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亘古怀念说史


明朝为了防止宗室篡位,造反,封外地,给田地养着,不准离开封地,没有宣召不得入朝,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连侍卫数量都按等级规定,超过就有谋反嫌疑。所以朝廷有难,各藩王都没有能力去勤王,也不敢去。


江东第一城之主人


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要怪朱元璋啊。

刘秀、刘备因继承制度递减而沦落为普通人,但正因此他们才具备了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

历史上各个王朝的皇室宗亲,其爵位继承制度一般都是随着时间延续,爵位递减,直至最后降为平民。

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血缘的关系,一直由国家养着,越往后,血缘越淡,就更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为自己创造福利。

题主所说的刘秀、刘备就是这样的情况。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而刘备的皇族待遇则更差。<strong>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的祖父刘雄已经是平民了,但因为这点关系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到刘备这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依靠了。

而对刘秀、刘备来说,正是他们从高处滑落之后,才让他们能看到社会现实,能了解社会动向,能接触到基层民众。他们也因此有了社会阅历和经验。

当天下发生剧变之时,他们才有能力审时度势,借机崛起。

<strong>

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子孙太好了,把他们安排的永远衣食无忧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了皇族子孙的爵位俸禄制度。

在《皇明祖训》的“职制”篇中明确规定,“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无论皇族子孙血缘多远、传多少代,都由国家养着,按照奉国中尉的标准给予待遇。

那这个奉国中尉的待遇是什么呢?

朱元璋给安排好了,“今定米贰百石”。

也就是奉国中尉的俸禄为每年200石,有朝廷提供。奉国中尉的儿子仍封奉国中尉,不再降等。

按照一石120斤计算的话,奉国中尉每年能收到24000斤大米。

这在今天折算成钱的确没有多少,但是在当时,亩产不过两石,这相当于拥有100多亩地的地主啊。这在当时的社会,绝对能算得上是富裕人家。

地主还需要经营管理,但奉国中尉不用,就等着朝廷给他送过来,什么都不用干。

衣食无忧这一点做到了。那皇族子孙不能为国做点事吗?

不行。

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一再申令,皇族子孙不许干预政治、不能经商,只能老老实实呆着。俗话说就是混吃等死。

最后的结果是,明亡时挺身而出的一个比一个无能

最早起来接续明朝法统的朱由崧,其登位后的国策竟然是“联虏平寇”,还给吴三桂赐爵封赏。

他们真的相信了清兵入关是为了帮助大明消灭大顺,给崇祯帝复仇。他们以为吴三桂借清兵收复了京城,一个个竟然兴高采烈,还称吴三桂“功在社稷”。朝廷还封赏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然后竟然以为没事了,在南京开始大建宫殿、选秀女,搜罗各种珍宝,花天酒地去了。

再之后的隆武、永历,没有一个能建立像样的政权。

这也是历史上没有“南明”这个称呼的重要原因。

结束语:

人如果脱离社会久了,那么他的生存技能就会被社会淘汰,人也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明朝皇族也一样。他们从来没有生存危机,只是发愁怎么消遣。他们没有接触真实的社会,没有阅历和能力,因此,当明王朝遇到危机时,没有一个人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这一切,都要归因于朱元璋的制度设定。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面对明朝末年帝国的危机与乱局,作为朱元璋的子孙,的确有一位宗室曾挺身而出,出兵勤王。遗憾的是,出兵勤王的宗室最后被崇祯皇帝削去了爵位,关押了起来。这位赤胆忠心的藩王,在后来成为了南明某一小朝廷的皇帝,此人便是唐王朱聿键,南明朱由崧政权覆灭后,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做拥立,继承皇帝之位,建号隆武。

唐王是明朝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藩王爵位,第一代唐王乃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朱桱,及至明朝末年,唐王一系的血缘与皇室(即燕王朱棣一系)已经间隔较远。朱聿键是朱桱的八世孙,论辈分,朱聿键与明神宗万历皇帝是同辈,虽然他的年龄仅比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大九岁,但按道理崇祯还得叫他一声“叔爷爷”。朱聿键在年轻时期,不仅是一位才俊,同时也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对于大明朝的现状痛心疾首,认为作为朱元璋的子孙,应当为大明朝做些什么。

终于,机会来了。崇祯九年,清朝后来的英亲王阿济格率军南下,连克河北城池,最后抵达北京城下。朱聿键得到消息后,立即上书崇祯皇帝,请求允许自己派兵勤王,崇祯皇帝严格遵守明朝藩王不得领兵的原则,当即拒绝了朱聿键的要求。但朱聿键依然招募了数千军士,从封地南阳出发,北上京城,沿途被地方官拦截,勒令退回。归途中与农民军交战,互有胜负。阿济格退兵后,崇祯皇帝开始对朱聿键进行了清算,下令将其废为庶人,唐王爵位由其兄长继承,将朱聿键关押在凤阳的皇室监狱。

朱聿键出兵勤王,反遭到严惩,说明明朝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皇室不允许藩王掌握任何实际权力。

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上位,因此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开始了对藩王的打压。从朱棣到朱瞻基,逐步取消了藩王的护卫,藩王逐渐成为了闲散人员,由国家负责其一切生活用度而自己不需要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同时,藩王要接受地方官员的监视,不允许离开自己封地一步,这种模式,被戏称为“国营养猪场”。在家天下的模式之下,皇帝一系认为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皇室支系,而非外部力量。因此,即使在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皇帝依旧不允许藩王带兵勤王。


庭州行者


看了一堆回答,就没有一个靠谱的,我就转发一个知乎宁南佐侯的文章,朱元璋的子孙对得起大明了,不知道满清覆灭的时候,哪些人在干什么。

1、太祖诸子

1.1、秦王系

(1)秦王朱存木釜,弘光元年五月为孙守法奉之起兵汉中五郎山抗清,称汉中王,永历三年为赵荣贵奉称秦王,攻阶州兵败,投河自尽。

(2)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三年袭封,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

(3)宜川王朱敬鑃,永历六年起兵紫阳县抗清,兵败被杀。

(4)崇信王朱谊㳨,永历四年起兵惠州,兵败被杀。

1.2、晋王系

(1)晋王朱审烜,崇祯十七年为李自成所俘,后降清,永历二年被清廷杀死。

(2)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1.3、周王系

(1)周王朱伦奎,朱恭枵孙子,弘光元年袭封,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遂平王朱绍焜,弘光元年请往河南联络义兵抗清,南京陷后依附松江吴志葵起兵抗清,吴志葵兵败,走太湖依吴易抗清,吴易兵败,入闽,为叛徒劫入清营,永历元年被杀。

(3)原武王朱肃氵㞧,南京亡,出家为僧,永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兵败后入海,后再攻淮安,兵败被执,死。

(4)鄢陵王朱肃汭,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颍川王朱在钅集,隆武二年降清。

(6)义阳王朱朝墠,南京城陷,与黄蜚等据崇明抗清,后兵败往依郑成功,永历十二年同郑成功北伐,舟敷羊山港,落水死。

(7)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兵败被杀。

(8)召陵王朱在钺,福州城陷后三度起兵抗清,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兵败被杀。

(9)东会王朱肃泳,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10)保宁王朱绍火巳,依益王抗清,后降清被杀。

(11)安昌王朱恭木枭,依附隆武帝,力阻郑芝龙降清不果,曾往日本征兵不果,福州沦陷后走舟山,不知所踪。

(12)东平王朱在钅其,弘光时同黄毓祺守江阴,兵败后依吴胜兆,永历五年出任监国鲁王麾下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江北,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永历八年起兵通州、泰州,响应张名振,被部下出卖,被杀。

1.4、楚王系

(1)楚王朱华壁,往福州依隆武帝,与淮王朱常清共同会审被俘的靖江王朱亨嘉。出居衢州,城陷被杀。

(2)楚王朱华堞,南京城陷后力说潞王监国以谋恢复,潞王不从,裂冠带掷地,发誓“不复中原则以此老地下”,弘光元年闰六月起兵杭州反清,后被鲁王任命为督师浙直义师,隆武二年袭封楚王,三年六月恨于国事,持刀自刭。

(3)楚王朱华尘,永历三年七月袭封,将乐城陷,被杀。

(4)永安王朱华堧,转战广西抗清,永历十年势蹙降清。

(5)荥阳王朱蕴钤,隆武二年八月起兵徽州,永历二年二月率苗兵恢复贵州黎平,永历十一年二月云南府陷,降清。

(6)通山王朱蕴钺,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7)通山王朱蕴釪,依附永历帝,因反对刘承荫而被打掉牙齿,后从瞿式耜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8)通城王朱英焀,与瞿式耜同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9)江夏王朱蕴铗,永历时与陈奇策起兵海上。永历十三年入广西,联络土司抗清,为南宁知府出卖,被杀。

(10)东安王朱盛蒗,依附夔东十三家。刘体仁、郝永忠等人兵败,夔东覆灭,不降被杀。

(11)武冈王朱华增,南京城陷,起兵徽州,兵败不知所踪。

1.5、鲁王系

(1)鲁王朱以海,辗转东南沿海抗清,永历十六年病逝金门。

(2)鲁王世子朱弘桓,居台湾,永历三十七年同郑克塽降清。

(3)嵫阳王朱弘懋,李成栋反正后起兵惠州响应,称“翊运大将军”,拥众数万,请出师北伐。李成栋北伐,弘懋遣众助守南雄。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弘懋被执,骂贼而死。

(4)巨野王朱寿钅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邹平王朱寿碒,衢州城陷,被杀。

(6)乐陵王朱以泛,永历三年十月被执,不降被杀。

(7)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杀。

(8)阳信王朱弘楅,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9)东原王朱弘橞,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山东,降。

1.6、蜀王系

(1)蜀王朱至澍,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破成都,被杀。

(2)华阳王朱至潓,清军陷九溪,被执,械送北京,行至武昌,自尽。

(3)内江王朱至沂,张献忠围成都,至沂出私财守城。城陷,不知所踪。

(4)德阳王朱至濬,同贺珍抗清,兵败入安南莫朝,永历十四年降清。

(5)石泉王朱奉钅舍,永历十六年五月马湖沦陷,被杀。

(6)庆符王朱宣㛑,成都陷,走董卜韩胡宣慰司,永历十四年,郝承裔奉之起兵雅州,兵败,不知所踪。

(7)富顺王朱平檙,居贵阳,永历三年十一月为孙可望所杀。

(8)太平王朱至渌,张献忠陷成都,投井自尽。

1.7、代王系

(1)山阴王朱鼎济,永历二年四月,武大定奉之起兵汉中毛坝关,三年二月兵败被杀。

(2)枣强王朱鼎氵册,降清。姜瓖请嗣藩大同,清廷不听。不知所踪。

1.8、肃王系

(1)延长王朱识钅穿,永历二年三月丁国栋米喇印奉之起兵反清,五月被执凉州马家坪,被杀。

1.9、辽王系

(1)辽王朱术雅,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远安王朱俨䤭,弘光元年六月起兵据郴州,为曹志建所杀。

(3)巴东王朱俨钰,永历六年从幸安龙,淫乱后宫,永历帝令其自裁。

(4)巴东王朱尊江,朱俨钰之子,后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自台湾降清。

(5)松滋王朱俨钅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6)松滋王朱俨鍢,朱俨钅宰之弟,从昭宗入缅甸,死于咒水之祸。

(7)益阳王某,南京城陷,起兵严州。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8)光泽王朱俨铁,与总兵杨祥转战广西抗清,兵败退入安南,为安南人执送清军,被杀。

(9)宁靖王朱术桂,依附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郑克塽降清,自尽。

1.10、庆王系

(1)济王朱帅钅炊,北京城陷,为德州谢陛等人奉之起兵山东直隶,称济王,崇祯十七年六月降清。

1.11、宁王系

(1)翼王朱议氻,谋起兵山东长清,永历三年被执,被杀。

(2)瑞昌王朱议沥,弘光元年六月同卢象观起兵,攻溧阳、宜兴、金坛,谋复南京,隆武十月被手下出卖,被杀。

(3)瑞昌王某,瑞昌王朱议沥之子,永历十四年九月扈从昭宗幸缅,慷慨有鲠直,结怨马吉翔。永历十五年七月愤恨吐血而亡。

(4)宜春王朱议衍,南京城陷,出家为僧。永历二年四月,邹华等奉之起兵汀州,三年十二月兵败被执死。

(5)乐安王朱议淜,永历八年八月某起兵江西,兵败被杀。

(6)乐安王朱议濬,乐安王朱议淜之弟,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7)石城王朱议氵㜽,永历三年十一月守将军寨,城陷被杀。

(8)弋阳王朱议澳,入连州山区结寨抗清,永历四年城陷被杀。

1.12、岷王系

(1)岷王朱禋氵纯,弘光元年闰六月袭封,永历元年清军逼近武冈,刘承荫挟之降清,被杀武昌。

(2)岷王某,岷王朱禋氵纯之子,扈从昭宗入缅,后辗转入暹罗。

(3)黎山王朱禋氵穹,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张献忠所杀。

(4)南安王朱企钰,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南安王朱禋黎,南安王朱企钰之子,起兵隆回,遥应滇黔,昭宗崩,不知所踪。

(6)善化王朱禋潬,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孙可望所杀。

(7)祁阳王朱禋泞,两广陷落后入广西土司自保,不知所踪。

1.13、韩王系

(1)韩王朱璟溧,同夔东十三家共保夔东,永历十六年兵败自杀。

(2)长沙王朱璟湲,永历十八年五月降清。

1.14、唐王系

(1)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绝食而亡。

(2)唐王朱聿钅粤,即位广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自缢而亡。

(3)唐王朱聿锷,同将军王兴据文村抗清,永历十三年城破时服毒而亡。

(4)邓王朱器䵺,弘光即位时袭德安郡王,隆武即位晋邓王,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陈王世子朱琳渼,隆武的侄子,汀州城陷,不知所踪。

(6)安阳王朱器埈,弘光即位后居无锡,后与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杀。

2、太宗诸子

2.1、赵王系

赵王朱由棪,弘光元年夏与黄蜚起兵太湖,隆武二年冬为李士琏奉之监国,后降清,永历元年通陈子壮,事发被杀。

3、仁宗诸子

3.1、郑王系

(1)郑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郑王某,郑王朱常瀓之子,依郑成功台湾,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2、襄王系

(1)襄王朱常澄,朱翊铭之子,弘光元年袭封,居九江,后徙汀州,不知所踪。

3.3、荆王系

(1)荆王某,居九江,城陷被执,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荆王朱常巢,弘光元年十二月起兵复太湖,永历二年三月城陷被杀。

3.4、淮王系

(1)淮王朱常清,依郑成功于厦门。

(2)永丰王朱由桐,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3)德兴王朱由枍,弘光元年夏,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4)高安王朱常淇,隆武元年十二月起兵婺源,次年十二月兵败被杀。

(5)嘉兴王某,永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败被杀。

(6)金华王朱由㯆,福州沦陷后起兵饶州,兵败被杀。

4、英宗诸子

4.1、德王系

(1)德王朱由栎,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4.2、崇王系

(1)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杀。

(2)怀安王朱由札,北京陷,留居河南,隆武元年九月降于清。

4.3、吉王系

(1)吉王朱慈某,长沙城陷,同桂王朱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月病逝。

(2)吉王朱慈煃,南京亡,辗转闽粤,永历四年朝梧州行在,扈从入缅。永历十五年咒水之难,自缢。

(3)长沙王朱常淠,永历二年全州陷,被执死之。

(4)谷城王朱由木害,南京陷,起兵,兵败被杀。

(5)德化王朱常汶,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4.4、徽王系

(1)徽王朱常渰,隆武元年十一月居都匀,永历六年六月为孙可望所杀。

(2)新昌王朱载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云台山,兵败被杀。

(3)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败被杀。

(4)怀庆王朱常濯,永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杀。

(5)延津王朱常湌,南京亡,起兵旌德,后归福州。隆武二年六月起兵攻婺源,兵败,不知所踪。

5、宪宗诸子

5.1、益王系

(1)益王朱慈炲,南京城陷。起兵抚州抗清。后依隆武帝福州,福州陷,走广州,广州城陷被杀。

(2)舒城王朱慈火者,依附鲁王,后入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阜平王朱翊钅兴,李成栋陷广州,自尽。

(4)铜陵王朱由榳,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5)筠溪王某,同郧西王朱常潮入闽,永历二年三月于沙珵被执,被杀。

(6)罗川王朱由木玄,从益王起兵,兵败战殁。

(7)德化王朱慈烨,永历元年二月起兵平和,复漳州。三年十一月兵败被杀。

(8)郧西王朱常潮,永历元年四月入闽,起兵复建宁、邵武,二年三月兵败被杀。

(9)泸溪王某,南京亡起兵抗清,福州陷,入郑成功军。永历五年六月被执潮州,被杀。

(10)泸溪王朱慈爌,泸溪王某之子,依郑成功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11)峡江王某,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2)安义王朱由枻,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3)新建王朱由模,永历元年八月起兵福建永安,四年三月兵败被杀。

(14)奉新王朱常涟,福州沦陷,绝食七日而死。

(15)仁化王朱慈㶧,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16)兴安王朱由橦,起兵建宁,兵败后从郑成功军。

(17)和顺王朱常火疑,福州城陷不知所踪。

(18)嘉祥王朱慈火若,崇祯十七年被执。

(19)嘉祥王朱慈莹,嘉祥王朱慈火若之弟,隆武元年八月兵败被杀。

(20)昌王朱由木惪,起兵江西,兵败被执械送北京,至卢沟桥自尽。

5.2、衡王系

(1)衡王朱由棷,崇祯十七年五月起兵复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玉田王朱常洦,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3)高唐王朱常泽,降清。

(4)齐东王朱常漎,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5)平度王朱常湍,降清。

(6)宁阳王朱翊钅漱,降清。

5.3、荣王系

(1)荣王朱由桢,江西陷,居湖广辰州。辰州陷,走苗峒土司,被执死之。

(2)贵溪王朱常滮,永历元年冬起兵永宁,兵败被杀。

6、穆宗朱子

6.1、潞王系

(1)潞王朱常淓,南京陷,监国杭州,未几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宝丰王朱常㳴,潞王降,常㳴不从,走入闽,不知所踪。

神宗诸子

6.0、福王系

福王朱由崧,崇祯十七年五月入南京,先监国后即位,改元弘光。弘光元年五月被执送清军大营,隆武二年五月被斩于北京。

6.1、瑞王系

瑞王朱常浩,居重庆。崇祯十七年六年张献忠攻重庆,城破被杀。

6.2、惠王系

惠王朱常润,南京陷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城陷被杀。

6.3、桂王系

(1)桂王朱常瀛:弘光即位时居梧州,病重不起,同年十一月病逝。

(2)桂王朱由木爱,桂王朱常瀛之子。隆武二年三月病死。

(3)桂王朱由榔,桂王朱常瀛之子。即位肇庆,年号永历。永历十六年被俘,六月缢杀于昆明。

7、崇祯诸子

7.1、太子朱慈烺:失踪

7.2、定王朱慈炯:失踪

7.3、永王朱慈炤:隐于民间,康熙四十七年在山东汶上县为清廷捕获,全家处斩。

8、靖江王系

(1)靖江王朱亨嘉,隆武元年八月自称监国,为两广总督丁魁楚所平。械送福州,被杀。

(2)靖江王朱亨歅,靖江王朱亨嘉之弟,同瞿式耜守桂林,城破时自缢。


独自奔跑的蛇


一句话便可概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藩王制度,吸取了宋与元的经验,认为朝代的灭亡就是因为朝廷没有得到宗室的庇护,所以在明朝只要你是姓朱,那么就说明了你有了一张永久的饭票,而食堂就是大明政府。

明代藩王最大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爸爸是藩王儿子也是孙子也是,只要大明朝不倒闭那就一直传下去,藩王也不需要承担义务,并且享受着很大的权利,光一年的俸禄就是朝廷一品大员的十几倍,不用干活天天玩,这种事情搁谁身上都会马上堕落,所以大明朝的藩王大部分都没有才能,就像是一群被一直圈养的“猪”。

而反观汉朝的宗室,虽然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中山靖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马,光儿子就有一百多个,更别提子孙后代了,到了刘备这代就只能编草鞋为生了,所以刘备自就历经了人间疾苦,从而立下了伟大的抱负,那就是光复汉室,虽然离成功还差一点,但是也比明朝的宗室要强的很多。

让我们再看一下成功的案例,汉光武帝刘秀。别看他姓刘,但是刘秀也皇亲国戚沾不上一点的关系。自己的祖上也算得上的是当地的有钱人,但是父亲去死后家道中落,刘秀兄妹被自己的叔父抚养成人,而刘秀也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虽然刘秀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做的确是不普通的事,那就是光复汉室,并且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最后还成功了,建立了东汉,开创了一个盛世——光武中心。

所以身为普通人的刘秀与刘备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创出了一片天,而明朝的藩王吃着国家的俸禄自己的精神早已退化,没有了宏图大志,最后沦为了一只好吃懒做的“朱”。


七七谈历史


公元1644年,随着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庞大的明王朝,在经过了276年的风水雨打后,终于落下了帷幕。

相比于其他王朝,明王朝的灭亡时,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皇族宗室人口极多!

据相关资料显示:明朝后期万历年间,朱姓皇族的数量,总数达到了将近四十万之多。如果再算上家眷的话,说皇族数量达到百万,也是丝毫不夸张的。但是,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这些朱姓皇族,却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出彩的人物。

历史上其他的末代王朝当中,西汉末年出了刘秀,东汉末年出了刘备,西晋再怎么窝囊好歹出了个司马睿,北宋再怎么耻辱好歹出了个赵构。

那么,到了明朝末年,为何朱姓皇族里面,就没能出现一个稍微出彩一点的人物,帮明朝再演国祚呢?

1.明朝的宗藩制度

要问明朝末年,为什么没能出现一两个力挽狂澜的朱姓子孙?这个责任,还真不能埋怨这些后世子孙如何不肖。最主要的责任,得怪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经做过和尚,做过乞丐。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都饿着。同时,老朱同志也担心自家后辈,未来血缘关系渐渐淡化之后,一个个手握重拳,容易祸起萧墙。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老朱在做了皇帝以后,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宗藩制度。除了限制藩王的权力外,对于普通的宗室,也是本着花钱养闲人的原则,对其进行供养。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

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定米两百石。

两百石米是个什么概念呢?按当时的产量折算,大致相当于120亩地的耕种所得。如果赶上灾年,土地产量降低的话,还会更多。

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来说,区区120亩地的收获,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老朱大概也算过这笔账,觉得这笔俸禄,足以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又不至于给国家添太大负担。

但是老朱大概忘了,人一旦衣食无忧之后,生孩子的能力是很恐怖的!

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这份宗藩政策,被很好的执行贯彻下去。因为人少,对于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不大。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人数呈几何级上升,这个负担就开始变得异常庞大了!

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例,全国的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宗室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

更要命的是,因为老朱当初怕皇族宗室同室操戈,严令后世子孙,不得从事生产和商贾,只能留在家里生孩子。这本来也是出于好心。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却出现了朝廷财政短缺,养不起如此规模庞大的宗室,地方上又严格贯彻老朱的指示,导致很多底层宗室,最后甚至直接饿死的惨剧。

2.明朝末年的宗室,实在没什么本事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宗藩制度,导致明朝末年,绝大多数宗室,除了生孩子和享乐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别的技能。

相比之下,刘秀当年家里至少还算个大地主,刘备好好歹还会编个草鞋。

自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而且是祖祖辈辈一直都是这样。这就使得明朝末年的很多宗室,就算想要挺身救国,也是一样有心无力。

更可乐的是,寥寥几个被推出来的,也只能沦为笑柄。

比如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要么昏聩不堪,要么志大才疏。反正是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

客观来说,清军入关打下北京后,明朝在南方的根基,依然非常牢固。南明弘光帝即位的时候,处境也要比南宋赵构登基的时候,好上太多。但问题是,弘光帝始一登基,便开始荒淫无度,彻底断绝了明朝的希望。

3.历朝末代宗室,大多如此

其实,不单单是明朝末年,宗室皇族如此。历史上其他朝代,大概率也都是如此。

比如,满清后期的八旗子弟,除了在各种玩乐上是一把好手之外,其他方面同样一塌糊涂。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除了相互低水平内斗之外,同样拿不出什么真本事来。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这些宗室皇族,在骨子里已经被常年的安逸给腐蚀透了。

反观历史上,那些成功帮国家延长国祚的中兴之主,大多早年有着非同寻常的磨练经历。正是这些磨砺,才逐渐打磨出真正的才能。

这也启示我们今人:对孩子好是可以的,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也是可以的。但要想指望自己这一代的努力奋斗,让子孙后代永远衣食无忧,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绝对优渥的生活,只能养出米虫!如果自家后辈不学好,走上败家的道路,再多的家产,败光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深蓝妖火


明朝末年挺身而出的宗室不是鲜有而是很多。

只不过他们既没有能够像刘秀一样成功平定天下、重建朝纲恢复明朝统治,也没有像刘备那样拥有如《三国演义》等众多文学作品加持而使得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而已。

这其中以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帝朱聿键最具有如刘秀和刘备的特质。同时也明末最具有代表性的藩王,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中探知到明朝宗室众多却没能挽救明朝的原因。

原因一:崇祯一朝禁止宗室藩王起兵勤王

明朝自明成祖以后鉴于藩王接连造反之事,就禁止各大藩王掌兵,违者给予重罚。

当到明末危局之时,藩王起兵反抗的话就仍会被严惩。隆武帝就是其中之一。

崇祯九年,清军越过长城进攻北京,当时还是唐王的隆武帝,自募兵丁北上勤王,却被崇祯勒令返回封地,并将其废为庶人进行圈禁。

有前车之鉴后,纵使藩王中有心为国,且有钱有粮。却不敢再次兴兵为明廷效命,只能坐着等死,或者四散逃命。

原因二:崇祯死后农民军业已成势,清军也已入关,此时起势为时晚已

崇祯吊死煤山之后,宗室成员中有血性之人,接连起兵,建立军队企图重振明朝,然而此时宗室再来起兵为时晚已。

宗室成员临时建立起的武装力量拿来对阵已征战多年的农民军或者是清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下是部分起兵宗室成员的记载:

遂平王朱绍焜
弘光元年请往河南联络义兵抗清,南京陷后依附松江吴志葵起兵抗清,吴志葵兵败,走太湖依吴易继续抗清,吴易兵败,入闽,为叛徒劫入清营,永历元年被杀。

堵阳王朱在鐻
永历二年起兵和州,兵败被杀。
永寿王朱存梧
永历三年袭封秦王,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
崇信王朱谊㳨
永历四年起兵惠州,兵败被杀。
永寿王朱存梧
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
宜川王朱敬鑃
永历六年起兵紫阳县抗清,兵败被杀。

而时间较长的南明小朝廷,又因为皇帝是立的无权无势的藩王,无力掌控朝政,使朝廷其一心共同抗敌。

各种实力派都各自拥立自己的小皇帝,就算共同拥立的有又想要独掌朝政,争当曹操。使得南明内部不仅不配合,反而内斗丛生。

隆武帝一朝也不例外,虽然其想励精图治,改革苛政,然而确无法将政策贯彻下去。

他自上次起兵后被崇祯废为庶人,南渡之后,不仅无权无势,更祖辈积攒的钱粮。在郑志龙等人的拥护下才当上的皇帝。

隆武帝南明朝廷最后对内被实权派人物郑志龙给谋夺了权力,最后被当做与清廷谈判的筹码,而被出卖。对外因为血统等原因,还要为正统地位与鲁王相互斗争。

这种斗争的结果是明朝最后的势力内部的自相残杀下消磨殆尽。

最后题目中说所的明末宗室有百万之众是编造的,我在另一篇回到中系统的分析过。这个说法只是一些无良的人,为博人眼球而编造的。


历史小知


明朝的灭亡,跟朱元璋的子孙数量有直接关系,皇室宗亲太多就是罪魁祸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了大明帝国。朱元璋从一个和尚,经过多年的拼搏,最终成为了东方大国的一代枭雄,万民敬仰的天子。

为了维护大明帝国的统治,朱元璋开始实行各种各样的新制度,他希望在新的制度下大明王朝能够永远保持。

朱元璋颁布了很多新的制度,主要就是为了强化他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是为了强化朱姓王朝的统治地位。所以,在这样的权力转型中,就出现了一大批被朱元璋封王封侯的宗室王亲。但是,朱元璋的这个新制度日积月累就慢慢成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巨大毒瘤,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要毁灭大明江山。

1644年3月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离开了人间。在离开的当天夜里,崇祯得到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的消息之后,便拔剑砍死了袁贵妃,接着又逼迫皇后自杀。随后,崇祯来到了万岁山下,吊死在了一颗槐树上。

为什么看上去牢不可破的大明王朝却这样不堪一击,其实这和明朝的暗派党争有关,朝臣之间都喜欢相互攻击,致使很多有才能的大臣被杀害有关,政治上的腐败只是大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而大明王朝在灭亡自己有的朱姓子孙投靠了李自成,有的却投靠了清军,这主要是和大明王朝的党派权力竞争有关。估计朱元璋也没有相到他死后,他的子孙竟成了大明的叛徒。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时候实行的分封制,逐渐繁衍出来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1)数量越来越庞大的朱姓皇亲贵胄;(2)明朝后期很多农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最终导致了陕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民起义,明朝江山社稷岂有不倒塌的道理。

公元前


有一种现象叫做“温水煮青蛙”,就是把一个人放置在绝对舒适的环境当中,让其生存下去,随着环境缓慢的像恶性发展,当事人也不会有丝毫的察觉,最终被现实所取代。朱元璋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子孙,这并不是说朱元璋是皇帝中的例外,生育能力强,而是因为朱元璋对子孙的保障措施做的太好,使这些人能够以皇族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

刘备,说是皇族后裔,实际上已经和布衣没有了区别,现在史学界还一直在争论,刘备的皇族后裔或许只是他的“政治外衣”。刘秀是有地位的,但也是出于皇族权力末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就完全凸显了出来。

明末朱姓子孙没有能力挽狂澜者,与朱元璋善待子孙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就是,朱元璋是这种想象的缔造者。

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将贵族政治转变成为了官僚政治。皇亲国戚直接参与政治的想象被极大程度的扭转。汉武帝时期,刘彻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行”,将原由的封国嫡长子继承改为了嫡长子继承、庶子降级继承的措施。封国被无限分割,达到了削藩目的。

古代的政治统治阶层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一个诸侯国在传承四代之后,一大批的皇族就沦落成为了士人阶层,再往下分就成了平民,除非有皇帝的恩典,否则就成为刘备那想的没落皇族。

这个想象在明朝的时候完全改变了。《明皇祖训》规定:“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食贰佰石。”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后代,在数次推恩之后,最不行能做一个中尉,每年有国家奉养。同样的,《明皇祖训》对于受封的皇族规定是十分严苛的,入

“无奉召不得入京”、不得经商、不得参政等等。

朱元璋处于子孙考虑,为他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处境,同样也将他们的政治权利剥夺一空。皇族们每天浑浑噩噩,毫无奋斗精神,再这样的政治制度之下,血性早已经被磨干,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其次,朱元璋子孙能力突出者极少。

笔者想,这与朱元璋的皇族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这就是朱元璋皇族制度的直接影响。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但是在朱元璋的皇族制度之下,皇族成为了代代都能享受国家待遇的人,奋斗的精神早已经从骨子里面消失。平时逗逗鸟、听听曲儿还行。不识五谷、不知民间疾苦着比比皆是,又怎么能扛得起匡扶大明江山的重任呢?

朱元璋等于是把自己后代的能力给“阉割”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那些世代享受国家待遇的皇族生怕受到牵连,逃走的逃走,隐姓埋名的隐姓埋名。虽然有南明政权的存在,但那都是有志之士扶持之下勉强成立。军权完全在那些有血性的将军手中,皇帝在位而不谋其政,仍旧浑浑噩噩,说难听一点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这样的政权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难以抵抗,又怎么能抵挡的了满清铁骑呢?

结束语:朱元璋后代虽有百万,但都是养尊处优的主子。他们没有过刘秀与刘备的实践经历,也没有他们二人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权不是被推翻,就是被篡夺,毫无用武之地。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strong>


楚南青史君


历史上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层出身的帝王,虽是如此他们依然无法保证江山社稷可以传与万世,当我们了解两个王朝覆灭前夕的一些局势,会发现让人很是不解的问题,为何西汉灭亡时出了一个刘秀,东汉覆灭之时出现一个刘备,他们虽然没有恢复汉室江山,可也在为匡扶汉室基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明朝灭亡之时,朱元璋的后代多达百万之众,为何出现不了刘秀刘备这样的皇室宗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底层出身的帝王,同样坚持以民为重,同样给自己宗亲后人封王,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和明朝出现了差之千里的现象。汉朝在延续的过程中,汉朝皇帝采用削藩来限制各位王爷的权利和待遇,其中比较著名当属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说推恩令让汉室王爷在延续的同时其后代也在逐渐减少待遇和权利,到刘秀和刘备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王侯的待遇,可以说与普通民众无异。如此之下刘秀和刘备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一样,要为自己的温饱而努力,毕竟他们已经失去了荣华富贵,在努力生存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想法。

当汉室势微之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机会,利用自己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发展自己,那怕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仍然以匡扶汉室的名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们挺身而出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正是汉朝让宗亲后代没有永享富贵,才让刘秀和刘备有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的想法,最终在汉室势微之时他们以皇室宗亲而挺身而出。

明朝的做法却与汉朝不同,明朝皇帝虽然也是限制藩王的权利,可并没有限制藩王的待遇。明朝可以说只要降生在明朝皇室之家,其一生永享富贵衣食无忧,就是因为明朝皇室后代没有汉朝皇室后代的烦恼,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况且明朝皇室后代的生活是富贵无忧。

通过以上我们差不多就可以知道明朝朱元璋百万子孙在明朝灭亡之时,为何没有出现刘秀刘备这样的人物了。用我们常说的一句真理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其实明朝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怪罪与朱元璋,主要是刘邦和朱元璋的成长经历不同才导致如此局面。

朱元璋起义之前连饭都没吃饱的存在,在参加起义军没多久就结婚成家,可以说朱元璋和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流程一样,一样是成家立业其必定关心自己的后代,成为帝王之后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为后代的生活着想,让他们永享富贵。

刘邦则与朱元璋不同,刘邦其起义之前大小也是一位亭长,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致使刘邦一直不能成家立业,在同乡人眼里如同混混一般,这样的生活遭遇让刘邦看淡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后代生活情况。刘邦得到吕雉的垂青才得以成家立业和斩白蛇起义,刘邦虽然最后成为开国之君,可在他们潜意识里并没有想过让后代永享富贵,毕竟刘邦之前独自一人,甚至出现颓废之态,成为帝王之后反而觉得让后世子孙遇到磨难是一件好事。

明朝虽然在国破家亡之计没有出现刘秀和刘邦那样的皇室宗亲,依然不影响明朝在历史之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