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坐落在山西省临猗县关原头村关氏祖庙里的关汉卿坐像(宋高立摄)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生

卫立业

“圣祖”关公的四十五代后裔、“著作郎”关汉卿,号“已斋叟”,亦称“一斋叟”,其名与号均取崇关之意。《尚书·甘誓》有“乃召六卿”句,“六卿”,即“六军之将”。“汉卿”之名,隐指汉代名将关羽,号“已斋叟”,以关羽后裔自命,表达对自己祖先关羽的深沉怀念之情。

关汉卿约生于金正大三年(公元1216年),卒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前后。其所处的时代——元朝,在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那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第一次夺得并掌握了全国政权,由于自身文化的落后,在亡金灭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它们的武力客观上给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引起新的社会结构的改变,以致出现了对全国民众强分等级,甚至出现了“一官二吏”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知识分子即儒生实际上沦落到了与娼妓、乞丐为伍的低贱境地。时人邾经哀叹:“世运中否,士失其业,志则郁矣,酤酒载严,诗祸叵测,何以纾其愁乎?”然而,正是由于传统儒家观念的淡薄和“士失其业”,即科举制度的中断,方促成了文人和表演技艺的高度结合。“祸兮福所倚”,从而诞生了有元一代的主流文学——元曲。关汉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成就了他乱世而伟大的戏曲人生。

<strong>生于临猗关原

关汉卿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其出生地——山西省临猗县关原头村(故名崇关里)度过的。

关氏儿时的老宅,位于村中的关帝家庙附近。虽历经岁月沧桑,时代风雨,但遗址尚在,室韵犹存。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着手进行复原开发。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临猗县关汉卿戏曲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关原头村关氏祖墓考察(摄影 宋高立)

关原头村西,现有关汉卿曾祖关直之墓。墓碑碑文载:“关直后裔经年在常平、解州住庙守墓,年年朝庙拜扫,奉祭祖先,以尽尊祖敬宗的道行。”童年时的关汉卿,当随家人经常往来于关原、常平、解州之间。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作者卫立业(右)与临猗县图书馆馆长荆福奎在关原头关氏祖庙查阅关氏家谱(摄影 宋高立 )

元之前,中国的戏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当时,作为戏剧雏形的锣鼓杂戏,在河东一带已很盛行。解州关帝庙及临猗众多寺庙的庙会、堂会演出,使关汉卿从小就受到戏曲艺术的薰陶,为其日后的杂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时的猗氏县,沿袭着唐、宋的科考制度。其中的“乡试”

每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汴梁)举行一次。因一般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近人林之棠先生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中称,关汉卿“金末以解元贡于乡,后为太医院尹”。金亡后“不屑仕途”,专门从事戏曲及散曲创作。

<strong>长在临汾平阳

现代杰出戏剧家田汉说过:“关汉卿长于平阳。”关原头村现存的《关圣帝家谱》撰:“因兵火之乱,关原头的关姓人家曾先后有迁居平阳府临汾、襄陵、太平等县的”。关汉卿的中青年时代,基本是在平阳度过的。此时的关汉卿,多才多艺,会编戏,也会演戏,经常“躬践排场,自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自叙“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行,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元人贾仲明曾作《凌波仙》曲,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关汉卿在其作品《不伏老》曲中亦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山西临猗县关汉卿研究会成员在临猗县关汉卿故里关原头村考察,右为作者卫立业(摄影 宋高立))

临汾尧庙区至今流传着关汉卿在平阳府燕尔巷从事戏曲活动的传说。燕尔巷位于今临汾市尧都区西北角的莲花池畔,当年,是乐户歌妓的聚居之地,也是金元时著名的“散乐大行院”所在地。据考证,金元时期在河津县北寺庄大禹庙作场的大行散乐古弄、吕怪眼、吕宣,旦角刘青秀、刘元;在万泉县柏林庙作场的“大行散乐张德好”;在洪洞广胜寺作场的“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等,都是燕尔巷散乐大行院里的散乐艺人。关汉卿除了与这些艺人交往外,还和平阳籍元曲作家石君保、邓光祖、狄君厚等交情甚厚。“燕尔巷”取《诗经·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之意。关汉脚常与戏曲艺人们一起饮酒作诗,赏花听曲,编写杂剧,粉墨登场。

后来,关汉卿虽赴京城汴梁,后又移居河北祁州,但从元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河东与平阳作为元杂剧的发祥地和“中国戏曲的摇篮”,却是汴梁、祁州和后来的大都、扬州等地所不具备的。据今人考证,远在金都汴梁南迁之前,河东、平阳地区的院本杂剧即己十分繁盛。杂剧的前身诸宫调传说,“泽州孔三传所创《西廂记》故事亦发生在该地区的蒲州。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看,有金代前期的稷山县马村、化峪、苗圃金墓杂剧砖雕,金代中后期的稷山县吴城村金墓砖雕等等。特别是山西侯马市牛村出土的金董祀坚墓葬,反映即为金帝永济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杂剧演出状况,尤为研究者所重视。其后直至入元,从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到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下葬的芮城县永乐宫旧址潘德冲墓土石棺前壁戏台,仍可看出河东地区的戏剧演出一直繁盛不衰。关汉卿作为公认的元杂剧奠基人,他的出生并因其一生的杂剧活动与故乡结下的不解之缘,绝不是偶然的。

<strong>北漂燕京大都

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燕京(金中都)重建为大都,并定为国都。大都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描述元大都的繁荣景象时说:“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异域之人会聚”、“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华美绝伦的城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生性“不甘寂寞、自老荒野”的关汉卿不能不来。这时的关汉卿已由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步入了知命之纪。他这次入燕,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嘲风弄月”、“向烟花路上走”的需要,事实上也正是他由此走上毕生从事戏曲活动的道路。

在大都生活的日子里,关汉卿进出娱乐场所,从事杂剧创作活动,甚至亲自粉墨登场。由于他才艺超群,声望又高,来大都不久,便被推荐主持了京书会,与曲家王和卿、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等均有密切交往,常在一起,评改作品,商酌文辞,成为莫逆之交。特别是杨显之,经常为关汉卿等人的创作出点子、找瑕疵、补漏洞,时人称其“杨补丁”。这从现存的关氏剧作也可以看得出来,不仅其早期剧作如《调风月》、《救风尘》、《鲁斋郎》有杨显之剧《酷寒亭》的文词痕迹,即使其晚年剧作《窦娥冤》,人们也照样可以看出与杨剧《潇湘雨》存在着明显的相通之处(特别是作为肃政廉访使的父亲最终为女儿申冤的情节构思),由此可见,二人的合作是由始至终的。

除此而外,关汉卿作为一个寄迹青楼的风流浪子,还与女演员珠帘秀交往甚密,经常同台演戏。珠帘秀是艺名,她本姓朱,河南洛阳人,是当时最著名的杂剧女演员,所谓“杂剧当今独步”,艺术造诣极高,不仅花旦等女性角色都能扮,甚至还可以女扮男装。蒙元灭宋前,她已在大都赫然成名。姿色虽说不是倾城倾国,甚至稍微有些驼背,但风姿绰约,能诗善曲,歌喉清婉,在大都不知有多少才子文人为之倾倒。

据说关汉卿和王实甫也有一定关系。两人在大都共同完成了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此事【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敬曲可以为证。

经过祁州和大都生活的磨炼,关汉卿显然已完成了作为一个大戏曲家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从戏曲史的角度看,这一段时间也是杂剧的形成、成熟和繁荣时期,关氏一生的戏曲活动大半也在这个时期。这一点应当说不会违背史实太远的。

<strong>南下江浙杭州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这在关汉卿一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当时,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为了谋生纷纷南下。关汉卿同样出于好动和永不满足的天性,也出于北人

对南方人文的向往心理,尽管这时他已年近七十,但仍兴致勃勃地南下了,从而开启了“北杂剧中心南移”的先河。

这次和关汉卿结伴南行的是他的好友杨显之和费君祥。《录鬼簿》卷上“前辈已死名公”一栏曾将此行收入其中。贾仲明吊词说得更明白:“君祥前辈效图南,关已相从看老耽,将楚云湘雨亲把勘。”“关已”当为“关已斋”,因词格限制故省了“斋”一字,同样“关已相从”,即相随关汉卿之意。贾氏吊词虽不见于钟嗣成原书,但贾本人生于元末,一般论者皆公认其补《录鬼簿》卷上【凌波仙】吊词可信程度较高。这样关汉卿南行(“图南”)之伴即明明白白地断定了。

元灭南宋时,关汉卿一行可能正在河南一带。他们南下的第一站当是沿陸上驿道直接进入湖北、湖南,而潭州(今长沙)是他们最重视的一个落脚点,因为关氏名剧《望江亭》即创作于此时此地。另外,他们还曾到过湘南的衡州,关氏《关盼盼闹衡州》一剧亦可作证。但湖南并非关汉卿一行的最后一站,“江南佳丽地”在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他们随即向东经江西进入浙江,最后到这杭州。从关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来看,关汉卿对此地有着强烈的兴趣,尽管年事已高,还是兴致勃勃,所谓“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了笔”,正是这种心情的迫切流露。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潭州(今长沙)望江亭

关汉卿在杭州待的时间比较长,和当地戏界也多有往来。目前所见《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即收入关剧四种,其中《单刀会》则称为“古杭新刊”,可见关氏剧本已在南方流行。杭州曲家沈和甫,“天性风流,兼明音律”创南北合套曲“极为工巧”,被尊为“蛮子汉卿”,可以看出关汉卿在当地的影响。

然而,关汉卿并未因此而在杭州终老。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古代中国人“人老还乡”、“归葬故园”的传统心里促使他决定北返故里。此时,南北运河已开通,在内河乘船旅行既可免受陸路颠簸之苦,又可饱览沿岸风光。这对于虽然年迈但又从“不伏老”的关汉卿来说,当是乐意而且可以胜任的。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关氏名剧《望江亭》剧照

关汉卿在北返途中还在扬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这里,他见到了当年在大都的“绯闻”女友珠帘秀。珠自离开大都后,已在扬州居住多年,常年巡迴演出于江淮一带。年纪大了之后,开始授徒,被尊称为“朱娘娘”。她的弟子赛帘秀和燕山秀都是很有名的女演员。他(她)们二人此时相见,一个是砚田笔耕、佳作频出的戏曲巨匠;一个是技压群芳、独步当今的表演名星,自然会惺惺相惜。关汉卿专门写了一首散曲赠给珠帘秀,里面夸赞道:“碧玲珑掩映着湘妃面,没福则能够相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不过,此时的珠帘秀早已适人,有材料说是嫁给了钱塘一风流道士,但过得并不幸福。世人美好的愿望是才子配佳人,于是各类八卦演绎都将珠帘秀与关汉卿写成一对情侣,包括田汉1958年创作的话剧《关汉卿》。在此剧中,田汉将珠帘秀化名为“朱小兰”,特意安排她偕同关汉卿一道南行,为创作和演出《窦娥冤》而横遭迫害被驱逐的戏剧情节,即很有故事性。昆剧版《关汉卿》,比起田汉版的《关汉卿》,珠帘秀更是温柔妩媚了许多。珠帘秀视演戏为生命,终撕去脱籍文书,与卸去官职的关汉卿重返舞台”。这些虽系创作而非信史,但影响却是很大的。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田汉1958年创作的话剧《关汉卿》剧照

<strong>归葬河北安国

关汉卿离开扬州北返后,并没有回到他的出生地山西临猗,而是选择了在河北安国终老。有专家学者考证分析后,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应当从年纪和精力进行考虑。此时的关汉卿己年近九旬,他从杭州一路北上由于是乘船,问题倒是不大,但如果再换陆路由河北转入山西,再到河东的猗氏,山路崎岖,车马颠簸,对一个老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想像的;其次祁州虽非关氏的出生地,但年轻时即已迁入,况老宅还在,移民札根于这里的山西人亦不在少数,乡音乡风随处可听可见,对关汉卿来说这里可以算作是第二故乡,故归葬于此亦无不可。目前河北安国留存有“关家园”和”关汉卿墓”等遗址,一代戏曲大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乱世汉卿的戏曲人 生

河北安国关汉卿墓

1958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曾为关汉卿举办过“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纪念大会”,开国元勋陈毅为大会题词。同时出版的《关汉卿戏曲集》,收入他现存的十八个剧本。《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选》和《关汉卿戏曲选》,分别收入了他的代表剧作。《窦娥冤》在全国各地盛演不衰,“六月飞雪”的故事妇孺皆知。他的剧作还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如今又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关汉卿的名子依然璀璨夺目,闪耀在华夏的文坛和梨园。

(作者系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