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智慧遠遠超過《三國》,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多智多謀,草船借箭,罵死王朗,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些計謀不僅使人稱讚,而且讓人覺得諸葛亮可以未卜先知。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可全信,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如何呢?

諸葛亮的智慧遠遠超過《三國》,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志》會告訴我們答案。歷史中的諸葛亮雖然不如小說中那麼多謀多智,但他依舊可以被稱為一個奇人。

1. 諸葛亮的地位是自己一步步爭取來的

對於諸葛亮軍事方面的成就,許多人不太認同,認為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面那麼神奇,況且諸葛亮的北伐是否合理有待商榷,興師動眾,次次北伐,次次失利。

諸葛亮的智慧遠遠超過《三國》,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評語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也”。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從小跟隨叔父,後來由於一些變故,諸葛亮便隱居於南陽。

經過好友徐庶元直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在這時,諸葛亮已經謀劃好了聯吳抗曹的計謀,即後來的隆中對。

出山後的諸葛亮 ,表現出不凡的智慧,他作為使者前往江東,勸說孫劉聯合抗曹,也不辱使命。

諸葛亮連吳抗曹的計謀被孫權採取後,被劉備命為軍師中郎將。

在漢初,除了將軍之外,就是中郎將最大,但將軍這一職位不長設,只有在統兵作戰之時,才設將軍,而中郎將發展到三國,基本遍地皆是中郎將,因此,諸葛亮的職位不算高。

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主要是督統零陵、貴陽、長沙三郡的稅務,充實物資儲備,通俗一些就是搞後勤。

諸葛亮的智慧遠遠超過《三國》,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來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合力攻打西川,升為軍師將軍。諸葛亮的地位並非憑空撿來的,而是他一步一步爬上來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武鄉候,設立丞相府,處理國家事物,至此,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實現了快一半了,拿下荊州,奪取西川,連吳抗曹。

諸葛亮的智慧遠遠超過《三國》,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接下來便是北伐,打敗曹操,光興漢朝,諸葛亮一直是忠漢的,他在劉備請他出山時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又在《出師表》中說道:“興復漢式,還於舊都”由此可見,興復漢朝,不僅是劉備多年的心願,也是諸葛亮的心願,這才使得諸葛亮率兵多次北伐。

2.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可以說,舉國上下都是諸葛亮一人在操持。

李嚴雖然也是託孤的對象,但終究不是荊州集團的人,不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一心想著扶持劉禪,匡復漢室,只能出兵伐魏,後來《後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說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三國志》中有一句話“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這

句話說諸葛亮一直不變的志向是,進要像龍飛虎視,統一天下,退也要跨越邊境,使海內振動。諸葛亮多次北伐用兵不止,炫耀武力。

炫耀武力有什麼好處呢?

使魏國不敢輕易來範,一山容不得二虎,不死你死就是我亡,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稱“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懂得這個道理。

因此他北伐成功更好,一舉統一天下,失敗了也不要緊,也讓魏國知道蜀國並非等閒之輩,這是其一;其二,可以輕鬆的提點周邊一些民族,要麼投降,要麼就乖乖待著,不要輕舉妄動。

3.諸葛亮的帶兵打仗能力究竟如何?

人們對諸葛亮帶兵打仗的能力產生質疑是從易中天的品三國開始的。

易中天非常自信的說諸葛亮帶兵打仗不行,原因是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諸葛亮的評價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但是這位先生估計只讀了後半部分,並未讀前面幾句話。

陳壽是將諸葛亮的才能和管仲蕭何、韓信、王子成父進行對比的。

說他治理國家的才能和管仲等人差不多,計謀這一塊相比較他的治軍才能有所不足。

就比如一個全年級第一名的學生,數學語文英語全年級第一,化學全年級第三,人們說他化學弱一些,只是相比較與其他幾科而言的,並非說他的化學成績差。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領軍打仗能力並不弱,不然也不會被唐太宗列為武廟十哲,和孫武、韓信、白起、吳起等人並列。

比如建興六年,諸葛亮故意放出消息要從斜谷道攻取郿縣,放趙雲、鄧芝為疑軍,自己卻攻打祁山,他經常善用疑兵之計。

又如: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退軍時,張郃回擊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方的流箭給射死了。張郃一生英明神武,打敗馬超,抵抗張飛,追擊孫權,平定叛郡,結果依舊死於諸葛亮之手。

再如:郭淮,率兵攻打陳式,最後卻被諸葛亮親率大軍擊退。 諸葛亮北伐,多因糧草不濟,因此他打仗時,總會分一部分兵力屯田,另一部分則準備應戰,屯田的士兵和居民之間和睦相處,並無衝突,這也是諸葛亮指揮作戰高明之處。

然而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並非他不擅長打仗,《三國志》明確說:“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功克異體,未能有克。”就是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遇到的對手是英豪,兵力懸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

最後陳壽感嘆道“天命有歸,不可以憑智力爭也。” 諸葛亮北伐不成功,大概是已經註定了吧,無論智力如何,也鬥不過天運

4.諸葛亮的文學成就

《出師表》、《誡子書》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尤其是出師表,後人評價甚高。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第二十二》中載道:“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諸葛亮辭別後主北伐的《出師表》,鞠躬盡瘁的思想表達充分而文辭流暢。是傑出的作品。)

陸游似乎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情有獨鍾,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評價這篇文章。

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陸游《遊諸葛武侯書檯》:“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陸游《七十二歲吟》:“渭濱星隕逾千載,一表何人繼出師.”

陸游《感狀》:“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文天祥被俘,在獄中寫下《正氣歌》,“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來表明自己的志向。

由此可見,諸葛亮可以堪稱為文學大家。

5. 諸葛亮提拔人才大公無私

人們把蜀國無人才歸結於諸葛亮,這並非如此。

比如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吳國,放回張裔,並重用。

他也提拔楊洪手下,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刺史時,任用品德高尚之人,當時命杜微為主蒲,杜薇推辭,諸葛亮便派人用轎子將杜薇抬過來。

當丞相如諸葛亮這般,真的不多。 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國準備撤軍,司馬懿看到蜀國撤軍,蜀軍也是紀律嚴明,便誇讚諸葛亮是治軍奇才。

諸葛亮不僅是治軍奇才,而且在管理人才方面也相當不錯,他一向大公無私 ,完全不會憑藉自己的喜好獎懲別人,他自己也說道:“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要一視同仁。

馬謖鞍前馬後跟隨諸葛亮,可街亭一戰,馬謖不聽指揮,導致兵敗,也被諸葛亮關了起來,後在獄中大病而亡。

6.相國已去,蜀國已在飄搖之際

後主劉禪,在諸葛亮活者的時候,還能近賢臣,遠小人,蜀國尚能撐幾年。

然而諸葛亮死後,他親 小人太監黃浩,遠賢臣,蜀國大運已去,最後導致宦官掌權。

諸葛亮生前朝廷雖有大赦,但不多,然而自諸葛亮去世之後,幾乎每隔一兩年就有好幾次大赦。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去世。楊儀斬魏延,朝廷大赦。

延熙元年,劉禪取張飛的第二個女兒又立為皇后,朝廷大赦。

延熙六年,蔣琬從漢中回來,朝廷大赦。 延熙九年,費禕回成都,大赦 延熙十四年,費禕回成都,大赦

……

從這裡看出,蜀國的制度在諸葛亮死後已經亂了,取皇后大赦,立新王大赦,安營紮寨大赦,敵軍投降大赦,將軍出征大赦,迴歸也大赦……

大赦,一般情況下,是在社會風氣衰敗到了極點,萬不得已才實行的政策,大赦對一小部分人有好處,然而對大多數人是不利的,這會更加使得罪犯變本加厲的犯錯。

結論:忠勇武鄉侯,成敗諸葛亮,蜀漢的命運隨著諸葛亮的死亡也走到了盡頭,諸葛亮死後的蜀國更像一盤散沙,你爭我鬥,全無大局意識 。

諸葛亮一生忠勇英明,他是一個集軍事、政治、文學、發明諸多成就於一生的人,將自己有限的才華盡數投給了蜀漢。

然而唯一遺憾的是蜀漢沒有專門記載歷史的官吏,以至於後人無從瞭解真正的蜀漢,只能從隻言片語中看見蜀國的點點滴滴 。

一如開始,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接了一個爛攤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他兢兢業業,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出山時27歲,54歲在行軍途中死去,他人生前27年留給自己,後27年留給了蜀漢,臨終之前《誡子書》中這一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與其說告誡兒子,倒更像在說他自己心有不甘,北伐次次失利,意志早已不如剛出山時那樣鬥志昂揚了。


年紀漸漸老去,他的大志依舊未能實現,像是一頭困獸在做最後的悲鳴,將自己一生的才華都奉獻給了蜀漢,他擔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