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演員薪酬過高這個問題?

董佳羽


這個問題已爭議很長時間了,不是薪資高,而是沒上限了,一個明星的收入相當於一個小縣城的一年財政收入,什麼辛苦不辛苦,難倒還有環衛工,農民,辛苦嗎?那行那業不辛苦,有一句話真說對了,戲子掙錢來的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誤國呀。


付淑蘭313


感覺現在這個社會就是一個病態,演員的工資簡直高的嚇人

有的人可能說他們的工資高正常啊,每天拍戲那麼辛苦,起早趟黑,高危職業,又有多久多久不能回家,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做啊,難道是因為夢想(不排除這個可能)?

我想問誰的工作不辛苦呢?

環衛辛不辛苦每天四五點就要上崗,一個月拿著一兩千塊錢,月月如此辛苦,月月這個工資,演員呢只是辛苦幾個月卻拿著普通人一輩子都轉不來的報酬;

煤礦工人辛不辛苦,拿命換錢養家餬口;

生化科學家辛不辛苦,也是拿生命危險來工作。

你辛不辛苦?

只不過是他們的辛苦被放大了而已,

腿破了發個微博,好辛苦啊!

懷孕了還在工作發個微博,太拼命了,

但是在你我的身邊這些事不是太正常了嗎,回家看看爸媽的雙手,看看辛不辛苦,還有大多數女性職工都會在孕期工作到生產前吧,他們的辛苦誰看見了呢,唉






小小小小的嚮往


這些年,大家對演員薪酬過高頗有微詞,那些演員薪酬過高是否合理呢?

觀眾不願再為一些演員的拙劣演技買單。



其實對於一些德藝雙馨的老演員,大家對他們還是相當包容的。

但每個行業都存在著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

一些演員仗著自己得天獨厚的長相優勢或者已經成名的優勢,不再專心演戲,摳圖演戲、臺詞數數字,導致影視劇質量嚴重下降,從而帶給觀眾不好的觀影體驗,觀眾自然而然不會買賬。

所以,更多的觀眾吐槽演員演技與薪酬不匹配。

演員薪酬佔比過高,導致影視劇整體質量下降。



一個長相嫵媚的小鮮肉,拍一部影視劇,薪酬可以拿到幾千萬,加上雜七雜八的演員,導致演員薪酬在影視劇投資佔比過高。

其它方面投入少,自然也就不盡人意,使觀眾的觀影體驗再次受損,隨之而來的,就是吐槽演員配不上好薪酬。

演員戲裡戲外素養非常重要。



觀眾有時候會因為一部劇,喜歡上一位演員。

而演員不僅僅要會演戲,更需要在現實生活很好的定位自己。

一些演員常常會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讓人們覺得,他這種人與高薪酬是不匹配的。

而有些演員就做的非常好,例如低調慈善的古天樂大哥,淳樸助人的朱之文大哥,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說,這二位的薪酬過高,甚至希望他們能賺得更多。

總結:希望年輕演員不要急功近利,向演技精湛的老前輩學習,多磨練演技,這樣才能與薪酬匹配。


春秋老叟


大家如何看待演員薪酬過高這個問題?

我是段德智,我為自己代言,關注一下哦

娛樂老司機,陪伴你一生

因為央視接連炮轟演員高片酬,這個娛樂圈的“老大難”最近再次成為新話題。上一輪“高片酬”成為全行業乃至全民公敵是2011年前後,時年江湖傳言的最高價為單集100萬,也就是最當紅的演員一部電視劇大約能拿到3000萬到4000萬的報酬;這一輪,片酬峰值出現了跨越式飛漲,根據媒體曝出的數據,一些頂尖演員的單部劇酬勞已經以億來計數了。單方面看,一個人相當於拿走整個劇組70%左右的投資,的確是當下絕地求生的中國電視劇行業一條畸形食物鏈,很容易被直觀地認定“太高了”、“必須遏制”;然而,也有一方觀點,特別是某些業內人士認為,價格應由市場決定,片酬高並非中國電視劇品質整體斷崖式下滑的“原罪”。

為何看似簡單的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何理性看待演員片酬問題?首先得搞清楚億萬標價背後的錢規則和潛規則。

錢規則一:瘋傳的高片酬絕大部分都是虛價

根據媒體披露的數字,周迅《如懿傳》9500萬,孫儷《羋月傳》6000萬,范冰冰《武媚娘傳奇》3000萬,高圓圓《咱們結婚吧》2500萬,吳亦凡報價1.2億,鹿晗報價0.8-1億,楊洋報價7000萬,嚴屹寬《隋唐演義》4000萬,張翰《傳奇大亨》3500萬。這些價格屬實嗎?由於屬於商業機密,且藝人片酬本身有多種支付方式,每一個人確切的稅後收入很難核實,但是看到這份報價單,記者聯繫到的經紀人、製片人的態度都很一致:沒有這麼高,有的人甚至實際片酬很低。上述名單中一位演員的前經紀人明確告訴記者,此演員在那部戲裡的片酬實際只有公開數字的四分之一;還有一位資深製片人說,簽約價通常都比經紀人實際報價低。結論是,瘋傳的高片酬絕大部分都是虛價。

通常情況,演員的實收片酬浮動很大。遇到好劇本、好班底,主動打折或者象徵性收個打包價格的很常見。孫儷接演《羋月傳》正好趕上一劇四星改一劇兩星,製作預算大幅收縮,很多戰爭大場面取消,她也自願調整片酬。否則,如果按照市場價,鄭曉龍應該用不起產後復出的“甄嬛娘娘”。

錢規則二:有實力的演員常常以片酬入股

演員特別是金字塔尖的一線人物,對片酬都是諱莫如深的。投資方公開表態也是異常謹慎,說多了怕敏感,說少了又怕得罪演員。事實上,近年為了躲避敏感地帶,演員片酬又新增了很多支付和變現方式。比如有實力有話語權的演員,通常會以片酬入股的方式與製作方合作。假設雙方談妥片酬1000萬,演員會根據個人判斷收取部分現金,剩下的入股參與分紅。侯鴻亮的公司拍攝《歡樂頌》、《琅琊榜》給予主要演員的都是“正常價格”,但是事後經曝光正午陽光接連出資分別與劉濤、靳東、王凱等成立子公司,股權合作既“綁定”了市場上最稀缺的明星資源,同時也共享共贏了優質劇的市場紅利。這種當下“最先進”的方式其實大大提升了一線演員的片酬想象空間,也使明星的實際收入更為隱性。

潛規則一:有競爭關係的藝人哄抬“物價”

按照常理,薪酬應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隱私之一。“您掙多少錢?”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禮貌的提問。為何藝人的薪酬卻一個個堂而皇之昭告天下,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片酬相當於演員的身價,片酬價位方便“換算”成藝人屬於幾線的“地位”,有競爭關係的藝人之間確實存在哄抬“物價”的現象,裡面有藝人的面子問題。比如上述名單中的幾個“流量小生”和幾位一線女演員,市場公開價格必然是相當的,有價無市的“高攀”並不少見。另外,很多演員對外喊出一個“天價”,有時也是變相拒絕不喜歡的劇本或者嚇跑不靠譜的投資方。比如《琅琊榜》後胡歌如日中天,確實有土豪公司表示願意付酬億元甚至更高,但胡歌堅持邊休息邊挑劇本,成了有市無價的傳說。

潛規則二:一線演員不敢輕易接高片酬的活兒

事實上,上一輪電視劇“6000點”時摸高單集價格之最的某男星,因為接拍了一部有錢老闆捧某女星的濫電影而一蹶不振,直至近兩年轉型綜藝才慢慢恢復人氣。他所走的彎路就是兌現了“虛高”的市場價格而過度消費了自己的價值。在片酬普漲的大環境下,腦子清楚的演員都清楚,真正該搶的不是錢,而是機會。

潛規則三:資本運作、空殼公司推高價格

此輪片酬的暴漲大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跟2011年那一輪相比,速度之快和數額之高都超出了預計。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麻辣變形計》去年上半年開機,馬可和熱巴都沒出頭,製作人何靜說,眼下籌拍第二部時得知,兩人的片酬至少漲了12倍。胡歌迄今接拍的最後一部電視劇是去年8月開機的《獵場》,據說片酬為2000萬,還未殺青《偽裝者》和《琅琊榜》就火了,2000萬成了“大便宜”。跟胡歌的案例比,更讓從業者膽戰心驚的是很多“小鮮肉”,壓根沒有任何作品問世,片酬就坐火箭了。

如果說2011年的片酬上漲,原動力是房地產、煤老闆等海量“傻錢”入市,那麼此輪非理性暴漲背後則有明確的資本運作的身影,特別是視頻網站“看誰在終點前倒下”的瘋狂燒錢。《如懿傳》兩家電視臺購買價總和是單集600萬,而一家視頻網站的獨播權是單集900萬,不僅臺網倒掛了,還直接倒逼了演員片酬的定價。之後,1500萬成為國產劇的價格參考,市場開始比著《如懿傳》喊價——有人說過去3到5個月,優質電視劇售價的上漲幅度相當於過去3到5年的水平。之前《獵場》出品方跟湖南衛視解約官司,也是因為半年之內少賺了兩個億。有人問,電視臺奄奄一息根本沒有購片上漲預算,視頻網站無法盈利純靠燒錢維持,如何維持市場在高價位運轉?據說,有公司會“左手倒右手”,利用空殼公司買入的方式推高價格。總之,“天價”背後是生意而非演技和品質的提升,這才是讓觀眾感到憤怒的原因。


段德智


行業內部關於“降薪”的呼聲,也不時湧現。2014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下屬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四個工作委員會發出倡議書,指出“片酬持續飆高的行業風氣已經影響了中國影視製作業的良性有序發展”,呼籲加強自律。唐國強、張國立、張豐毅、陳寶國、張嘉譯、王寶強等80多名演員表示支持。但實際上,明星片酬高漲始終難以遏制。

熱錢湧動的影視行業,暫時不缺為明星買單的金主。於是,如何留住越來越貴的明星成為影視公司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搭上資本市場快車的公司試圖通過資本的力量來“捆綁”明星。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黃曉明、李冰冰、馮小剛等明星股東亮相。自此,幾乎每一家上市或者預備上市的影視公司背後都有一群明星股東。除了坐擁華誼兄弟股票之外,黃曉明同時還是樂視影業和文化控股背後的股東。影視小花劉詩詩的身影更是出現在唐人影視、海潤影業以及稻草熊影業等多家公司的股東名單中。股票所帶來的明星和公司之間的聯盟關係並不堅固。黃曉明、李冰冰在與華誼簽約期滿之後,都選擇離開組建自己的工作室。

2015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市場開始上演“捆綁2.0”大戲。馮小剛、“跑男團”成員、劉詩詩到范冰冰一眾明星持股的公司以高溢價、高估值成為上市公司的收購標的,明星們雖然揹負上對賭條約,但是可以提前收割數量可觀的未來收益。資本的狂歡將明星捲入不可阻擋的浪潮中。在唐德影視以近8億元估值收購范冰冰持股公司引發市場質疑之際,范冰冰團隊曾對外吐露她的委屈:身為唐德影視股東,基於對唐德影視此前合作的信任,范冰冰拒絕了出價更高的公司邀約,以友情價選擇了唐德。自媒體《娛樂資本論》的報道顯示,外界曾以為影視公司通過收購明星持股公司,可以在與明星的合作裡收穫片酬友情價的回報。多位明星的經紀人卻表示,藝人在合作中並不會大幅度降低片酬,這種綁定只能換來與藝人的合作權。

這種情景讓開啟了明星股東和明星IP收購熱潮序幕的華誼兄弟掌舵人王中磊也感嘆不已:“我最焦慮的,就是每一個電影製作人都成為一個金融高手”。

在行業大佬張江看來,造成明星高片酬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程度不高,沒有足夠成熟的流程,確保大片的成功,這使得在影片中使用高人氣明星成為了票房的一個基本保障。


拉拉愛看視頻


演員薪酬過高是追星族過分膨脹和藝術過度商業化的必然後果。抑制和打壓解決不了,教育和疏導更是無濟於事,因為浮躁的急功近利己經蔚然成風,只能面對。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只有國家最高層面對文藝工作進行重新定位,只有大眾百姓對演員薪酬過高這一社會怪象群起而攻之,並形成社會共識,這個頑疾最後終可克除。


用戶6791030272602


一個主演員拍下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片酬達到幾千萬或上億,這是一個普通人一輩子都掙不來的。不要說演員辛苦,其實每個工作崗位都不易,都很辛苦,科學家、教師、醫生、軍人、工人、農民……辛不辛苦?這些人一生才能掙多少錢?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辛苦勞作,科學怎麼發展?社會怎麼進步?這就違背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戲子掙錢那麼易,人人都去當戲子,都朝這方面努力,都不創造財富,那一個國家會成為什麼樣子?所以國家要出臺一個政策,遏制一下演員太過高的片酬。


豔子玫瑰花


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人太多。演員高薪怎麼了?有什麼不對嗎?

為什麼高薪?因為大家捧場才高薪。

有人該說了,科學家怎麼不高薪,因為目標不一樣。打個比方,等這流感過去了,讓鍾南山院士整個快手號,上快手,你看看不出個把月,鍾南山院士也能成億萬富豪。可是鍾南山院士願意嗎?我估計不願意。因為信仰,鍾南山院士的信仰就是在有生之年儘可能的為國家做貢獻。


自娛自樂FJ


薪酬高還只是演員貴的表現之一,另有一種貴卻是不為普通觀眾所知的。

如今但凡有點名氣的演員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身邊動輒圍繞著十幾個人為其服務,排場大了,超支的花銷還得劇組掏。而且這些演員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不僅片酬要價高。

凡是他們認為有市場潛力的項目,還要投資、佔股份、參與後期分賬,種種條件設限,讓本來就畸形的影視市場更加扭曲,本來就請不起演員的項目更無計可施。

另外,非理性投資造成的影視行業相對產能過剩也助長了演員價格走高。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每年生產電視劇1.5萬集左右,是世界電視劇產量第一大國,每年生產電影600部左右,名列世界前茅。

再加上近年來網絡電視劇、網絡大電影等新業態的出現,好演員成了稀缺資源,奇貨可居,不貴才怪。而每年生產的影視節目中,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足2/3,大量投資無以收回。可以說,演員高價的泡沫也是整個影視行業泡沫的一個表徵

演員也是有壓力,競爭激烈





我有一幫人


演員薪酬高點,其實大家都能理解。畢竟一拍幾個月,遠離家人,水裡泥裡的,而且還有的需要增肥和爆哭什麼的,確實比一般工作辛苦一些。即便舊社會,也都認同“沒有君子不養藝人”的理兒。可問題是現在一些藝人根本沒表演功底和水平,臺詞都是念12345,然後演對手戲靠後期合成,一部戲拿幾千萬,有的上億,這就太離譜兒了。畢竟咱一般人也就賺個幾千塊錢,差距實在太大了。完了這些藝人再偷稅漏稅,你說讓咱怎麼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