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 中文名称:瓦罕走廊
  • 外文名称:Wakhan Corridor
  • 别 名: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
  • 所属地区:帕米尔高原
  • 地理位置: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之间
  • 面 积:6万平方公里
  • 人 口:12000人
  • 方 言:塔吉克族瓦罕语
  •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气候
  • 海 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濒危物种: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中阿之间一年8-9个月大雪封山。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大唐高僧玄奘、东晋高僧法显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一、地理位置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长宽

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 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地形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

气候

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 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二、历史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这里就曾经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极东部地区。

公元前4世纪,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南亚的时候也是绕过这里到达印度西北部的。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后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葱岭(帕米尔和喀喇昆仑诸山)给占领,从此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乾隆24年(1759年),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乱后,统一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巩固了帕米尔在中国版图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长期在帕米尔地区设官、驻军镇守,并一直对帕米尔地区行使有效管辖。


19世纪80年代,俄国在完成对哈萨克、中亚的三个汗国和土库曼的征服后,进一步积极准备军事占领帕米尔。与此同时,英国势力也已经扩展至阿富汗并向帕米尔渗透。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派少量部队越过色勒库尔山脉在帕米尔高原建立了哨所,其中的苏满塔什在乾隆时还立过界碑。但当时俄罗斯部队不断进入这部分帕米尔高原,中俄军队几次交战后清军不敌,退出到色勒库尔山脉以东。

19世纪末,由于俄罗斯帝国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内陆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英国和俄国划定的英(英属印度)俄隔离带、缓冲区,送给阿富汗。该领土及帕米尔高原本来是清朝的,面对英俄划界事件,清朝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但国力不济,在民国成立前已经丢掉了。

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三、明铁盖山口

在瓦罕走廊东部的中国——巴基斯坦之间。由公主堡向前行进,过瓦罕走廊三桥,逆明铁盖河行驶约十余公里,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铁盖达坂,处雪山高耸,冰川形成的冰舌直泻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罗布盖孜沟的山坡上,“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通往明铁盖达坂的罗布盖子沟的山坡上,矗立着“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人们在唐僧路经的地方不仅立了石碑,还垒起了玛尼堆,以示对其敬重和怀念

明铁盖山口——明铁盖达坂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避开克什米尔国际争议区,当地沿着红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条现代公路,红其拉甫山口成为重要的口岸,持续千年来往不绝的明铁盖山口从此冷落下来,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纪念这个活跃了千年的重要山口,玄奘取经东归古道考察队在这里设立一块纪念玄奘东归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字样,背面有长文介绍古道的历史及发现过程。在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古道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明铁盖山谷尽头的冰川雪山

四、边防

卡拉其古,在柯尔克孜语的意思是 “黑洞”,而“黑洞”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咽喉”。因为属于军事禁区,几十年来,除了当地牧民,瓦罕走廊便鲜有外人进入了。那么这里的连队官兵究竟有着怎样的工作和生活呢?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明铁盖边防7连、托克满苏边防8连、克克吐鲁克(科克吐鲁克)边防9连。

克克吐鲁克”——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是“充满绿色的走廊”,这里距离中阿边境只有23公里。边防连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鸡鸣三国”四个字。由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的边境在这里交会,所以用“一只公鸡打鸣,三个国家能听见”来形容这里特殊的地势位置。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营区的后山腰上,有一个碉堡,还有个机枪暗堡, 这是当年国民党部队驻守时留下来的。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驻守瓦罕走廊的国民党军队在错综复杂的边境形势中牢牢把握着对国境的控制权,瓦罕走廊整个防区没有一个哨所弃土而逃,全部坚持等到解放军部队实地接收、平稳换防,为维护祖国领土作出了出色贡献。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离卡拉其古边防连驻地不远,光秃秃的小山包上,几个土堆,几块石碑,烈士们已经在这里长眠了将近半个世纪。感冒、肺水肿,在高原上,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病都有可能夺去生命,但瓦罕走廊从古至今都是边塞要地,即便是失去生命,一代代边关军人都是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这里。


瓦罕走廊:中国与阿富汗的零距离

  海拔4800米的中阿边境的2号界碑就静静地矗立在南瓦根基达坂上,这块界碑是根据中阿两国政府所签的边界划分协议于1964年设立的。界碑的中国一侧刻有中国国徽和“中国,1964”的字样,阿富汗一侧是刻有阿拉伯文和当时阿富汗王国的徽章。

在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上活动异常痛苦,走路必须放缓节奏,一旦走得稍微快点就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胸口和头部都会有刺痛感。透过边境上铁丝围网可以看到,阿富汗一侧是无人区,山谷中怪石林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