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笔记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这话之引起我们悚然重视,正与我们转身即忘一样容易。

哲学内容简言之最终落实到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在所处这样一个世界图景中,局限于能力,我们做不到突破这个世界的限制去证实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究竟是否为真,因此是否必须建立一唯一正确的权威并无意义。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审视过你的这些观念?你是否在乎审视这件事本身(反思前提是哲学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当然你不关心也无所谓,只不过我们通常以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浑浑噩噩如加缪《局外人》所描绘,或者以为生活毫无意义这样一种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对你的生活的意义。

纵观本书,我认为作者成功地达到了他的目的,即:“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尽可能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的观点,这才是做哲学,而不仅仅是读一下别人是怎么说的……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的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做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想到的他种可能性。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为什么是那种观点,并把这些观点组织起来以应对其他的可能看法。”

大体上,本书的逻辑框架是这样的:

开宗明义,先作“生活有何意义”的发问。首先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外在的、超验的,抑或是本身就在对象之内?缺乏语境的“意义”是否有意义?书中列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不作结论。他描述出这样的图景: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上帝”,探讨信仰。关于上帝信仰的观念的历史演绎。由纯粹的激情到理性的信仰,也是人的思维如何一步步明晰的历程。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既是生活意义的核心,同时也是对世界的终极认知的追寻。于是,“实在”与“真理”便出现了,亦即我们所称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实在”,即什么是真实的。理性促使我们去探求“现象背后的真实世界”,我们所认识的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将直接导致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关于实在的定义:(1)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2)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这就引起了关于外在世界与心灵关系、一元与二元或多元的争论,国产学院派所谓唯心与唯物的论断,精神为先或物质为先的判定。在这里,作者并不着眼于孰是孰非(事实上也无定论),作者从这种辩论本身给出意见:讨论实在的目的在于生活意义。“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予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

“真理”的追寻,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真理有事实真理(作为事实是真的,偶然真理)与必然真理(因理性的陈述为真,如数学公式)。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产生,是近代哲学一次最重大的分裂,核心在对天赋观念的相反看法。然后我们发现,关于真理,我们渐渐由一个事实本身或陈述本身的真转变到接受其为真。于是最终达到关于“合理性”的认识,即合乎理性地思考和行动:(1)真理是基于已经获得的最好证据和最认真的思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所能相信的最为合理的事情;(2)合乎理性是把握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认识你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的最佳保证。这也是关于如何“审视”我们的生活的一种解答。合理地思考就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出理由,挖掘尽可能多的事实,提供必要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信我们为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给出最真实的理由。

由此可看到一个从最早的“符合论”(客观真理)往“合理性”(主观真理)转化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获得、认识客观真理呢?这是个未解决的问题。主客观,源于我们有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理世界的分别,所以,“自我”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自我”是什么?是否存在“自我”这个东西?每个人传统上都会认为有一个本质的自我,是绝对区别于任何他人的内在存在(灵魂)。但是具体谈起来,这个所谓本质自我包含了些什么,就很含糊。那么自我作为不同的载体如下:身体上,自我是一种身份、身体特征或外在的认同;意识上,自我就是“思想着的我”(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心身是否同一便引致了一元和二元的争论(这与“实在”的争论相关)。自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有哲学家认为自我就是一种过去的载体,是记忆的组合。而萨特却认为,自我是对自己所发生的各种事实的解释,各种由于我所发生的事实,由我自助选择去实现与否,因此自我是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东西的意象:本真的自我。本真的自我是我创造出来的,因此自我永远存在于未来(参看张生小说《十年灯》)。然而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葱头”论让我在这些晕头转向的理论中象夏日喝了杯冰汽水一样清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每一个人有一个自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众多的自我。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可能是不同的自我,那种认为必须把这些自我作为同一个前后一致的自我捆进一个口袋的想法只不过是个哲学的错误罢了。“人是一颗葱头”,如果你剥掉了葱头的外皮,你知道你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

其实自我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解释,最后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里,你就成了自己计划和行动中的那个“某个人”。(2007.7.27)

追问完个人问题后,我们将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由,道德,正义。

自由,有个体关于自由的认知(绝对自由?),从整个社会存在来观察的自由(相对自由?)。而作为个人价值观的“自由”,往往倒是破坏性的,与其他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

先定义自由吧。自由通常由两方面组成:1)消极自由:摆脱某种束缚;2)积极自由:实现某种事实。对自我的不同认同,将导致自由的不同含义:理性自由,情感自由,抑或是完全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地下室手记》,令人异常困惑和狂乱的一种自由认定)。我理解自由是按自己的意志作主选择行动,那么就有问题产生了:我们确有自主意志吗?世上存在两种不同观念: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按决定论,我们是毫无自由可言。而休谟与密尔则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是可以调和的。于是,康德与萨特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说:“必须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才是自由的”,“我们一直都是绝对自由的”。我理解他们的意思是:任何行为看起来都有可充分解释的理由或原因(决定论的出发点,因果律是导致决定论的源头),但对个体来说,他不能仅仅预测自己行为的可能性(按因果律,在已知的对自己行为可能的充分原因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他要去实践行为(康德的将理论与实践分为二),他实践此行为之前必得有所选择或决定,此时他是“绝对”自主自由的(看萨特关于自我的解释)。否则的话,我们将陷入无休止的循环。总体来讲,本书作者关于“自由”的讨论一直聚焦在个人自由意志上,而非关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主义。

道德。道德不可轻言呀。道德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和规则,形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接受道德的目的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因此道德可看作是一种生活目标。好的生活有哪些?看看开头关于生活意义的答案吧:快乐主义(伊壁鸠鲁),成功主义(生活的意义在于获得成功),禁欲主义(如犬儒主义),自由,权力和创造性(尼采,你终于来了),宗教(信仰是何等重要),幸福(亚里斯多德首创)。这里要注意的是,尽管好的生活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满足,我们首先承认无论一个人如何自由自主,他总是存在于一个社会当中,好的生活必须放在一个社会环境下考察才是现实的。于是……

道德的好的生活是利己还是利他为先?利己主义包括:1)心理利己主义:所有行为从根本上说都是自私的(客观上);2)伦理利己主义:你“应当”自私地行为(主观上)。利他主义包括:1)心理利他主义:我们有些行为“天然”就是利他的;2)伦理利他主义:你“应当”为了他人的利益行动。利己主义不等同于“自私”主义,利他主义不必然意味着牺牲自我,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这样的分类,其实想探讨的是:我们的行为从道德上来说,是主观上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同时行为的结果是先利于自己还是利于他人?

这样的争论是很麻烦的,所以道德先生站起来说:道德是出于原则的行为,不是为了利谁。这种原则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和谐社会可不是我国专有目标呵),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个人才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是口号我们都知道,关键却是道德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因此,引出了义务论道德和后果论道德观。

康德老师说,道德与原则合理性相关,与行动后果无关。道德原则合理性的检验标准是其可普遍性,也即是能够普遍适用于任何人和任何地方,说到底是一种权威。

英国功利主义领袖边沁和约翰·密尔则说,道德原则和规则的正当性只能从它们带给我们的多大幸福来判断。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当然这是一种表面上简单好操作而实际上容易分歧的理论,但它与自由主义一起成为了目前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理论。本质上来说,我越来越倾向于自由主义。

最后,亚里斯多德总结陈词:个人幸福与社会的福祉是一致的。密尔在《论自由》中也是这样认为的。而此时尼采忿忿不平指责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你认为呢?

好的生活除了自由、道德,还必须有正义。正义与自由、道德往往联结紧密不可分离。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中讲第一个要素公民自由,就强调自由意味着平等与公正。本书作者讲正义的出发点是从政府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开始,认为政府是必要的,但必须是严格选举及合法的。我的理解是先要先弄清楚政府代表谁?政府与个人应划定的边界在哪里?怎样来划定?然后社会的正义包括:1)报应的正义(即涉及到惩罚);2)分配的正义(关于分配的正义自由主义对此有诸多争议)。而平等则是关于正义的核心问题,基本内容至少应包含法律面前的平等、平等尊重的观念(人性主义)。然后谈到社会契约论。

关于正义(正如自由)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展开谈显然不是本书的目的。但是一切有关社会公共与个人领域的界限的思考,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这既是我们应得的权利,也是我们深刻认识自己应有责任的途径。

书中其他内容还有种族、性别、美等,当然也构成我们生活的内容。然而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谨记一点,宽容永远是我们应具备的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