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Cindy說:


這幾天待在家,很多媽媽說已經快被“神獸們”虐瘋了,家裡囤的繪本玩具也快彈盡糧絕了,疫情不結束娃不開學,各種興趣班也都停了,這可如何是好!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其實,這個時候才是激發娃創造力的最佳時候呢。平時我們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今天學樂高,明天上英語……看不得娃無聊地“閒著”,好像自己沒有盡到陪娃的責任……可是太多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過度”安排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無聊”是催生孩子創造力的靈藥!


1


娃天生擁有對抗無聊的能力

他們永遠在“找事兒”


因為疫情,土根沒法回意大利的幼兒園了,也沒法出門玩,我本來擔心他無處安放的精力會爆炸,但這段時間以來卻發現,他過得並不“無聊”,還很享受“宅家”的生活。除了我每天固定一段時間的陪玩和閱讀,他自己每天能創造出很多玩法來:

每天用樂高變換著搭法,一會警車,一會變潛水艇,一會又變機器人;以前不愛玩的拼圖,現在能靜靜拼很久,居然完成了80塊的任務;拿了一個訂書機,天天帶在身邊,還餵它吃飯,說它是他的小鱷魚寶寶,他是鱷魚媽媽……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帶著“鱷魚寶寶”洗澡的“土根媽媽”


有一回我在屋子裡寫稿,偶爾看到他一個人趴在遊戲墊上自言自語,好像編著一個機器人打仗的故事,就那麼叨叨了快一個小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真沒必要擔心“孩子會無聊”或者覺得“娃關在家好可憐”,因為他們“永遠在找事兒”!


人們習慣為創造力賦予一種“高級”的想象,認為這種能力只能存在在天賦極高的天才身上,其實,它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在大腦“成熟”之前,人的思維習慣就是“發散式”的,想想這個熟悉的場景就知道了:我們大人在走路的時候,是直達目標的,而孩子會東看看西看看,一會又蹲下來,一會被其他東西吸引去了……我們嫌他們慢吞吞拖延症,其實是我們對周邊的一切已習以為常了,看不到驚喜了!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而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都是新鮮的,只要給他“充足的時間”,他們就能發現新鮮的東西,創造出新的玩法,而這種能力是需要被保護的!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說過:“無聊是一個可以讓孩子思索生活的機會。孩子不應當活在急促繁忙中,無聊是無處不在的發展興趣的過程。在無聊中,小孩子才能自然培養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花時間去找尋。


2


人們長大,創造力卻在消失


美國心理學丹尼爾•西蒙斯在1999年發表了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這項實驗中,丹尼爾組織志願者觀看一段打籃球的視頻,並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數出三名穿白衣服的運動員的傳球次數,中間有一些黑衣人作為干擾。時間結束,志願者紛紛說出自己的計數,丹尼爾追問:請問你們有沒有看到一隻大猩猩?一半以上的受試者目瞪口呆。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原來,在這段視頻中,丹尼爾安排了一個穿黑色毛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樣的人走進運動員中間,面對鏡頭捶胸頓足,停留9秒後退出,而測驗受試者是否看到了那隻“大猩猩”才是丹尼爾的真實意圖。


丹尼爾由此得出結論: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無意盲視”。


讓人驚奇的是,兒童幾乎不會犯無意盲視的錯。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根據多年的研究告訴我們,“嬰兒並不會僅僅體驗著周圍世界的某個地方,相反,他們同時生動地體驗著所有事物”,“如果說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燈,那麼小嬰兒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燈籠”。


雖然科學研究並沒有定義“看到黑猩猩”是不是就一定更好(成人的專注力其實符合進化論,是生存的必要性),但艾莉森說,“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思想開放的時間越長,人就越聰明”。


很多畫家比如畢加索、梵高,人們羨慕他們獨一無二的想象力和天賦,其實是他們從小的“創造力”被保護了下來,讓他們仍能像孩子一樣思考。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要如何保護創造力?研究無聊和想象力關係的醫生貝爾頓說,無聊是發展內在刺激的關鍵,有了內在刺激,才能帶來真正的創造力。


父母不“過早”或“過度”安排孩子的學習,而是延長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就是很棒的方式。


3


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否則會讓孩子無法獨立玩耍


前面說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不是說咱們可以完全“放手”了,也不是咱們不需要高質量陪伴了,甚至塞一個ipad讓孩子自己去玩,這種偷懶的做法容易讓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當沒有這些刺激時,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些啥,老是想著要看動畫。


我每天會給土根看1小時的動畫片,每次30分鐘左右。有時他也會主動來跟我說,媽媽我要看動畫片!我會跟他說,今天你的動畫片額度看完啦!媽媽給你買了那麼多繪本和玩具,你現在自己想想想玩什麼好嗎?有時候他會拿著書自己看起來,安靜地陪著我工作。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有時候他會實在不知道自己該幹嘛(畢竟一整天都在家),那麼我會給他一些建議,比如幫他拿出紙和畫筆,或者一些特殊材料比如毛線球和顏料,引導他用不同的方式來作畫,他就馬上把看ipad的事給忘了。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還有一個百試不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即便所有的玩具都玩過了,但是“角色扮演”是可以有一萬種變化的,我會說,你現在是警察(因為土根無比崇拜警察叔叔),房子裡有好多壞人,你保護媽媽去把壞人都抓住好嗎?土根就會拿著槍乖乖出去巡視了。而那些娃娃,人偶,甚至他用樂高搭起來的小怪獸,都可能是他抓回來的“壞人”,還能引發一系列的故事和對話。


Cindy最後說:


其實面對“無聊”,我們自己的心態是怎樣的?是無所事事心煩意亂,還是可以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欣賞一部電影?或者全身心地陪伴家人?


這個時代走得太快了,很多人一閒下來,忽然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而這次的超長假期,卻是可以讓自己重新迴歸家庭生活;平時總是催促著孩子做這做那,現在不如和孩子一起慢下來,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


這幾天看書的時候看到一句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別擔心孩子在家太無聊,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醞釀一場“風暴”


雖然咱們暫時都被疫情“困在一隅”,但我們仍舊擁有選擇快樂的權利,和去愛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