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酒業發生了什麼?

即便拋開“非典”疫情,2003年,對中國酒業來說也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在這之前,中國酒業經歷了1997年的“秦池標王事件”、1998年山西假酒案、1999年“新型白酒事件”,不僅承載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更面臨著政策調整的諸多不確定因素。

2000年,一家行業媒體在一份季度報告中這樣寫道:2000年一季度,全國白酒生產出現頹勢,年初開局不利,沒有了往年年初的“開門紅”。一季度全國白酒產量126萬千升,比上年同期降低1.8%。企業普遍開工不足,經濟效益急劇惡化,構。成了一季度白酒行業的“風景線”,甚至一些1999年產量和效益在行業中還處於中上游水平的企業,也暴露出形勢惡劣的端倪……

世紀之初,白酒產業似乎山雨欲來。從1997年開始,全國白酒生產進入了長達8年之久的低谷徘徊期。1996年,全國白酒產量數據801萬千升,2001年,這一數據降至420萬千升,直至降到2004年的311萬千升,才開始觸底反彈。

2003年,中國酒業發生了什麼?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也是因此,一直以來,不少觀點在回顧白酒行業這段發展歷程之時,並未將“非典”的影響計算在內,目前僅能檢索到的零星調研報告,也認為“非典”並未對白酒產業產生多大影響。

從數據來看,確實如此。

儘管2003年和2004年全國白酒產量略有下降,但2002年,全國白酒實現銷售收入495.88億元,利稅總額126.78億元;2003年,全國白酒實現銷售收入545.32億元,同比增長11.79%,利稅總額134.97億元,同比增長8.4%;2004年,全國實現銷售收入612.3億元。

從時間上來看,“非典”爆發期在2003年3月—5月,真正引發國內各界重視在4月上旬,也就是說“非典”對於酒業的影響僅限於二季度,而二季度是白酒產業的傳統淡季。相較之下,啤酒行業遭受的影響更大。

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啤酒行業克服了非典和“倒春寒”的影響,延續了幾年來平穩的增長態勢,全國啤酒總產量為2540萬千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為560多億元、530多億元和1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8.6%和11%。

雖然從宏觀上看,酒業所受影響並不明顯,但因為“非典”疫情造成的餐飲、酒店、旅遊、線下消費等領域低迷,酒業消費端仍受創不小。

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經濟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響最大,但“非典”並沒有改變當時經濟上行的趨勢。2003年四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

其中,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遊等行業受到較大沖擊。2003年二季度,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5.4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同比增長7.4%,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6.6個百分點。

2003年5月,中國內地入境旅遊人數同比下降31%,旅遊外匯收入同比下降59%,國內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42%。2003年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降至3.6%,顯著低於全年9.1%的增速。

另外,受疫情影響,食品飲料、零售業、酒店、交通運輸等股市板塊也受到了較大影響。2003年1月—6月,上證指數漲幅16%,深證成指漲幅27%,但幾個行業龍頭貴州茅臺、東方航空、首旅酒店都大幅跑輸指數。

同時,受消費端影響,各零售終端,包括飯店和商超客流量減少,白酒銷售量急劇下降,許多白酒商的出行受到了影響,各類促銷活動和商業談判都無限期地延遲。

在疫情較重的地區,聚會性質的活動以及商務活動也幾乎全部取消,酒店、餐館消費下降,導致啤酒的團體消費大幅減少,銷量下降。

另外,有些省份的啤酒廠生產的啤酒外運時還需要層層衛生檢查,並需要特別通行證,啤酒運輸的時間被延長,啤酒不能及時運出去,造成大量積壓。有數據顯示,這一年,重災區啤酒企業減產70%-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