罕見的仁德政治家的抱負與思維。

<strong>雖然陳凱歌是力圖在給以暴力來統一的嬴政給予合理性的解釋,但卻忽視了這種“暴虐”從根本上是倫理道德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王朝倒塌的根本,也早在明清時期便被人們意識到了。王夫之曾在《讀通鑑論·秦始皇》寫道: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 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測,有如是夫 。”“以一時之利害言之 ,則病天下 ;通古今而計之 ,則利大而聖道以弘 。天者 ,合往古來今而成純者也 。 ……時之未至 ,不能先焉 。迨其氣之已動,則以不令之君臣, 役難堪之百姓, 而即其失也以為得 ,即其罪也以為功, 誠有不可測者矣 。——《讀通鑑論·秦始皇》

王夫子看到了在嬴政的掙扎,以及秦王朝在歷史上的建樹與倫理道德上的巨大矛盾。陳凱歌自然也是深知這點,所有從一開始就給嬴政設定了一個較高的起點。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陳凱歌不願意相信,偉大的功業是源自於“惡”開始的,也不願意相信奠基中華燦爛文化基礎的帝國,居然是由於“惡”開始的,陳凱歌相信人始終是“善”的,歷史的規律也是向“善”的,只有明確歷史的規律與個人目標,才能夠創造偉大的王朝與歷史賦予的使命。

所以嬴政的暴並非是他的本性,而是由王權對他的異化所造成的,這是權力對善良吞噬後的後果。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肯定

在塑造的嬴政的過程之中,陳凱歌卻也情理之中的把燕太子與荊軻給忽視了,這兩個人物形象並沒有引發任何觀眾的共鳴,也並非是被當作英雄來處理,相反在電影中,他們的存在是歷史潮流中的逆流,是阻礙統一大業的石子。

歷史主義的論斷說明 :“<strong>歷史向來是在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行進,文明的進步要付出道德的代價”,這些對於《荊軻刺秦王》乃至其它的名劇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張大可先生曾言:

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 。秦國在統一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 。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 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 。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是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肯定荊軻刺秦的精神。荊軻刺秦是不為私仇,也不為報答丹太子,而是為了深受在戰爭中痛苦中的百姓,荊軻是英雄。<strong>就像是當年的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推動了文明的進步,但那些反拿破崙的人們也同樣是守護家園的正義英雄。雖然《荊軻刺秦王》還差一口氣,但在秦王的塑造與理解上,陳凱然也顯然交出了具有時代意義參考與理解的價值。

《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真正的史詩電影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 張大可語, 引自《歷史學家談荊軻刺秦》

[3] 亦然《荊柯護秦王?》中國青年報 1999年10月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