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裡的方言存古程度最高?

專治度匪中二病


別扯了,吳語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官話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看你怎麼定義漢族,如果你說僅限中原地區的漢語是中古漢語,不好意思,我們吳語一直都是蠻夷之語。如果你說吳語也是中古漢語,不好意思,吳語也就是中古方言。更往南的就不多說了,中古當地方言罷了。我們江東接收的南遷的人最多,根本沒被同化,反而同化了北方人。

就天高皇帝遠的兩廣,說自己正統也不害臊?真的,長相已經說明了,兩廣還是百越基因為主。中原還是中原最早的那批人。

如果你知道吳太伯建國卻在春秋戰國被當做南蠻,周公為什麼感嘆魯遲早亡於齊,什麼是國野之分,滿人入主中原兩百年自己皇帝說的是北京話而不是滿語。你就差不多想得到中原人,一直都是那批人。


雲頂之下


我的老家在陝西寶雞,我就說說陝西寶雞方言吧。我覺得我們寶雞方言存古程度相當高,許多方言和詞彙直接沿襲著上古漢語的用法,如果不在本地生活多年,是難以瞭解這種方言形式的。

寶雞方言又叫“西府方言”,是因為將近3000年前的西周從寶雞地區發源,所以,寶雞方言中有許多詞彙都延續了西周時的雅言用法,有一種如同青銅器一樣厚實的韻味。

寶雞方言中最常見的是 nia nia 這個詞彙,是表示吃驚、驚歎、驚恐的語氣詞,並表示一定程度的擔憂和不可思議。

其意思跟“我的媽呀”基本一致,比如,看到一個令自己驚奇而新鮮的事物,常常會發出nia nia 的感嘆。

實際上,這個詞彙是娘(niang)的韻尾脫落後形成的,在寶雞地區,如果單獨使用時,如,發音為 nia 時,表示是媽媽、母親的意思。連貫起來就是上述意思了。

人們在遇到驚嚇和刺激時,常常會哭爹喊娘,隨著對娘(niang)這個字的發音的不斷轉變,最終簡化成nia ,去掉了韻尾,意思也發生了變化。

古漢語中有一個字叫作“彘”,音zhi,最早記載在《山海經·南次二經》裡邊,指代一種長相醜陋,並且性子兇猛的動物,實際上就是“豬”,而在寶雞人現代的叫法中,把“豬”依然稱作“彘”,延續了古老的漢語傳統。

古漢語中有一個字“嫽”,出處自“貌嫽妙以妖蠱兮,紅顏曄其揚華”,是東漢文學家傅毅《舞賦》中的句子,意思是美、美好、漂亮。寶雞人看到一處美景或者好吃的,常常會說:嫽得很,或者說“嫽扎咧”

類似的還有很多很多,我介紹的這三個完全能體現寶雞方言的傳承形式,大家就知微見著吧。


鴻鵠迎罡


當然毫無疑問是陝西方言了,確切的說是關中方言,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帶。

西安曾是周秦漢唐四大朝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官方語言,被稱為“大秦雅言”,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

1、咥

西安人把“吃飯”叫“咥飯”。
《辭海》咥:咬。
《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說,老虎跟在你屁股後面,但沒咬你,暫時是亨通的。

2、嫽

西安人形容“太好了”就說“嫽的太”。
辭海:嫽,美好也。
楊雄《方言》:嫽,好也。
《詩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3、彘

寶雞一帶將“豬”讀作彘(音只)。
《鴻門宴》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4、鄉黨

西安人把“老鄉”叫“鄉黨”。
《漢書》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

5、畢了

西安人把“完了”叫“畢了”。
《過秦論》:六王畢,四海一。

6、聞

西安人把“趁熱”叫“聞熱”,比如說菜都涼了,聞熱吃。
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詩云: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趁著有酒)
柳永的《木蘭花令》中又寫道: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牽人虛魂亂。(不如趁早)

7、白雨

西安人把“暴雨”叫“白雨”。
司馬光《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緪,坐間鬥寒衣可增。
蘇軾《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8、爭

西安人把“差”叫“爭”。比如我欠你1萬塊錢還了8千,就說我還爭你2千。
唐代杜荀鶴《目遺》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

宋人楊萬里《舟中夜坐》詩:與月隔一簟,去天爭半蓬。
“爭幾多”即“差幾多”;“爭半蓬”即“差半蓬”。陝西人一看自明。

9、年時

西安人把“去年”叫“年時”
謝逸《江神子》詞: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
盧摯《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時”即“去年”,陝西人一覽便曉。

10、肉夾饃

最讓人不解的是明明是饃夾肉,為什麼陝西人叫“肉夾饃”。
這是一個典型的古漢語詞,即“肉夾之於饃”。
明明是“面蘸蒜”,陝西人說成是“蒜蘸面”,同理,即“蒜蘸之於面”。


水滴國學


隨便舉幾個陝西方言的例子,陝西方言把吃叫“咥”,把餓叫“飢”,把女孩兒叫“女子”,把提水叫“汲水”,把昨天叫“夜兒個”,把去年叫“年時”,把“瞌睡”叫“乏”,把聰明叫“靈性”,把遲鈍叫“木”,把模樣叫“眉眼”,個別地把豬叫“彘”,把滾開叫“避”,把煩躁叫“瞀亂”,可憐叫“恓惶”,說話叫“言傳”,開水叫“煎水”,最為人所知的是饃夾肉叫“肉夾饃”。作為陝西人很多陝西方言我都沒能掌握,現在小孩兒都說普通話,估計再過幾十年陝西方言得失傳了。我覺得上海四川廣東那邊的方言保護的很好,上海公交還有方言報站,值得陝西學習


何妨醉死如醉侯


按國內古語言學理論,上古漢語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古時期的的劃分依據是沒有文字出現,換言之,在上古時期是沒有文字的。

文字有多重要,後面會盡可能說明。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話說出來,沒有記錄的話,這話傳不了多久。

現在知道為啥大領導們講完話後會印發成紅頭文件讓你學習了吧?

目前保存的古代漢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粵語。

對,你看到的沒錯,就是粵語。

秦朝時期,發配犯人的首選地是嶺南,也即是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以及福建這些地區,由於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形成了獨特封閉的語言體系,完整的保留了先秦時期的語言特色。

這些發配的犯人來自秦統一六國前,秦統一六國後,對一些不聽話的六國子民繼續往這裡發配,所以這裡的語言粵語漸漸融匯固化,保留了先秦的語言風貌。

今天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的語言也有類似唐宋時期的語言特點,這和粵語保留古代漢語特點是一個道理。

另類君曾撰文《古代漢語今何在?原來有錢人一直在用》,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另類文史


我們按照慣例直接給出答案,一般來說,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存古度最高

,但是這個存古度也只接近中古漢語。按照問題裡問的哪個最接近上古漢語,只有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等方言中有了極其微量的相似度,但已經無法研究了。

因為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上古漢語到如今已經完全失傳了。

說到存古程度,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說古漢語,實際上是在五四運動之前接近3000年中國語言,並以變化形勢分為四個階段,其中遠古為商之前;上古指的是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所以很多人說我們的方言最接近古漢語,切記這個說法是錯的,你要點名是中古漢語還是近古漢語。當然在使用習慣上,古漢語大多數說的就是中古漢語,也就是從魏到宋這一段時間,因為這段時間歷史最長,變化最多。很顯然,近古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差不多,也就是北方方言,這是因為元朝定都北京之後,直到清朝,中國的官話都是以北京方言為主,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北京方言;中古漢語則和現在南方沿海方言更為接近,比如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其中客家話算是存古程度最高的。因為客家話偏僻,人少,種族單一,故而在歷史洪流中被影響就較少(評論裡有人扯,說客家人多人少的問題,你拿現在的人數說什麼,你要看看魏晉,唐,兩宋有多少人)。

可問題是一牽涉到上古漢語,時間直接推到公元前,目前所公認的就是這塊語言已經是完全遺失了的。或是由於戰亂,由於同一融合,再是由於南北轉變,更由於語言不比文字可以記錄(那個時代),導致了古漢語的完全失傳。


雖然目前有部分語言專家結合各種文獻在研究上古漢語的音調等,但也只能是在極其狹義的範圍,並且無法得到驗證。對於這塊,是非常遺憾的,可惜也沒有辦法。

而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不管是中古漢語,更或上古漢語,我們也只能研究部分語調,讀音,基本唐以前的語言到現在都已經是完全消失了的(所以那種古人怎麼讀詩的視頻,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你可以研究韻母,聲調,卻無法完整還原)。這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不只是在漢語而已。


三觀粉碎機


原始漢語分為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三種

上古漢語流行於商周秦漢時期,中古漢語從南北朝開始、在唐宋時期流行,近代漢語就是明清時期的官話,即現在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

中國各地方言的關係如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

1、上古漢語除了在南北朝時在中國北方出現的中古漢語之外,還有中國南方的古吳閩語和楚語,至於夏語,早已消亡。

2、粵語、廣西平話、台山話都是使用中古漢語的漢人南遷所留存的;沒有南遷的中古漢語在北方形成了晉語和明清官話(即普通話代表的北方方言)。

3、中國南方原有的吳語、閩語、楚語(湘語)基本上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由於吳語、閩語、湘語沒有和外界發生太多的交融,因此可以說最接近上古漢語的方言。

4、吳語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成為漢語方言中聲母個數最多的,達到30個聲母。

5、閩語由閩越人閩越語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的吳語和楚語詞彙也有保留,南北朝時南遷的上古漢語和五代十國時期南遷的中古漢語詞彙也都保留有。

因此閩語就是一個大雜燴,內部不同地方的閩語分支互不相通。

閩語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語言。

6、湘語主要是指舊湘語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

7、粵語被普遍認為是保留中古漢語成分最接近隋唐時期的官話。

8、廣西平話接近北宋時期的官話——主要是由狄青的平南軍帶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應該是閩語接近於唐朝的發音。福州話、閩南話、莆田話都是同宗。

閩人很多唐朝遷入帶來了當時的唐音。當時唐人遷入,殺了很多當地的土人。大部分軍隊男子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至今福州地區女性叫自己丈夫都叫唐哺人,叫女生則是叫諸娘子。叫妻子則是新婦。鍋念為鼎。你則是汝,我念為微。說的方言就包含了中古漢語倒裝的用法。

比如,你的名字叫什麼。福州話就是,汝的名字名什麼。保留大量文言文的用法。

而且歷史上福建地區戰亂少,遷入的人群不同時期不同發音。福建地區的方言也是全國之最。福州話、閩南話、莆仙話、永安話、建甌話、浦城話、崇安話、客家話、畲語等等。


Lancer偽


福建、廣東、江西、廣西等地的客家話,是安史之亂,永嘉之亂等廣義中原地區的先民八次大遷徙後,所保留的古長安、古洛陽,古開封的古語。由於上述3地為古代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其語言理所當然的成為官方語言的“雅言“。因為中原地區因戰亂、災荒、朝代更替,官民紛紛南遷。加之北部少數民族入主內地,實行漢化政策,原有的官話與少數民族語言雜糅,還有中原先民互相融合、交流,致使語言變化很大,原來的中原官話不復存在。而遷到東南邊地的客家人思念中原故地,堅持“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加上客家人多居於閩粵贛的深山區,與世隔絕,與外部少有交流,故能把當時的中原古代雅言保留至今。

專家考證,閩粵臺等地的客語,與古代史書中的中原官話發音相同或相近。還有,用今天的客家話來讀春秋戰國時的《詩經》特別順口,故客家話,最能代表我國古代的語言。

此文在2019年12月13日,閱讀量11萬,點贊122人。


齊聲喚賢


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第一我會三種方言,第二我成長的地方素來出語言學家。

方言存古程度高與否,學術界其實是有較為一致的觀點的。方言能不能存在,跟“方言島”有關係。所以,如果沒有這種“孤島”,那麼當地的語言就很容易跟外界交流、互動,長時間的話,也就失去了它的“古味”,它總是與時共進的。

拿福建來說,福建是一個面山靠海的省份,自古以來,與中原地區就比較隔絕,只有古崇安一道與中原相通。所以武夷山脈就成了天然的語言屏障。福建的山區丘陵遍佈,因此小村落分佈其間,特別在北部地區,因為與江西、浙江交界,所以語言非常多變,可以說到了一村一方言的地步。而沿海地區,相對平坦,特別是閩南地區,語言就相對單一,以閩南語為主。可見語言與地理特徵是有關係,一個地區的語言存古程度如何,跟它的地理特徵關係很大。由於福建地區與中原存在著天然屏障,所以在語言上,也保留了很多古音。歷史上,中原多次大亂,人們都逃到了這些“與世隔絕”的地方,這樣也把當時的語言帶進去,並且一直保留下來。

從現在中國的語言特點來看,中國北方整體地勢較平,因此語言上基本較少保留古代語音,這些地區的語言,特別是在明代以後,基本保留與中央高度一致的特點。所以方言存古主要看南方。廣東、福建一帶是重點,這也是北京大學有些教授招收音韻學研究生只招這兩個地區的緣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