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紅白喜事是傳統文化還是封建迷信?

進擊的羅先森


農村的紅白喜事是傳統文化還是封建迷信?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這是人類的最大型的儀式。

我覺得倒是一種傳統文化。

紅喜事是人類成長的最喜悅的大事。各地的儀式和風俗不盡相同,但是對於這種儀式的見證和規定,大家還都是千篇一律的祝福的。這是傳承人類和繁衍人類的神聖儀式,也是一種傳統文化。

白喜事相對來說,有些莊重和肅穆。但是每一個參加儀式的人,都是緬懷和敬仰的心情。這種儀式只是為了讓亡者有尊嚴的離開,我覺得這也是人類最友好的交流和告別儀式,理當是傳統文化的範圍。


平靜珍惜


以前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封建文化什麼的,說又是浪費又是陋俗,覺得說的可有理。

但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一些親朋友陸續有人離開這個世界,也有人陸陸續續結婚生子,經歷過幾次紅白喜事之後,發現能給自己留下記憶,或者說能夠表達我們情緒的,可能恰恰是那些約定俗成的東西。

可能在喜事上我們感觸還不太深——因為都是高興事,無論怎麼來都是對的,而且高興的情緒大家都是一樣的。

而讓我有思想上轉變的,主要是從去年來參加了幾個農村的葬禮,我們忽然發現身邊以前還能聯繫,能聊天的人突然離去之後,真的就永難再見了,心裡真的有點空,想想以前相處在一起的一些事和物,真的有種想留住時間的想法。
特別是至親的人離去那一刻,常言道入土為安,但那一刻真的不想到來,而一系列老規矩,我們卻又不得不遵守——因為,在做這些儀式的時候,我們能清晰的告知自己,這是對他最好的緬懷,能讓他在另一個世界不受苦、不受累。

如果沒有這些儀式,很難想象人走了我們還能為他做什麼。

所以,是不是封建迷信或者說傳統文化,這都沒有關係,因為當我們有親朋好友離去時,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老規矩讓他順利的走,也給活著的人一份心理上的安慰。


每日糧油


題主這個問題提得好!切中了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其實不只是農村,在城鎮也是一樣的情況,都傾向於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已經成為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了,如果誰家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似乎反而被人看不起或者被人譏笑。這已經背離了傳統文化美好的初衷,雖然說不上是封建迷信,但的確可以算是一種陳規陋習了!

這裡不說紅喜事,就以白喜事為例,大家看看我為什麼說這算是一種陳規陋習了。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縣城,也不知道人們什麼時候形成這樣的風俗:凡是老人去世,兒女往往按照本地風俗習慣規規矩矩地走完一整套祭奠儀式:先是在家中擺設靈堂,把去世的老人遺體停放在靈堂,方便親朋來祭奠。同時請來嗩吶手吹吹打打三天,經濟實力好的還要請一班和尚做法事。第四天一大早要搞隆重的出殯儀式,人數眾多的送葬隊伍要繞縣城主街道走一圈,最後再送往殯儀館火化。這一整套祭奠儀式辦得風光與否,既是檢驗兒女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更是檢驗“兒女們是否有孝心”的一個標尺。

因而臨街而居的人們,幾乎每天清晨都在鼓樂聲中醒來,因為差不多每天清早都有送葬隊伍經過縣城的主街道,有時甚至一個早上好幾撥送葬隊伍。送葬的隊伍數十人或一百來人,其中夾雜著一些本不相干的人,這些人或許是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純粹是來幫忙做些雜事的,所以大多數人並不憂傷,只是快步跟著隊伍,嘴裡片刻不停有說有笑。鼓樂手賣勁地吹打著時下流行的民歌,如“常回家看看”之類的,送葬已不大吹奏哀樂了。而且這些樂曲的節奏有時候還十分歡快,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出殯儀式結束後,一般還要在酒店宴請親友,席間神色悲慼的只有少數至親,大多數人觥籌交錯,有說有笑的,如同朋友聚餐。不妨設想一下,倘若老人知道,去世以後還要被“孝順的”兒女們抬著棺木遊街,宴席之間眾人有說有笑、猜拳喝酒,不亦樂乎,心裡不知道是什麼滋味兒。

現實生活中,一些老人在世的時候,並不見得得到了兒女們的善待和孝順,不要說盡孝膝下,就是偶爾能探望一下,陪陪老人都是難能可貴了。更有些惡劣的子女,甚至內心巴不得老人趕緊離開這個世界,免得妨礙他們的幸福生活。這些人之所以情願把老人的身後事辦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並不是孝順老人,只不過是他們借這個機會向大家宣告和展示他們在社會上的實力和地位,更有甚者,則是為了借這個機會收取禮金來小小發一筆財。


喬鞅


婚喪嫁娶,在廣大農村中,是一件很普遍,卻又是農民很重視的大事情,人一輩子中,有喜有悲,有大起大落,有小孩呱呱落地的喜悅,有結婚洞房花燭的羞澀,還有親人離去的痛苦。在農村中,因為大多數農村地區實行的是土葬,近年來,在紅白喜事上,總要請一些人來熱鬧熱鬧,白事上,請一些守夜、受靈的人,或者是當地會唱夜歌的人來進行最後的“儀式”和演出,在紅事上,也會請一些人敲敲打打,唱歌跳舞助興。

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很深。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常常鉗制和禁錮文化學術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封建糟粕。當然,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成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期仍然散發出迷人的光輝,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積澱,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新蔡在線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農村的紅白喜事當然是傳統,而且有著極其嚴格的規矩,這是非常嚴肅的事,跟封建迷信是不沾邊的,中國地大物博,規矩也不盡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老人去世要停靈,發喪不容出差錯。家裡有喜事要慶賀,規矩雖然沒有老人去世那麼多,可要不懂得,也會鬧出笑話,留下個笑柄給村裡人。

在這裡,我們分別說一下喪葬,再說一下喜事,然後就能分辨出這是不是封建迷信了。


一、喪事

從古時候開始,就講究一個“孝”字,中國人對這個字是很看重的,父母養育孩子一輩子,而孩子則把自己的愛大部分都給了各自的孩子,對父母這邊傾注的心血是比較少的。

等到了父母去世後,做為兒子的想到父母的好,想到父母讓自己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如今他們卻走了,內心的情緒怎麼來表達?只能為父母辦一個好點的葬禮。

而且,葬禮並不全是為了顯示兒子的孝順,同時也是通知親戚朋友,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大家都來送老人一程,看一下老人的遺容,哭送老人下葬,因為這是老人留在世上的最後一次了。總不說哭送老人是封建迷信吧?動物的父母死了有些還掉淚呢,我們為了反封建迷信,難道要在葬禮上面無表情?這不符合人類的情感啊。

至於說什麼老人去世後如果不好好辦家裡會遭殃啥的,那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而為老人辦葬禮的兒子們,根本就沒有想過什麼父母會變成鬼來找自己,他們只是單純的想要紀念一個父母。

所以,這有什麼錯呢?這怎麼就封建迷信了呢?

二、喜事

農村喜事同樣也是大事,一般喜事分兩種,分別是結婚和生子。

這兩樣不僅是一時的喜事,是每個男人一生中的最大喜事,結婚代表著自己已經成大成人,同時也有了另外一份責任,自己要承擔起一個新家的一切,這是一個男人必經的一條路,是一個男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而有孩子則是一次男人的蛻變,代表著他從此以後再也不是個孩子了,他除了要照顧好這個家,還需要照顧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是生命的延續。

這樣的人生大事,慶賀一下無可厚非吧?這怎麼能成為封建迷信呢?再說了,人家有了孩子和結婚要慶賀,這是心裡高興,跟封建迷信根本不沾邊。

古人就慶賀,到我們這裡就成了封建迷信了嗎?這沒有道理。

總結:我們從喪禮可以看出個“孝”字,婚禮可以看出個“喜”字,人活一世,最大的莫過於是這兩件事,一件送老人,一件迎新人。

人生大事,古來就需要認真去辦,到了現代怎麼也不能成為封建迷信。當然了,現在有些人藉著這樣的機會大操大辦,這不是一種好現象,我們對於這種流傳下來的傳統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我是一名傳統文化愛好者,現在回答你的問題!

紅白喜事不單單是農村,可以說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現在先把紅事和白事分別說一下!
說是紅喜事,這個很容易理解,兩個人結婚,本身就是一件喜事,但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結婚,也是有一些禮儀的。

這些禮儀的作用也是讓家族的人可以凝聚到一起,但到現代,很多的過程也被簡化了!

那麼,白事為什麼說是白喜事呢?什麼時候叫白喜事呢?
在傳統中,當一個年齡比較大,壽終正寢的時候,可以稱為白喜事,才可以吹吹打打。這不是為了慶祝。

古人定禮儀的時候,認為要“視死如生”,這就是白事禮儀的基礎。

至於說這是封建迷信還是傳統文化,我想說,這是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劃分的。因為傳統文化就是從古代社會當中來,他們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非得人為的去劃分,只能是非黑即白!也是不可取的?


觀易國學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封建迷信。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封建迷信指對某個不變的事物進行唯一性的極端相信,相信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迷信一般是自我迷執,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只用自己相信的一種思維繫統對待。

根據以上定義,婚喪嫁娶中根據普遍認同的民族習俗所舉行的儀式和各種禮俗過程,都屬於傳統文化。因為這些儀式和習俗,不是某個人執迷的,而是整個民族所認同的,而又不因為這個習俗而迷戀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他既是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傳統文化。

那麼,什麼才是封建迷信呢?比如某些人執著於算命,把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歸咎於神靈的左右,魔鬼的作祟,因而,無論大事小事,必須找算命瞎子算一下,然後設法避凶趨吉。有的人,則十分相信鬼神的存在,遇到事情不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而是請巫婆神漢跳大神。這些行為,是個體思想的執迷,不是整個民族普遍認同的風俗習慣。這就是迷信。

農村有在婚床的鋪蓋中放紅棗、桂圓、瓜子等物,寓意為早生貴子,這就是傳統文化,是一種美好生活的象徵。而有的人家,無論是大人小孩有病,他並不是想到送去醫院救治,而是請巫婆神漢跳神、驅鬼,這就是迷信,因為這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而是自己思想的執迷不悟。


若愚趣談


中國的紅白喜事就是宣傳封建迷信思想,紙折童男童女宣傳奴隸社會的培葬制,送老衣是清朝官服,宣傳官本位思想。職稱,教師心頭的烏雲

每年進入十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彷彿籠罩了一層可怕的烏雲,猶若伏地魔似的,四處肆虐。這個伏地魔,便是競爭激烈的職稱評審。

普通中小學的教師,本來應該內心裡非常平靜,生活裡充滿著燦爛的陽光。

但是,目前,職稱的高低直接決定教師工資的高低。教師們為了獲得職稱晉級,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和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許許多多學校,每年才有一個職稱晉升指標。於是,一到了十月,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充滿了職稱競爭的火藥味,宛若學校上空籠罩了讓人窒息的烏雲,猶如一個可怕的伏地魔,四處出擊,一所挨著一所的奪走了老師心中的陽光,把焦慮、失望和悲傷帶給了廣大一線教師。

筆者呼籲,請趕快實行職稱自然晉級政策吧,不要把職稱評審真的當成了學校的伏地魔。

心中滿是抑鬱、沮喪和憤怒的老師,很難把樂觀主義帶給學生。職稱評審不應該人為設限,那些符合晉升條件的教師,都應該得到自然晉升。

目前的職稱評審,受到廣大教師的痛恨,主要原因在於,職稱評審的指標太少,人為因素太多,摻雜的虛假成分過多。

請把這些飄蕩、滯留在校園上空的伏地魔帶走吧,把燦爛的陽光還給學校,把真正的喜悅還給老師,讓學生能夠看到老師臉上,真正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今天空氣流通暢


首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四件事,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是生,第二件事是死,第三件事是升學,第四件事是結婚。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這四件事情,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之中,最最重要的。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地方的紅白喜事所遵循的風俗習慣都不同。而這些風俗習慣,都是多少年以來的傳承,早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存在討論是否是封建迷信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吧。紅白喜事在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都非常講究農曆的吉日。那麼,這是不是封建迷信呢?

筆者認為,對於絕大多數不懂得什麼叫真正吉日的人來說,這只是討一個好的彩頭而已。

再舉一個例子。所謂的白喜事,是老人活到高壽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之為白喜的。那麼,多少歲數算高壽呢?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足歲來說,超過72週歲以上,即為足歲。但是隨著社會保障的增加,活到80或者90之上的老人大有人在。那麼,究竟多少歲數算為白喜呢?

筆者認為,不是非正常死亡的,超過72歲以上的,都可以稱之為白喜。

這裡筆者要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老人生前不孝的子孫,在老人去世了以後,大肆操辦給外人看的所謂的白喜,是非常不可取的。

孝順要儘早。不過,這些人恐怕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嗚呼哀哉!


老祖宗的智慧


單純的紅白喜事我認為是中國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但如果過度的消費攀比那就成為了落後文化,理由如下:



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沒有文化的繼承就不會有文化的發展。它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我們自家舉辦的紅白喜事就屬於一種傳統習俗,對其要進行具體分析。如果正常的紅白喜事是維繫全村人的精神紐帶,顯示出這個團體的凝聚力,老的少的都會從不同方向匯聚到一起,營造出無比團結的氣氛。相反如果超出了正常的範圍,搞攀比,出現一些低俗的現象,這個就是落後文化應當引導制止。




二,封建迷信是一種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文化糟粕,如人們常見的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等。甚至出現假借傳統習俗的外衣騙錢騙物,害人不淺,對這種行為要通過科學文化教育,改造或剔除。


所以說對待紅白喜事我們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發揮其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並使之傳承下去,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