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字與現代文字相比較,誰的語言更精準?有什麼區別?

有緣相逢知己人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當然是現代的語言文字更精準。以漢語言文字為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此後演變為金文(刻在青銅器上)、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有六種造字法: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轉註。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也經歷著優勝劣汰。現代人閱讀古漢語的障礙不僅有語法的不同,語氣的不同,(之乎者也是也)還有語義理解的障礙。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比較,很重要的特點是單音節的詞比較多。比如“士”,現代漢語會組成很多雙音節的詞:博士、勇士、紳士、護士、衛士、烈士等表示不同的身份,語義明確。但古漢語的“士”就涵蓋豐富了,不根據文中情景,很難理解所指。新文化運動時期有一場論戰,章士釗用“二桃殺三士”只用五個字多麼精煉,而“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用了十一個字,多麼囉嗦,來反對白話文。看看魯迅是怎麼反擊的:舊文化也實在太難解,古典也誠然太難記。而那兩個桃子也未免太作怪,不但使三個讀書人因此送命,到現在還使一個讀書人因此出醜。

章士釗之所以出醜,就在於把“士”理解成了學士,而實際上指的是武士。(“二桃殺三士”見於《晏子春秋》,現已收入小學教材,不贅述。)

儘管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差別比較大,但熟通中國文化的歷史還是應該的,優秀的文化傳統還應發揚光大。


半支蓮6


當然古文精準,現代文字的優點是通俗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少文化。

知識、智慧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傳授。但是仍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思想靠文字還是不能灌頂似的百分百傳達。

古文字一字千金,意義深長,千錘百煉,都不能盡其意,更何況淺顯的現代語!


李會民講國學


精準包含“精”和“準”兩個方面。所謂精,就是精練,所謂準,就是準確。

如果這樣比較,還是古代文字更加精準。

古人文章有所謂“春秋筆法”,就是用盡量少的文字表達儘量多的意思。例如“莊公克段於鄢”,一個“克”字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而“準”字在古代文字中更是受到重視。最典型的就是有關“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的“推敲”典故。

相比之下,現代文字準則準矣,而精則不足。大多數詞語都是雙字多字詞,相比古文中多為單字詞,現代文字頗為臃腫。

而推廣簡化字後,連“準”都已經做不到了。比如“發財”的“發”和“頭髮”的“髮”,“松樹”的“松”和“放鬆”的“鬆”,“北斗”的“鬥”和“戰鬥”的“鬥”……簡化字都無法準確區分了。


省思齋


現代語言更為精準。語言的本質是用特定的音節或符號對特定事物進行表達。那語言的精準性如何判斷,主要看兩個方面,一個是是否能準確描述事物,另一個是事物是否被準確表達。(兩者的區別下面具體描述)

先說是否能準確描述事物,就是說指向事物的單詞是否能準確的表述事物的具體特徵。比如手機,表述手拿著,和器械,兩種事物概念。這種描述越多越準確,語言越精準。而古代需要簡精,很難闡述物體的具體特徵。

再說事物是否被準確表達,這個是說不同事物是否會被混淆,以及相似事物的區分。古代單字多意,多意同字要遠遠多於現在。

語言的精準性和複雜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關係的。


詩是情之極


古代精準。古代語言比較簡易,現代語言是簡變複雜。



郭峰麟


現代文字更精準,古代文字更精煉。現代文字的指向性更強,古代文字的想象空間更大。現代文字的字義更明確,古代文字的內涵更豐富。


手機用戶52245655654


古文經典,輪廓稍嫌似是而非,無現代文精準


四千金AY


那要看在什麼場合使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