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提到的法度森严,这个法度都指哪些方面?

书法影响力


书法中所谓的法度森严,其中的森严,意思是严谨,规矩,不过是与规矩严谨中见生动活泼的气韵。

书法中的法度森严,从整体来看是整体作品气息格调严谨,是一种风格,就像那些特别认真爱较劲的人那样严肃认真,但却不是板着脸。不过,整体的严谨,无疑是由点画结构和章法的严谨所构成。

这个法度森严,实际上从本体来说出于古代经典书法的继承,并以经典书法为标准形成的法度和审美意识。确实有一种不敢越经典一步的意思。从一点一画到用笔的技法到结构和章法都以有源为本。有源,而不去越取法之源的范笼,长期以往,就会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建立起来一种以经典为模板的经典严谨的审美思想和书写习惯 。这经典或我们养成的对应的审美模式下书法作品自然见法度森严的面貌。一点一画,到字的结果章法都在经典与规则之内。如米芾的书法和王铎的书法。实际上书法自初创开始就已经与法度接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字形技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度也越来越完备,直到王羲之的出现,法度进入了一个成熟完备的巅峰,在唐代尚法的旗帜下,书法的法度已经形成了体系甚至可以说标准,成为后来的标准,至今没有逾越的范式。


翰墨书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书法中提到的“法度森严”,主要是指字的笔法和字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字法,就是结构布局之法。书法中的“法度森严”(也称“法度严谨”),不包括章法和墨法。



如果是书法作品,其法度森严主要是指笔法和字法,亦不包括章法和墨法。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和墨法变化,不在“法度森严”之列,而是指书法作品的形式。书法作品的形式,是不称之为“法度森严”的。我们在评判书法“法度森严”时,一定不要把书法作品的章法和墨法与书法的笔法和字法混淆在一起,否则,会让方家笑掉大牙的。

笔法,篆书有篆书的笔法;隶书有隶书的笔法;草书有草书的笔法;楷书有楷书的笔法。

字法,篆书有篆书的书写法则;隶书有隶书的书写法则;草书有草书的书写法则;楷书有楷书的书写法则;行书有行书的书写法则。

法度森严,指的就是以上所说的笔法和字法。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简单来说,书法中的法度是指,用毛笔在书写过程中所遵循的书写规范和格式。

书法是以毛笔蘸取墨汁,在纸张上书写汉字审美结构的视觉艺术,由于毛笔构造独特,在运笔时,手腕上力量的大小和轻重的变化,都会使宣纸上的线条呈现出粗细、曲直、枯润的变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书写规范和格式,才可以写出符合审美要求的字体。

书法法度的基本要求是要正确的执笔和运笔。

执笔在指,运笔靠腕。这是古人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规律,执笔时依靠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把毛笔夹在里边,使其保持稳固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依靠手腕,乃至全身力量的变化来运笔,继而写出符合要求的字迹。

运笔的本质,是让笔尖在纸张上平稳的运行,并留下具有审美意义的线条。书法的线条之美,实际上是对客观现实形体美的模仿和反映。

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线条,如,大到河流、公路、铁路,小到树干、屋漏痕、锥画沙,等等,这些线条要么看起来延绵、平直、端正,要么看起来柔韧、曲折,富余节奏的变化,书法的本质实际上是把这些线条的形态复制到纸张上,变成艺术化的审美载体。

书法中的用笔和运笔的概念与含义基本相同,有圆笔和方笔的区分,也有中锋用笔和偏锋用笔的区分。

圆笔多用提笔和转笔,书写的线条看不到棱角,或者棱角不明显。线条特点圆润有力,没有锋芒,体现出婉转、柔和、圆润的自然之美。在篆书和草书上,由于圆转的笔画较多,因此,圆笔在这两种书体中常常用到。

方笔具有明显的棱角,常常表现在线条的起笔、驻笔和笔画的转折之处,方笔书写的线条,看起来挺拔遒劲,锋芒毕露,因此,在楷书上用的较多。

实际情况中,书法家在书写中,为了使字体整体美观,往往把圆笔和方笔结合起来使用,就能较好的凸显出刚柔并济的审美特征。

中锋运笔是让笔尖处于线条的中心而行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具有充实、厚重、圆满的特征,能显出鲜明的筋骨美和雄壮美。书法中常见的静态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主要都以中锋用笔为主。在书写横平竖直的笔画时,都要用到中锋。


偏锋用笔也叫侧锋用笔,是在行笔过程中,将笔尖偏离线条的中心位置,有时在上部,如,写横画时,笔锋处于上部,写竖画和撇画时,笔锋则处于左边,写捺画时,笔锋则跑到了右边。

偏锋能体现出俊秀、险峻、爽利的审美特征,在行书和草书中常常要用到偏锋用笔。如,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把偏锋运笔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字体显示出强烈的飘逸、洒脱的审美特征。


鸿鹄迎罡


书法中的法度指共同遵循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创作是以汉字为载体,法度为基石,在传统法度内出新意。

一,笔法中的藏锋:把笔锋藏在笔画内即为藏锋。含蓄而有骨力。

二,笔锋外露即为露锋。露锋耀其精神,多用于行书和草书。

三,方笔:起笔呈方形即为方笔。

四,圆笔:起笔呈圆形即为圆笔。

五,中锋:行笔时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即为中锋行笔。

六,顿笔:就是垂直方向往下按笔。

七,连笔:是指“牵丝″。笔画之间有形的连结。

八,结构法:以楷书为例,要横平竖直,间距勻称。主笔突出,支点居中,变化差错,左右对称,重心平稳等。

九,章法:有的字距行距较开,气松神密。有的字距行距很密,有的字距密行距疏,还有的字距行距相等。

十,墨法:如行书,一幅作品要有枯、湿、浓、淡等自然变化,增强作品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下图为王羲之书法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以一定的法度和技法写字的造型艺术。它的法度,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载体上的规矩。中国书法必须以中国文字(包括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为载体,这是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中国书法。

二,字法上的规矩。书法中的字要按照一定的方式结体,这种方式就是上"体"。

三,笔法上的规矩。在笔法上对握笔的姿势和用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用笔上強调用笔的准确性和点画线条的质量。如"永字八法",既是楷书用笔的技法,又是楷书书写的规律,因而它又是楷书书写的规矩。

四,章法上的规矩。章法上的规矩很多,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书写有固定的格式。书写的顺序要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在布局上边框大于行距,行距大于字距。

二是,书法有比较固定的幅式(样式),如中堂、条幅、斗方、扇面等等,而每一种幅式的章法又基本有序的。

三是,章法应遵循均衡、反复、韵律和对称的基本法则。

四是,结构布局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正文、款识和钤印。这三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许多规则:正文的字要大于款识的字;正文所用的字体要先于款识所用的字体;钤章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等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和规则,不仅使书法背离了传统,也使书法的发展无章可循。

书法中的法度是千百年来古人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形成的传统规矩。正是有了这些规矩,保证了书法民族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特点的传承。因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一)书法里的法度指笔法和字法。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

字法,即字的结构布局规律,也称结字。

(二)书法作品里的法度指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


亦涵9966


书法中的法,肯定是很深奥、很困难、很有效的。因为书法中的法是使毛笔字的书写起死为生成为书法艺术的,所以才会说森严,称秘诀。

具体地说,书就是写毛笔字。不按特定笔法写出的没有灵魂的、空有端正字形的毛笔字就是书写。按照森严笔法写出的具有灵魂的、并有多变字形的毛笔字才是书法。

书法的灵魂就是笔法,就像唱歌的灵魂就是唱法一样明确。书写成不了书法,写一辈子字也无用。就像说话成不了唱歌,吼一辈子嗓子也无用。

笔法就是运腕,唱歌就是发声。练成正确的发声可以唱各种歌曲,练出正确的运腕可以写各体书法。

笔法难吗?不难,但不是书写。就像发声难吗?不难,但不是说话。

为什么可以培养出那么多歌唱家,却培养不了几个可以与古人相比的书法家?

因为北京有中央音乐学院,没有中央书法学院。歌唱有发声标准,书法无笔法标准。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发声标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一样会被听不懂歌唱者当作驴叫唤。

同理,如果当代有写得像张伯高千文一样的狂草、写得象颜真卿三稿一样的行书,同样会被看不懂书法者当作鬼画符。

所以,空谈笔法有那些方面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为什么?因为运腕笔法虽然不难,但与人的神经生理相悖,必须专业训练,就像专业训练发声一样。所以运腕笔法要在控笔、冶性方面下大功夫。古云天机不可泄露,就此打住。








王乃栋说书画


书法,书之大法。它包括书写的用笔大法,结字大法,用墨大法,书写的章法,作品的悬挂之法等等。传统上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云南的昭通,这座美丽的高原凤凰之城,不少民间书者却有着高超的书技,很多少数民族书家的作品也令我咋舌。向他们学到不少新东西。山清水秀,黄果树的动静之美,花溪的流美,黔霝关刀岩的险峻美,青岩古镇的古朴美!更重要的是欣赏到并尝试书写了彝族典籍.“夜郎史传”。别具一格的彝族文字,体会到它智慧地运用直线,曲线,弧线,折线,斜线,几何图形的有机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夜郎国彝族文字的辉煌!!!

另外,还欣赏并尝试书写了水族文字。使我颇感兴趣的是:这些号称天书,远看似花,中看是画,近看是字的书作,书写方法也很讲究,只不过有点繁琐,却很新颖,也很美。虽无甲骨文,东巴文,蒙古文古老,起码可以与辽金文和女真文字相提并论。彝族文字其实是用硬笔书写的,然而我也犯了法,却使用毛笔书写了。味不到,心有悔。中国书法主要是指汉字的书写方法。我的猎奇只是为了补充自己的孤陋寡闻罢了。作为书家,这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博大精深的各民族文化,更加理解了人类祖先在向现代文明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高深智慧。

书法里的法度指的是书写格式及规范。\r 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度,以笔法为例。\r 中国书法笔法,讲求点画线条美,其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则讲求“圆、齐、尖、健”。执笔法一般采用唐陆希声所传“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执笔在指,运笔靠腕。运腕有四种方法:着腕、枕腕、提腕、悬腕。明徐渭认为:“盖腕能挺起,则觉其竖。腕竖,则锋必正。锋正,则四面势全矣。”执笔运腕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便于写出血肉丰实、体势开张的字。 \r 用笔是笔法的主要内容。用笔之美,是对客观现实形体美的反映。“精美出于挥毫”,中国书法的用笔,每一点划的起讫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处的形象,是构成点划形象美的关键部分。前人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规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有往必收,无垂不缩,等等。行笔讲求迟速。迟,可以体现沉重有力的美;速,可以显出潇洒流畅的美。每一点划的粗细变化都有提顿、转折。提顿,使点划具有节奏感,呈现粗细深浅的丰富变化和多式多样的表情,传达出字的精神和韵味。转折,使点划有方有圆,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圆笔多用提笔、绞笔而转,点画圆劲,不露骨节,适宜篆书和草书,能表达出婉通、遒润的自然之美;方笔则多用顿笔、翻笔而折、棱角四出,顿笔时骨力向外开拓,适合隶书和楷书,能表现出凝整、雄强的骨力美。一般说来,笔画应转处圆提、折处方顿。\r 笔锋在点划中运行的方式,有中锋和偏锋、藏锋和露锋。笔锋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笔毫的锋尖,二是指字的锋芒。运笔时,将笔的锋尖保持在字的点划中,叫“中锋”;藏在点划中间而不出棱角,叫“藏锋”;棱角外露,叫“露锋”;将笔的锋尖偏在字的点划一边,叫“偏锋”。一般说来,锋在笔画中能使之有骨和不露筋,通过毫端的渡墨作用,可以由辅毫把墨汁均匀渗开,四面俱到,使点划显示内涵的力量,给人以混融含蓄的美感享受。\r “藏锋”和“露锋”,能表现字的骨力和神韵的美。藏锋用笔所写出来的点划,给人以力聚神凝、圆融厚重的美感。藏锋最忌无骨,讲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用笔难度较高的技巧,历来有逆入平出、收笔藏锋的美学要求。藏锋写出的笔画有锋芒棱角,能显出字里行间的左呼右应、承上启下的神态。笔画外方内圆是露锋的高标准,可使笔画粗犷之中有精密,险峻之中有严正。藏而圆,露而方,都能造成美的形体,各有不同的审美价值。\r 中锋是中国书法中传统的基本笔法。中锋行笔,能使点画充实圆满,显出混融含蓄的筋骨美。藏锋行笔,笔画锋棱出露,能增加生动感,但用得不好,就会导致笔画枯涩扁薄,成为不美的用笔。\r 笔法要求点划线条的书写,须造成一个实在的形体,使情感和笔达到意在笔先,趣以笔传的境界;每一点画造成的形体,须肥瘦适度;各种点划的书写,必须显出运动的力量和气势。浮滑的笔法,会直接损害书法艺术点画线条的完美和统一。\r 笔法除了起笔收笔有方笔圆笔、折笔转笔、疾笔涩笔、提笔顿笔、藏锋露锋、中锋偏锋之分以外,还特别强调笔画的刚健柔媚,即所谓“铁画银钩”。“铁画银钩”语出欧阳询《用笔论》“刚则铁画,媚若银钩”,是对刚劲和柔媚两种不同用笔技法或风格的形象概括。“铁画银钩”强调书法艺术应像“铁画”、“银钩”那样,具有明确的形象和质感。这种对“铁”与“银”的不同质感的审美联想,是由用笔的方圆、刚柔、疾徐变化造成的。书法反映事物的形体美,必须使每一点划都给人以实在的形体感。同时,形体必须瘦肥适度,像铁画、银钩一样具有立体感,能反映现实中各种事物质地的美:坚韧、遒健(如铁、骨)和柔媚、盘曲(如银、游丝)。 \r 书法艺术作品中,笔画线条的质感,同墨色的浓淡枯润密切相关。用墨淡而润,可以造成一种明丽柔媚、类似银钩的美;用墨浓而燥,则可造成一种苍劲雄绝、类似铁骨的美。笔墨枯润相兼,可使点划刚劲如刀斩斧截、轻柔似水流花放,无“枯木”、“墨猪”之弊,呈现出一种力量美。“铁画银钩”还要求书法家在“铁”与“银”(即“质”和“文”)之间,求得对立的统一。“铁画”可以把字的骨骼撑持起来,表现一种壮美;“银钩”能使字活泼遒媚,表现一种秀美。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铁画”、“银钩”相映成趣,刚柔相济,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 \r 总之,笔法是书法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形式美的基础,尤需重视。

书法中的字法又称为结字、结构,指每个字的外形及其内部偏旁、点画关 系的处理方法。

隋唐时期书法注重法度 的法度指的是什么

这个法度就是行笔使锋必须遵循的一些规律。书法发展到隋唐。楷书已经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名家辈出。而且都在书法论述上有很高的见解。比如欧阳眴的八法“点如高锋之坠石,戈似长空之初月,一哟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唐太宗的《论书》》。等等都对书写提出了规范的要求。所以有唐人善法,宋人善意的说法。


文之话语


什么是书法的"法度"?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书法中要强调一个法度的问题,法度就是规范、规则、秩序。自有了文字以后,这个法度就一直持续着,是后人学习前人的汉字书写法则,进而不断深化、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种书体的不同书写规则。因此,法度是书写的法则和汉字书写的规范。

从甲骨文开始,后人就模仿这种字体,后来形成了大篆,其他书体以此类推,但那时没有理论上的文字记述,最早提出"法度"一词是东汉书法理论家崔瑗,他在《草书势》中提出了"法象"的概念,用自然之物描写汉字的法象之态,"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用自然中的物,连接汉字中的笔画,是一种规范性和秩序性,这种表述同时也道出了汉字之美。

最能体现汉字法度的应当是唐朝,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唐楷书法树立的规矩的典范,因此,"唐尚法"也就成了唐代书法尤其是楷书的自觉要求。

法度从笔画、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遵循这些书写规定,才被认为是尊"宗",后人也在不断归纳、总结了前人的书写法则,比如有人根据欧阳询的楷书总结出了《三十六法》,对其书写规律进行了全面汇总,成为学习楷书书法的基本教材。当然,时下还有更多类似不同书体的"法帖"教材供爱好者学习。

法度既然规定了书法的书写规则,那么,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这是文化继承的需要。如果后世不沿袭前人的书写规则,自成一体,那么,书法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只有遵循着一定的书写规则去学习、继承,书法才会在一个有效的通道之中完成它的生命持续。其次,这是书法欣赏的需要。欣赏书法首先要看它的继承性和艺术性,如果离开了继承,作品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何谈艺术性?只有在某个规则约束的情况下,欣赏书法才能找到它的艺术"根源",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书写者的水平。最后,也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需要。文化是需要一代代人来传承、发扬光大,书法作为文字的一种形式,更需要有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世的学习继承提供保证。


孔雀寨子


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笔法和字形规律,还有章法分布的规律,这些都是书法的法度。所以初学者一般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的书法来入门,这是学习中国书法的必由之路。

古代书家曾经说过,笔法千古不易,也就是说中国书法,只要是用毛笔来书写,那么他的笔法是脱离不了毛笔的特征,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通过毛笔的粗细变化,中锋侧锋行笔,还有各种各样的笔法,这些都是书法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笔法规律。

书法的字形因时而变,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书法的字体也不断变迁,从远古的甲骨文到经文,到篆书到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字形字体在不断的变化。并且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从而形成了现在风格多样的书法文化,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现在人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书法的章法也不断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楷书有楷书的章法,行书有行书的章法。草书有草书的章法,通过对古人章法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章法风格,这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表现时代风格和个人的精气神,像古代的书法风格,魏晋书法讲究韵致,唐代书法讲究法度,宋代书法讲究意蕴。明代书法讲究形式。这些都是时代风格的体现。一个人的书法要有自己的风格,就要通过笔法章法来体现自己的精神气质,所以书法创新应该是把握时代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完美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