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


在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被塑造成一位阴狠狡黠、嗜权如命的奸臣形象,敢于铲除一切阻挡他篡权害国之人,真可谓恶贯满盈、罪孽滔天。其实,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正是唐玄宗朝的权相李林甫。那么,李林甫是如何发迹的?他最终落得怎样的结局?


李林甫小字哥奴,因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故世人称呼他为“十郎”(剧中称“林九郎”有误)。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曾祖父李叔良(长平王)是唐高祖的族弟,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至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伯父李思训则是名垂千古的大画家,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推为山水画“北宗”鼻祖。



李林甫年轻时生性浮浪、不学无术,很是被时人瞧不起,好在舅父姜皎(唐玄宗的心腹,官至秘书监)很喜欢他,并帮助其打通各种“关节”,才使得李林甫踏上仕途。等到姜皎因罪被杀后,李林甫又攀上武惠妃、高力士这两个“高枝”,由此非但没有获罪,反而一路升迁,最终竟当上宰相(中书令,俗称“右相”),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9年时间,直到病死。


李林甫拜相期间,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正因为李林甫权势熏天、恶贯满盈,所以很多朝臣都对他恨之入骨,当然,也不乏有想将他扳倒并取而代之者,尤其以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表现得最为明显。



杨国忠入朝之初,李林甫因觉得他才学浅薄,并没有对其太在意,但随着后者的地位不断攀升,才深感危机来临,并决定压抑他的升迁速度。当时,杨国忠与王鉷同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职务,结果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后,李林甫却把心腹王鉷推荐上去,并授意他监察、弹劾杨国忠的不法行为,由是让后者恨之入骨。


天宝十一载(752年),王鉷的弟弟王焊与同僚邢縡图谋作乱,准备杀死宰相陈希烈及重臣杨国忠等人,但计划尚未实施便被告发。唐玄宗闻讯后无比震怒,下令由杨国忠、陈希烈共同审讯此案,结果杨国忠却趁机诬告王鉷、李林甫,宣称二人也参与其事。最终,王焊、邢縡被杖杀,王鉷被赐自尽,李林甫虽未获罪,却也因此被皇帝疏远。



对于这个结果,李林甫当然不肯“认栽”,为了能扳倒杨国忠,便在暗中不断地寻找机会。可巧,就在当年十月,南诏国大举入侵剑南(今四川),由于杨国忠此时仍兼任着剑南节度使的职务,所以李林甫便向皇帝奏请,建议让杨国忠领军出战。由于职责所系,唐玄宗找不到拒绝李林甫的理由,所以便下诏照此执行。


按照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杨国忠如果不能战胜南诏,则有失职之罪,他可以以此为由进行弹劾;如果杨国忠侥幸取胜,他则可以以防范南诏再度入侵为由,说服皇帝将其长期留在蜀地。但让李林甫没想到的是,南诏战事还没有结束,唐玄宗便在杨贵妃的恳求下,将杨国忠召回朝,并进拜他为御史大夫。


唐玄宗的一套“组合拳”将李林甫打晕,后者自知大势已去,再无力扳倒杨国忠(由此可以推测,此时唐玄宗已有罢黜李林甫,改由杨国忠为相的想法)。受此沉重打击,李林甫忧愤成疾,很快便发展到卧病不起的程度。唐玄宗闻讯后,便派杨国忠代自己去探视,并向李林甫询问有何遗言。



看着拜倒在床下的杨国忠,行将就木的李林甫的心头充满痛苦与恐惧,于是近乎哀求似的跟他讲到:“老夫死期已近,将来杨公一定会继任宰相,请您在处理国事时务必慎之又慎,不辜负圣人重托。老夫先前得罪过杨公,请您不要怀恨在心,我死之后,还请杨公帮助照顾老夫的子孙。”说完,李林甫涕泪横流,而杨国忠听完后则是汗流满面,口中连称不敢。


当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死,终年71岁,然而还没等他下葬,便遭到杨国忠疯狂地报复。原来在次年初,刚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便诬告李林甫勾结叛将阿布思同谋造反,并胁迫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为自己作证。唐玄宗闻讯后下令有司审理此案,官员们秉承杨国忠的意指,一致认为确有此事。



被蒙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职,抄没其家产,诸子及党羽皆被罢官、除名,并远流荒蛮之地。事后,唐玄宗又下令将李林甫的棺木劈开,挖出其口中所含的明珠,并剥下他身穿的金紫朝服,然后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李林甫一生作恶多端,死后遭遇如此羞辱,也算是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李林甫可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之一了,但是这个“名”是千古骂名。

自从李林甫代替张九龄为相,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世一直把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视为乱唐的三大罪魁。他当宰相之时,叛乱已经箭在弦上,他愚蠢得不知道怎么扭转,甚至对叛乱还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今天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要从功过两方面来看。

首先看李林甫的功。李林甫任相期间他推动了多项改革举措。第一是税收改革,他改革了均田制带来的国库空虚,主持进行田令改革,提高了户税地税在政府财政的收入比重,这样增加了国家的收入。第二是法律改革和兵役改革,改原来的府兵制为募兵制。也就是花钱招兵,这样也缓解了原来府兵制下招不到兵的尴尬处境。就是在多种改革制度的实施下,才一度使天宝年间社会和军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也正是李林甫能力和威望才做安禄山对他有所忌惮,没有在此时发生兵变。

再看他的负面形象和过失。

李林甫这个人,史书说他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他是一个对皇帝惟命是从的人,从来不讲不好听的话,也懂得怎么讨皇帝欢心。他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他很讨厌那些文人,也就排挤着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官员。

他排除异己,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兴大狱动摇东宫的想法。并想拥寿王李瑁为太子。于是联合杨国忠打击太子一党,也就是此时给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林甫,可以说,他是一个行政技术高超、富有才干之人,同时又是一个人格低下之人,而后一点决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关注哦#


左经右史


“口蜜腹剑”和“罗钳吉网”这两个成语就是专门因李林甫得来的,正史上的李林甫是一个玩弄权术的绝顶高手。《旧唐书》对他有过这样的记载:“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形色。”



口蜜腹剑

李林甫此人城府很深,表里不一,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在外情绪,在朝堂政治斗争中,经常“口蜜腹剑”,嘴上对对手甜言蜜语,心里面早就想着如何将对手赶尽杀绝。

罗钳吉网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成语不是很了解。这个成语写的是李林甫重用罗希善和吉温这两个酷吏,他们两个成为了李林甫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李林甫的教唆下,不断残害朝廷中的反对李林甫的官员,当时朝廷中的官员谈起这两个人都谈之色变,惶恐不已。

李林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才学浅陋,但就是凭借着玩弄权术的高超本领,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幸,成为一代权相。可悲的是,在他去世之后,还是遭到另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权相杨国忠的清算。


峰哥谈史


李林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相,也是唐玄宗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嫉贤妒能,口蜜腹剑,观察人心,揣摩皇帝心思,缺乏宰相气度和格局,专权宠任,权倾朝野,蒙蔽圣听,同时也是一能臣。

他推行一系列改革,财政节流,机构改革,土贡改革,法制兵制改革等,明确法典制度和吏治规范。唐玄宗最看重李林甫的一大优点就是他出色的财务能力,要知道皇帝任何时候都是缺钱的,李林甫在这一块可以做得很好。

政治生涯中也有三大罪:一是擅权乱政,独揽朝纲,二是纵容边将,导致安史之乱,三是阻碍朝廷人才的引进和上升。


关河南望


李林甫的血管里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他游走在大唐的官场,后来进了宰相班子。不过,我觉得“德不配位”这个词语用在他身上比较合适。

宰相是重臣,才华智慧要过硬,心术要正,人品更不能出问题。但是李林甫的官德实在不咋样,他基本上使用的是手腕。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当时,唐玄宗想加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宰相张九龄认为这件事情不大妥当,提出了不同看法,惹得李隆基有些不大高兴。按说宰相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的,张九龄坦陈自己的意见是职责所在,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李林甫却利用这件事情私下在唐玄宗跟前煽风点火,说皇帝想用谁用谁。李隆基不加思索,直接把张九龄给免了。李林甫成功登上宰相位置。

在宰相的位置上,李林甫不断排除异己。他对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韦坚先扬后抑,而后暗中搜集证据,给皇帝乱出主意,把韦坚打了下去。他以太子李亨有夺位的想法为借口,干掉了一大批对自己不利的人物。比如前宰相李适之等。他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状,免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职。他挑拨王鉷与杨慎矜之间的关系,让王鉷给杨慎矜下了个图谋恢复隋朝的套子,玄宗大怒,杨慎矜最后被杀了。

李林甫口蜜腹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专捡皇帝高兴的说。他举荐安思顺接任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为后来的朝政突变埋下了祸根。

张九龄曾经给玄宗当面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那时候,玄宗听不进去。等唐玄宗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烟火烧得正猛。他仓皇逃跑到了成都,一脸凄凉地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当说到李林甫时,玄宗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当然,李林甫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品输了什么就都输了。


文踪旅迹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接替张九龄成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长达19年间,给后世留下不少“为官心得”。他经常对朝中大臣发表过著名的“马料论”,原话是“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意思是说,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你们没见过那些仪仗马吗?它们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马料,要是叫一声反而就被废弃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此番高论后,深以为然,果然都乖乖当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从此玄宗一朝几乎再无谏诤之臣。

▲唐三彩釉陶马

后世许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殊不知李林甫并非在给百官传授官场经验,而是警告威胁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够在玄宗朝独断朝纲,是因为他能想方设法地使群臣噤声,以此欺瞒唐玄宗李隆基。说起来,李林甫混迹于官场主要靠两种手段,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上,李林甫善于揣测圣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须伺候好当朝皇帝。于是他时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称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衽席”。李林甫在将宫中太监、御婢收买妥当后,每有奏请之事,这些眼线都会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态度,皇帝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准时机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离不开勤劳理政的李林甫了。

▲唐玄宗、杨贵妃剧照

对下,李林甫无非就是赏罚并重。身为宰相,李林甫把持着选才、用才大权,他用人眼光极为独特,不看其德能政绩,只看是否对他忠心不二。对于正直敢言、不愿同流合污之士,李林甫会想办法将其铲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时,他就住进去闭门谢客,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接替者。等他结束“闭关”时,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霉了。比如张九龄、李适之等贤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与诛杀的。

▲唐代官员塑像

在实现上下通吃后,李林甫毫无疑问地攫取了极大权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载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连基本的答辩能力都不具备。李林甫掌权后,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为此他不惜任用番将——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本来是以节制为主,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并派汉臣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防止番将坐大。李林甫为对抗政敌,便向唐玄宗进谗,诋毁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建议其重用番将。于是,唐玄宗下诏将安禄山、哥舒翰等番将擢为大将,并把边地兵权拱手送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果,险些葬送了整个唐王朝。

▲安禄山剧照

成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言“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裴士淹于是反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听后默然不答。事实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诈小人,但却对其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但罪魁祸首自然还要属贪图享乐的“唐明皇”。

参考文献:

《新唐书·李林甫传》


趣观历史


李林甫出生唐朝宗室,早年任千牛直长,后来累职升迁为礼部尚书,他本性阴柔,工于心计,善用权谋,懂得如何讨得玄宗欢心,玄宗晚年沉迷享乐、懈怠朝政,《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因为李林甫的诬陷,玄宗罢免了宰相张九龄,改任李林甫为相。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大权在握,蔽塞言路,排除贤才,对与他政见不同之人大力打压,每当他要构陷大臣时,就在家中名为“月堂”的厅中苦思中伤之计,如若他高兴的走出去,就意味着被他构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同时,李林甫还任用善于治狱的京兆法曹吉温和好用酷刑的罗希奭掌管刑狱,帮助自己一起打击异己,只要落在他们两人手里,无人能逃厄运,当时被人称为:“罗钳吉网”。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李林甫为相,地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当时,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刚正不阿,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李林甫就在玄宗面前恶意中伤严挺之,使其被玄宗贬到洛阳做刺史,不久后,玄宗打算重新召他回朝。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林甫其奏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授以散秩”。(李林甫担心严挺之重新受到重用,于是谎称严挺之身患风疾,不能委以重任)

唐玄宗曾下诏征集天下读书人,当时已一手遮天的李林甫非常害怕这些参加会考的士子,一旦入选,进朝为官后,会把自己做过的那些奸恶不法之事告诉唐玄宗,于是自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



在李林甫任职宰相期间,是害人无数,李适之在拜宰相后和他争权,后来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其子被李林甫命人仗杀,后又栽赃陷害御史中丞杨慎矜是隋炀玄孙,有意图复国谋反之心,导致杨慎矜族灭。

李林甫死后的下场很惨,他的死对头杨国忠担任宰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安禄山合谋诬陷尚未下葬的李林甫谋反,他的的女婿担心受其牵连,做了伪证,于是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剥其官服,削其官爵,让他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南枝写历史


提起李林甫,大家都知道他一个口蜜腹剑的小人,而“口蜜腹剑”这个词就是因他而来。他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在位期间大权独握,祸乱朝纲,重用胡将安禄山,正是由于有了他的独揽朝政,才是唐玄宗李隆基腾出时间来与杨贵妃等夜夜笙歌,沉湎与美女酒色之中,而引发了安史之乱等一些祸害国家的事情所以,李林甫被公认为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关于李林甫,身为一朝宰相应该是一个才学满腹的人物,却经常弄错了字。一次是,李林甫在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看到有“杕杜”二字。李林甫不认识“杕”字,便问身边的一个官员:“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 这个人没有告诉他,便闹了一个大笑话,后来这个事传出去,大人便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以讥讽他才疏学浅。


说李林甫是一代奸臣一点也没冤枉他,她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是把百官 与玄宗隔绝起来。他自己一边巴结惠妃,讨好唐玄宗,从取得的唐明皇的信任;一边自己私自惩处敢于直谏的清正官员,从而大量提拔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排挤并打压能力比他强的官员,甚至还污蔑陷害太子,可以他整人的手段非常阴险。

关于他整人的事情有很多传闻,据说: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他每次要构陷加害某个大臣的时候,都要在这个月堂中,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以想出最完美的中伤陷害他人之法。等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习惯后,便会观察到他的表情变化:如果他一脸不悦样子从月堂中走出来,就证明陷害他人之奸计,还没构想成熟;反之,如果他高兴地从那里走出来,那就意味着奸计已经成熟,被构陷的人肯定要家破人亡。可见他的手段伎俩用得是多么的出神入化。



李林甫晚年妻妾成群,荒淫无度,也更加的嚣张跋扈,还多次与杨国忠合作,他二人多次陷害朝中正直的大臣,还几次都想谋害掉太子,差点就使唐明皇的江山彻底灭亡。据说杨国忠与李林甫相抗,还得小心翼翼的,而不敢正面得罪他。直到李林甫年老病死,杨国忠才当上了宰相。但是,李林甫死后,却被杨国忠反噬,大揭其罪行,并使他遭遇了开棺降职之谴,这也算是他罪有应得吧。


超能博士


历史人物李林甫,历来都被列为历史长河里宰相队伍中最大,最铁的奸相。他大权独揽,专政自恣,架空君臣,杜绝言论,一手遮天,长达十九。十九年的为相时间,正值唐盛世之时。有了他的主政,唐玄宗才不理朝政,得以和杨贵妃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缠绵悱恻。

每当读到风流皇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些故事,有一个问题总徘徊在脑际:那就是皇帝整日价锦衣玉食,挥霍滋事。唐王朝竟然能继续繁荣昌盛法十九年(李林甫为相时长)之久,到底是神马支撑着庞大的唐王朝,竟没有衰落,相反的是唐王朝却继续着唐盛世呢?说到这里,不由不让人想到当时执掌唐王朝大权的李林甫。试想假如李林甫只是个奸谑弄臣,酒囊饭袋。唐朝政肯定会朝纲混乱,一塌糊涂,经济迅速衰落,王朝岌岌可危。可相反的是,唐王朝,不但没有衰落相,反而引得八方之国趋之若鹜。形成了唐政治经济,以至诗歌人文,文化交流都达到了鼎峰之时。以反而证,宰相李林甫的主政功不可没。

一个人,尤其受过儒家思想教育和中国国粹熏陶的人;一个凭饱读诗书而晋升为官的人,虽因人品和行事风格饱受病垢。但不能排除他没有真本事。正因为他有着过人本事,虽专横跋扈,却不但支撑起了,庞大的唐王朝,还让这个王朝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足足延续了十几年。

据说,宰相李林甫,在制定朝纲,制度,等等方面,有一整套办法。还曾主持修订过唐朝法律。也许就是这个纲领制度,在皇帝不理朝政的状况下,成就了唐王朝的稳定发展。而李林甫本人虽然专横自恣,私下做事也是个非常有条理的,比较严谨的人。


文史绿苑情


不过题主既然有此一问,我想并非是想听人赘述此人生平,阿谀奉承,妒贤忌能,党同伐异,残害忠良。这是自古奸臣的常规操作,没有什么特别或是新颖之处。只是人们习惯性的将社会发展的倒退归责于奸臣,这是片面的。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应该是封建独权的弊端,责任在主不在臣。


古来权奸

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张昌宗、李林甫、杨国忠、严嵩、魏忠贤、和珅。

前四位是主弱臣强,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控了朝政,而后面的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帝王的恩宠和放纵。有人说他们自有可恨之处,靠溜须奉迎上位,但我却说他们中有的是一等一的能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稳定了朝政:



李林甫独揽朝政十九年,严嵩掌控朝堂十九年,魏忠贤只手遮天六年,和珅左右朝政二十余年。这几个人有很多共同的特质,通过满足皇帝的喜好而得以重任,利欲熏心,权倾朝野,却也有着自己的规矩,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他们的规矩下朝堂被评价为“乌云蔽日”,却能稳定十几二十年,在他们下台后几乎都混乱无序,由盛转衰。(严嵩除外,因为严嵩之后明朝气数未尽,出现了续命之臣张居正)。


投主所好

再看看他们几人的主子,唐明皇后期骄奢淫逸,嘉靖帝沉迷修道,朱由校是一个好木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皇帝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置天下于不顾,有人说乾隆帝是明君,然而他于其他皇帝并没所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的爱好比别人的高雅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忠奸难辩,忠言逆耳不被采纳,于是这几位老兄就有了上位的机会,并且各个能力出众,将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你说他们排除异己,那忠臣难道就不因政见不合而攻击政敌?你说他们贪得无厌,那清官当道就能海晏河清?你说他们阿谀奉承,那心直口快就让人所有人顺心?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在封建君主任性的专权形势下,认清形势的人才能立足。无尽的抗争并不一定比一时的顺从有利。

不是为奸臣洗白,从道德上讲,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奸佞权臣活该遗臭万年。只是从政治上讲,问题的本质并不在这里,权力是不纯粹的,因此接触到权力的人也不可能纯粹。

权力游戏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滋生了权力,人们以为自己因为能力和欲望而掌控权力,其实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被权力所控制,不能自拔。多少人为了它粉身碎骨,多少人为它拼的头破血流。什么明君贤主,什么暴君昏君,都是为权力所支配而已。

李林甫,不过是为权力服务,为君主和权力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锅。他只是投君主的喜好,同时用自己的方法巩固自己手中那点点可怜的权力而已,只是方法不为人所齿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