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劉備統一了三國,會是什麼局面?

頂天立地做人


如果劉備能統一三國,雖然都是封建王朝的延續,其統治制度沒大的改變,但有一點可能是:不會出現西晉八王之亂那種破壞性很大的壞局面,歷史的走向或者稍要好點,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想,不一定正確。


老夫常談


答:《三國志·先主傳》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建安十九年夏天,先主攻破雒城,大軍圍攻成都幾十天,劉璋只得出城投降。蜀地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先主大擺筵席犒勞將士們,拿出成都倉庫中的金銀賞賜給將士,把穀子、布匹發回當地的百姓。先主兼任益州牧,以諸葛亮為輔佐,法正為謀士,關羽、張飛、馬超為武將,許靖、簡雍為幕僚,其他如董和、黃權、李嚴等人原來都是劉璋任用的官員,費觀等人還是劉璋的姻親,劉巴更是劉璋過去記恨的人,如今先主把他們都安排在了重要的職位上,讓他們能各盡其才,於是有志之士,都互相勉勵,要為先主效勞。

劉備得天下能幹什麼?清清楚楚了!賞賜、封禪。把劉璋日積月累的國庫打開,分!啟用劉璋的政治對手!這就看出來了,劉備完全是一副山賊、流寇、烏合之眾的形象。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作死!趙雲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從個屁!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而獲此殊榮的有四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後三位錢💰還沒花完就死了……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大致意思就是說,在朝堂之上,聽不到大臣們直言進諫;路過田野,看到子民們都面黃肌瘦。就像經常所說的'燕子麻雀呆在大殿中央,卻不知道整座大殿將要被焚燬'。

劉備就是個燕雀,不問世事,不善納諫,不關心民生疾苦,統治將要終結。


中行偃1


劉備若統一三國,絕對是又一個東漢的開啟。漢室後人的身份,“仁德愛民”與“強硬霸道”相結合的治國特色,足以開創一個盛世。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及其巨大影響,一些歷史人物真實形象被文學作品顛覆了,劉備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三國演義》的作者將歷史上頗能體現劉備血性及神勇的幾件事移花接木給了張飛、關羽,並將劉備親自指揮的兩次全勝曹操集團的漂亮戰役記在了諸葛亮名下,劉備被塑造成一個愛哭、大小事依附於人、性格仁柔有餘而陽剛不足的忠厚長者的形象。人們對劉備的真實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誤會。我們透過陳壽的《三國志》來看,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和血性並富於軍事韜略的英雄人物。

少年時代,便有過人之處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蓆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儘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讚賞,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盧植是一位文武雙全很有學問的儒學學者,劉備投在他的門下自然長了不少見識。師從盧植讀完書後,劉備有過一段失業的時光,他的家鄉河北涿郡是一個四通八達、流動人口很多的地方,在這段時光裡,青年劉備喜歡交遊。由於劉備得到過著名學者盧植的親傳親授,獲得了不少知識包括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把握,加之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平易近人的精神氣質,使得他的人緣極佳,許多青年人常圍繞在他的周圍,這些青年人當中有怒誅地方惡霸而逃亡在外的關羽,有為人豪爽、以屠宰為業而頗有資財的張飛,有為人幽默滑稽、善於辯論、性格耿直的簡雍……“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中山的兩位大商人張世平、蘇雙,常年做販馬的營生,資財已達千金,常往來於涿郡。二人初見劉備便覺得他有些與眾不同,手很長,雙手下垂能過膝蓋,耳朵很大,言語不多,說話時語氣平緩,並不容置疑地說出自己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再一深談,更感覺他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二人“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由此可見,劉備的內在精神氣質和人格力量讓飽見世面的兩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給了劉備很多錢,以資助其圖大事。從一些史料看,劉備就是用這兩位富商的贊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裝,這支部隊後來討黃巾、南征北伐,成了劉備事業做大做強的原始力量。

深得民心,武功不乏神勇

平易近人,處世仁義,使劉備深得民心。劉備在事業發展的早期,征討過黃巾軍,因戰功做過安喜、高唐縣尉,後來投奔他少年時好友公孫瓚,任別部司馬,後擔任平原縣令。在任平原令期間,劉備主抓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加強武備建設,維護百姓平安。東漢末年,戰亂、匪患使底層百姓苦不堪言。劉備主政後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積極訓練軍隊加強戰備,外敵不敢貿然來犯,百姓過上了少有的安寧日子;另一件是主抓民生建設。劉備出身於草根,來自於底層百姓,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採取的措施很能對症下藥,如抑制豪強對百姓的侵吞,迅速恢復因戰亂而破壞的地方經濟,使百姓儘快地安居樂業。

由於劉備善待百姓並頗有政績,在民眾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卻也得罪了一些人,比如平原縣的土豪——劉平。劉平收買了一個刺客,讓他去刺殺劉備。當這位刺客潛入劉備的府邸準備動手時,劉備誤將其當作普通的來訪群眾並非常友善地接待了他。一番交談之後,劉備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刺客,刺客認定劉備是個好官,因此不但放棄了原來的行動計劃,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劉備,然後離去。“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用這寥寥數語描述了當時的情境,劉備的“其得人心如此”及人格力量的確很耐人尋味。

劉備帶領眾兄弟征討黃巾軍,東拼西殺,好不容易因戰功得了個安喜縣尉,怎奈漢末十常侍亂政,奸賊當道,朝廷賣官買爵之風盛行,沒有行賄上司也沒有政治背景的劉備自然在“裁員”之列,當時朝廷派到安喜縣的督郵就是專門行使“裁員”工作的。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軍,朝廷發告示到處招兵買馬,黃巾軍被剿滅了,一些軍隊自然在裁減之列。主持這項工作的督郵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作風,劉備幾次要求拜見,都被督郵的隨行人員硬生生地擋在門外,這時的劉備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前途,更要考慮跟隨自己要吃要喝的兄弟們,自己被裁了,兄弟們怎麼辦?朝廷起碼也要給這幫在刀尖上舔過血賣過命的兄弟們一個說法吧,可督郵連面都不讓見,申訴無門。一想到這,劉備氣不打一處來,憤怒不已的他“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這精彩的一節,被羅貫中寫成了“張冀德怒鞭督郵”了。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一個仁厚長者,沒有特別情況是不會殺人的,武功也只能“比劃”幾下,其實不然。當年為對付呂布,劉備與曹操結成了暫時的同盟,滅了呂布後,劉備還有一段棲身於曹操陣營的時光,後國舅董承奉漢獻帝衣帶詔密謀曹操,謀還沒成,劉備覺得許都乃虎狼之地,不宜久留,抽個空當帶領自己的眾兄弟離開了曹操直奔原來經營過的徐州,曹操的部下徐州刺史車胄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便死在了劉備的刀下。劉備也在袁紹手下討過飯,當時袁紹與曹操相對峙,袁紹派劉備到汝南,曹軍將領蔡陽帶兵追殺,劉備奮起神威,蔡陽為“先主所殺”。車胄、蔡陽都是曹操手下的高級武官,卻都被劉備所殺,可見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武功也不差,真的動起手來,不乏神勇之概。只可惜羅貫中為凸顯關公之神勇,把斬殺車胄、蔡陽這筆賬記在了關羽的名下,讓人徒生感慨。

軍事才能,可圈可點不容小覷

人們對劉備最大的誤會是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這個誤會也是來自《三國演義》,羅貫中向人們展現了這樣的情境——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如魚得水,只是放權給諸葛亮就行了,大小事特別是軍事指揮權全由諸葛亮裁定,軍事上以諸葛亮為主,劉備只是一個開明會用人且捨得放權的老大。這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讀。真實的情況是,就軍事韜略而言,劉備的機謀權變雖不如曹操,但不至於像《三國演義》所寫的那樣“劉備是個逃跑將軍”“臨危哭泣將軍”。《三國志》表明,劉備集團的軍事指揮權一直是劉備負總責,諸葛亮主要負責行政後勤及外交工作,直到劉備去世後,軍事上才以諸葛亮為主。那一時期的幾次重要戰役比如“火燒博望”“攜民渡江走江陵”“漢中戰役”等,劉備都是親臨前線的最高指揮者。

據考證,“火燒博望”戰役發生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呢。當時劉備依附於荊州牧劉表,劉表也是有心計的人,特別是見荊襄之士多歸附劉備,他心中便很不痛快,暗生防範之心,便讓劉備屯兵在轄區的最北邊新野縣,一旦與曹操相沖突,新野處於最前沿地帶。

果不出所料,建安8年,曹操揚言南征劉表,並帶軍駐紮在河南西平一帶。劉備決定,既要出兵,又要保存實力。建安8年秋,劉備主動進兵到南陽郡的博望一帶,與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相持。曹軍主帥夏侯惇英勇善戰,號稱曹軍“第一勇將”,兩軍相對,劉備深知夏侯惇其人雖然悍勇但為人驕橫,為了保存實力,深溝高壘,不主動出擊。夏侯惇見劉備膽小怯懦,驕氣日盛。雙方相持了一段時間,一天劉備突然自燒營房跑得無影無蹤,夏侯惇認為劉備是典型的落荒而逃,便率大軍追窮寇。劉備率眾像獵人一樣靜靜等候獵物的到來,等到追兵進入伏擊圈,突然喊殺聲起,劉軍從四面八方群毆曹軍,夏侯惇等被打得狼狽不堪。《三國志》對博望戰役作了簡潔而清晰的描述,劉備“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雖然文字不多,但清晰再現了劉備成功地使用了示弱誘敵之計,大敗夏侯惇、于禁於博望的情境。

“漢中戰役”是蜀漢鼎盛時期的標誌,劉備是這場可圈可點戰役的直接指揮者。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劉備率軍大舉進攻軍事重地——漢中。漢中的軍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益州的門戶和咽喉,若漢中為曹操所據,則益州時時面臨被敵偷襲的危險;若漢中為劉備所據,它可以作為益州的一道重要屏障,使其有一個緩衝地帶,進則可出隴西直接威脅長安,震懾曹魏。

漢中如此重要,劉備進攻漢中的一二萬軍隊是最精銳的主力,除關羽鎮守荊州不能脫身外,劉備集團的名將都派上了,還有第一謀士法正隨行,諸葛亮在成都主持行政後勤工作。而劉備的對手鎮守漢中的主帥是令人生畏的曹魏大將夏侯淵,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顯赫,深得曹操的器重,因功封護軍將軍,博昌亭侯。夏侯淵異常悍勇,擅長奔襲,經常帶領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敵人的心臟,讓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便命歸黃泉。此外,鎮守漢中的還有曹魏五子良將裡面的二位——張郃、徐晃,以及曹魏名將曹洪帶領曹休、曹真及曹操麾下最精銳的虎豹騎駐守在漢中咽喉陽平關之西的下辯,與駐守陽平關一帶的夏侯淵、張郃、徐晃相策應。

劉備兵分兩路,自己親率大軍直取漢中的咽喉要地陽平關,另一路由張飛牽頭,領馬超、吳蘭、雷銅等直插下辯,以切斷夏侯淵的退路。張飛命吳蘭、雷銅引軍擔任正面進攻,自己帶軍切斷敵人的退路,相互策應。卻不料西路軍很快嚐到了虎豹騎的厲害,正面進攻的軍隊,被曹洪、曹休、曹真帶領的虎豹騎一下子衝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吳蘭、雷銅在這次戰鬥中丟了性命。還沒集結好軍隊的張飛、馬超也不得不敗退下來。主攻陽平關的劉備也吃盡了夏侯淵、張郃、徐晃的苦頭。夏侯淵果然名不虛傳,指揮若定,與劉備相持一年,沒露出半點破綻。這時,曹操親率大軍正往漢中的路上兼程,劉備心急如焚,親臨最前線,不顧年近六旬,親冒矢石率軍猛攻,雙方處於膠著狀態。劉備最後冷靜下來,與法正一合計,將軍隊渡過漢水引上陽平關的後側定軍山,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閉關死守的夏侯淵、張郃等不得不出關安營紮寨,被動防守。劉備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連夜決定對敵發動總攻擊。先用連弩、飛箭射擊敵人營寨,再用火攻燒燬曹營周圍的柵欄與鹿角。老將黃忠更是一馬當先,直撲夏侯淵,已有些神慌意亂的夏侯淵稍不留意,被老將黃忠斬於馬下。夏侯淵陣亡,張郃大驚,曹營頓時人心惶惶,張郃率軍退回關內死守待援。

等曹操率大軍來到漢中時,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劉備佔據漢中顯要地勢,不與曹軍發生正面衝突。劉備採取避而不戰的策略是對的,因為曹操率軍跋涉幾千裡而來,軍需補給困難,求速戰速決;而劉備相反,漢中離益州較近,且諸葛亮在成都的後勤工作搞得有聲有色,軍需補給非常充足。這樣一耗,曹操確實心中發虛了。這時劉備採納了老將黃忠的建議,命黃忠領軍偷襲曹軍糧草成功,曹軍人心恐慌,曹操不得不率軍退出漢中。漢中戰役,因劉備指揮得當,以黃忠為首的將士們頑強拼搏,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將蜀漢集團推向了事業的頂峰。

 

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劉備為人厚道、慧眼識人、禮賢下士、品格堅毅、能屈能伸、志向高遠,有漢高祖劉邦的風範。我以為陳壽對劉備性格解讀最為準確到位,劉備性格中的寬厚、沉穩、博懷、重情義、知人善任等這些優點是成為西蜀霸主的潛在決定因素,但僅從其“仁”的方面來談其治國用人,我以為有所偏狹,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劉備也有其“梟雄”的一面。

三國時期的蜀主劉備採用“仁德愛民”為其治國之本,這最符合古人對“明君”的期待和要求,但這也僅是劉備治國之根本思想,並未概括其全部。劉備真正的治國特色應是“仁德愛民”與“強硬霸道”相結合,只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有意將劉備性格特色中霸道的一面加以淡化或者刪略。

從劉備仁德愛民的方面來分析,劉備深諳“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治國之道。雖然劉備大半生都處於顛沛奔走之中,屢遭挫敗,但他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勢力判然有別,一有機會便將仁政的思想根植於民心,因而爭取到了人心。我以為這不僅是劉備的性格使然,也是劉備智慧的表現。劉備應是在充分、詳細地分析了北魏、東吳各勢力的優缺點和自身的劣勢、不足之後,另闢蹊徑,選擇了人心真正向往的“仁德”治國的主基調,這也是奠定劉備“三足鼎立”局面的施政基礎。假設劉備當時未能選擇如此鮮明的政治立場,也許劉備也會同袁紹、袁術等梟雄一樣被歷史的車輪碾壓而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征荊州,適逢劉表病死,剛剛繼位的少子劉琮不戰而降。此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劉琮而奪荊州,他卻答道:“吾不忍也”,當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有人勸他拋開百姓,速行江陵,他卻斷然拒絕,在安危之際,哪怕有生命危險也不願拋棄百姓,在歷代開國君主中實不多見。正是劉備的親民,才得到了民眾的擁護,這為他後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口碑和群眾基礎。就連劉備戰敗到荊州依附劉表期間,每天都有荊州的英雄豪傑來投靠於他。

劉備的成功不僅僅侷限於其仁德一面,之所以劉備能成為西蜀霸主,我以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同時兼具梟雄的品質。從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化來看,每逢亂世,總需要一些梟雄來開創新局面,三國之前創立西漢王朝的高祖劉邦是個梟雄,建立大宋政權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個梟雄;從歷代的開國之君的性格特點來看,“梟雄”的一面是其成就一代基業的必備要素,只是各人性格中“梟雄”一面佔有的比例不同罷了。所謂“梟雄”,是指驍悍雄傑的人物。從史書記載來看,劉備也是一個驍勇善戰、剽悍幹練、英雄壯烈、智慧傑出的人物,這便是劉備的“梟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勇於人先、敢於冒險。劉備早年雖兵少力微,但動輒便力戰有功,赤壁之戰,面對生死存亡之機,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爭奪漢中之役,時值59歲,旗下已是兵多將足,但劉備仍在“矢下如雨”之際,親當矢石,奮勇向前。二是機智應變、深諳權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兵敗投奔他的呂布趁劉備與袁術相攻之機,襲取徐州,失去立足之地後,劉備只得向呂布求和,屯駐小沛,可謂能屈能伸;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與曹操煮酒論英雄,借雷霆之威掩飾震驚之情,可謂隨機應變;他借截擊袁術之名,離開許都,從此擺脫曹操控制,可謂機智銳敏。三是堅忍不拔、矢志不移。在漢末逐鹿天下的群雄中,劉備屢遭挫敗,甚至敗得很慘,但劉備從未放棄,敗而不餒,折而不撓,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他每每轉危為安,終於在諸葛亮的輔佐下,逐步發展壯大,形成三足鼎立的歷史局面。四是不乏霸氣、王道專制。史書記載“憤殺張裕”,張裕原為劉璋從事,劉備入蜀與劉璋相會時,曾嘲弄劉備無須,戲稱其為“潞涿君”,劉備因此事積怒在心,後因張裕私言:“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以“漏言”之罪誅殺。諸葛亮上表詢問其因,劉備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鋤。”這是劉備霸道、專制的表現之一。

劉備不同於曹操、袁紹、孫權等人,他一沒有官宦背景、二沒有家庭顯赫的聲譽、三沒有先業可承,劉備僅是憑藉“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點裙帶關係白手起家,在天下大亂之時、群雄並立之際開創自己的事業,恰是因為劉備這種集明君梟雄於一身的特色,才使他能降服關羽、張飛、魏延等驍勇悍將,招納來諸葛亮、趙雲、龐統等仁人志士,這是劉備的過人之處,也體現了他的英明神武。如若沒有這等“明君梟雄”兼具的特質他是無法駕馭旌下將領謀士、成就一方霸業的。

劉備的用人之道

  劉備能夠在亂世獨樹一幟,成就西蜀霸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知人善任的用人才能,這與北魏曹操、東吳孫權的用人特點又成鮮明的對比。通讀歷史記載,我以為劉備的用人特點主要在於其待人以真、用人不疑、以情留人,《三國演義》中多用劉備的哭來表現劉備的孱弱,但我以為這恰是劉備這個人感情豐富、待人以誠的表現,劉備重情義、重人才,致使眾多賢才志士、甚至百姓願意跟隨劉備,而且極忠於劉備。劉備帳下雖人才不如曹操之眾,但將才謀士之精卻是三國時期其他勢力所不及。

劉備的用人之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選人才重“精”不重“多”。劉備選人同曹操有明顯的區別,劉備重視人才的“質量”,所選人才不僅對其才能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對其品行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其所用之人均能獨當一面,橫掃千軍。如:“狀乎神而近似妖”的諸葛亮、善於奇謀的法正、善於攬財的劉巴以及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這種用人觀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於開源節流,便於管理,而且有利於果斷決策、迅速執行。不過也有他的侷限性,導致了劉備旗下人才儲備不足的現象,最終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從這個角度我們反思在現代管理中,在選人、用人上應注重質和量的協調統一。

二是求人才重“才”不重“形”。他用人膽識過人,不求形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被視為天下大英雄,時為左將軍領豫州牧的劉備,聽取司馬徽、徐庶等人之言,滿懷誠意,三顧茅廬,恭請年僅27歲,無名無位、尚未建立任何功業的諸葛亮出山輔佐,留下千古美談。對於容貌醜陋,態度傲慢的龐統,在瞭解了其真正的才能後,劉備立馬自責“屈待大賢,吾之過也!”,“敬請龐統到荊州”,“下階請罪”,“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此外,劉備在搜求人才時不歧視種族地域,從西涼收服馬超之後隨即委以重任,封為“五虎上將”。正是劉備的不拘一格,才使他組建了一支作戰、後勤、組織完備而堅強的勢力軍團,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

三是知人善任,合理配置。知人,敢用比自己強的人,這是劉備的高明之處。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將”等都是個性非常鮮明之人,能攻能守。諸葛亮在其《心書》一文中的知人七條策或許是劉備知人識人的真實寫照。諸葛亮嘆為“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的劉巴,劉備苦苦追求了十九年,終為所用,數月之間劉備軍營、府庫充實。劉備曾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諸葛亮不以為然,在初次伐魏時用馬謖為先鋒,招致街亭之敗。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劉備知人、察人的優秀品質。劉備通過其知人善任的才能,將這些“精英”合理平衡配置、優化明晰權責,使整個團隊達到了最佳的人才組合。

四是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劉備用人不同曹操,曹操生性多疑,用人處處設防,而劉備恰恰相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顧茅廬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兼三軍統帥,將軍中大事一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干預;即使在其歿於白帝城之時,仍交待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來成就統一全國的大業。當劉備被曹操擊潰於當陽時,有人說趙雲已北去投降曹操了,劉備立即打斷說者,子龍不會離開我的。劉備領益州牧後,有人誣告李恢謀反,劉備立即“明其不然”,並在後來提升李恢為都督。李恢感知遇之恩,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勳。魏延怒殺韓玄,獻城投降,被諸葛亮認為其不忠不義,同時被指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但劉備愛惜人才,仍將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五是坦誠相待,感情留人。對於人才,劉備深深地把握住用人的關鍵因素——“尊重人才”。善於藉助情感的力量籠絡人心,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不像有些封建帝王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而造成“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他坦誠待人,使張松因受其禮遇而為其獻上西川地理圖,並作為內應,幫助其入川;使刺客劉平不忍殺他;他“三顧茅廬”、“白帝託孤”終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桃園結義”使關張二人死心塌地,演義出“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棄曹奔劉的歷史活劇;他兵敗當陽,帶領十多萬百姓逃難,不離不棄。這些都是劉備待人以誠,示人以真的表現,這也是劉備個人性格使然、個人魅力的凸顯。

六是賞罰分明,獎懲得當。劉備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尊重部屬,愛兵如子,但同樣重視制度化,軍紀嚴明,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對結義弟兄張飛犯錯也一視同仁,決不姑息,獎懲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以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不謀一策”。劉備慈善好施,對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後,劉備重獎孔明、法正、關張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這種明賞罰、重獎懲的激勵制度恰是管理實踐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劉備用人方面的優秀品質是其成就一方霸業的又一關鍵因素,而這也正是我們在現代管理中應當學習和借鑑參考的重要內容之一。

劉備的管理啟示

  如劉備對自己的評價:“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劉備正是以其與曹操相反的治國之法、用人之道成就了其一生基業,上文中分析到的劉備的治國、用人的優秀品質和才能在當今時代企業管理、乃至其他領域的管理實踐中仍不乏借鑑意義。

  一是“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的領導觀

  劉備的治國思想、用人之道究其根本仍屬於儒家思想體系的範疇,他在領導觀上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而現代管理中施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企業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這也與當前社會提倡的“和諧”“共贏”不謀而合,相攜統一。劉備深諳管理的內涵,深深抓住了“人”這一特點,把握住了管理的主動性。管理的核心是能動的人,管理的動力是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管理實踐中,作為領導者,應該借鑑劉備的人本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每個團隊成員實現其自身價值,促使團隊成長、快速發展,方能“濟大事”。

  二是義以為質、信以誠之、以情感人的管理觀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情感管理是一門管理藝術,也是一門更高深的管理學科。劉備之所以能籠絡眾人為其所用,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擁有一顆尊重平等的心,有一顆寬容博大的心,以其自身特有的俠義熱忱、真情寬厚贏得其部下屬眾的忠誠。因此在管理實踐中,應用寬厚、關心、尊重、信任、理解、感動等情感去撥動團隊成員的心絃,應喚起團隊整體的尊重、平等意識,根據每個人的資質,尊重他們的才能,用情感去經營和管理團隊和企業,這不僅會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團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文化,每個成員均有極強的歸屬感和責任心,這是團隊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是毅力堅強、矢志不移、不斷創新的奮鬥觀

  劉備少時就“素有大志”,他與鄰居小孩遊戲於家門前的大樹下時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自他二十八歲起兵到六十三歲謝世,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不斷創新而不放棄自己的進取心。這恰是現代管理理念中重點提倡的核心內容——組建“團隊文化”,這與《亮劍》的主題“亮劍精神”不謀而合,一個企業、一個團隊需要有屢敗屢戰、永不氣餒、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團隊精神,這種不斷創新、勇於奮鬥的核心管理理念需要長時間積累,需要目標明確,需要領導者矢志不移。管理觀念應經歷一個從強調“管”的權威性向“管”的制度化、公開化,進而重視對“理”的不懈追求上來,更加強調“理”的重要性,即講條理、講法理、講道理、講情理。

  四是盡人所能、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的用人觀

  劉備能準確地識人用人,知人善任。劉備在奪取漢中後,提拔年輕將領魏延為漢中太守而不讓張飛駐守,這使三軍皆驚。他指出張飛能尊重有才能的將官,但卻喜酒後鞭撻士卒,並讓這些士卒留在身邊。後來,魏延果然成功守住了漢中,而張飛卻被部屬殺害。管理實踐中“知人”和“善任”是用人的關鍵,這也是管理中的難點,需要克服光環效應、定勢效應、首因效應等識人的主觀障礙。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應正視人之短而用人之長、之專,不因人之“小惡”而掩蔽人之“大美”,揚長避短,使各類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而且需要做到劉備的任人唯賢、用人不疑;不拘一格、大膽用人;授權善用,把握尺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會用人、用好人。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文中提到的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為己用。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而他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和“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無論是在過去還是今時、今後的管理實踐中仍有很重要的借鑑作用。


蕭立誌


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以及孫權三足鼎立,真是歷史記載曹操的實力是最強的,假如說劉備統一了天下。歷史肯定需要改寫。

劉備是漢室宗親一直是想匡扶漢室,建功立業的,如果說劉備統一三國可能全部都要歸於漢。漢朝的歷史可能又要延續幾百年了。

魏國,吳國,蜀國,三足鼎力的局面一直延續了一段時間,劉備在位時期有諸葛亮的輔佐如果是統一三國,必定是先戰勝一個國家,那麼不是同吳國交戰,那肯定是跟魏國交戰,個人認為同吳國交戰可能性比較小,孫劉聯軍同曹操赤壁之戰很好的打擊了曹操,但是沒有能乘勝追擊給了曹操喘息的機會,如果說一鼓作氣滅了魏國那麼後來就沒有曹操什麼事情了。

魏國沒有了,吳國就好解決了。所以說三國的統一是必然也是偶然,必定要有一方把握時機,這樣成功才會離的更近。所以說劉備如果統一了三國,那麼天下就姓劉了。吳國魏國的歷史就會改寫。


經典夢工廠


就我個人看來,劉備是個賢君,而不是明君。曹操在為關羽擺陵祭墳時說:“雲長啊,你英雄蓋世,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為什麼你死那麼早呢?因為你跟得不是一個知人善用的好主子,惜哉、嘆哉!”有五虎上將卻用之不良,致使英雄旁落,實在可惜。

劉備在草創時期還能求賢若渴,虛幻若谷,但是到了稱帝之後,便暴露了本性。劉備假仁假義的不肯進川,鳳雛龐統也不用以死抵川予劉備稱王。然後是孔明,劉備不聽孔明進諫,執意急於給關羽報仇而全力去進攻東吳,遭到陸遜火攻連綿八百里,燒得沒日沒夜,將士死傷無數,大敗而歸。如果當初劉備聽孔明的話,三分天下怎麼也得持續多兩三十年,一統天下還說不定


南海風雲眼


魏蜀吳三家,無論誰統一了三國,局面都不會改變。因為當時實際掌控這個國家的,是地方豪強和門閥士族。

地方豪強掌控著各地方的土地經濟,門閥士族掌控著政治思想和文化。他們的腐朽阻礙著社會進步,是當時的最主要矛盾。而魏蜀吳三國的皇帝,都無力解決這一矛盾。

比如,孔融就是一個大的門閥士族,曹操處處忍讓,最後怒而殺之,結果成了後世舞臺上的一個最大白臉,一直白到今天。

石崇鬥富的故事中,晉武帝司馬炎親自助陣,拿出宮中至寶――兩株近三尺高的珊瑚樹送給外甥,結果讓石崇毫不客氣地用鐵如意當場砸碎,然後讓家人隨便搬出五株珊瑚樹,最小的也有四尺,讓武帝的外甥隨便挑,作為賠償。這就是當時豪強的實力。

南朝的劉裕,被辛棄疾贊為“氣吞萬里如虎”。他的舅舅登門求見一位大名士,坐了半天冷板凳,最後被人罵了出來,又幾乎當面燒了板凳,嫌髒。這就是當時士族的脾氣。

所以當時的魏蜀吳三家,包括後來的司馬氏,都不是真正的牛。那些將天下翻雲覆雨,又擔著好名聲的,才是真正的政壇高手、黑手。


三維看歷史


劉備在未得志之時,比任何人都尊重良才;

稱帝之後就開始任性了,聽不進軍師及良臣的話,以致最終失敗;

如果劉備統一全國,估計滅亡時間也是很快的!



策劃人嚴國栳


劉備統一三國的話也好不到哪裡去,縱觀大耳賊此人,沒有劉邦,劉秀等先祖的智慧,此人又是屌絲逆襲,好不到哪去,出兵東吳,夷陵大敗就可以看出大耳賊的戰略眼光是何其渺小,蜀地雖小,連年征戰,蜀地百姓過得並不幸福,你還指望他能讓全國人民幸福?

如果大耳賊當皇帝,統一中國,估計和司馬炎差不多,昏庸無道,創業路上都是兄弟,他要是統一天下,以他兒子阿斗的能力來看,一樣是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yc毛豆爸爸


劉備-為人不愛多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賞評犬馬、音樂、美衣等當時士人才子間風行的雅樂之事、常幫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好與豪俠義士交結相識,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一位刺客,放棄殺死劉備。(摘自百科)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才能不足,但知人善用。漢末世家門閥眾多,土地多為大地主,小地主所有。農業社會,誰掌握糧食誰就掌握了經濟。劉備若一統三國,造成結果可能就是皇權架空,世家掌權。(就正如曹氏雖滅吳但卻被司馬篡位。而後皇權在世家傀儡之間更替不休,連年戰爭不斷,漢人內部消耗終被外賊入侵。)其也不過是替漢需一時之命而已。(各人有個人觀點)


蝸城


答:筆者問的這個問題首先是個假設性問題,索性我們站在假設的立場來還原歷史,進行分析。

東漢末年,雖然精彩,但卻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永遠的災難。這種災難,曹植的《白馬行》裡有詳細描述戰爭的結果。東漢末年的災難由黃巾起義作為起點,繼而董卓亂政使得東漢末年開始進入群雄時代。等到曹操把群雄滅得差不多的時候,劉備崛起了,而東吳孫權的勢力曹操也滅不掉了。當時曹操已經沒有機會一統天下了,而孫權一直偏安於東南,且內部矛盾重重。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就是劉備集團。

其實,當時劉備集團是有可能一統天下的機會。如果關羽沒有敗走麥城丟掉荊州,不需要他有多大發展,只要守住,對於已經佔領了漢中的劉備來說就是勝利。現在假如關羽沒有丟掉荊州,劉備一統三國,那麼,劉備建立的新漢朝會持續多久呢?現在我們知道,三國末年,魏國滅掉了蜀國,繼而司馬炎篡了位置,奪得天下,但是晉朝並沒有給天下帶來太平,反而使得遊牧民族南侵,並帶來了長達幾百年的傷害,直到隋唐時期,才結束了這種傷害。那麼,如果是劉備建立的漢朝,這種災害還會發生嗎?

小編認為,會發生,但不應會持續這麼多年。司馬家族的晉朝之所以不敵遊牧民族,不是晉朝的實力弱,而是世家的實力太強。而在三國裡面,只有蜀漢是最不重視世家的,所以也是最有可能不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的國家。所以,應該也是最有活力的一個國家。而採用了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魏國和晉國,都沒有了抵抗遊牧民族的能力,甚至魏國還輕易被司馬家給替代了。這是後來採取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朝代都沒有遇到過的事情。

現在回答上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劉備統一了天下,那麼,漢朝可以持續多久?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為題。小編認為,如果劉備再次興復漢室,那麼皇室有很大可能是由劉姓人士永遠傳承下去。至於是不是劉備的後人,這倒不好說,反正劉邦後裔有很多很多。但是這種延續並非是真正的延續,很有可能是作為吉祥物存在,就如現在的英國皇室和日本皇室。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劉備因為關羽丟失荊州和性命大怒興兵,並且一敗塗地。這種事實給諸葛亮帶來了許多麻煩,後來哪怕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能改變蜀國弱小的現狀。

倘若只是失去荊州的蜀漢集團,其實相對於魏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夷陵兵敗之後的蜀漢,只能是打打秋風了。這就是為何諸葛亮要多次領兵北上,一是要讓蜀漢修養生息,二是要讓魏國邊境不寧,三是要掠奪魏國的財富,四是要保證最小傷亡。所以諸葛亮親自領兵並謹慎行事,並不是沒有原因。但即便這樣,蜀國還是成為了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更諷刺的是,作為蜀漢皇帝的劉禪,居然還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話語。這讓劉備、諸葛亮等人聽到,會有何種感想。

三國曆史的出現本來就是偶然,卻給曹操來了一個措手不及。曹操是第一個有實力一統天下的漢末軍閥,但可惜能夠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卻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多次被蜀漢和東吳打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後面劉備也是如此,面對曹操可以戰勝,但是面對比曹操弱的孫權卻有了夷陵之敗,卻最終不得不託孤白帝城。更諷刺的是,不管是魏蜀吳三國,先輩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與犧牲,結果卻在短短几十年裡,被不肖子孫消耗殆盡,最終便宜了司馬家族。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然三國的結局頗有一些讓人唏噓,但卻又為後人帶來啟示。比如某新興市場,以團購為例,當處於風口時,甚至來了百團大戰,但最終呢,並不是進場越早越好,後來的共享單車大戰,也是如此。但是最後的贏家能夠保持多久,誰又知道呢?當然,現在團購已經沒落了,但是共享打車依然受歡迎。可是此時的共享單車已經不是初始時參與的企業了,幾乎是全新了。但不管怎樣,東漢末年這段長達百年的混戰歷史,還是給很多人帶來了啟發的,比如《三國演義》,很多人不正在研究它和學習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