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演进,各地为防控疫情而推迟复工、加大交通管制力度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阶段性冲击。

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应该有限,而且,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7.1%。但总体影响是负面。目前第一产业的增速只有3%左右,病毒扩散之后,会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会影响消费,尤其是在农畜牧产品出口方面可能会遭遇订单大幅下降的冲击。

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不容低估,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由于疫情导致劳动力流动受阻,物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尤其是疫情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用工荒或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问题等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

此外,我国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中国疫情的隔断考虑,会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度较大的商品,从而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造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疫情对旅游、餐饮旅店等服务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2003年非典使得2003年旅客周转量增速为-2.3%,国内旅游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传统的假日消费黄金周,但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举措远比非典时期严厉,预期降幅会更大。

总体而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在第三产业,全年影响幅度估计在1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对GDP增速负影响或超过0.5个百分点。从影响时间段看,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因为第一季度的GDP占比是四个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创出低点后,后三季度能稳步回升。

在经济政策层面,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重新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赤字率可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出。横向比较看,日本财政赤字率7%左右,美国4%左右,中国约3%,并非不可接受。货币政策方面,应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应考虑降息,全年加码的降准降息目标,应是促进全社会新增相当幅度的投资或消费。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现实:天灾人祸不会改变一切,生活在继续。

疫情蔓延,无法正常营业和工作,可是店面的租金依旧要按期支付,员工的工资仍然要正常发放,还有一系列的经营支出,这就是一个中小企业老板面临的现实!银行不会因此调整你的按揭贷款,房东不会

减免你的租金,员工不会体谅你的难处,毕竟每个人都要真实地活着,无可厚非。

有时候一个“天灾人祸”真的就能让资金实力微弱,现金储备不足的中小企业老板陷入困境,濒临倒闭。

任何灾难都是“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没有谁可以幸免。

当疫情来临,所有行业停滞,全国人民人心惶惶,弥漫在恐慌而担虑的氛围中。试想这样的状况下,大到国家、大公司,小到小企业和个人,无一例外会遭遇阵痛。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那些少数心有侥幸的人们能够获得什么?短暂的假期和散漫,换来的是无尽的等待和因灾难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和物价上涨,这些难道于身边的你我没有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线上销售和轻创业自由创业者觉得影响不大,我想说其实有这个言论的人典型就是没有创过业的。在当今世界,社会高度分工,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唇齿相依。工厂不开工,医疗物资都没法及时生产,物价高涨,人们消费不起。电影不上映,餐厅不开工,大型商场就门可罗雀。大部分电商也是和线下服务产业紧密相连,难道电商就不需要线下的快递公司送货?

在一个被疫情困扰的民族,老百姓还会有心思消费吗?

中小企业承担着社会60%的就业率,请你挺住!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就在全社会就业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定。春节后又将是一轮大规模大面积的择业和招聘的关键时期。在疫情大敌当前,我们的中小企业老板们要挺住,配合国家抗击疫情,改变经营渠道和调整经营方式,顺利渡过难关。

当然也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出台一定的帮助和扶持政策,正所谓企业稳,国家稳,国泰民安是之也。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金融风险上升,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债务偿付压力加大将明显加大,未来还需要采取措施防范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更加注重引导金融资源向抗击疫情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聚集,助力打赢疫情防疫攻坚战。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力度,保障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和促进企业融资成本下行。预计2020年将有希望下调MLF和LPR利率各10个BP左右。其次,要加大专项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疫情之下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断裂风险;

<strong>为受困企业复产提供“金融力量”

为受困企业提供坚实的金融力量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保障重点地区的信贷资源供给,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审批效率,“急事急办”;二是针对企业的暂时还款困难“特事特办”,为其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且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三是金融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费让利,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并减免相关手续费。

<strong>急事急办:提供足额信贷资源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再次凸显出主力军作用。“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和企业,保证信贷规模充足。

<strong>稳定预期: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那么,如果受困企业已陷入现金流紧张,短时间内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怎么办?“面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要做好逾期贷款的展期、续贷等服务。”。

对于受困企业,商业银行不能盲目地抽贷、断贷、压贷,如果企业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不应将此逾期不计入征信记录。

灵活展期、续贷的具体路径有哪些?唐建伟表示,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还款安排及付息周期、延长还款期限、推行“无还本续贷”或采用信贷重组的方式,多手段支持受困企业恢复运营。

针对“无还本续贷”方式,目前多地金融监管机构已要求,商业银行应在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有续贷需求的企业“应续尽续”,特别确保在原贷款到期当天完成续贷工作,避免企业借高息“过桥资金”转贷。

<strong>减费让利:适当下调贷款利率

“对于受困企业,金融机构还应执行优惠利率,开展费用减免。”唐建伟说,例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可在现行基础上利率再下调0.5个百分点。

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抗“疫”实践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已表示,对湖北省内普惠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在现有利率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后续依然存在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潘向东说,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操作利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