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哲學上的貢獻,請談談你的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從歷史以來,對文化研究創意達到頂峰,由於孔子的地位不高權利不大,他完全看清楚人類社會,最缺乏的是道德觀念,思想品德必須加強提高,用各種語言和詩歌教育和感動讀者,對世界文化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思想家,幾千年來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歡和擁護,如果人類社會完全利用好孔子文學,我們人類社會就會達到最高地思想美德,真善美普極各大層次的人,首先學會為人處事,尊重別人才是善待自己,人人做起禮貌待人,使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創造美好未來,人類社會完全實施這些文化,可以說法律將失去效果,為什麼有的人不贊同這些觀念,自己認為是得到好處怕失去利益,還說孔子思想會引響經濟發展,可能是手段兇恨不可告人的地步,孔子文學是歷史的文學創造者,經典格言無人不知,難得的大文豪文化壯士,超過現代的文學博士教學,是標準的人格魅力,經得起各種輿論和法制地檢驗。為人師表唱談人生。歷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雪上飛馬一羅孟強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孔子,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聖人。

再看一下,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一門論述自然事物實質的理論學科,是在人類生活中,一種超越現象和一般規律的,具有普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根據孔子一生所留下的書籍看,沒有一部是有關哲學的書籍。孔子一生追求仁道,酷愛仁道,宣傳仁道,但他的所有著作,多數是整理別人的作品,自己並沒有對仁對道有明確清楚的描述及理論。自己也曾明確的表達過,說自己不是仁,沒有成仁見道。

所以我個人認為,孔子只是個普通的歷史、文學及禮樂學者,跟哲學扯不上關係。他所闡述的都是些持家,治國,平天下的一些與見仁成道無關的術述。說白了,他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統治階級的吹鼓手。他所倡導的己所能欲方施於人的論調,是徹頭徹尾的二說,是當之無愧的孔老二。所以,我說孔子在哲學上沒啥貢獻。老子在《道德經》中清楚闡述了道德,仁義和當時孔子所推崇的禮學的區別和性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當然,一有二的屬性,萬物都在一道之中,都是無量邊絕對虛無之中,這唯一永恆常生大身的一部分,也不能極端否定,存在就有價值,自然因為不同而偉大和美麗。

大王原作:

孔子學問非哲學,

對道不通重禮節。

君君臣臣一大套,

不倫不類創儒學。

韋編三絕填象辭,

遮掩易經把意邪。

如今又搞儒釋道,

小魚擠入大魚列。

早晚要被大魚吃,

後人可別瞎咧咧。

椽木怎可逞強梁,

大道無親把偽揭。

處事之術終無常,

見性成道把苦截。

孔學雖不是哲學,

哲學必然容孔學。


大王2639


哲學是要有邏輯、講辯論的,孔子所有的言行都只是說教,沒有嚴謹的定義,沒有系統的框架,沒有論證的過程,沒有科學的證明。比如他一生宣揚“仁”、“道”,要求人做“君子”。但到底什麼是“仁”、“道”和“君子”,他自己也講不明白,不同弟子問,他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就回答什麼,往往和之前講的相矛盾。


比如孔子一會無實據地亂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一會又說:“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要遠離盛德?


再如《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中庸》中也說: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也就是說:

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道:“平常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治理民眾如承辦盛大的祭典(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請讓我去實踐這番話。”


說好的“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那是誰一會抱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會抱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誰屁家務活不幹,還這不吃那不吃?你的“仁”呢?


而且《論語·子路十三》中子貢問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說好的“為尊者諱”呢?說好的“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呢?你的“禮”呢?


一個人的修養和道德,是不隨便評價別人。整天扯老婆舌頭的孔老二,根本就是缺德~!

這種以其昏昏的教師,根本不是個合格的教師,哪來什麼哲學上的貢獻!


猛哥厲史


哲學一詞起源於西方,西方哲學的定義是探索宇宙的形成,研究自然的規律,有著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辯證的關係。嚴格地講孔孟儒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少有哲學的內涵成份,好象與哲學不搭調。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並沒有相關的哲學書籍。其實孔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建立儒家思想體系和教育思想體系的大哲學家。他的哲學貢獻主要體現在《易傳》、中庸、教育、仁德等幾個方面。

司馬遷說過“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的哲學思想來源於《易經》,以及他所註釋的《易傳》。孔子認為《易經》是探索宇宙萬物之性與宇宙萬物之生的科學奧秘,所說“天、地、人”的道理,是盡善盡美,至高無上,是聖人所遵循崇高的道德。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一句最高的哲理名言,概括出“道”的特殊意義和普通意義。

陰陽是萬物之本性,天地陰陽極變中存在“陰陽行為儘性於命”的道義。《易傳》反映出“天與人”的宇宙觀,以及“天人合一”的相統一。孔子指出,道生萬物體現出自然的、絕對的無私與公道最高的德性。道生化萬物而不佔有,生化萬物而為萬物所用。孔子的道德,也就是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

中庸是孔子哲學的精髓,具有很高的哲理智慧。看待事物的一分為二,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恰到好處。解決矛盾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柔克剛,剛柔並濟,使至雙方心服口服,一笑解恩仇。創造事業的穩步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又不能壓力山大,而是遊刃有餘,穩操勝券。孔子中庸的道德修養既要修身齊家,又要兼濟天下。直哲學思想,對後世有志之士的為人處事,有著很大的影響。

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體現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打破官方教育的壟斷,開辦私學,首開中國教育史上的先例。他認為只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才能開啟民智,提高民眾的道德修養。

孔子的弟子來自各個不同層次的平民子弟,來自周邊各個國家。他們智力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品質的好壞,各有不同,參雜不齊。他將各類型進行編排,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循序漸進,誨人不倦。儘量讓弟子品學兼優,各盡其才。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桃李滿天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仁愛思想是仁者愛人的博愛,仁的內涵是提高人的高尚品質和修為。

仁義道德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又是治理國家的以仁德佈施於天下。以民為本的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才能民心所向,天下歸心。德治仁政的國泰民安,政通仁和,才是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有序地發展。

孔子是中國倫理哲學的奠基人,他理想的大同社會,是以仁德教化於民,用以治國平天下,應該是他在倫理哲學方面巨大的貢獻。


朱八戒CC


孔子的名言‘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張和諧的社會關係,以及用德治民的治國理念,應該是是他在哲學方面最大的貢獻!



悅人詩哥1


一、 孔子是首創式的教育家。是不是歷史第一人,可以放下不論,至少他的教學規模、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同時代無人可比,絕對是首創式的人物,開啟了中國民間的教育事業,被稱為“至聖先師”。

二、 孔子是個真正懂教育的人。他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只是文化知識和禮樂操作,教人的目的在使人成長,但人在現實層面有氣質上、性格上和程度上的差異,因此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答案,又能深入學生內心,依其困惑而給予啟發,循循善誘,使學生欲罷不能。

三、 孔子是大學問家。他的學問完全是積累得來,非常好學,他自己也以此自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

好學的結果,不止精通六藝,而且知識淵博,許多冷僻的問題到他手上,也能迎刃而解。

四、 孔子是古代文獻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孔子以他的學問為基礎,分為六藝教人,但當時周衰,“禮樂廢,詩書缺”,孔子於是追蹤三代之禮,正樂、刪《詩》、序《書》、演《易》、筆削《春秋》,結果中國文化大旨得立。

五、 孔子的人生態度和道德修養成為中國人的典範。他對文化的愛護,對道的承擔、對人的關愛、對理想的堅持、對自己修養的重視和對自己人格的要求,都是非常正面的。尤其他生於亂世,禮樂廢弛,他要重建周文,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更凸顯了儒者不畏艱鉅的性格,為後世視為聖者。


雨霖鈴40104010


孔子的哲學對教育貢獻大,成就了偉大的教育身份和地位。“有教無類”,將教育從貴族的專利轉向了平民化。他的哲學思想在為政上突出了“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他的哲學在待人上體現出了“仁”——忠恕,他的哲學在堅持與毅力上體出“吾道,一以貫之”。

我也是更傾向以他在教育思想的貢獻。他重視對兒童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教育,將傳道作為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提出自己關於品德發展與教育思想,成為了這方面的傑出先驅。早在2500年前,他就將道德品質結構劃分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種成分,並將其形成看作一個過程。

一是道德認識過程上的闡述。孔子認為,道德品質的形成首先在於道德認識的發展,而道德認識的發展關鍵在於學習。“弗學何以行?”然而,學什麼呢?學道,即懂得道德規範。“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所說的“謀道”“憂道”“學道”“聞道”,都屬於道德認識的範疇。孔子道德認識的內容體系,大致以“孝悌”為本,以“禮”為規範,以“忠恕”為一貫,以“中庸”為準繩,並以此為對人對已道德認識過程,就是讓其掌握道德概念和學會道德評價的過程。

二是道德情感過程上的闡述。孔子認為,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密切相聯。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概念。“仁”,這種道德認識不僅懷有“愛人”的情感,而且還能引導人去愛誰、恨誰。因此,他非常重視對兒童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培養,主張用詩和樂來生髮道德情感。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是說詩可以激發人的道德情感,“成於樂”是說音樂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感。

三是道德意志過程上闡述。孔子的道德意志過程,就是“自省”和“克己”。他主張從三個方面來培養道德意志:“一是立志,二是磨練,三是持恆”。所謂“志”,就是“心之所之”,即確立目的和理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非常重視兒童青少年的立志,要求學生立志學道,發展道德意志,並以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從小立志。堅定的道德意志要靠平時的嚴格鍛鍊。所以,他要求學生做到“磨而不磷(薄)”“涅(染)而不緇(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即象松柏那樣經得起嚴寒的考驗。孔子還認為,培養道德意志需要有恆心。他要求學生凡事要堅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廢,因為持恆才能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四是道德行為過程上述。在孔子看來,“行”與“言”相比,“行”更為重要。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他還主張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提倡個體的道德行為應時時、事事、處處都服從道德的目標—“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就是說,即使在“亂世”和“顛沛”的時候,也要按照這個目標行事。這個思想,與今天我們所講的“道德習慣”,有相合之外。


千千教育見聞


哲學是一個完全起於西方的概念,由日本翻譯成漢語,再為中國所接受的詞彙,這個翻譯並不完美,以至於後來產生了很多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裡究竟有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就是其中爭議最大的一個話題。

中國傳統文化無哲學的觀點首先是由黑格爾提出的,近代的不少中國文人也贊成這個觀點。固然黑格爾並不懂中國文化,他的理由也不能讓人信服。但是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分屬不同的文化,其文化內涵和思維模式、思辨意義並不相同也是事實,相較而言,中國文化受宗教影響很小,思維起點是人與自然、文化內涵更廣、含義更豐富、內容更真實、更注重經世致用的實用價值;而西方文化受宗教的影響更深、思維起點是人與上帝,由上帝再引入自然;更注重思辨本身、更加強調信仰;而現代科學興起以後,又在科學與上帝之間提出了理性的世界觀。

可以這樣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經世致用,而西方文化(嚴格講是康德以後的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上帝、個人(這只是我個人一時間想起來的,東西方我都不能說懂,西方文化我更是幾乎一無所知,也就只能隨便說說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確實是有質的區別的,因此套用一個完全來自西方的概念來詮釋中國自己的文化內容,也確實是不嚴謹的。

但是,我覺得,如果用中國哲學這個概念加以區分的話,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固然東西方的思維方式、文化內涵不同;中國也確實缺少康黑那樣理性主義的思辨模式,但是東西方哲學同屬智慧、思辨的結晶,同樣具有邏輯、形而上學、思辨的內涵,雖有區別,但也有共同點和相通之處,所以我覺得加以有限度區分也就夠了。至於以後是不是另造一個新詞來重新界定,就看以後的需求了。

但是大多數不代表全部,那些批評中國傳統文化無形而上學、無邏輯、無思辨都是不能成立的。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儒家、甚至孔子本人,都是做過以上三點的學問的。

因為孔子除了作論語,注六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學術成就就是寫《易傳》,作為《易經》的註解,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的邏輯學著述,但荀子對名辨學的貢獻卻是眾所周知的,而這又跟蘇格拉底批判智者學派從而對邏輯學做出貢獻頗為相似。

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這是一篇充滿思辨的內容,同時又是一篇形而上學的著作。

所以孔子對哲學的貢獻,


月滿庾樓


現時代研究中國哲學,首先要透徹地理解中國哲學核心的“道、德、仁”的哲理概念範疇及其中國古哲人最初思考的哲學基本問題。

中國“哲學”和西方“Philosophy”一詞,是近代學者研究人類古思想家針對宇宙本原進行理性的追問及學說,在其近代學科上歸類的稱謂。

中國“哲學”和西方“Philosophy”學說,就是人類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在借鑑前思想家的思想,在解釋宇宙世界、把握宇宙世界過程中加以吸收與思辨,進而再次展現出超越經驗的智慧理性成果。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對“宇宙的本原”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這“第一哲學命題”在形而上的一種“愛智之學”的追問。

中國“哲學”和西方“Philosophy”學說,在其學說範式及其學說所給出的核心概念範疇是不同的。雖然,人類哲學中西方“Philosophy”學說,至今也無法解釋“宇宙的本原”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這“第一哲學命題”。但是,中華民族中的古哲人老子、孔子,其哲理學說就是追問、揭示“宇宙的本原”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以及依據絕對性的“第一哲學命題”的理論,解釋“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的關係問題,即“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

為什麼,人類思想家會不斷地針對“第一哲學命題”進行追問,其原因是,“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人類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及其規定性。這就是說,宇宙的本原生化宇宙萬物的生命機制中,宇宙本原之性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都會遺傳給宇宙萬物,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之行,即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都存在行為原則與理性。正因為,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客觀存在行為原則與理性,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知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與人類倫理,都要遵循服從於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客觀存在的行為原則與理性,就源自於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與理性的規定性。那麼,宇宙本原生化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與理性,就稱之為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原則性與理性,統稱為規律性)。

中國古哲人就是通過“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學說,來展現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學說。這就是說,中國哲學是揭示宇宙萬物客觀存在本原的“一”生化宇宙萬物的“多”,以及宇宙萬物客觀存在普遍之“性”與“普遍行為原則”之“德”,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哲理學說。那麼,我也可以用高度概括的一句哲理的話說,中國古哲人的哲理學說,是真理性的用“一個絕對的‘性’”來解釋“世界的統一‘性’”的哲學命題。

現時代有些學者在研究中國哲學時,脫離古哲人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沒有全面理解古哲人的思想,以現時的觀念、理念,好“形而下”通過甲骨文的主觀猜測的解字,來解釋中國古哲人所給出的哲理概念。而且是在沒有透徹地理解初創的古文字存在侷限性、多義性、替代性,以及沒有透徹地理解中國古哲人所給出的“字、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語意及其哲理概念,主觀解釋中國哲學中的核心哲理概念範疇。尤其是,針對“道”、“德”、“仁”的主觀猜測解字的含義不是中國古哲人的哲理本義。進而這種解字亂象的學說,脫離了中國古哲人的哲理基本問題及學說,擾亂了中國哲學中的核心哲理概念,也影響了後學。

中國古哲人孔子稱謂的“仁”,其本義在當下哲學範疇進行翻譯,是指萬物本性中的自然行為原則之德或陰陽行為原則之德 。孔子的哲理思想來自於《易經》,而《易傳》,反映出孔子對“天與人”的宇宙觀,以及解釋“天人合一”相統一的關係問題。孔子通過《易經》的研究,建構“道—德—仁”理論道德倫理學框架。尤其是,《易傳》中的《繫辭》,展現出孔子對《易經》天地陰陽極變之道理的解釋,充分反映出孔子具有很高的智慧。

那麼,孔子對《易經》如何評價呢?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易傳·繫辭上》第七章)。

聖人:是孔子專指老祖宗創作《易經》之人。成性存存:是指陰陽是萬物之本性。道義:是指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

孔子說:《易經》言說的是“天、地、人”的道理,是至善至美的,是至高無上的。《易經》是老祖宗聖人遵循服從於崇高的道之德、從事廣而偉大的人道之德業。崇高貴在認知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禮節貴在謙卑的遵從道之德之行,崇高效法天,謙卑效法地。天尊地卑之道自然以設其位,而天地陰陽極變之道理已通行在《易經》之中。陰陽是萬物之本性,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道義就是人道的義理之門戶。

《易傳·繫辭上》第七章,是孔子對《易經》總體上一個概括的解釋。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集中的反映孔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存在“陰陽之性”與“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道義。即孔子解答了“道之性”存在“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道義,亦即“道之德之行”就是“道之善”或“道德理性”,也簡稱:道理。

孔子研究《易經》不是為了占筮,而是為了研究《易經》的天地陰陽極變中存在“陰陽行為儘性於命”的道義。並且,孔子認為“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 的道義,乃是人類必須遵循服從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而行之的道理。

在公元前6世紀孔子的世界觀,是孔子以理性的思維在認真研究由上古進化而來的奇書《易經》,並解釋說明《易經》是探索宇宙萬物之性與宇宙萬物之生的奧秘所在。並且說,懂得《易經》的天地陰陽極變之道理,就可窺視人生與人世,以及人世在天地間的法則。

子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易傳·繫辭上》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彌綸:是指準確的通達、完全準確無誤。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意為《易經》這部書是效法天地法則而作,故能完全準確解釋天地生化的道理。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以:是指“根據”、“用”。幽明:是指“幽隱和明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意為用《易》的法則仰觀天上日月星辰之文采,俯察山川江河事物之地理,就能知曉幽隱不明和明顯可察的事物之道理。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精氣為物”中的“為”,是作為的“為”。遊魂:是指“精”內在的“陰氣”與“陽氣”之間的“陰陽之氣”之魂的行為精神;遊魂是對應鬼神而言,而且遊魂是在鬼與神之間,即“鬼—魂—神”。鬼神:是指“精”內在的“陰氣之為鬼”,“陽氣之為神”。

注:孔子稱謂的“鬼”、“神”,是針對當時愚昧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宗教鬼神的迷信而言的。特別指出:孔子稱謂的“鬼”、“神”在他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語意,我們要正確去理解孔子思辨中的奧妙之真理,我們不能僅僅以“形而下”在“字”的現象之義中去解釋。如:孔子的“鬼神之為德”、“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氣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神無方而《易》無體”;以及“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為天下萬物從哪裡來,萬物有始有終,追溯“初始”為何物,便知“終”為何物。追溯原始如何“生”,即知終如何“死”。天下萬物本原的精氣,是由精氣中的氣之遊魂之行為之勢,推動精內在的“陰氣之鬼”與“陽氣之神”的雙方,生化萬物,從中就能知曉精內在的“鬼神”雙方的行為精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道濟:是指能成大業。旁行:是指旁門左道。知周:全面得知,沒有不知的。安土敦乎仁:是指效仿土地的自然仁性,大地是非常仁愛的,是無私的,大地提供給人類一切,而從無怨言。孔子認為萬物存在自然仁性,即萬物內在的自然德性。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意為《易經》天地之道理的法則與天地法則相似,所以人世間任何的問題及學問都不會違反《易經》天地之道理的法則;通《易經》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的道理無所不知,達到此境界便是“知周乎萬物”的智慧之聖人。聖人遵從道之德之行便可救濟天下為民做出貢獻,雖有很多困難,但不會過錯;有時候遇到解決一些特殊的問題時,雖然有迫不得已也會用些旁門左道的手段,但不會違背道的行為原則,更不會失去原則做不正當之流,並且聖人的樂天,就是知道天地的法則,而知命就是順應道的生命機制的行為規律,永遠是樂觀的人生,無所憂慮;通《易經》者,能依據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修養自身的仁性,就有像“大地的自然仁性”的博愛之德,施行道之德,故能泛愛天下。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曲成:是指圓滿。晝夜:是孔子採用“晝夜”的變化來強化理解所指的“陰陽”變化。神無方:是指天主宰萬物生命機制的法則是無所不在,或宇宙的本原生化宇宙萬物的生命機制的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無方無位。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意為《易經》的範圍包括了天下萬物的生化法則,是沒有任何其他的法則能超過《易經》法則之外的;而《易經》的天下萬物的生化之道理是圓滿的,是不會有絲毫遺漏的;通《易經》陰陽之道,進而無所不知;故道之本之精的陰陽行為之德行之神是沒有形象,沒有方位,《易經》的陰陽行為法則也就不定於一體。

《易傳·繫辭上》第四章,反映出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認識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並追溯到“精氣”就是道之本(宇宙的本原)。而且,孔子說明了“精氣成物,遊魂為變”。這就是說,道之本的精氣,是由“氣”的遊魂之行為精神,推動“精”中的“陰陽之鬼神”的雙方生化萬物的道之體。所以,孔子的“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反映的是“一”與“多”的哲學關係。

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傳·繫辭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孔子在解釋“道”的意義,也就是一句最高的概括“道”的“特殊意義”與“普遍意義”的話(當下可稱之為哲理之話)。

根據孔子的“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道之本”是指宇宙本原之“一”,宇宙本原的“一”是“精氣”的陰陽雙方共同存在。“精氣”的陰陽之性,決定“道”存在“性”,而且“性”的存在,決定“德”的存在,即“德”是陰陽行為原則。

道的特殊意義是指:道之本的“一陰一陽”就是宇宙萬物本原的“精”。“精”內在存在一陰一陽的雙方,而“精”內在的陰陽雙方共制產生相互作用的“陰陽之氣”,簡稱“氣”。即,“精”是“氣”的本體,“氣”依存在“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並且是由“氣”推動“精”內在陰陽雙方的行為。那麼“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勢”之“氣”,就是道的特殊意義。這裡的“氣”具有普遍性的哲學概念屬精神範疇,不是科學範疇中狹義物理學“氣”的概念。

道的普遍意義是指:道之本的精氣生化道之體的萬物,萬物遺傳有精氣的陰陽之性,使得萬物內在的有陰陽之性,以及萬物外在的有陰陽屬性。萬物內在的陰陽之性,決定萬物內在的存在自然德性之仁性;以及萬物外在的陰陽屬性,決定萬物外在的存在行為倫理或德性,即為道的普遍意義。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中庸》,第十六章)

這裡的“鬼神”是指:陰之為“鬼”,陽之為“神”。“鬼神”是孔子在當時歷史時期對信宗教鬼神的人,形象地強調“鬼神”的行為就是陰陽的行為之精神,而且它是無形無體無聲。

孔子說:陰陽之合的行為原則稱之為“德”;而“德之行之神”的行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內與之外的行為之中。

因此,中國古哲人孔子就是用了一句最高哲理的話,概括的表達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道存在道之性與道之德。而且“道之德”依存在“道之性”中。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之者:是指陰陽者之道之行,也就是道之本的陰陽者之精氣,繼續不斷地生化,生生不已的生化道之體。繼之者善也:就是道之本的陰陽者之精氣之德行之謂善,即道之善,也就是,道存在道德理性。成之者:是指道之本的“精氣”生化成的萬物。成之者性也:是指道之本的精氣生化萬物都遺傳有精氣的陰陽之性,即成之者性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為道之本的陰陽者之精氣,遵從“陰陽合德”的行為原則,繼續不斷地生化方式,生生不已的在生化道之體,而且道之本的精氣生化萬物都遺傳有精氣的陰陽之性。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孔子說:仁者與智者在認識解釋《易經》的陰陽極變之道理時,各自從不同角度去解釋,並有各自的觀點。而且,仁者是從道的“顯諸仁”的角度說明道中的萬物存在自然德性之仁性;智者是從道的“藏諸用”的角度說明道生化萬物存在道之理。而尋常百姓天天與自然法則的道打交道,卻根本不知“道的行為法則”。所以,懂得“乾元坤元之精氣生化萬物,存在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君子之道”的人,那就實在太少了,甚至沒有。

乾元坤元是指天下萬物的本原。乾元坤元之精氣的德性之行,也就是道之德之行的道德理性。孔子將乾元坤元之精氣的德性之行,稱之為“君子之道”。而“鮮”在古文中是很少、幾乎沒有的意思。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諸:是指萬物。顯諸仁的“仁”:是指萬物的自然德性之仁性。藏諸用:是指“道之德之行”的道德理性作用在萬物之中,就藏在道中。鼓:是指推動、鼓動膨脹、鼓滿天地。

顯諸仁,藏諸用。

孔子的“顯諸仁”是說:道生化萬物過程中,道施展德行之善或道德理性,使得道生化的萬物都顯現出各自的仁性。萬物內在的仁性就是萬物的自然德性。

在哲學範疇,萬物內在的自然德性或仁性的稱謂,具有絕對的普遍性。在科學範疇,萬物內在的自然品質功能特性的稱謂,具有相對的針對性。

如:在哲學範疇,物質元素內在的陽性原子核與陰性電子的陰陽雙方和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的共同存在,統稱為:物質元素的自然德性或仁性。在科學範疇,針對不同物質元素內在的陽性質子與陰性電子的量子數和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勢的共同存在,進而反映出不同物質元素的自然品質功能特性。

孔子的“藏諸用”是說:道生化萬物的過程中施展有用的道之德之行的道之善或道德理性(簡稱“道理”),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當“道理”未被人們察覺時,道理就藏在道中。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孔子的“鼓萬物”是說:道之本的精氣在生化萬物過程中,由“氣”的鼓動而發生,並推動“精”生化萬物於天下。而且,道之本的精氣鼓萬物於天下,體現出道是自然的無為,即道之德之行的自然價值取向行為,即是“無為”。那麼,聖人作《易經》是為人所用,體現出是有為而憂患。所以,道之德之行的無為,與聖人的有為,故“不同”。這裡的“無為”與老子的“無為”相同,屬精神範疇。

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孔子說:道生化萬物,體現出自然的、絕對的無私與公道的最高德性,道的盛大德行和宏大功業,可以算是至極無比!道生化萬物而不佔有,生化萬物而為萬物所用,這才是自然最富有的宏大功業,道生化萬物而日日新、又日新地不斷養育萬物,就是日日新的道之善,即為盛大的德行。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生生之謂易。

古聖人作《易經》是反映天地之理的陰陽之道,也是反映陰陽屬性的“精氣”本身就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萬物本來就是“陰陽”生“陰陽”再生“陰陽”的方式,反映在《易經》中是以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而不斷地“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這就是“生生之謂易”。+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成象之謂乾”:在《易傳·繫辭上》第一章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那麼,“成象”與“效法”是一過程的兩個階段,“成象”在前,“效法”在後。成象是指天體中“屬陽之天體”、“屬陰之天體”,以及“屬陽之天體”與“屬陰之天體”之間的陰陽之氣,構成天體氣象之謂乾。

“效法之謂坤”:是指隨著乾陽天體的法則而形成坤陰之體,也就是說,按照乾陽天體的法則,派生坤陰之體。如:行星是恆星的派生物。

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陰陽不測:是指“陰陽合德”的行為原則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

孔子說:《易經》中,用屬陽的天數與屬陰的地數之合的極數來佔,即占卜(預測);通達陰陽極變的道理稱謂事態;而道之本的陰陽行為精神不可測稱謂神。

孔子稱謂的“神”,在他的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如:“神無方”的“神”、“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都是指宇宙本原的行為法則,或道之本的德行之理性之神。

《易傳·繫辭上》第四章、第五章中反映出孔子的最高智慧。孔子通過理性的思維與思辨,揭示了“道之本之一的性”生化“道之體之多的性”,並且揭示了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都存在陰陽的普遍性與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特殊性。

性,是儒家倫理學說的理論根基。儒家的“性”是指最高的“道之性”。所以,儒家的“性—德—仁”理論道德倫理框架,就是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倫理框架。

孔子的“德”,是指道之德,也就是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孔子的“仁”,就是萬物本性的仁性之仁,也就是萬物的自然德性之德。孔子為了區別萬物內在與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孔子將萬物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稱之為仁。

針對人而言,道之德,就是人類倫理之上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孔子的“仁”,就是人本性的仁性之仁,也就是人的自然德性之德。儒家的四書中,《論語》的仁學思想,《孟子》的人性善及四端說理論,《大學》的修身原則和方法,《中庸》的中庸之道和誠的意義,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實踐道德倫理學說的思想。也就是說,儒家通過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倫理學框架為依據,建構了“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倫理學框架。

人的仁性,是指人性裡有著一個天然的善之根基。這就是人性內在的客觀存在陰陽性之親和之基的自然德性。也就是說,人性中有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仁性”活動之功能。而且,人的“仁性”能選擇、接受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為行為的對象。那麼,為什麼人的“仁性”就能夠選擇、接受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為行為的對象呢?我在這裡打一個簡單形象的比喻:

道創造人類,就像人創造出“合格”的電腦。當電腦內在的沒有安裝外在的“操作系統”軟件(道德)時,電腦內在的客觀存在理性的“操作系統”運行之仁之基。也就是說,電腦生出來客觀存在仁性。亦即,電腦內在的“陰陽之性”客觀決定了電腦內在的存在“陰陽行為原則”的“仁性”之基。而且,這部電腦內在的“仁性”就是外在“操作系統”的本體,“操作系統”依存在電腦的“仁性”之中。也是說,電腦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仁性”,能承載、認同外在的“操作系統”的“陰陽行為原則”。

那麼,電腦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是什麼呢?那就是,電腦生出來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仁性”,唯一的只認(0、1)二進制的“陰陽行為原則”編寫的“操作系統”,其它的什麼10進制、16進制原則編寫的“操作系統”,電腦內在的“仁性”都不認。所以,電腦的“陰陽之性”客觀決定了它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仁性”之基。而外在的“操作系統”根據二進制的“陰陽行為原則”編寫的程序,才可以兼容地安裝在這部電腦內在的客觀理性的“仁性”之基中。而且,電腦的“仁性”與“操作系統”是兼容的相互依存。並通過“操作系統”中“陰陽行為原則”的理性命令,指揮電腦內在的“仁性”,進行“和諧的運行”體現出電腦外在的德行之善。那麼,這部電腦就能外在地體現出電腦的品質功能及特性,也就是這部電腦反映出的“德性”。

這部電腦,即使關機睡覺也同樣的存在德性,因為電腦內在的仁性已經修身、涵養安裝了外在之道德的“操作系統”。(注:孔子的人的仁性修養了道德的德性與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是不同的;亞里士多德稱謂人的德性,是反映人外在的活動而體現的優勢品質;而不反映人睡覺時內在的德性)

這就說明,電腦內在的仁性沒有通過修身,涵養外在的道德(操作系統),這部電腦不會有德行的善。若電腦內在的“仁性”與“操作系統”的道德,是兼容的相互依存,而不能“和諧的運行”,這說明,操作系統的德性,中了病毒。那麼,就是這部“合格”的電腦身軀雖然沒有變,同樣也會反映出“無德”之性。所以,需要外在的找一個殺毒軟件來清除電腦慧根操作系統的病毒,電腦的德性可以恢復。不過人腦的慧根中了邪說的病毒而迷信,那可不容易清除。

這個簡單形象的比喻,也能說明,人內在的仁性與外在的道之德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什麼人的“仁性”必須遵從“道之德”。這是因為,萬物與人類是被創造,而且“自然之性”就是道的陰陽之性,“自然的目的”存在陰陽原則之行為,並且,“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而絕對不是反過來說,是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中國哲學是研究“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哲理學說,進而展現出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題”是“宇宙萬物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研究的“目的”是“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

因此,中國哲學有其自我特有的概念和範式,其給出的哲理概念都具有普遍性與抽象性,其哲理思想基因就來自於《易經》之中。

正因為,古哲人老子、孔子、醫家精通《易經》的陰陽極變的彌綸天地之道理,進而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確立,就反映在老子的《老子》、孔子的《易傳》、醫家的《黃帝內經》的學說中。並且是由老子、孔子、古醫家這三家,最初建構了“宇宙論”、“倫理學”、“生命醫學”三大哲學的基本類型,也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

古哲人老子、孔子、醫家的學說中,所確立的普遍性哲學概念及思想都是一致相通的。而且,他們的學說中的“陰陽之說”、“精氣之說”、“道之說”、“道德之說”、“仁之說”、“性之說”、“中庸之說”、“心性之說”、“陰陽五行之說”,奠定了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後學各學派的形而上學的理論根基。

中國古哲人老子(Lao zi 約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哲學的奠基人。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勢”宇宙論框架的理論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哲學的誕生。

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道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道”。並且,老子解釋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之一”創造了“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體之多”的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勢,以及解釋了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道”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始終遵從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因此說,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代表著中國古哲人主體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誌。

中國古哲人孔子(Kong zi 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國倫理哲學的奠基人。

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與“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框架的倫理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倫理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天人合一”倫理哲學的誕生。

古哲人孔子建構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萬物的倫理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並且,孔子解釋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倫理道德價值的終極依據,就是遵從“道之德”這唯一人類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即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

因此說,古哲人孔子解釋了“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就是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的最終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中國古哲人醫家(公元前100年至公元90年)創作的《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她代表著哲學辯證醫療模式的中醫學理論元典。

中國古哲人醫家,同樣從“道”的觀念解釋“道”中的“陰陽”是宇宙萬物的屬性,而且認為“陰陽五行”就是宇宙的生命機制,也是解釋宇宙生命一切現象的哲理方法,進而中國古哲人醫家將這一哲理模型方法,成功地應用於中國古代醫學。這反映出人類還沒有產生科學實驗醫療模式之前,中國古哲人醫家在世界生命醫學領域就建構了哲學辯證醫療模式。所以,中國古哲人醫家是中醫學最早的哲理醫學的奠基人。

因此說,“陰陽五行”生命機制醫學框架的哲理醫學,是中國古哲人醫家解釋宇宙精氣生化物質機制與人體精氣生理病理機制辯證統一的學說;也就是“宇宙生命機制與人體生命機制”辯證統一,或者說,是道之性之中的“精、氣、神”與人之性之中的“精、氣、神”相統一的哲理生命學說。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是人類哲學的古聖人,其針對“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和哲學思想在人類哲學思想中是唯一的、及其可貴的。並且這“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和哲學思想代表著中國哲學理論自信的根基。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原因,就在於“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及其規定性。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