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dt198125


自英国鸦片战争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从此内忧外患,列强为争取在华利益,迫使晚清政府在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大清朝的灭亡,而在当时的大清王朝的大臣中,除了提笼架鸟王爷,剩下的几乎都是害怕洋人的保守派,朝廷也确实无人可用,慈禧只能选择李鸿章,他是洋务派的代表,擅长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人处世圆滑,也有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是慈禧可能信任的唯一人选,他自诩为大清国的裱糊匠,可以为大清裱上一层纸,但他经不起风雨。

由于慈禧荒唐,听信小人谗言,冒然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北京被占,太后逃至西安,当时的大清已苟延残喘,与列强谈判迫在眉睫,慈禧太后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李鸿章,换言之,或是慈禧闯的,但擦屁股的确是李鸿章,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议和谈判全权代表。

老头已经78了,一路从广州坐着马车颠沛流离来到北京,最初赔款的文本里,德国一国便要求赔款七亿两白银,最后让李鸿章谈至一共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1901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大清的气数已尽,清朝已经到了破败不堪人人羞辱的地步,也是李鸿章一生的耻辱,可是当时李鸿章在条约上所签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将自己的名字挤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肃”字。

李鸿章签一个肃字,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讲究的是签字画押,而“肃”字就是李鸿章当时的画押,在画押后表示大清承认条约是有效的,虽然列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看到李鸿章签字画押后就表示大功告成。另外李鸿章之所以没有直接签自己的名字,也是因为他在朝廷上的封号是“一等肃毅伯”,所以用这个字代表自己无可厚非,除此之外也表示这个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他为大清办事,并不是他自己心甘情愿所作的决定,和他本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课课代表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李鸿章当时是独自一人承受屈辱去签字的,不签自己的全名,而是以自己“肃毅侯”的身份去签字签了一个“肃”,这样也是为了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鸿章只签了一个“肃”,其实是画押,当时规定的是双方条约不能写名字而是进行画押,所以这个“肃”就只是画押而已。

画押这个说法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因为当时列强和我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全部都是采取的花押方式签订,在那个年代,签名是比较容易模仿的。

所以为了保证条约的安全性,列强全部都要求清政府大臣签订的时候都采取画押的方式,画押的效力确实也比签名高级很多。

那什么是画押呢?为什么一个“肃”字就算是画押呢?我现在来看当时李鸿章的那个“肃”字有点像道士画的符,这是当时高官的一种独特签名方式。

最早起源于唐朝。这个“肃”和平常的肃不一样,是根据自己名字的一些笔画,然后加上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的,这样写出来字就似字非字,让常人难以模仿。

而且当时在《辛丑条约》上面也明确规定了,签订形式只能用画押的方式进行,这种事情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观察清政府和其他列强签订的条约,比如和日本签订的《日清修好条规》条约的时候也是采用的画押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签订这些条约统一采用画押的方式而不是签名。


江水趣谈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中文本上签署的并不是“肃”字,甚至并不是一个字,而是画了一个押,这是比签名更为正式的形式。

根据《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所以李鸿章这么做,是遵照条约的规定而为之。同时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也是画了押,而没有签名。

这里所说的“押”,即“花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防伪签名模式,从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人也还依然有使用这种花押的传统,只是现代以来已经越来越少有人用这个,以至于“相见不相识”。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设计,往往是运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号为元素,按照书法习惯组合“攒”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笔画顺序、细节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模仿,因而常用于在正式的文书上签署。

(李鸿章的花押并不是一个“肃”字,而是包含了“李鸿章”三字笔画在内的设计。可以看到起笔实际是“李”,中间包含了“鸿”,收笔部分有“章”的笔画)

如果仔细看李鸿章的花押,实际上根本不是个“肃”字,实际上是把“李鸿章”三个字的笔画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1885天津条约上,李鸿章签署的花押)

(1895年马关条约中文本上,李鸿章、李经方以及日方代表所用的都是花押)


除《辛丑条约》外,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参与谈判签署的《日清修好条规》、《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上,也都是依照约文规定,签署的花押。


海研会


甲午战争失败后,做为清朝全权大臣的李鸿章,远渡重洋与自己的老对手伊藤博文谈判。谈判的过程极其艰难,李鸿章虽然竭力为自己代表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但奈何是战败国,徒劳挣扎,最后被迫签订了条款极其苛刻的《马关条约》。

回国后,清政府撤去了李鸿章北洋通商大臣等重要职务,全国骂声四起,李鸿章心如死灰,此番遭遇开始动摇裱糊匠对清廷的“忠”。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面对清廷的勤王诏书,李鸿章称之为“矫诏、乱命”,联合张之洞等人与西方各国领事签订条约,实现“东南互保”;甚至私底下与南方革命党眉来眼去,若不是时机不成熟,再加上年事已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总统有可能就是李总统。

食君俸禄,忠于朝廷,与君分忧,清朝最大的背锅侠,背着千古骂名,在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辛丑条约》签订时,心灰意冷,对清廷的忠荡然无存,签个“肃”字,告诉世人:朝廷无能,非我之罪也。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念念分明堂


如果看过热播剧《走向共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时候,由李鸿章和奕劻负责签署。但正当奕劻要签字的时候,李鸿章就制止了他,并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罪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于是乎,李鸿章就代表了奕劻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请注意,这儿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大字,而是一个“肃”字。

当然了,这毕竟是出自影视剧,实际上,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库房的《辛丑条约》原版条约上,不仅有十个国家代表的签字,还有李鸿章的签字和印章,当然了,还有庆亲王奕劻的签字和印章。

(如下图:)

(庆亲王奕劻签章的内容: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关防)

那么,为何李鸿章不签自己的名字,而偏偏签一个“肃”字呢?

实际上,这本身也是他的称呼,因为他已经被朝廷封为了“肃毅侯”的爵位,所以用“肃”字来代表自己,未尝不可!


方圆文史


李鸿章他在条约上签的字不是肃,其实说白了还是他的签名,只是似乎象征的意义似乎不只是他一个人,而且还将背后的东西给稍稍放大了一些。


这个所谓的肃字其实还是李鸿章这三个字演变而来的,是李鸿章他个人的一种代表,在当时这种被称作为画押。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这么签呢?因为不可否认,那些印在纸上的东西叫做卖国条约,他李鸿章何尝不清楚。但是他代表着清政府,能违反国家意志吗?很明显不能,但是让他自己承担所有,公平吗?很明显。


所以,肃可能也是他逃避的一种方式,或许有心里安慰的成分吧。毕竟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另外,这个肃虽然是李鸿章所签,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还象征着清政府。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这个字肯定不会第一眼就会想到李鸿章,但是要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签上去呢?很明显了吧。


众森淼


是这个吗?

李鸿章签的这个,不是签名,而叫作“花押”,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契约签字形式。


给大家看几个其他的花押:

分开来就是:朱由检

再看看这个,画押印

宋徽宗的“天下一人”画押

日本人受到我们影响,也用花押,以下是一些日本首相的花押:


延伸阅读:


知更图书馆


这么说吧,李鸿章签的那一个字不是“肃”实际上还是李鸿章,只不过他换了一个方式去写了自己的名字而已。


当然,肯定李鸿章不是为了逃避在未来可能对一些责罚,或者可以为了赖掉自己签的这个字,因为这个字其实就是李鸿章,而且这些东西全世界都看着呢?那么这个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东西都字到底是什么?难不成真的是“肃”?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叫做“画押”。用今天的一些东西来说,其实就是李鸿章的艺术签名。

艺术签名是那么好设计的吗?今天的或许很容易,就是一个名字用各种方式去写一下。但是在当时,画押往往还有着其他的意思。



比如李鸿章的这一个,除了其中包含了他的名字,其形状也是有考究的。确实和“肃”还是有一些关系的。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这个和他这一个肃形的画押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再者,李鸿章确实是代表着清政府去签订的这一些条约,不过签字画押,终究还是有着他自己的影子,所以或许这个也能将他和清政府以及这个条约之间产生某一种特殊的联系吧。不知道当时的李鸿章是怎么想的。


围知历史


李鸿章为什么在条约上签“肃”字而不签他的本名。各位都讲到了【肃毅伯】是朝廷封给他的名号,签名号也等同于他本人签字,脱不了干系!


不过,有些人对李鸿章进行辩护,这是没用的,徒劳的。因为李鸿章签的条约太多,他的名字就成了满清政府卖国代表人,历史将永远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


1984年,设计师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问题时,曾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们到时收不回香港,我们就是满清政府,就是李鸿章。可见,李鸿章与卖国行为脱离不了关系,洗也洗不掉。

今天的某些人百般为李鸿章开脱,不知为了什么。我想,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后代会这样描述:

李鸿章让我们的祖国蒙羞,我们的先辈又盲目推崇李鸿章,导致思想混乱,差点让我们二次蒙羞。如果他们不是我亲祖宗,我真敢把他们的牌位从家祠里扔出去!

阳城导航


答: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的是“花押”。

在中国古代,花押可是比签名更具法律效力的东西。

首先,根据《说文解字》一书对“押”字的解释:“押,署也。”

即“押”的意思就是署名。

但是一些老百姓不识字,他们在接触到合约文书之类需要署名的时候,签不了名,怎么办?

那么,就可以根据他心中所想,随便画个什么图形。

由于这个图形直接表现出个人的习惯与创意,旁人难窥其意,就难于模仿作伪,且辨识度极高,所以比签名更具法律效力。

因此,“花押”也叫“画押”。

但是,高雅的知识分子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在“画押”——那样是等同于讥笑自己不识字。

他们在画押的时候,故意用草书写一些似是而非的字,并且挤攒在一起,让人难于识别,改称为“花押”,意思是用花体字写的符号。

宋人洪迈因此在《容斋五笔》中说:“押字古人书名之草者,施于文记间,以自别识耳。”

在宋代,由于与邻近的辽、金、西夏都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兄弟民族不识汉字,画押更加盛行。

蒙古入主中国后,擅长骑躲的蒙古却难于执笔,甚至推行固定押印以代替执笔画押。

另外,花押这种形式也不仅只在中国流行,在亚洲其他国家甚至欧洲也都有签名用“花押”的形式。

尤其是日本。

现代的中国人已经几乎没有人会花押了,日本人还保留着花押的习惯。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

所以李鸿章就遵照条约的规定签了花押。

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也同样是在《辛丑条约》上签了花押,没有签名。

除《辛丑条约》外,李鸿章在《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上,也都是依照约文规定,签署的花押。

李鸿章的这个花押,远看像“肃”字,估计跟他是一等肃毅伯这个爵位有关。

近看这“肃”字,上边的部分是一个“李”字的一半,中间的部分是狂草的“鸿”字,下边部分收尾处隐藏有一个“章”字。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李鸿章本人从来没做过解释,全由观者自己品味了。

下面列举几个非常著名的花押,大家来品味一下其中意思。

第一个是书画皇帝宋徽宗的花押:很随意的两横,然后急匆匆的一个提折。

啥意思呢?

肯定不是他的名字赵佶。

有人根据他的身份猜,说是“天下一人”,不知您以为然否?

第二个是大明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花押,这盘龙团凤的一堆,写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他名字中的“由检”二字;也有人说是“一国之主”,您觉得呢?

第三个是民族大英雄郑成功的花押——漳州军饷大元上面铸有他的花押——有人说是“朱成功”三字合体,您看出来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