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史书行者


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在不同版本的小说和演义里,我们都会发现,大唐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显得很无奈,存在感也很逆光,甚至被描写成一个彻头彻尾不务正业、不思朝政的昏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尽然。

唐高宗李治继李世民贞观之治之后,迅疾开创了永徽之治,在其统治期间,大唐疆土一度达到最广,仅次于元朝和清朝。那么你能说李治对大唐没有什么贡献么。听小哲从三个维度来叙述。

一、上位期间“一波三折”

李治登上王位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在此之前老大李承乾是太子。后来在经历太子“逼宫”等事件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把目光转向李治。

李治当上皇帝,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正是由于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才得以顺利登基。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私下关系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李世民一些拿不定的事情,都会请教他这个大舅哥。比如在“易储”这件事上,李世民就听取了长孙的建议。

长孙之所以这么看好李治,不单单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最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当时羽翼已经丰满,只有李治当时还比较年少,而且李治并不热衷于朝廷和权力,所以长孙就想扶持李治,以便日后可以顺利操控朝政。虽然长孙的决策没有失误,考虑也并无不妥,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选李治为未来的皇帝,其实是自掘坟墓,怎么回事呢?

二、“雄才大略”不算为过

李治真的像其舅舅长孙无忌说的那样,没有政治家的站位和眼光吗,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也结合了自己“玄武门之变”的切身遭遇,所以在选谁当太子方面,不会再过草率,当然也不会只听大舅哥的一面之词。

李治上位以来,并不只是不思朝政、不务正业的庸君。他在位的34年里,励精图治,东征西讨,使得疆域版图空前扩大,大有继贞观之治之遗风,开永徽之治新貌的势头,不得不说他对大唐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试举例一二。

①平定外患。李治除了沿用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一些举措之外,他对边患治理也从未停歇。公元650年,唐高宗派高侃平定漠北,公元655年至668年,派薛仁贵等大将分别破百济、灭高句丽和西突厥,使得大唐版图一度空前,而且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这在大唐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

②善于纳谏。人才是治国第一要务,李治虽然不像爷爷李渊和父亲李世民那样英明神武、胆识超群,但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知人善任,这一点跟先皇并无两样。他善于纳谏,倾听忠言,所以在他治世期间,也迅速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不得不说与他的“察纳雅言”密不可分,三观正确,人才观同样重要。

③整肃纲常。诚然,作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有高祖和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后来又有武周及开元盛世,夹在中间的自己存在感的确也没有多少,但李治没有荒废帝业,而始终把整肃朝纲作为重要的手段。永徽三年,主政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体现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水平,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让众多寒门学子,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改变命运。

④集中皇权。李治在位期间,不断打击不和谐的封建贵族利益,包括对长孙无忌的种种自以为是的政治安排,李治也统统不放在眼里,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哪怕自己生病期间,他让武则天皇后代掌期间,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还是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皇权的集中,为日后武则天一统天下打下基础,也为日后大唐繁华扫清不和谐的声音。

三、客观评说“是非功过”

要说李治的特殊,无外乎他所处的时代和所经历的政治大背景。他的特殊是前有贞观之治,后逢开元盛世;他的特殊是前有一代明君的治国伟略,后又有枕边人武则天的武周夺权。所以,李治就显得那么的不突出,不被后人称道,只能说他的光辉被遮盖了一些,不是吗。

历史从未走远,他就在我们彼此的身边。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也可以知事。唐高宗李治的时代是不可忽略的时代,他的时代是起承转合的关键时代,也是承上启下开启大唐繁华的一把金钥匙。

是非与功过,只能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去加以分析和洞察,才能于细微处看到大文章。不得不说李治着实是一位政治高手。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蔡东藩: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吕思勉: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对于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您有何高见呢,欢迎与@山城小哲一起读史、一起讨论。)


山城小哲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老公,在位34年。

这主儿有点像汉武帝,都是用老子攒下的家底,成就了自己的不世武功,至于文治方面,好像没啥成就,暂略去不谈。

一是灭西突厥。趁着老子李世民灭东突厥的热乎劲儿,用兵西北,把西突厥又给灭了,把唐朝的版图向西推到了阿富汗和五个斯坦。

二是灭高句丽。李世民在高句丽上栽了跟头,到了李治这儿,高句丽就没这么好运了,非常顺利的占了平壤,灭了高句丽,解除了东北隐患。

三是灭百济。灭高句丽之前,顺手把高句丽的小弟、朝鲜半岛南端的百济灭了。

三是白江口破倭。中国发展史上与日本进行大规模战争就是从唐朝开始的,唐倭白江口之战、明万历朝鲜战争、清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四场战争三胜一败,甲午战争惨败,抗日战争惨胜,另外两场都是大胜。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作为国家实体的第一次交锋,而且最终唐军以少胜多取得大胜,战争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会有精彩内容定期更新)。

总的来说,唐高宗时期与周边国家的用兵基本上都是灭国之战,不是要把你打服,而是要把你打没,彻底解除周边安全威胁。所以,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并维持了32年。





波妞霸霸


他在位期间,疆域是唐朝最大的,开始独掌朝政。李治的形象主要是被影视剧黑的,几乎只要是讲武则天的影视剧都会刻意弱化李治。 同样处境的还有李渊……不过也难怪,李治会被低估,毕竟在他身边的,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啊。他的父亲是开启贞观之治的李世民,老婆是中国最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而后来的孙子李隆基创立开元盛世,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是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渔翁得利拿下天下。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就让武则天参与朝政,时人称为“二圣”。历史上的唐高宗,其实是一位年轻有为、英明神武的皇帝!唐高宗在位期间,是唐代最安定、最强大的时期,唐高宗的政绩也是非常辉煌的。李治有勇有谋,对臣子管理有方,唐高宗时期,大唐在军事上非常强大、几乎百战百胜。军事成就虽不及唐太宗时,但却超过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在唐高宗时期,名将李勣(徐世勣)率军灭掉了高丽。高丽国力强大,隋炀帝就因为连续攻打高丽,而最终亡国。唐太宗时期,又曾多次对高丽大打出手,虽有战果,却没能最终解决这个外患。到了唐高宗时期,大唐终于彻底灭掉了高丽。除了灭掉高丽这个百年强敌外,唐高宗时,大将苏定方还灭掉了西突厥。由于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唐朝版图在高宗时达到了顶峰。



Amor爱米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牧荑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一、军事成就巨大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唐朝灭亡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的气焰,换来了中日千年和平。单从征伐高句丽的 战果来说,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大将苏定方、李绩(即李世绩)、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 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灭百济,灭亡高句丽。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消灭西突厥,灭亡突厥。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二、经济成就巨大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法律成就巨大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文化成就巨大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东方史证


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1],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2],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3]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绩之荦荦大者主要有:一、他继续推行了唐太宗时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维持国力于不坠,而统治区域还稍有扩展。三、唐高宗在位期间社会经济仍在向上发展。唐高宗政绩之所以史书记载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勋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则天为皇后后,又直接参与执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没有昏庸之举。在即位之前,曾参决朝政,颇得唐太宗称赞。即位之初,也勤于国政,每日临朝,孜孜不倦。他不仅能够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针,而且也表现出了管理国家的才干。具体表现在他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他令长孙无忌等修成《永徽律》,还逐条对之进行注释,写成《唐律疏议》30卷颁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励臣下进谏,他自己也能很好纳谏。他赏罚分明,对贪赃违法者坚决予以打击,不留一点情面。褚遂良就是因为低价强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被左迁为同州刺史。他维护了国家统一,讨伐西突厥,巩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他有过错,如容忍和支持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的残酷迫害,在对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处理上,也没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昏庸之君。用昏庸来解释武则天参预朝政的原因,显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风眩症加重,曾想禅位给则天皇后,“使摄知国政”,正式临朝称制。宰相郝处俊进谏说:“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李义琰也附和郝处俊的意见,高宗无奈作罢。如果说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如果我们说他真是个昏庸国君,那么史书上描述他尊礼大臣,问百姓疾苦,称为“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这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所谓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谜,令我们左右为难,无法圆满解释。


涅槃之约


唐高宗李治为大唐第三代皇帝,为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于贞观十七年被饱受诸皇子夺位之苦的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在盛唐历史上,李治虽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树,然而却是一位颇为仁爱的皇帝,因而后世口碑一直不错。  

  唐太宗子嗣众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继大业的人选之内,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便先后谋反,令得李世民伤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将王位传给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李治


或许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国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无一颗仁爱之心,必定无法广施恩泽于天下万民,难以堪当一国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虽无大错,却始终无法成长一名独当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来到了李治身边,唐高宗的执政生涯才得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女人,便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武则天


关于唐高宗李治,民间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说得更明白点,与其说人们对他的政绩感兴趣,不如说对他后宫女人之间的故事更为津津乐道。须知唐高宗李治从父亲李世民手中继承的,不仅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李世民生前颇为宠幸的后宫佳丽啊!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唐高宗乾陵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之后继承大统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常被后人淡化,多数人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

  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访民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唐高宗李治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唐高宗李治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非常感谢为你解答,欢迎评论留言。


大鹏带你看古建


唐高宗李治虽然在历史学家哪里评价不高,但他确实是为务实的政治家!李治上任伊始,就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使唐朝走上了休养生息焕发生机的正常轨道从。其次,李治下令,归还了国家多占百姓田地,并多次开义仓赈灾和赦免天下租赋。他还亲自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贤臣良相和安帮定国的武将,如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魏元忠等,而武将方面,则有苏定方、刘仁轨和裴行俭等,在唐帝国二十多位皇帝中,李治的统治时期国家版图最大,依此硬指标衡量,李治对唐帝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再者李治为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欢大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还不喜欢游猎,这些历来为所谓的神武英明的君王,诸如唐朝时比他的名气大得多的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都会犯下的难以避免的错误,李治一样都不沾。比如《新唐书》载,李治还是太子时,太宗要求围猎习射,李治就以不爱好为由婉拒。在高宗本纪中,多次记载着李治大赦天下,体恤民力,以及尊老爱幼的事迹。如赐民八十岁以上者粮食和布帛,妇人八十岁以上者授郡君,并赐毡衾粟帛。他还放还宫人,让她们免受深宫禁苑之苦。禁止胡戏,倡导天下清新风气。并且下令皇后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带头植桑养蚕,鼓励民间勤劳致富,在他看似无为而治却又效果奇佳的统治下,唐朝渐渐恢复了元气。

高宗被称为好人皇帝,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们恪尽职守,并且每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

这位好人皇帝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驾崩,终年56岁,死后葬于乾陵。李治晚年因纵容武则天干政,回天无力,致使武后临朝执政后对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对其评价不高。但正是唐高宗李治推行的这些符合当时民情的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以后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洪元


唐高宗李治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后把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重用前朝重臣,任人唯贤。如: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等为朝廷出谋划策,大有贞观之治的遗风,还下令所占田宅归还百姓。

在军事上帮助新罗打败高句丽与百济。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被擒,西突厥从此灭亡。使唐朝版图不断扩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部包据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王玉洁507


怎么样说呢,放到现在他就是一个心软之人。他的成就就是发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