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是如何崛起的?

多云sky


瓦剌的祖先是斡亦剌人,唐朝称为“蒙兀室韦部”,生活在漠北高原,受突劂和唐朝管辖。

13世纪初,斡亦剌人迁徙到叶尼塞河流域,这个时候刚好是蒙古高原各部落为了统治权而相互征杀的时候。

公元1196年,铁木真联合克烈部,征伐篾儿乞部和塔塔儿部,斡亦剌部和篾儿乞部、塔塔儿部等十一部落共同抵抗铁木真的孛儿只斤部,但不幸被铁木真击败。

公元1201年,斡亦剌部又参加了塔塔儿、乃蛮等部落的联盟,推举铁木真的义弟扎木合为“古儿汗”,又被铁木真击败。斡亦剌部被迫迁徙到德勒格尔河一带。

(斡亦剌人)

公元1207年,在已成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的不断打击下,斡亦剌人投降蒙古帝国,斡亦剌的首领忽都合别乞随着成吉思汗的大军一起征服了其他一些反抗的部落,被封为四千户。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对斡亦剌人一直采取拉拢手段,蒙古王室一直与斡亦剌贵族通婚。据《蒙兀儿史记》记载,双方“彼此互为舅甥,休戚相关,安危与共,非汉唐羁縻之策可比”。

斡亦剌人在元朝以前还是氏族社会,他们是在蒙古人的帮助下,直接跳过奴隶制社会,进入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

元朝在斡亦剌部实行分封制和千百户长制度,改变以斡亦剌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性质。

(瓦剌大军)

元朝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管理,不断的从中原地区将大量农民和工匠迁到叶尼塞河流域,这些汉人传授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给斡亦剌人,斡亦剌人也越来越脱离了原始生存状态,部族实力不断增强。

元朝被推翻后,元顺帝北逃,蒙古人还想着以漠北高原为根据地,恢复对中原的控制。但是在朱元璋的北征大军面前,这个梦想灰飞烟灭了。

在元顺帝死后,特别是明洪武七年北征后,明朝与蒙古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和平,以怀柔政策为主,希望分化北元各蒙古部落。

这种情况好景不长,在脱古思帖木儿汗继位后,明与蒙古的战火重燃。在明朝几次打击下,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儿汗的皇子、皇妃以及宗室、士兵、人口十几万,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杀,原来依附北元的各部落纷纷自立,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势力。

脱(古思帖木儿汗)

这三个势力分别叫鞑靼、瓦剌、兀良哈,最初鞑靼实力最强大。瓦剌的主要组成是斡亦剌部,他们也乘高原无主之际四处发展,征服一些小部落,并逐渐向南发展,势力越来越大。

公元1388年,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儿当上了蒙古汗,但五年后被额勒伯克汗抢走汗位,瓦剌的克呼古特-乌格齐哈什哈设计杀死了额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实权。

(脱欢)

由于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中,鞑靼势力最大,鞑靼部的阿鲁台经常攻打瓦剌部,明朝利用这些部落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

瓦剌部后来出了一个伟大的首领脱欢,脱欢带兵击杀了阿鲁台和他的阿贷汗,立脱脱不花为贷总汗,完成了对鞑靼的反杀。

脱欢很猛,但他的儿子也先更猛。也先继承父亲的事业后,杀了贷总汗,立脱脱不花为汗,自任太师淮王,瓦剌的势力在也先手上达到了高峰。

(也先)

也先的势力扩大后,将目光瞄上了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兵锋直指北京。

但在北京城下,民族英雄于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也先,保卫了汉人江山。后来也先把英宗还给了明朝,这些事按下不表。

也先与脱脱不花虽然名义上是君臣,但一直勾心斗角。后来因为立太子的事,也先和脱脱不花产生的矛盾,两人兵戎相见,也先打败了脱脱不花,接着以追击脱脱不花的名义,出兵迫胁高原各部落,建立了东起兀良哈,西到哈密的瓦剌王国,"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土木堡之变)

也先于景泰四年登基为汗,称为“天圣大可汗”, 重建元朝。明朝不承认他是元朝可汗,只将他叫做“瓦剌可汗”。

也先在位后期,横征暴敛,残忍好杀,激起了部下的叛乱,被人刺杀。瓦剌部落逐渐衰落,清朝征服瓦剌后,将其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其中的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在康熙年间叛乱,一度将清军打得大败。但康熙毕竟是个有为的皇帝,发动几次亲征,于康熙三十六年四月逼得葛尔丹自杀,准噶尔叛乱平定。

(康熙亲征葛尔丹)

现在的瓦剌人主要生活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也有分布。

瓦剌作为蒙古人的一部分,现在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五十六支花中的一朵,但愿所有的花儿都能和平相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土木堡之战,俘虏明英宗朱祁镇,让瓦剌名扬天下!那么,瓦剌来自哪里,又走往何处,很多人并不清楚。

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瓦剌还有别的翻译名,就像不少人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却不知道朱重八是另一个称呼。

一般追溯蒙古部落,不会把时间扯到太远,到成吉思汗这里就可以,毕竟蒙古帝国崛起于此。瓦剌是成吉思汗的林中部落,称为“斡亦剌部”,他们生活在贝加尔湖东西两侧的森林里,主要从事于狩猎。

1201年,草原双雄成吉思汗、扎木合对峙,斡亦剌部站错阵营,选择支持扎木合。扎木合兵败后,斡亦剌部为避免被报复,就西迁到叶尼塞河流域的“失黑失惕”之地。120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奉命讨伐,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林中百姓纷纷归附。

后来,另一个林中部落“秃麻部”发生叛乱,只因蒙古开国功臣豁尔赤索要30名美女作为妻妾。斡亦剌部这次积极参与平叛,受到成吉思汗的表彰,更重要的是吞并秃麻部而实力大大增强。

可惜,没过多少年,斡亦剌部又犯政治错误,他们支持“阿里不哥”跟“忽必烈”竞争汗位。结果,斡亦剌部被一分为二,一支以茂明安千户为主体,东迁到贝加尔湖以东成为科尔沁部的附庸;另一支以郭勒明安、依克明安、扎合明安三个千户为主体,西迁到阿尔泰山一带。

元朝末年,斡亦剌部的实权掌握在郭勒明安千户,领导者是赫赫有名的“绰罗斯”家族。借元朝的精力在扑灭汉地起义军,斡亦剌部逐渐摆脱元朝皇族的控制,迅速崛起为漠北强权,并以“瓦剌”之名出现在汉人典籍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讲元朝皇族赶到塞外。为牵制残存的北元势力,明朝不仅不断派兵打击之,还出钱、出物拉拢瓦剌等蒙古部族。经过“捕鱼儿海战役”、朱棣的五次亲征出塞,北元中央遭受毁灭性打击,瓦剌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

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死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后,在瓦剌的支持下篡夺皇位,蒙古汗系发生转移——从忽必烈一系转入阿里不哥一系。但是,脱古思帖木儿的故部以及一些蒙古权贵并不服气,他们在东部蒙古建立自己的政权。

最后,绰罗斯家族的脱欢太师,出兵战胜东蒙古,瓦剌统一蒙古草原。这时候的“大元”已经被弃用,重新回到成吉思汗的“大蒙古”,“皇帝”也变为“大汗”。最让黄金家族伤心的是,他们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的权力在绰罗斯家族。

脱欢太师的儿子也是牛人,他就是也先太师,俘虏明英宗就是他亲自带人干的。可惜,也先死后,瓦剌发生巨变,分裂为几大部落,也就是明末清初的“卫拉特四部”,又称“漠西蒙古”。

这里提一个知识点,瓦剌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辉特部,因为辉特部附庸于杜尔伯特,因此“卫拉特四部”只指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简单来说,成吉思汗时期因为忠诚而获得初步扩张,尽管在忽必烈时期元气大伤,最终还是借助元末大乱实现崛起,在也先大败明军时达到实力顶峰。

那么,瓦剌的名称变化又经历以下变化:蒙古帝国时期的斡亦剌部、明朝时期的瓦剌、明末清初的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再后来,准噶尔汗国独霸卫拉特,成为名噪一时的强国。

瓦剌,虽然已是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它的传奇还在继续……你对瓦剌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子屠龙


导读:从明朝建立以后,瓦剌先后崛起过两次。第一次就是也先击败鞑靼部一统蒙古进而在土木堡之变击败大明王朝建立瓦剌帝国。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汗国的崛起统一蒙古各部与清朝进行了长达七十年的对抗。不过虽然瓦剌也翻译成卫拉特,但是卫拉特是在清朝时期漠西蒙古的称呼。所以本文重点强调的是明朝时期瓦剌的崛起。


自从蓝玉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干净利索的击败了蒙元俘虏太子后妃数千人后,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基本上是只身逃走。从此北元的威信扫地,影响力越来越小。公元1402鬼力赤称可汗,改国号为鞑靼,北元灭亡。原来的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两部。


瓦剌

说起瓦剌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基本上以渔猎为生(如下图中红圈的部分)。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这和蔑儿乞、克烈部、以及成吉思汗统一的其他各部的草原百姓都不一样。他们夹杂了更多突厥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强大,也和黄金家族世代通婚可谓“世联戚碗”。但是在蒙古诸部总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不属于典型的蒙古部族。


因为瓦剌部战斗力强大,所以在北元式微以后逐渐走上前台争夺地盘和权力。在猛可帖木儿去世后,瓦剌一分为三:帖木儿的额日子马哈木的势力最强大;其次是太平和秃孛罗。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曾经宣告蒙古诸部,瓦剌三部首领分别被册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瓦剌部马哈木刚刚翘起尾巴就被明成祖直接按在地上一顿揍

从图一可以看出,鞑靼部由于和大明接壤所以对大明的威胁最大。再遇上明成祖朱棣这样一位具有全局视野的马上帝王就悲剧了。所以明成祖先后数次北伐征伐鞑靼,鞑靼部元气大伤。如下图所示:

本来瓦剌部实力就不弱,所以趁鞑靼虚弱之机瓦剌迅速扩张。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部击杀鞑靼部大汗本雅失里后忘乎所以,几乎以为自己看到了一统蒙古大草原的希望。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说的此时的瓦剌部,他们居然想挟大胜之威南下威胁大明给钱、给人(鞑靼),还要交出脱脱不花的儿子。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记载:复上言欲献故元传国玺,虑阿鲁台来邀,请中国除之;脱脱不花子在中国,请遣还;部属多从战有劳,请加赏赉;又瓦剌士马强,请予军器。帝曰:“瓦剌骄矣,然不足较。”赉其使而遣之。明年,马哈木留敕使不遣,复请以甘肃、宁夏归附鞑靼者多其所亲,请给还。帝怒


什么时候瓦剌这么牛掰了,可以威胁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了。他们也许忘记了此时的大明王朝的帝王可是有名的战争狂人。大明分分钟叫他们做人,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政瓦剌部。自大的瓦剌部悲剧了。


帝麾安远侯柳升、武安侯郑亨等先尝之,而亲率铁骑驰击,大破之,斩王子十余人,部众数千级。追奔,度两高山,至土剌河。马哈木等脱身遁,乃班师。明年春,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且还前所留使,词卑。


瓦剌的真正崛起是因为大明王朝高层的全局眼光的缺失

蒙古草原上瓦剌和鞑靼两部互相攻杀,对于大明最有利的方式是威驰彼此之间的平衡。就是扶弱抑强,拉弱的打强的维持自己的超强地位才符合大明王朝的利益。之前明成祖朱棣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但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君主在文臣的影响下几乎完全放弃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扩张政策。醉心于国内休养生息的仁宣之治,采取了全面收缩的国防政策:放弃交趾撤军、不在下西洋奴儿干都司也处于半废弃状态。即使对蒙古草原也失去了高屋建瓴的全局观,认为瓦剌在西部距离大明较远,且比较恭顺所以居然把防范重点放到了鞑靼部阿鲁台身上。


这两位帝王难道不知道草原上的势力如同吹风吹又生一样,放任瓦剌野蛮生长。从永乐大帝去世后到明宣宗宣德九年这十余年的时间,大明对瓦剌的扩张居然不闻不问。瓦剌在马哈木去世后由儿子脱欢承袭顺宁王。草原上的男孩都是天生的战士,十余年的时间的成长,一代新战士已经长大成人。瓦剌部的势力迅速膨胀,在明宣宗宣德九年脱欢率领军队攻杀鞑靼部的阿鲁台基本上统一了蒙古各部。在这期间,短视的大明王朝的高层居然不闻不问,放任蒙古内部势力完成整合。

更好笑的是当脱欢派使者通报战争结果的时候,朱瞻基居然还没反应过来居然叫好。不但没有怪罪脱欢,居然连传国玉玺都让脱欢自己用了。都知道传国玉玺的作用,尤其是脱欢得到后难道不能因为玉玺更加证明他的正统性,更有利于他整合蒙古各部的势力吗?


宣德九年,脱懽袭杀阿鲁台,遣使来告,且请献玉玺。帝赐敕曰:“王杀阿鲁台,见王克复世仇,甚善。顾王言玉玺,传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赐纻丝五十表里。


果然在明英宗继位之初,脱欢又击杀瓦剌部其他两王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因为贤义、安乐两王是明朝册封的,所以脱欢此举相当于狠狠的打大明的脸。这就是大明为自己的短视付出的代价,此时的瓦剌已经大势已成大明已经无可奈何。脱欢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如下图所示,瓦剌已经一统蒙古草原。大明居然敢放任瓦剌十余年发展,终于酿成大祸。


土木堡之变和瓦剌帝国的诞生

脱欢死后,儿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并在土木堡战争中击败大明。大明皇帝被俘虏,明朝精锐的三大营和能征善战的大将和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明朝元气大伤。如果不是以于谦为代表的抵抗派坚持抗战,明朝都城也许就提前两百年被攻破了。两代帝王的短视给明朝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如果两位皇帝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否会羞臊的再背过去。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变得更加骄横。居然擅自决定脱脱不花的太子之位,因此和脱脱不花翻脸。脱脱不花被杀后,也先干脆自立为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这是所谓瓦剌帝国。瓦剌国力达到巅峰。


小结:

因为永乐大帝死后,文官集团为极力劝说仁宗和宣宗进行战略收缩,因此放任瓦剌做大终成心腹大患。通过土木堡的胜利,瓦剌势力达到巅峰。书来说去,瓦剌的做大是明朝自己纵容造成的苦果。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瓦剌,也就是清朝初年的“卫拉特蒙古”,又称“漠西蒙古”。

不过,在元朝时期瓦剌被称为斡亦剌,最初并非蒙古人,比如到1640年时,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依然称双方为“蒙古和卫拉特”,可见当时卫拉特人并不被视为蒙古人。

到了后来,瓦剌(卫拉特)才被划入广义的蒙古人,被称为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

1,瓦剌的起源

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也就是今天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地区,至元朝时期开始南下,进入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




元朝时期,瓦剌(斡亦刺)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世代联姻,权势显赫,并逐步开始融合。

2,瓦剌的崛起

明朝建立后,元顺帝北逃,是为北元。

明朝将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分为两部:瓦剌和鞑靼,瓦剌居西,鞑靼居北。鞑靼便是北元,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后来,随着鞑靼的四分五裂,瓦剌开始参与蒙古内部纷争。

1414年,朱棣统兵远征瓦剌,与瓦剌大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瓦剌战败后向明朝内附称臣。

可是30年后,瓦剌在也先统治时期国力强大,几乎一统蒙古诸部,并于1449年在土木堡生擒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中,也先被于谦击败,之后鞑靼的达延汗崛起,瓦剌移师西北,以新疆和中亚为主要的势力范围。

3,清朝将瓦剌纳入版图

1635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继承了蒙古大汗。

1646年,卫拉特(瓦剌)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首领联名上书,臣服于清朝。

后来,卫拉特(瓦剌)蒙古的准噶尔部不认可清朝的大汗位置,起兵反叛,清朝历康雍乾三代终于在1759年彻底击败了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

从此,包括瓦剌在内的蒙古三部完全纳入清朝版图。


心向青山


1.蒙古分裂



1368年元朝衰亡退回蒙古高原以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剌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

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剌的渊源又如何呢?

2.北元内讧.获得发展机遇

瓦剌部游牧于漠西,在成吉思汗帝国时期被分为4000户,其首领为大汗的臣属,并与蒙古皇室保持联姻。到北元时期,在蒙古汗廷和明朝长期对峙的同时,东西蒙古诸部也互争霸权,内讧不已。瓦剌部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东蒙古分庭抗礼,并作为独立的政治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托欢和也先时期,瓦剌蒙古的势力空前强盛,一度统一蒙古各部,操纵蒙古实权,充当着当时蒙古高原上的主要角色。明朝把当时蒙古分称“瓦剌”和“鞑靼”

3.有一段发展和平时期

元末明初几十年战争动乱之际,瓦剌蒙古远居漠西,没有参与明蒙战争。当时瓦剌北与乞儿吉思为邻,西南与别失八里、哈密毗连,最东到达达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瓦剌免遭战乱,当东蒙古势力衰微之际,瓦剌却异军突起。他们已不甘于“黄金家族”的附庸地位,步步东进,1399年左右乌格齐哈什哈率兵袭杀额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实权。瓦剌迅速地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军政势力,至脱欢、也先时期达到了全盛,其势力范围覆盖了整个天山北部地区及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瓦剌已经摆脱蒙古可汗的羁绊,成为了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蒙古的历史舞台上。


孤独的始皇


明初,明廷在辽东地区设置兀良哈(即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以安置归附的蒙古部落;在西北设置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和赤斤蒙古诸卫,作为明王朝护卫边疆的"屏蔽"。尤其是兀良哈三卫,更在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这些卫对于明廷只是名义上隶属,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自治状态。他们在北元与明的战争中左右逢源,对谁都不是死心塌地。比如兀良哈三卫就因为明成祖许诺赐予大宁之地而食言,一度从"屏蔽"成为边患,后归附阿鲁台,直至阿鲁台败亡后才重新向明朝臣服,但仍然是独立发展。

明朝西北诸卫

而西北诸卫中的哈密、安定、阿端和曲先等卫的统治者是察合台第六子拜答儿的后裔。他们不但在元朝时封爵显赫,明朝对之也是封王、赐印,这里完全是一个个自主小王国。赤斤蒙古卫的首领冒称为蒙古丞相之后裔,也是福威自操,拿全额的明朝俸禄,只履行愿意履行的臣子义务。兀良哈三卫首先成为也先的目标。也先先用政治手段,先后娶泰宁卫都督拙赤、泰宁卫都指挥革干帖木儿之女为妻,希望以此笼络兀良哈三卫。可事与愿违,诸卫首领更倾向于脱脱不花汗,同时仍坚持与明朝的朝贡关系,对这位太师并不买账。既然不能收为己用,1446年(明正统十年),也先便率大军进攻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

这时候,兀良哈三卫首领本与建州女真在争斗,而且处于下风,被女真肥合卫都指挥别里格打得大败,正想收兵休整,背后却突然遭受也先的雷霆一击,成了腹背受敌,顿时"卫大困"、"艰窘至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