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strong>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戰爭的亂世。既然戰爭頻繁,就必然會有一些兵家必爭之地。比如合淝,比如漢中,比如我們今天重點要講的襄陽。

在漢末至晉初的戰爭進程中,襄陽曾是南北對抗雙方激烈爭奪的熱點區域。

一、天下喉襟——襄陽

自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之後,襄陽遂歸屬曹魏,成為其南陲要鎮,曹魏軍隊屢次在此地抗擊敵軍入侵。據《三國志》所載,在40餘年之內,吳、蜀對襄樊地區策劃、發動的攻勢共有8次。

那麼襄陽為什麼會引起三國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關注呢?

<strong>小編認為,主要是因為它位於南北交通的要衝,周圍的地形與水文條件利於防守,自然環境優越而物產豐饒。

南北通衢、水陸樞要

襄陽自古就是連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通要衝,幾條水旱道路在此交匯,使其成為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重要樞紐,因而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可以說,佔領襄陽地區既可以朝多個方向用兵,也能截斷敵人水陸進軍的交通幹道,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南北通衢、水陸樞要

山川環繞、易守難攻

襄陽之所以受到兵家重視的另一原因,則是它周圍的地形、水文條件有利於軍事防禦。

襄陽城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川流湍急,難以泅渡。

鄂西北地區多為低山丘陵,襄陽城面向漢水,背依峴山,東北有桐柏山,東南有大洪山,西北為武當山餘脈,西南則為險峻的荊山山脈,構成了四邊之屏障,便於設防而不利於車騎與大軍的行動。

漢水自襄陽城東向南曲折,從兩旁的山嶺之間穿行而過,順流東南而下,至石門進入江漢平原。襄陽正當其河谷通道的北口,正可以利用臨城的漢水與周圍的群山來封鎖敵軍的來路。

由於佔據險要地勢,歷史上守襄樊者屢藉城池山水之固,挫敗來犯之強敵。如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徵襄陽,曹仁困守樊城堅持到援兵解圍。

從三國南北割據的地理格局來看,聯盟抗魏的吳、蜀據有揚、荊、益三州,襄陽所在的荊州位置居中,有聯絡東西之重要作用;但是其核心區域即江陵以北的江漢平原地勢平緩,利於步騎馳騁,因而不利於防禦;而平原北面的襄陽位居鄂西山地,又有滔滔漢江圍繞,構成了抗禦北方來敵的天然障礙,故史家稱:“襄陽者,江陵之蔽,襄陽失,則江陵危。”

南方勢力如果佔據了該地,將在戰略形勢上處於攻守俱便的有利地位,退可以據守襄樊,禦敵於國門之外;進可以出兵南陽,窺覷中原。

而北方勢力若控制襄陽,則是佔領了進兵江漢平原的門戶,就會對聯繫吳蜀兩地的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給南方政權造成極為不利的形勢。

由於上述原因,漢末戰亂時蒯越向劉表建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劉表聽從其計,平定當地叛亂後,即放棄原來的州治江陵,移至襄陽,從而穩定了當地的統治。而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奪取江陵,隨即建議孫權出兵四川、漢中,待奪取該地後再全力以赴進取襄陽,將其作為北攻曹操的前線基地。此項計劃得到孫權的首肯,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未能實現這一戰略構想。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襄陽城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川流湍急,難以泅渡

土沃水豐、農墾發達

襄陽在歷史上長期被作為軍事樞紐,還有另一重要緣故,即當地自然環境優越,利於農業墾殖,能為前線屯軍提供充足的糧餉。

襄陽附近低山丘陵之間多有可耕的平地,土壤肥沃,宜種粟稻桑麻。同時,氣候溫和溼潤,尤其是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是今湖北全省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基本上可滿足稻穀兩熟要求。

而鄂西北處於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帶的北緣,自西北流向東南的漢江及其支流堵河、南河、官渡河等呈樹枝狀水系分佈,彙集在襄樊地區,推進了該地灌溉業的發展。

歷史上屢見在當地駐軍屯田而大獲成功者,如西晉與孫吳相持時,羊祜任荊州都督,出鎮襄陽,廣事屯田,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襄陽成為滅吳之本。

<strong>綜上,大家可以知曉襄陽地處南北交通的地理樞紐,其周圍山水環繞、利於防守,又有優越的墾殖條件,因此受到兵家的重視,成為各方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襄陽自然環境優越,利於農業墾殖

二、襄陽軍事地位演變的三個階段

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襄陽實乃天下要衝,不過,如果詳考史事,就會發現在三國戰爭進程的不同時期,隨著曹魏及西晉荊州戰區兵力部署和主將治所的變化,襄陽之軍事地位和影響也在改變。大致說來,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前線基地階段

一是襄陽為曹魏對蜀作戰的前線基地之階段,此階段曹魏面對的主要壓力來自於蜀漢政權。

時間軸:自建安十四年冬,曹仁棄守江陵、撤往襄陽,次年孫權“借荊州”與劉備,蜀漢軍隊成為曹魏在襄陽、江陵方向的唯一作戰對象,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襄樊失敗、荊州被孫吳佔據為止。

在此階段,襄陽方向的戰事激烈,曹魏曾一度丟棄襄陽以南的領土,並喪失了對漢水航道的控制,但始終沒有捨棄這一區域。曹魏荊州戰區的軍政長官(徵南將軍、荊州刺史)率領主力部隊屯集在襄陽和樊城一帶與蜀軍對峙交鋒,其戰略態勢為由攻轉守,承受著蜀軍強大的軍事壓力。

情況危急時,曹操果斷調遣中軍與各地兵馬前來救助,甚至親至臨近前線的摩陂督戰,反映出其對該地防務的極度重視。曹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精銳部隊,並聯絡孫權以襲擊關羽的後方,竭盡全力阻止蜀漢軍隊攻佔該地,終於獲得成功。

襄樊之戰的勝利使曹魏保住了這一極為重要的戰略區域,從而鞏固了它在中原的統治,使其在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中處於有利地位,這場戰役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此後魏盛、吳蜀漸衰的歷史演變趨勢。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此階段曹魏面對的主要壓力來自於蜀漢政權

前沿防禦要塞階段

二是襄陽為曹魏對吳作戰的前沿防禦要塞之階段。此階段是曹魏與孫吳的戰略相持階段。

時間軸:從黃初元年徵南將軍曹仁自襄陽移鎮宛城開始,至甘露四年分置荊州都督、州泰移鎮襄陽前夕為止。

在此階段,曹魏荊州戰區軍隊主力隨主將治所撤往南陽,同時漢水以南的居民大部被遷至沔北,襄陽和樊城只留有少數兵馬駐守,情況緊急時才會由後方發兵支援。

黃初三、四年曹魏發動江陵之役後,孫吳在南郡江北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被迫施行“限江自保”。魏吳雙方雖然在這一戰略方向相互採取過幾次攻勢,但均為試探、侵掠性的戰鬥,雙方均未全力以赴,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其總體形勢為各保邊陲、伺機襲擾。

之所以採取上述戰略,就孫吳而言,主要是因其國力所限;對曹魏來說,也是由於其佔領的北方中原疆域雖廣,但受戰爭破壞非常嚴重,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以待來時,故不願向吳、蜀出動傾國之師,這也是曹操在世時制定的國策。

此後數十年內,曹魏及西晉的國勢日益強盛,統治穩固,而孫吳在荊州方向沒有對其構成嚴重的威脅。當年關羽進軍襄樊,威震華夏,以致曹魏君臣被迫欲北遷許都的形勢,也就一去不返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江陵之役結束後,曹魏進行了戰略部署的重大調整,將進攻孫吳的主要方向設置在東線揚州,雙方的大規模戰鬥多是在淮南進行,荊襄戰區暫時失去了它在各方地緣戰略中的首要位置。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此階段是曹魏與孫吳的戰略相持階段

前線指揮中心階段

三是襄陽為曹魏荊州方向徵吳作戰的指揮中心、重兵屯集處之階段。此階段是北方政權推動全國統一的重要階段。

時間軸:始於甘露四年六月曹魏將荊州劃作新野、襄陽兩個戰區,分別由王基、州泰鎮守,結束於太康元年二月西晉杜預攻克江陵、平定荊州。

在此階段,荊州戰區主將治所與軍隊主力部隊的駐地從宛城逐步向南推移,最終又回到了襄陽,不斷向南蠶食敵方領土,並積極籌備滅吳決戰。

咸寧五年十一月,西晉出兵五路大舉伐吳。在西晉攻吳的作戰計劃裡,奪取襄陽以南的孫吳南郡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為了確保及時攻佔這一地區,晉朝投入了六路南征大軍中的三路,即荊州都督杜預、江北都督胡奮以及益州刺史王濬率領的水路大軍。於是襄陽成為策劃籌備戰爭的指揮中心,也是大軍集結的出發地。

而此時的孫吳君臣,昏庸無能,內亂頻發,國勢逐漸衰弱,其自顧尚且不暇,更不用說再對襄陽方向發動有威脅的攻勢了。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此階段是北方政權推動全國統一的重要階段。

三、襄陽軍事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

前線基地階段

赤壁戰後到曹操去世,是三國鼎足之勢的形成時期,各方的疆域尚未鞏固,曹操取關西,劉備入蜀並攻佔漢中,孫權兩次奪得南郡,都在盡力擴張自己的統治範圍。

這一階段,襄陽是魏蜀雙方全力爭奪的熱點地區,戰況激烈,故曹操在該地屯駐大將,派遣重兵,將其作為荊州軍政長官和州兵主力的駐地,藉以保護其南境與首都洛陽的安全。

前沿防禦要塞階段

曹丕代漢,孫劉重修盟好之後,三國的政局和疆域相對穩定下來。魏雖佔據中原,統有九州,可是漢末戰亂的瘡痍未復。故蜀、吳得以山川為阻,彌補其弱勢而與之相抗,保持著均勢。從此時到蜀漢滅亡的40餘年裡,魏與吳蜀之間仍有攻戰,但是彼此間的邊界並未發生顯著改動。

曹魏為了休養生息、增強國力,在淮、漢以南堅壁清野,將軍隊主力後撤,荊州主將的駐地也北移到宛城。襄陽由是成為前線要塞,只有少量兵力把守,其軍事地位、作用大為下降。

前線指揮中心階段

曹魏末年至晉初國勢轉為強盛,其在荊州南境的作戰方略也發生變化,逐步進逼、壓縮孫吳的邊境防線,並將都督、刺史治所先移新野,後據襄陽,恢復了襄陽作為戰區指揮中心和州兵主力駐地的重要地位。

西晉在平吳之役中,以孫吳的南郡作為其荊、益二州軍隊的主攻方向和重點戰場,該地用兵成敗決定著戰爭進程的趨勢走向,故而西晉朝廷將其前線總指揮部大都督治所和預備隊“中軍”的駐地設置在鄰近的襄陽,以便監控戰局的發展,這表明襄陽的軍事地位經歷沉浮之後,已經抬升到這一歷史時期的最高程度。

結語:<strong>由上我們可以看到,襄陽位居交通津要,周圍環繞山川,土沃水豐,因此頗受兵家的關注。但隨著經濟、政治形勢與戰略的演變,其軍事樞紐地點或區域的地位與價值也會發生升降變化,並非是僵化不動的。它在三國前、中、晚期所發揮的軍事作用就存在著明顯差別。

三國時期,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要地為何會是襄陽?

襄陽位居交通津要,周圍環繞山川,土沃水豐,因此頗受兵家的關注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