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她独立与不屈的性格在所身处的环境中,显得是那么的离经叛道,又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电影根据著名小说《飘》改编而成,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塑造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女性自我成长的故事,影片上映后深受观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并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在内的十个奖项。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影片上映于1939年,虽然距今已经80余年,但在这部经典的作品中,斯嘉丽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敢于追求独立的精神,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意义,引人深思。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斯嘉丽的三次婚姻都以悲剧收尾,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跟性格有关

斯嘉丽出生于富裕的种植园家庭,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从小斯嘉丽就拥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她的三段婚姻。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第一段:赌气的婚姻,给自己更多的是束缚

斯嘉丽身边不缺乏追求者,但她最在意的人,却是对自己不冷不热的艾希利。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她赶在艾希利结婚前举行婚礼,却被他平静的态度刺痛。

婚礼刚结束,丈夫汉密尔顿就应征入伍,战争让斯嘉丽看到亲人别离的一幕,也过早体会到丈夫离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她必须在家穿黑衣守寡,不能参加聚会,让她倍感孤独的煎熬。

第二段:利益的婚姻,在爱与伤害中平衡

战争的残酷,也让斯嘉丽感受到人性恶的一面,饥饿与抢劫无处不在,为了让家人过上平稳的日子,她果断选择跟富有的商人弗兰克结婚。

这一段婚姻却让她备受煎熬,因为弗兰克曾是她妹妹的未婚夫,在亲情与家族的利益面前,她选择了后者,也承担了冷酷无情的骂名,在这段同样无爱的婚姻中,内心的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第三段:较劲的婚姻,强势心理错失真爱

直至跟白瑞德在一起后,斯嘉丽才感受到被保护的滋味。但两人的性格都很强势,谁也不愿意示弱,即便彼此心里深爱着对方,可说出的言语却充满挑衅。

比如斯嘉丽痛失爱子时,一直呼喊着白瑞德的名字,可当丈夫真的来到面前时,两人又开始因为猜忌而争吵起来,在他们的较劲中,婚姻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最终导致白瑞德决然离家而去。

纵观斯嘉丽的三段婚姻,在她的身上有自私和冷酷的成分,但也有勇敢和坚强的特点,这些都跟斯嘉丽的性格特征有关。

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此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组成。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其中,“本我”处于人格的最底层,是最本能的非理性欲望,斯嘉丽的第一段婚姻就是如此,它建立在“我想要”的基础上,完全不顾及对别人的影响。

“超我”位于人格架构的顶点,立足于道德规范的约束,常常是理性的,犹如斯嘉丽第二次的婚姻,她一直备受良心的煎熬,也深感后悔不该跟他结婚。

“自我”则是一定程度上两者的结合,是真正显现的人格,在欲望和道德中相互约束,二者的激励冲突中,凸显嘉丽矛盾复杂的多面性格,她可以在白瑞德面前柔情似水,也会在瞬间翻脸扇他耳光,赶他离开。

这样反复多变的性格,其实也体现了她渴望得到尊重和爱的情感需求,遗憾的是,这三位男人都没有真正地满足她,也造就了斯嘉丽三段爱情的悲剧。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因缺而爱?单相思的感情包含更多的是责任,而非爱情

影片中,斯嘉丽最具矛盾和冲突的情感,来源于她对艾希利的不懈追求与爱。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在得知艾希利要结婚时,斯嘉丽跑去向他表达爱意,甚至在艾希利要重返战场时,她又扑到他怀里,请求他给予自己爱的支撑,可以让她用勇气生活下去。

艾希利不拒绝她的示爱,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且还在拥吻斯嘉丽之后,拜托她照顾自己的妻子,就是这样不主动、不负责的态度,让斯嘉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影片中,艾希利的妻子生产时,是斯嘉丽亲自接生,并冒着战火将母子带回到自己庄园;艾希利从战场回来,也是斯嘉丽给安排的工作,但他却在斯嘉丽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了回避与退缩。

有人可能会问,性格如此软弱的艾希利,为何会赢得斯嘉丽心底最深的爱恋呢?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这跟艾希利的行为和举止有关,从小在贵族家庭长大的他,也有一种孤傲的性格,相对于斯嘉丽的叛逆,他更喜欢妻子梅兰妮那样宽厚的性格,但他对斯嘉丽的每一次抗拒,都更加激起斯嘉丽不服输的态度。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蒂尼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稀缺原则”,意思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数量越少、机会越少的东西,重要性越高。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书中也曾说: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说得就是爱情中的稀缺性,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显得珍贵,稀缺性还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容易让人忽视对方身上的缺点,而只聚焦在他的优点上。

当太多次求而不得时,就会变成心中的意念,这个时候,爱得已经不是他本人,爱得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个他。

这样的幻觉什么时候会被打破?只有在经历重大变故的时候,才能让自己重审心中的情感,比如在影片中,艾希利的妻子梅兰妮去世,并在临终前将丈夫和孩子托付她照顾。

那个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对艾希利更多的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就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说:“很大程度上,我们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好。”

在这段虚幻的爱情中,斯嘉丽明显付出更多,却又迟迟放不下,她追逐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也在不断追逐中,丢失了自己本可以获得的真爱。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从电影到生活,斯嘉丽在爱情中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关于婚姻的几点思考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乱世佳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在斯嘉丽的爱情故事背后,还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关于自我成长和婚姻的现实思考。

1、婚姻的前提是爱,无爱的婚姻会带来“万箭穿心”

在斯嘉丽的前两段婚姻中,可以说没有爱情,这样的婚姻让她感到窒息,也时刻想要逃离。

电影《万箭穿心》中也有相似的婚姻,马学武和李宝莉的婚姻建立在利益之上,在马学武心里,李宝莉只是他可以留在城市的一个跳板,当他有能力可以在城市立足后,立刻就对没有文化的李宝莉提出离婚。

一个想要逃离,一个不愿放手,在万念俱灰中马学武跳入江中,而李宝莉的大半辈子也活在后悔和怨责之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婚姻一开始两个人就不能以赤诚相爱,一旦瓦解起来就比什么都快。”

因此,婚姻还是要以爱情为前提,以双方的共同守护和付出来为爱情加分,才能让彼此在婚姻中走得更长远。

2、信任是婚姻的基石,放下猜忌方能感知幸福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斯嘉丽跟白瑞德明明相爱,为什么会以分手告终?说到底,还是“猜忌”惹的祸。

白瑞德知道斯嘉丽心中爱着艾希利,随着自己爱的越深,嫉妒心理也越来越重,甚至将女儿带到国外,想要引起妻子的重视。而斯嘉丽却将此解读为丈夫不够爱自己,内心的孤傲让她不愿意先低头,于是两人在相互猜忌中越走越远。

这种行为跟心理学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让自己陷入焦虑状态时,就会采用自我保护的心理来将问题合理化,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让自己可以更好的生活。

但这种心理最大的弊端就是让误会扩大化,所以当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时,不妨坦承一些,让彼此多一点了解,也让爱变得更加纯粹。

3、成熟的爱情,需要相互独立和承担责任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书中说: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势均力敌、不分伯仲,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偎。”

诚然,成熟的爱情,需要彼此相互独立,并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在生活中,爱情的种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激情之爱,另一种是相伴之爱。

激情之爱是热恋时的难分难舍,而相伴之爱,更多的则是婚姻中的彼此尊重和包容,随着多巴胺激素分泌的减少,夫妻间更多体现的是相互信任和承担。

很多夫妻生活一段时间后,会感觉有一种相互依恋的踏实感,其实就是婚姻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生活和情感上越来越互相扶持,爱情也更加长久。

《乱世佳人》:透过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思考自我成长和婚姻的意义

结语:

《乱世佳人》除了爱情,更像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史,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独立女性对爱情和生活的追求,敢于直面问题,也敢于在乱世中捍卫自己的权益,对未来充满希望。

影片的最后,当白瑞德拎着箱子离开时,斯嘉丽的心都要碎了,可她依然强迫自己要冷静下来,劝慰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也正是影片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坷,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敢于面对现实,虽然万物一直在变,但只要心中有爱,坚定对自己的信念,明天总会越来越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