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坐落在山西省臨猗縣關原頭村關氏祖廟裡的關漢卿坐像(宋高立攝)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生

衛立業

“聖祖”關公的四十五代後裔、“著作郎”關漢卿,號“已齋叟”,亦稱“一齋叟”,其名與號均取崇關之意。《尚書·甘誓》有“乃召六卿”句,“六卿”,即“六軍之將”。“漢卿”之名,隱指漢代名將關羽,號“已齋叟”,以關羽後裔自命,表達對自己祖先關羽的深沉懷念之情。

關漢卿約生於金正大三年(公元1216年),卒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前後。其所處的時代——元朝,在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代。那時,北方的少數民族第一次奪得並掌握了全國政權,由於自身文化的落後,在亡金滅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它們的武力客觀上給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也引起新的社會結構的改變,以致出現了對全國民眾強分等級,甚至出現了“一官二吏”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即儒生實際上淪落到了與娼妓、乞丐為伍的低賤境地。時人邾經哀嘆:“世運中否,士失其業,志則鬱矣,酤酒載嚴,詩禍叵測,何以紓其愁乎?”然而,正是由於傳統儒家觀念的淡薄和“士失其業”,即科舉制度的中斷,方促成了文人和表演技藝的高度結合。“禍兮福所倚”,從而誕生了有元一代的主流文學——元曲。關漢卿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成就了他亂世而偉大的戲曲人生。

<strong>生於臨猗關原

關漢卿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其出生地——山西省臨猗縣關原頭村(故名崇關裡)度過的。

關氏兒時的老宅,位於村中的關帝家廟附近。雖歷經歲月滄桑,時代風雨,但遺址尚在,室韻猶存。目前,有關方面正在著手進行復原開發。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臨猗縣關漢卿戲曲文化研究會成員在關原頭村關氏祖墓考察(攝影 宋高立)

關原頭村西,現有關漢卿曾祖關直之墓。墓碑碑文載:“關直後裔經年在常平、解州住廟守墓,年年朝廟拜掃,奉祭祖先,以盡尊祖敬宗的道行。”童年時的關漢卿,當隨家人經常往來於關原、常平、解州之間。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作者衛立業(右)與臨猗縣圖書館館長荊福奎在關原頭關氏祖廟查閱關氏家譜(攝影 宋高立 )

元之前,中國的戲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期。當時,作為戲劇雛形的鑼鼓雜戲,在河東一帶已很盛行。解州關帝廟及臨猗眾多寺廟的廟會、堂會演出,使關漢卿從小就受到戲曲藝術的薰陶,為其日後的雜劇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時的猗氏縣,沿襲著唐、宋的科考制度。其中的“鄉試”

每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汴梁)舉行一次。因一般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近人林之棠先生在其所著《中國文學史》中稱,關漢卿“金末以解元貢於鄉,後為太醫院尹”。金亡後“不屑仕途”,專門從事戲曲及散曲創作。

<strong>長在臨汾平陽

現代傑出戲劇家田漢說過:“關漢卿長於平陽。”關原頭村現存的《關聖帝家譜》撰:“因兵火之亂,關原頭的關姓人家曾先後有遷居平陽府臨汾、襄陵、太平等縣的”。關漢卿的中青年時代,基本是在平陽度過的。此時的關漢卿,多才多藝,會編戲,也會演戲,經常“躬踐排場,自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他自敘“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行,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元人賈仲明曾作《凌波仙》曲,稱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關漢卿在其作品《不伏老》曲中亦曰:“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山西臨猗縣關漢卿研究會成員在臨猗縣關漢卿故里關原頭村考察,右為作者衛立業(攝影 宋高立))

臨汾堯廟區至今流傳著關漢卿在平陽府燕爾巷從事戲曲活動的傳說。燕爾巷位於今臨汾市堯都區西北角的蓮花池畔,當年,是樂戶歌妓的聚居之地,也是金元時著名的“散樂大行院”所在地。據考證,金元時期在河津縣北寺莊大禹廟作場的大行散樂古弄、呂怪眼、呂宣,旦角劉青秀、劉元;在萬泉縣柏林廟作場的“大行散樂張德好”;在洪洞廣勝寺作場的“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等,都是燕爾巷散樂大行院裡的散樂藝人。關漢卿除了與這些藝人交往外,還和平陽籍元曲作家石君保、鄧光祖、狄君厚等交情甚厚。“燕爾巷”取《詩經·穀風》“燕爾新婚,如兄如弟”之意。關漢腳常與戲曲藝人們一起飲酒作詩,賞花聽曲,編寫雜劇,粉墨登場。

後來,關漢卿雖赴京城汴梁,後又移居河北祁州,但從元曲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河東與平陽作為元雜劇的發祥地和“中國戲曲的搖籃”,卻是汴梁、祁州和後來的大都、揚州等地所不具備的。據今人考證,遠在金都汴梁南遷之前,河東、平陽地區的院本雜劇即己十分繁盛。雜劇的前身諸宮調傳說,“澤州孔三傳所創《西廂記》故事亦發生在該地區的蒲州。從目前出土的文物看,有金代前期的稷山縣馬村、化峪、苗圃金墓雜劇磚雕,金代中後期的稷山縣吳城村金墓磚雕等等。特別是山西侯馬市牛村出土的金董祀堅墓葬,反映即為金帝永濟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雜劇演出狀況,尤為研究者所重視。其後直至入元,從元憲宗六年(公元1256年)到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下葬的芮城縣永樂宮舊址潘德衝墓土石棺前壁戲臺,仍可看出河東地區的戲劇演出一直繁盛不衰。關漢卿作為公認的元雜劇奠基人,他的出生並因其一生的雜劇活動與故鄉結下的不解之緣,絕不是偶然的。

<strong>北漂燕京大都

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將燕京(金中都)重建為大都,並定為國都。大都因此成為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描述元大都的繁榮景象時說:“人口眾多,華屋巨室列布,四方異域之人會聚”、“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華美絕倫的城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生性“不甘寂寞、自老荒野”的關漢卿不能不來。這時的關漢卿已由一個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步入了知命之紀。他這次入燕,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嘲風弄月”、“向煙花路上走”的需要,事實上也正是他由此走上畢生從事戲曲活動的道路。

在大都生活的日子裡,關漢卿進出娛樂場所,從事雜劇創作活動,甚至親自粉墨登場。由於他才藝超群,聲望又高,來大都不久,便被推薦主持了京書會,與曲家王和卿、楊顯之、費君祥、梁進之等均有密切交往,常在一起,評改作品,商酌文辭,成為莫逆之交。特別是楊顯之,經常為關漢卿等人的創作出點子、找瑕疵、補漏洞,時人稱其“楊補丁”。這從現存的關氏劇作也可以看得出來,不僅其早期劇作如《調風月》、《救風塵》、《魯齋郎》有楊顯之劇《酷寒亭》的文詞痕跡,即使其晚年劇作《竇娥冤》,人們也照樣可以看出與楊劇《瀟湘雨》存在著明顯的相通之處(特別是作為肅政廉訪使的父親最終為女兒申冤的情節構思),由此可見,二人的合作是由始至終的。

除此而外,關漢卿作為一個寄跡青樓的風流浪子,還與女演員珠簾秀交往甚密,經常同臺演戲。珠簾秀是藝名,她本姓朱,河南洛陽人,是當時最著名的雜劇女演員,所謂“雜劇當今獨步”,藝術造詣極高,不僅花旦等女性角色都能扮,甚至還可以女扮男裝。蒙元滅宋前,她已在大都赫然成名。姿色雖說不是傾城傾國,甚至稍微有些駝背,但風姿綽約,能詩善曲,歌喉清婉,在大都不知有多少才子文人為之傾倒。

據說關漢卿和王實甫也有一定關係。兩人在大都共同完成了雜劇《西廂記》的創作,此事【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敬曲可以為證。

經過祁州和大都生活的磨鍊,關漢卿顯然已完成了作為一個大戲曲家的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從戲曲史的角度看,這一段時間也是雜劇的形成、成熟和繁榮時期,關氏一生的戲曲活動大半也在這個時期。這一點應當說不會違背史實太遠的。

<strong>南下江浙杭州

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這在關漢卿一生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當時,大批北方劇作家和表演者為了謀生紛紛南下。關漢卿同樣出於好動和永不滿足的天性,也出於北人

對南方人文的嚮往心理,儘管這時他已年近七十,但仍興致勃勃地南下了,從而開啟了“北雜劇中心南移”的先河。

這次和關漢卿結伴南行的是他的好友楊顯之和費君祥。《錄鬼簿》捲上“前輩已死名公”一欄曾將此行收入其中。賈仲明弔詞說得更明白:“君祥前輩效圖南,關已相從看老耽,將楚雲湘雨親把勘。”“關已”當為“關已齋”,因詞格限制故省了“齋”一字,同樣“關已相從”,即相隨關漢卿之意。賈氏弔詞雖不見於鍾嗣成原書,但賈本人生於元末,一般論者皆公認其補《錄鬼簿》捲上【凌波仙】弔詞可信程度較高。這樣關漢卿南行(“圖南”)之伴即明明白白地斷定了。

元滅南宋時,關漢卿一行可能正在河南一帶。他們南下的第一站當是沿陸上驛道直接進入湖北、湖南,而潭州(今長沙)是他們最重視的一個落腳點,因為關氏名劇《望江亭》即創作於此時此地。另外,他們還曾到過湘南的衡州,關氏《關盼盼鬧衡州》一劇亦可作證。但湖南並非關漢卿一行的最後一站,“江南佳麗地”在強烈地吸引著他們。他們隨即向東經江西進入浙江,最後到這杭州。從關曲[南呂·一枝花]《杭州景》來看,關漢卿對此地有著強烈的興趣,儘管年事已高,還是興致勃勃,所謂“水秀山奇,一到處堪遊戲”、“看了這壁,覷了那壁,縱有丹青下不了筆”,正是這種心情的迫切流露。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潭州(今長沙)望江亭

關漢卿在杭州待的時間比較長,和當地戲界也多有往來。目前所見《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即收入關劇四種,其中《單刀會》則稱為“古杭新刊”,可見關氏劇本已在南方流行。杭州曲家沈和甫,“天性風流,兼明音律”創南北合套曲“極為工巧”,被尊為“蠻子漢卿”,可以看出關漢卿在當地的影響。

然而,關漢卿並未因此而在杭州終老。此時的他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古代中國人“人老還鄉”、“歸葬故園”的傳統心裡促使他決定北返故里。此時,南北運河已開通,在內河乘船旅行既可免受陸路顛簸之苦,又可飽覽沿岸風光。這對於雖然年邁但又從“不伏老”的關漢卿來說,當是樂意而且可以勝任的。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關氏名劇《望江亭》劇照

關漢卿在北返途中還在揚州停留了一段時間。在這裡,他見到了當年在大都的“緋聞”女友珠簾秀。珠自離開大都後,已在揚州居住多年,常年巡迴演出於江淮一帶。年紀大了之後,開始授徒,被尊稱為“朱娘娘”。她的弟子賽簾秀和燕山秀都是很有名的女演員。他(她)們二人此時相見,一個是硯田筆耕、佳作頻出的戲曲巨匠;一個是技壓群芳、獨步當今的表演名星,自然會惺惺相惜。關漢卿專門寫了一首散曲贈給珠簾秀,裡面誇讚道:“碧玲瓏掩映著湘妃面,沒福則能夠相見。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不過,此時的珠簾秀早已適人,有材料說是嫁給了錢塘一風流道士,但過得並不幸福。世人美好的願望是才子配佳人,於是各類八卦演繹都將珠簾秀與關漢卿寫成一對情侶,包括田漢1958年創作的話劇《關漢卿》。在此劇中,田漢將珠簾秀化名為“朱小蘭”,特意安排她偕同關漢卿一道南行,為創作和演出《竇娥冤》而橫遭迫害被驅逐的戲劇情節,即很有故事性。崑劇版《關漢卿》,比起田漢版的《關漢卿》,珠簾秀更是溫柔嫵媚了許多。珠簾秀視演戲為生命,終撕去脫籍文書,與卸去官職的關漢卿重返舞臺”。這些雖系創作而非信史,但影響卻是很大的。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田漢1958年創作的話劇《關漢卿》劇照

<strong>歸葬河北安國

關漢卿離開揚州北返後,並沒有回到他的出生地山西臨猗,而是選擇了在河北安國終老。有專家學者考證分析後,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應當從年紀和精力進行考慮。此時的關漢卿己年近九旬,他從杭州一路北上由於是乘船,問題倒是不大,但如果再換陸路由河北轉入山西,再到河東的猗氏,山路崎嶇,車馬顛簸,對一個老人來說,無疑是難以想像的;其次祁州雖非關氏的出生地,但年輕時即已遷入,況老宅還在,移民札根於這裡的山西人亦不在少數,鄉音鄉風隨處可聽可見,對關漢卿來說這裡可以算作是第二故鄉,故歸葬於此亦無不可。目前河北安國留存有“關家園”和”關漢卿墓”等遺址,一代戲曲大師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亂世漢卿的戲曲人 生

河北安國關漢卿墓

1958年,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曾為關漢卿舉辦過“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週年紀念大會”,開國元勳陳毅為大會題詞。同時出版的《關漢卿戲曲集》,收入他現存的十八個劇本。《大戲劇家關漢卿傑作選》和《關漢卿戲曲選》,分別收入了他的代表劇作。《竇娥冤》在全國各地盛演不衰,“六月飛雪”的故事婦孺皆知。他的劇作還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如今又是六十多年過去了,關漢卿的名子依然璀璨奪目,閃耀在華夏的文壇和梨園。

(作者系臨猗縣政協原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