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實的李林甫是怎樣一個人?

一個人的歷史


在熱播大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被塑造成一位陰狠狡黠、嗜權如命的奸臣形象,敢於剷除一切阻擋他篡權害國之人,真可謂惡貫滿盈、罪孽滔天。其實,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正是唐玄宗朝的權相李林甫。那麼,李林甫是如何發跡的?他最終落得怎樣的結局?


李林甫小字哥奴,因在兄弟輩中排行第十,故世人稱呼他為“十郎”(劇中稱“林九郎”有誤)。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曾祖父李叔良(長平王)是唐高祖的族弟,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長史,父親李思誨官至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伯父李思訓則是名垂千古的大畫家,被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推為山水畫“北宗”鼻祖。



李林甫年輕時生性浮浪、不學無術,很是被時人瞧不起,好在舅父姜皎(唐玄宗的心腹,官至秘書監)很喜歡他,並幫助其打通各種“關節”,才使得李林甫踏上仕途。等到姜皎因罪被殺後,李林甫又攀上武惠妃、高力士這兩個“高枝”,由此非但沒有獲罪,反而一路升遷,最終竟當上宰相(中書令,俗稱“右相”),而且在這個位置上坐了19年時間,直到病死。


李林甫拜相期間,對上邀寵固位,對下則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導致綱紀紊亂、朝政混亂。更要命的是,李林甫還大力提拔胡人掌兵,致使安祿山尾大難掉,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最大罪人。正因為李林甫權勢熏天、惡貫滿盈,所以很多朝臣都對他恨之入骨,當然,也不乏有想將他扳倒並取而代之者,尤其以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表現得最為明顯。



楊國忠入朝之初,李林甫因覺得他才學淺薄,並沒有對其太在意,但隨著後者的地位不斷攀升,才深感危機來臨,並決定壓抑他的升遷速度。當時,楊國忠與王鉷同時擔任御史中丞的職務,結果等到御史大夫的職位空缺後,李林甫卻把心腹王鉷推薦上去,並授意他監察、彈劾楊國忠的不法行為,由是讓後者恨之入骨。


天寶十一載(752年),王鉷的弟弟王焊與同僚邢縡圖謀作亂,準備殺死宰相陳希烈及重臣楊國忠等人,但計劃尚未實施便被告發。唐玄宗聞訊後無比震怒,下令由楊國忠、陳希烈共同審訊此案,結果楊國忠卻趁機誣告王鉷、李林甫,宣稱二人也參與其事。最終,王焊、邢縡被杖殺,王鉷被賜自盡,李林甫雖未獲罪,卻也因此被皇帝疏遠。



對於這個結果,李林甫當然不肯“認栽”,為了能扳倒楊國忠,便在暗中不斷地尋找機會。可巧,就在當年十月,南詔國大舉入侵劍南(今四川),由於楊國忠此時仍兼任著劍南節度使的職務,所以李林甫便向皇帝奏請,建議讓楊國忠領軍出戰。由於職責所繫,唐玄宗找不到拒絕李林甫的理由,所以便下詔照此執行。


按照李林甫的“如意算盤”,楊國忠如果不能戰勝南詔,則有失職之罪,他可以以此為由進行彈劾;如果楊國忠僥倖取勝,他則可以以防範南詔再度入侵為由,說服皇帝將其長期留在蜀地。但讓李林甫沒想到的是,南詔戰事還沒有結束,唐玄宗便在楊貴妃的懇求下,將楊國忠召回朝,並進拜他為御史大夫。


唐玄宗的一套“組合拳”將李林甫打暈,後者自知大勢已去,再無力扳倒楊國忠(由此可以推測,此時唐玄宗已有罷黜李林甫,改由楊國忠為相的想法)。受此沉重打擊,李林甫憂憤成疾,很快便發展到臥病不起的程度。唐玄宗聞訊後,便派楊國忠代自己去探視,並向李林甫詢問有何遺言。



看著拜倒在床下的楊國忠,行將就木的李林甫的心頭充滿痛苦與恐懼,於是近乎哀求似的跟他講到:“老夫死期已近,將來楊公一定會繼任宰相,請您在處理國事時務必慎之又慎,不辜負聖人重託。老夫先前得罪過楊公,請您不要懷恨在心,我死之後,還請楊公幫助照顧老夫的子孫。”說完,李林甫涕淚橫流,而楊國忠聽完後則是汗流滿面,口中連稱不敢。


當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死,終年71歲,然而還沒等他下葬,便遭到楊國忠瘋狂地報復。原來在次年初,剛升任宰相的楊國忠,便誣告李林甫勾結叛將阿布思同謀造反,並脅迫李林甫的女婿楊齊宣為自己作證。唐玄宗聞訊後下令有司審理此案,官員們秉承楊國忠的意指,一致認為確有此事。



被矇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奪李林甫的官職,抄沒其家產,諸子及黨羽皆被罷官、除名,並遠流荒蠻之地。事後,唐玄宗又下令將李林甫的棺木劈開,挖出其口中所含的明珠,並剝下他身穿的金紫朝服,然後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禮葬之。”見《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李林甫一生作惡多端,死後遭遇如此羞辱,也算是罪有應得。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李林甫可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之一了,但是這個“名”是千古罵名。

自從李林甫代替張九齡為相,唐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後世一直把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視為亂唐的三大罪魁。他當宰相之時,叛亂已經箭在弦上,他愚蠢得不知道怎麼扭轉,甚至對叛亂還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是今天我們評論一個歷史人物要從功過兩方面來看。

首先看李林甫的功。李林甫任相期間他推動了多項改革舉措。第一是稅收改革,他改革了均田制帶來的國庫空虛,主持進行田令改革,提高了戶稅地稅在政府財政的收入比重,這樣增加了國家的收入。第二是法律改革和兵役改革,改原來的府兵制為募兵制。也就是花錢招兵,這樣也緩解了原來府兵制下招不到兵的尷尬處境。就是在多種改革制度的實施下,才一度使天寶年間社會和軍隊能保持相對的穩定。

也正是李林甫能力和威望才做安祿山對他有所忌憚,沒有在此時發生兵變。

再看他的負面形象和過失。

李林甫這個人,史書說他口蜜腹劍、陰險狡詐。他是一個對皇帝惟命是從的人,從來不講不好聽的話,也懂得怎麼討皇帝歡心。他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他很討厭那些文人,也就排擠著那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官員。

他排除異己,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並無功勞,擔心日後會有禍患,便有興大獄動搖東宮的想法。並想擁壽王李瑁為太子。於是聯合楊國忠打擊太子一黨,也就是此時給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用一句話來概括李林甫,可以說,他是一個行政技術高超、富有才幹之人,同時又是一個人格低下之人,而後一點決定了他的歷史地位。


#碼字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點關注哦#


左經右史


“口蜜腹劍”和“羅鉗吉網”這兩個成語就是專門因李林甫得來的,正史上的李林甫是一個玩弄權術的絕頂高手。《舊唐書》對他有過這樣的記載:“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嘗以愛憎見於形色。”



口蜜腹劍

李林甫此人城府很深,表裡不一,不輕易表露自己的在外情緒,在朝堂政治鬥爭中,經常“口蜜腹劍”,嘴上對對手甜言蜜語,心裡面早就想著如何將對手趕盡殺絕。

羅鉗吉網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成語不是很瞭解。這個成語寫的是李林甫重用羅希善和吉溫這兩個酷吏,他們兩個成為了李林甫的左膀右臂。他們在李林甫的教唆下,不斷殘害朝廷中的反對李林甫的官員,當時朝廷中的官員談起這兩個人都談之色變,惶恐不已。

李林甫雖然文化程度不高,才學淺陋,但就是憑藉著玩弄權術的高超本領,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幸,成為一代權相。可悲的是,在他去世之後,還是遭到另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權相楊國忠的清算。


峰哥談史


李林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相,也是唐玄宗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嫉賢妒能,口蜜腹劍,觀察人心,揣摩皇帝心思,缺乏宰相氣度和格局,專權寵任,權傾朝野,矇蔽聖聽,同時也是一能臣。

他推行一系列改革,財政節流,機構改革,土貢改革,法制兵制改革等,明確法典制度和吏治規範。唐玄宗最看重李林甫的一大優點就是他出色的財務能力,要知道皇帝任何時候都是缺錢的,李林甫在這一塊可以做得很好。

政治生涯中也有三大罪:一是擅權亂政,獨攬朝綱,二是縱容邊將,導致安史之亂,三是阻礙朝廷人才的引進和上升。


關河南望


李林甫的血管裡流淌著李唐皇室的血液。他遊走在大唐的官場,後來進了宰相班子。不過,我覺得“德不配位”這個詞語用在他身上比較合適。

宰相是重臣,才華智慧要過硬,心術要正,人品更不能出問題。但是李林甫的官德實在不咋樣,他基本上使用的是手腕。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當時,唐玄宗想加封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宰相張九齡認為這件事情不大妥當,提出了不同看法,惹得李隆基有些不大高興。按說宰相就是給皇帝出主意、想辦法的,張九齡坦陳自己的意見是職責所在,本來無可厚非。可是,李林甫卻利用這件事情私下在唐玄宗跟前煽風點火,說皇帝想用誰用誰。李隆基不加思索,直接把張九齡給免了。李林甫成功登上宰相位置。

在宰相的位置上,李林甫不斷排除異己。他對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韋堅先揚後抑,而後暗中蒐集證據,給皇帝亂出主意,把韋堅打了下去。他以太子李亨有奪位的想法為藉口,幹掉了一大批對自己不利的人物。比如前宰相李適之等。他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狀,免了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的職。他挑撥王鉷與楊慎矜之間的關係,讓王鉷給楊慎矜下了個圖謀恢復隋朝的套子,玄宗大怒,楊慎矜最後被殺了。

李林甫口蜜腹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專撿皇帝高興的說。他舉薦安思順接任他的朔方節度使之職,並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數民族將領,為後來的朝政突變埋下了禍根。

張九齡曾經給玄宗當面說“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那時候,玄宗聽不進去。等唐玄宗明白了,安史之亂的煙火燒得正猛。他倉皇逃跑到了成都,一臉淒涼地給事中裴士淹談論宰相,當說到李林甫時,玄宗說“李林甫妒賢嫉能,無人能比。”

當然,李林甫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正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品輸了什麼就都輸了。


文蹤旅跡


▲李林甫劇照

李林甫,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接替張九齡成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長達19年間,給後世留下不少“為官心得”。他經常對朝中大臣發表過著名的“馬料論”,原話是“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意思是說,做臣下的不要那麼多嘴多舌,你們沒見過那些儀仗馬嗎?它們一言不發卻享受三品馬料,要是叫一聲反而就被廢棄不用,到那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大臣們聽了李林甫此番高論後,深以為然,果然都乖乖當起了“持祿養資”的“儀仗馬”,從此玄宗一朝幾乎再無諫諍之臣。

▲唐三彩釉陶馬

後世許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馬料論”當成“官場箴言”,殊不知李林甫並非在給百官傳授官場經驗,而是警告威脅那些不順從他的官員,他之所以能夠在玄宗朝獨斷朝綱,是因為他能想方設法地使群臣噤聲,以此欺瞞唐玄宗李隆基。說起來,李林甫混跡於官場主要靠兩種手段,一手對上,一手對下。

對上,李林甫善於揣測聖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須伺候好當朝皇帝。於是他時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稱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適,沈蠱衽席”。李林甫在將宮中太監、御婢收買妥當後,每有奏請之事,這些眼線都會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態度,皇帝的一舉一動盡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準時機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離不開勤勞理政的李林甫了。

▲唐玄宗、楊貴妃劇照

對下,李林甫無非就是賞罰並重。身為宰相,李林甫把持著選才、用才大權,他用人眼光極為獨特,不看其德能政績,只看是否對他忠心不二。對於正直敢言、不願同流合汙之士,李林甫會想辦法將其剷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個月堂,每當要“排構大臣”時,他就住進去閉門謝客,絞盡腦汁地思考合適的接替者。等他結束“閉關”時,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黴了。比如張九齡、李適之等賢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與誅殺的。

▲唐代官員塑像

在實現上下通吃後,李林甫毫無疑問地攫取了極大權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無道德文章,也無經世之才,史載其“發言陋鄙,聞者竊笑”,連基本的答辯能力都不具備。李林甫掌權後,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離不開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為此他不惜任用番將——唐朝對番將的使用本來是以節制為主,功勞再大都“不為上將”,並派漢臣文官擔任地方節度使防止番將坐大。李林甫為對抗政敵,便向唐玄宗進讒,詆譭擔任節度使的文臣,建議其重用番將。於是,唐玄宗下詔將安祿山、哥舒翰等番將擢為大將,並把邊地兵權拱手送之,最終釀成“安史之亂”的苦果,險些葬送了整個唐王朝。

▲安祿山劇照

成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給事中裴士淹品評大臣,論及房琯時說“此非破賊才也”,至宋璟則言“彼賣直以取名耳”,給李林甫的評價是“嫉賢妒能,舉無比者。”裴士淹於是反問:“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聽後默然不答。事實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詐小人,但卻對其聽之任之,眼睜睜看著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無可恕,但罪魁禍首自然還要屬貪圖享樂的“唐明皇”。

參考文獻:

《新唐書·李林甫傳》


趣觀歷史


李林甫出生唐朝宗室,早年任千牛直長,後來累職升遷為禮部尚書,他本性陰柔,工於心計,善用權謀,懂得如何討得玄宗歡心,玄宗晚年沉迷享樂、懈怠朝政,《資治通鑑.唐紀》記載:“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因為李林甫的誣陷,玄宗罷免了宰相張九齡,改任李林甫為相。



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大權在握,蔽塞言路,排除賢才,對與他政見不同之人大力打壓,每當他要構陷大臣時,就在家中名為“月堂”的廳中苦思中傷之計,如若他高興的走出去,就意味著被他構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同時,李林甫還任用善於治獄的京兆法曹吉溫和好用酷刑的羅希奭掌管刑獄,幫助自己一起打擊異己,只要落在他們兩人手裡,無人能逃厄運,當時被人稱為:“羅鉗吉網”。


根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李林甫為相,地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啖以甘言而陰陷之”。

當時,中書侍郎嚴挺之為人剛正不阿,對李林甫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李林甫就在玄宗面前惡意中傷嚴挺之,使其被玄宗貶到洛陽做刺史,不久後,玄宗打算重新召他回朝。

根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林甫其奏上雲:“挺之衰老得風疾,宜授以散秩”。(李林甫擔心嚴挺之重新受到重用,於是謊稱嚴挺之身患風疾,不能委以重任)

唐玄宗曾下詔徵集天下讀書人,當時已一手遮天的李林甫非常害怕這些參加會考的士子,一旦入選,進朝為官後,會把自己做過的那些奸惡不法之事告訴唐玄宗,於是自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憂國憂民的大詩人杜甫。



在李林甫任職宰相期間,是害人無數,李適之在拜宰相後和他爭權,後來李適之被貶為宜春太守,其子被李林甫命人仗殺,後又栽贓陷害御史中丞楊慎矜是隋煬玄孫,有意圖復國謀反之心,導致楊慎矜族滅。

李林甫死後的下場很慘,他的死對頭楊國忠擔任宰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合安祿山合謀誣陷尚未下葬的李林甫謀反,他的的女婿擔心受其牽連,做了偽證,於是玄宗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剝其官服,削其官爵,讓他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


南枝寫歷史


提起李林甫,大家都知道他一個口蜜腹劍的小人,而“口蜜腹劍”這個詞就是因他而來。他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在位期間大權獨握,禍亂朝綱,重用胡將安祿山,正是由於有了他的獨攬朝政,才是唐玄宗李隆基騰出時間來與楊貴妃等夜夜笙歌,沉湎與美女酒色之中,而引發了安史之亂等一些禍害國家的事情所以,李林甫被公認為被認為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


關於李林甫,身為一朝宰相應該是一個才學滿腹的人物,卻經常弄錯了字。一次是,李林甫在候選官員嚴迥的判語中,看到有“杕杜”二字。李林甫不認識“杕”字,便問身邊的一個官員:“這裡寫的‘杖杜’是什麼意思?” 這個人沒有告訴他,便鬧了一個大笑話,後來這個事傳出去,大人便稱李林甫為“杖杜宰相”,以譏諷他才疏學淺。


說李林甫是一代奸臣一點也沒冤枉他,她上位後的第一件事是把百官 與玄宗隔絕起來。他自己一邊巴結惠妃,討好唐玄宗,從取得的唐明皇的信任;一邊自己私自懲處敢於直諫的清正官員,從而大量提拔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排擠並打壓能力比他強的官員,甚至還汙衊陷害太子,可以他整人的手段非常陰險。

關於他整人的事情有很多傳聞,據說:李林甫府中有一個形如偃月的廳堂,他每次要構陷加害某個大臣的時候,都要在這個月堂中,進行一番苦苦的思索,以想出最完美的中傷陷害他人之法。等大家都知道他這個習慣後,便會觀察到他的表情變化:如果他一臉不悅樣子從月堂中走出來,就證明陷害他人之奸計,還沒構想成熟;反之,如果他高興地從那裡走出來,那就意味著奸計已經成熟,被構陷的人肯定要家破人亡。可見他的手段伎倆用得是多麼的出神入化。



李林甫晚年妻妾成群,荒淫無度,也更加的囂張跋扈,還多次與楊國忠合作,他二人多次陷害朝中正直的大臣,還幾次都想謀害掉太子,差點就使唐明皇的江山徹底滅亡。據說楊國忠與李林甫相抗,還得小心翼翼的,而不敢正面得罪他。直到李林甫年老病死,楊國忠才當上了宰相。但是,李林甫死後,卻被楊國忠反噬,大揭其罪行,並使他遭遇了開棺降職之譴,這也算是他罪有應得吧。


超能博士


歷史人物李林甫,歷來都被列為歷史長河裡宰相隊伍中最大,最鐵的奸相。他大權獨攬,專政自恣,架空君臣,杜絕言論,一手遮天,長達十九。十九年的為相時間,正值唐盛世之時。有了他的主政,唐玄宗才不理朝政,得以和楊貴妃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纏綿悱惻。

每當讀到風流皇帝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這些故事,有一個問題總徘徊在腦際:那就是皇帝整日價錦衣玉食,揮霍滋事。唐王朝竟然能繼續繁榮昌盛法十九年(李林甫為相時長)之久,到底是神馬支撐著龐大的唐王朝,竟沒有衰落,相反的是唐王朝卻繼續著唐盛世呢?說到這裡,不由不讓人想到當時執掌唐王朝大權的李林甫。試想假如李林甫只是個奸謔弄臣,酒囊飯袋。唐朝政肯定會朝綱混亂,一塌糊塗,經濟迅速衰落,王朝岌岌可危。可相反的是,唐王朝,不但沒有衰落相,反而引得八方之國趨之若鶩。形成了唐政治經濟,以至詩歌人文,文化交流都達到了鼎峰之時。以反而證,宰相李林甫的主政功不可沒。

一個人,尤其受過儒家思想教育和中國國粹薰陶的人;一個憑飽讀詩書而晉升為官的人,雖因人品和行事風格飽受病垢。但不能排除他沒有真本事。正因為他有著過人本事,雖專橫跋扈,卻不但支撐起了,龐大的唐王朝,還讓這個王朝興旺發達,繁榮昌盛,足足延續了十幾年。

據說,宰相李林甫,在制定朝綱,制度,等等方面,有一整套辦法。還曾主持修訂過唐朝法律。也許就是這個綱領制度,在皇帝不理朝政的狀況下,成就了唐王朝的穩定發展。而李林甫本人雖然專橫自恣,私下做事也是個非常有條理的,比較嚴謹的人。


文史綠苑情


不過題主既然有此一問,我想並非是想聽人贅述此人生平,阿諛奉承,妒賢忌能,黨同伐異,殘害忠良。這是自古奸臣的常規操作,沒有什麼特別或是新穎之處。只是人們習慣性的將社會發展的倒退歸責於奸臣,這是片面的。這個問題更深層次的反思,應該是封建獨權的弊端,責任在主不在臣。


古來權奸

慶父、趙高、梁冀、董卓、來俊臣、張昌宗、李林甫、楊國忠、嚴嵩、魏忠賢、和珅。

前四位是主弱臣強,在特定歷史時期掌控了朝政,而後面的無一例外,都是來自帝王的恩寵和放縱。有人說他們自有可恨之處,靠溜鬚奉迎上位,但我卻說他們中有的是一等一的能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穩定了朝政:



李林甫獨攬朝政十九年,嚴嵩掌控朝堂十九年,魏忠賢隻手遮天六年,和珅左右朝政二十餘年。這幾個人有很多共同的特質,通過滿足皇帝的喜好而得以重任,利慾薰心,權傾朝野,卻也有著自己的規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他們的規矩下朝堂被評價為“烏雲蔽日”,卻能穩定十幾二十年,在他們下臺後幾乎都混亂無序,由盛轉衰。(嚴嵩除外,因為嚴嵩之後明朝氣數未盡,出現了續命之臣張居正)。


投主所好

再看看他們幾人的主子,唐明皇后期驕奢淫逸,嘉靖帝沉迷修道,朱由校是一個好木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皇帝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置天下於不顧,有人說乾隆帝是明君,然而他於其他皇帝並沒所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他的愛好比別人的高雅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忠奸難辯,忠言逆耳不被採納,於是這幾位老兄就有了上位的機會,並且各個能力出眾,將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條”。你說他們排除異己,那忠臣難道就不因政見不合而攻擊政敵?你說他們貪得無厭,那清官當道就能海晏河清?你說他們阿諛奉承,那心直口快就讓人所有人順心?有句話叫“形勢比人強”,在封建君主任性的專權形勢下,認清形勢的人才能立足。無盡的抗爭並不一定比一時的順從有利。

不是為奸臣洗白,從道德上講,貪官汙吏人人得而誅之,奸佞權臣活該遺臭萬年。只是從政治上講,問題的本質並不在這裡,權力是不純粹的,因此接觸到權力的人也不可能純粹。

權力遊戲

人是社會動物,社會滋生了權力,人們以為自己因為能力和慾望而掌控權力,其實恰恰相反,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人都被權力所控制,不能自拔。多少人為了它粉身碎骨,多少人為它拼的頭破血流。什麼明君賢主,什麼暴君昏君,都是為權力所支配而已。

李林甫,不過是為權力服務,為君主和權力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鍋。他只是投君主的喜好,同時用自己的方法鞏固自己手中那點點可憐的權力而已,只是方法不為人所齒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