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贯通《道德经》?

逻辑是思维规律,规律是具有客观性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思想家的基本逻辑是具有“永恒性”和“真理性”的。读一本古书,不仅仅是在看古人说了些什么?也不仅仅是在看古人思考过哪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探寻“一以贯之之道”,一部著作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在掌握基本逻辑之后,运用这种逻辑便能推论其他观点论述的合理性。由此便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古人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而且能够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想?

老子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贯通《道德经》?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远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有个东西就已经存在了,它是永恒的,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母亲。人们只是知道它很大,但是不知道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们姑且用“道”来称呼它吧。

二、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有”是从“无”中生出的,“有无相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事万物都是这么来的。

老子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贯通《道德经》?

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揭示了万事万物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的,同时说明了“有”和“无”存在“互生”的关系。那么这个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呢?道派生出来一,一派生出二,“一”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万物只有“得一”才具备了生的条件。“一”是一切生发存在的根本。“二”具体是个什么?老子没有明说,但是他揭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基本道理。由此可推论“二”就是阴阳,是对立,而“一”是对立的统一面。“三”是直接生成万物的,严格来说,“三”才是万物之母,故此在讲“道”的时候,老子强调了“可以为天下母”,“可以”两个字表明了可能而非肯定。

老子是比较喜欢“三”的,在治国理政的建议中,提了三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也可总结为“三绝”。在修身养性的建议中,提了三条:“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自己总结为“三宝”。在提到西周政治框架时,老子阐述了“天子、三公”的权力结构。但是这都是形而下的东西,至于生成万物的“三”具体是什么?老子没有明说。

在讨论“道”的特征的时候,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其实是从三个感官方面来描述“道”的特点,即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道”是虚无的,是恍惚的,是没有具体形状的,是不能通过经验感觉来把握的。

老子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贯通《道德经》?

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抽象的,“人”是具体的,那么“人”和“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老子用一个字做了回答,是“法”。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有“三生万物”演化而来的。在万物从“一”分离之后,天有了抽象的天之道,地有了抽象的地之道,人也有了抽象人之道。以“天道”推“人道”,是老子的基本逻辑,人道不同于天道,但是师法于天道,服从于天道。

这一句是《道德经》的基本思维逻辑,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全文主旨。既然“人道”和“天道”之间,是“法”的关系,那么我们只需要从三个角度便能全部通解《道德经》,一是天道是什么样的?二是人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三是原文中有哪些师法天地的具体例子?这三个角度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即老子对客观天道规律认识到了那个程度?并且总结出了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人生哲理?我们另篇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