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一定要殺魏延?

琳瓏兒


諸葛亮應該沒有殺魏延的意思,魏延謀反本身就很蹊蹺,第一,若要謀反,應該第一時間控制住楊儀等眾將,將不聽話的殺掉,可魏延並沒有;第二,魏延沒必要謀反,諸葛亮死了,蜀漢政權無論官位還是威望魏延都是第一人,接班諸葛亮也是順理成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第三,就算魏延謀反成功,最多也就是在漢中自立,還要遭受魏國和蜀國夾擊,那直接投靠魏國不是更好?;第四,楊儀和姜維都不是什麼好人,楊儀殺害魏延,滿以為自己可以接管大權,但最終上位的卻是他曾經的手下蔣琬,故此楊儀十分不滿,甚至意圖謀反,最終畏罪自殺,姜維為爭權派刺客刺殺了費禕,這兩個都不是什麼好人,所以他們勾結起來殺害魏延就可以理解了,可惜一代名將未能戰死沙場,卻死於小人之手。


樁尋有緣人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是蜀漢政權的著名將領,為蜀漢政權屢有戰功。在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就率領自己的部隊跟隨劉備,後來屢立戰功,被拜為牙門將軍。後來劉備自稱漢中王,魏延被拜為鎮遠將軍,出任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稱帝后,魏延被拜為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時期,魏延又先後被拜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被封都亭侯、南鄭侯。

魏延作戰勇猛,為蜀漢政權立下赫赫之功。然而就這樣一位將軍,在諸葛亮死後,卻為馬岱所斬殺,並夷滅三族。這其後到底有怎麼不為人知的故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設計擒殺魏延到底是不是事實?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我認為諸葛亮死後遺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是假的,諸葛亮為此事背了黑鍋。因為諸葛亮如果要殺魏延,再生前完全可以找到理由,並且以魏延在軍中的威望,也只有諸葛亮能夠平息魏延死後的餘波。另外最起碼,諸葛亮在死之前,能夠將魏延的權利進行削弱;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一直對魏延是進行重用的。因此,諸葛亮嚴重抗議,並表示殺魏延這個鍋,我不背。

其次,魏延的死,魏延自己要負責。俗話說:不作不死。魏延自己作死,誰也救不了他。諸葛亮病重之時,就開始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安排撤軍事宜,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這種安排,即使對魏延的重用,同時也是對魏延的警告。撤軍斷後一般就交給能力強的將軍擔任,這時諸葛亮對魏延的肯定;同時,讓姜維為第二梯隊,即使對撤軍加了雙保險,表示撤軍勢在必行,而魏延沒有看清形勢,執意諸葛亮死後要擔起北伐重任,棄諸葛亮安排不顧。那麼,魏延註定要被無情的拋棄了。


最後,魏延的死也是註定的。魏延性格高傲,也就意味得罪人很多。按理這種人在職場上是處處碰壁的對象,但是劉備、諸葛亮看重他的才能,讓他有了發揮才能的平臺。魏延是堅定的主戰派,而諸葛亮在世時,蜀漢政權就有一股反對北伐的勢力,其中後主劉禪也不怎麼贊成北伐。諸葛亮一死,魏延就馬上跳出來要繼續北伐,他以為他是諸葛亮,即使魏延有諸葛亮的才能,也沒有諸葛亮的威望。這一跳,既得罪了諸葛亮的擁護者,又得罪了反對北伐的勢力;同時,魏延人緣又很差,沒有人願意保他,那麼,留給他只有一條路——請你去死吧。

其實《三國志》中交代清楚了,從最初魏延沒有向北投降魏國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為了殺掉楊儀等。只因為平日與諸位將領一向不和睦,而且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一定由魏延接替諸葛亮。魏延只是自視甚高,也從來沒有想過要背叛蜀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