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族譜,傳承600年的家國情懷

小陳莊,位於泗城東關外,因為在清朝,作為泗州州城所在地,曾建有操練兵馬的“大教場”而得名“教場陳莊”,按照村裡老人的說法,這裡還是明朝二品大員、戶部尚書陳翌(yi)的出生地,這樣算來這個村子至少存世六百多年了。

陳氏族譜,傳承600年的家國情懷

繼揚在這個極為普通、十分尋常,如今垃圾遍地、破敗不堪的小村裡走了幾天,想在陳莊找到關於“尚書大人”一些印記,說到過往,鄉親們不約而同的說到一個人:陳興洲。年近八旬的老人,陳尚書的第十七世孫。

陳氏族譜,傳承600年的家國情懷

在赤山路,繼揚找到了正在和幾位老人閒聊打牌的陳老,他說,此地原為官地,在大清朝時就是泗州操練地方軍隊、兵馬的“大教場”,民國時曾經立項準備在此建設飛機場,所以這個村莊也被說成教場陳莊,解放後屬於苗圃一個生產大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留下來的的門牌上依然清晰可見:苗圃陳莊。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明朝吏部尚書陳翌的出生地,一個在睢寧、泗縣陳姓人心中,引為自豪的家族聖地。


說到泗縣的歷史人物,不能不說明代的戶部尚書陳翌,他曾經以“素來剛正,廉於持身,勤於職守,信於任人,敏於建功”而倍受朝廷賞識、廣得百姓的稱譽。泗城道院街曾建有“陳尚書祠”,“但舊跡很難分辨”;中城街鐵市巷西、儒學前、明嘉靖廿七年知縣吳慶隆建有“尚書坊”,“已傾圯無存”;“尚書巷”有名無處;他的出生地“校場陳莊”,面臨拆遷,即將分崩離析。安葬他的墓地位於東關城門外,即泗縣人口中“陳營”,然而現在聽起來已讓人感到不知所在。

泗城周邊的校場陳莊、下湖陳莊、老戶陳等莊的陳姓人家,都宣稱是陳尚書的後人、名門之後,都以“尚書後代”為榮,據《睢泗.陳氏族譜》記載,到“興”字輩,已經是尚書之後第十七代了,除了史書(《泗虹合志》等)上有關於“陳尚書翌”生平事蹟的記載之外,民間關於他的事蹟,卻鮮為人知。

陳氏族譜,傳承600年的家國情懷

陳興民老人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師範生,對本村的歷史和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他一再強調:尚書老爺是個兩袖清風的廉吏,為官一任,造福八方,卻沒能給他的家鄉帶來一點“關照”,以至於後世子孫對他的政績功勞都知之甚少。這一點,歷史可以查考,家譜可以佐證。歷史沒有假設,如果他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弄臣,也許他的家鄉、今天的泗縣則是另外一番模樣。

老人說,當初尚書老爺“百年”之後,從千里之外一路“攆風水”,最後歸葬在家鄉的“陳營”,當時邀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先生們查看了地脈說,尚書老爺吉人天相,他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如若今天再遇到三樣奇事,能保陳家後代出現“三鬥三升芝麻官”,哪三件奇事呢,一是扁擔開花,二是魚打鼓,三是頭戴鐵帽。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尚書老爺大殯那一天,虹城內萬人空巷,東關外人山人海,人群中有人賣完柴草從街上買了小孩扎頭花,插在扁擔上,於是出現了“扁擔開花”;一隻天空中飛行的小鳥,失口將魚丟在戲班子的大鼓上,就出現了機緣巧合“魚打鼓”的奇觀;路上有人買了口鐵鍋,拿在手裡不方便,隨意的頂在頭上,於是就有了“頭頂鐵帽”。

陳家後代沒有如願出現“三鬥三升芝麻官”的盛況,然而六百年來,萬千陳氏子孫以“尚書之後”的光榮,胸懷著和祖先一樣夢想,始終努力在通往報效國家這樣宏大願景的道路上,為民族的前途、為人生的抱負、為家族的榮耀而拼搏、奮鬥。

陳氏族譜,傳承600年的家國情懷

說明走訪陳莊的來意,我們獲准拜讀了陳興中老人珍藏的《睢泗.陳氏族譜》,這本由睢寧、泗縣兩地陳姓宗親合編的家譜,表明自己是穎川郡、寶善堂,敬奉大明朝戶部尚書陳翌為本族始祖,保存了尚書的光輝形象和不朽的業績,保存了六百年陳家在歷史格局下的起伏波瀾、榮辱興衰;延續了尚書清廉正直的家風;繼承了尚書忠心報國、憂國憂民思想;傳承了中華民族最樸實、最厚重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繼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