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收到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紧急通知,请全体同志赶赴岗位抗击疫情!”正月初三早晨8点,这则短消息在金安区城管局的微信群中响起。

“收到,马上到位”“已在赶赴单位路上”……不到11点,城管执法队员们便已经从四面八方赶来单位集合,准备投入全区疫情防控一线!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区城管局作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担负着文明创建、市容市貌整治、违建管控、大气污染防治等任务,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

在这个100多人的城管队伍里,有50名“不一样”的执法队员,他们是退伍军人,这其中还有48名是共产党员!他们脱下军装,穿上城管执法制服。退伍不褪色,带着对党的事业“有招必回,在所不辞”的忠诚信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实际行动展现军人本色,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这次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及早发现,有效处置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疫情扩散,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为一名党员、老兵,抗击疫情,我们义不容辞!”区城管局副局长毛俊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作为一名在1987年入伍的老战士,凭着部队带给他的满腔热血和铮铮铁骨,他奋勇上前,始终冲在防疫第一线。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城管局的退伍军人队员主动放弃节假日,自大年三十起便开始在岗工作,自愿加入“战场”,投身一线。

道路管控,退伍军人在路上

2月3日上午9时许,在毛坦厂镇晋善一号桥疫情防控检测点,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入车辆人员逐一测量体温、查看证件,退伍军人余茂兵在现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和人员登记。这已经是他连续上班的第14天,疲惫的眼神中带着坚毅,仍然在认真对过往车辆进行详细排查。

毛坦厂镇地处三县交界,名校毛坦厂中学在其辖内,常住4.5万余名外来人员,其中2.3万余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压力巨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区城管局毛坦厂大队全体队员自1月23日起,便放弃休息,全力排查该镇所有农贸市场活禽交易情况,并配合市场管理部门查处饭店售卖野生动物情况;1月27日起,配合镇政府对镇主要出入口进行道路管控;2月2日,根据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部署,区城管局又增援至25人,实行24小时值守制,做好道路管控和体温检测、防疫宣传等工作。当前正是春寒料峭,坚守在检测站,室外工作,不仅要有加倍的责任心,更要接受寒冷的考验。尤其是夜间风寒逼人,累了、困了、冷了,工作人员就在检测站旁由集装箱改成的简易值班室里稍微休息几分钟重新投入战“疫”。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虽然我退伍了,但依然要保持军人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守好毛坦厂镇的这个入口关,把好全镇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余茂兵担任毛坦厂大队大队长不足两个月,但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摸清了毛坦厂镇城管基本情况,快速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布置,配合镇政府有效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防疫宣传,退伍军人有妙招

1月27日,根据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城管局30多名队员在局长凤维生的带领下,来到了包保社区中市街道迎宾社区入户宣传,开展疫情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工作。

迎宾社区地处市中心,商铺众多,人员流动量大,而且有些小区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职工宿舍,职工现在基本都搬到条件更好的商品房去了,原本的职工房现在都住着众多的外来人口,这都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地形复杂,房子后期又经过改造,家家户户都没有门牌号,摸排时很容易漏户。”在这里担当疫情摸排网格员的退伍军人、城管队员陈善银感到有点压力。

“城管+社区+信息员+编号”是陈善银因地制宜制定的新型“作战方案”,除了咨询驻中市街道城管队员和社区工作者,加快熟悉这里的情况外,陈善银还充分利用小区内退休老干部、个体户等群体,详细了解有无从外地返乡人员,随后对每家每户缺失的门牌进行编号,详细记录每户住址和房屋出租情况。对户主姓名、联系方式、家中返乡人员情况和有无饲养宠物进行详细登记,并逐户发放《疫情防控倡议书》和《联系卡》;对于第一条摸排时不在家的住户,在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二次、三次上门,确保疫情防控摸排全覆盖。

退伍不褪色,筑牢防控线!为金安城管队员点赞!

2月2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式的变化,根据区指挥部紧急部署,城管局决定再选派6名优秀党员同志到社区,担当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我申请前往社区防疫”“我也报名”……消息发出后不一会,报名的人数便突破了选派人数,其中退伍军人更是奋勇当前,生怕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落在人后。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疫情就是军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依然像在军中承诺的那样——“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来源:区城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