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01

漫漫求学路,莘莘学子心


一头清爽利落的短发、两道弯弯的眉毛,一张柔和圆润的脸上,永远挂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一身得体优雅的打扮,令人眼前一亮。


这位既干练又时髦的奶奶不是别人,正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在李兰娟的身上,可不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头衔。


  •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 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
  • 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


李兰娟这个名字响彻医学圈,可谓大名鼎鼎。但谁能想到,这位饱读医书的院士,小时候家境贫寒,甚至连初中都没念完。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来维持。


尽管家里穷,李兰娟却十分喜爱读书,成绩也很优秀,小学毕业时就被保送到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念了两年后,有一天,母亲突然让她收拾行李回家,因为,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


一听到这个消息,兰娟泪如雨下。可想到母亲每天挑着一担子的山货,步行30多公里去做买卖,还难以维持家人的生计,她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帮母亲干活。


她收拾好行李后,向班主任告别。


班主任了解了她的情况后,为她出了一个主意,先请假一个月,在家里一边自学一边劳动,一个月后来参加期末考试。


兰娟听取了班主任的建议。


一个月后,回学校参加考试的李兰娟,意外地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从此,她靠着助学金省吃俭用,读完了初中,并且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妈妈拿出仅剩的5元钱,让她到杭州去读书。


5元钱,从绍兴到杭州,尽管一路极尽节俭,到学校也所剩无几了。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李兰娟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一次,也是老师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她先领了课本,又帮她申请减免学费和领助学金。


靠着那点微薄的助学金,她艰难地读完了高中。


尼采说,那些打不败你的,必将使你更强大。李兰娟便是如此!


年少时艰难的求学路,不仅没有让李兰娟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勇气和斗志,让她在日后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曾退缩;只要看到一丝希望,都坚持不懈。


02

从赤脚医生到知名院士


李兰娟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老家的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当时的农村条件简陋,医疗条件很差,很多村民生了病无法医治。当了老师的李兰娟,心里便生出一个更大的愿望,要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完全没有接触过医学的她,拿出仅有的生活费,购买了针灸方面的书籍,又到省中医院学针灸技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


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邀请李兰娟加入,李兰娟放弃了收入更高的代课老师一职,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农村合作医疗的条件相当落后。


没有资金怎么办?


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找了几位懂草药的乡亲,到山上去摘草药,实现了“药品零成本”。


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培训怎么办?


她有着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记忆力,半年多的时间里,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疗伤寒,哪些能用来消肿,哪些能用来敷跌伤,都记得清清楚楚。


场所简陋怎么办?


上门诊治。


全村400多户人家,不管哪家有人生病,她都会上门诊治,深更半夜不怕,刮风下雨不改。


有一次,村里有个年轻媳妇分娩,找不到接生婆,她也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正式敲开了医学殿堂大门,并于毕业后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很多人知道李兰娟这个名字,源于2003年的“非典”,她对浙江省"非典"防治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起了关键作用。


2013年H7N9禽流感来势凶猛,她带领的团队在5天内迅速发现突发疫情病原,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又证实,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的源头。


在此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全国大规模关闭活禽市场,减少了人感染的风险,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


其实,李兰娟还有一项更大的成就,就是创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新途径。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在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在工作期间,常常目睹一个个重型肝炎患者痛苦地死去,十分不忍,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


当时,她靠着3000块钱的科研经费,带领团队开展人工肝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研究和实践。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这是何等困难?


老专家劝她,肝脏那么复杂的功能,人工肝怎么替代得了呢?她带领的团队,不时有同事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半途退出。


“碰到困难,我就像钻牛角尖一样钻下去,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李兰娟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如是说道。


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李兰娟团队终于成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


从此,李兰娟声震医学圈,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十年努力,攻克医学难题。


令人意外的是,她没有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而是每年举办几期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医生。


“因为肝昏迷、肝衰竭的病人,是很难很远的路送来的,一定要就地治疗,所以我把这个知识都传授给大家,那么全国各地的肝衰竭病人都能够得到人工肝的救治。”


她把挽救病人的生命,当成最大的快乐!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也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人工肝研究成功了,她又开始研究肠道的微生态,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开拓者,首创了“粪菌移植”技术,帮助肠道疾病患者重建肠道菌群。


“只要微生物存在,传染病就永远消灭不了,传染病医生永远不能停下脚步,永远要守护人民的健康。”


在从医的道路上,李兰娟从未停止过治病和研究,她给自己,也给立志从医的后辈们十六字座右铭: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03

风雨同舟,相濡与沫


也许你会好奇,像李兰娟这样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女性,背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他的丈夫郑树森,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发展。


这一对院士夫妻的婚姻,一度成为医学界的美谈。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他们的爱情,是志同道合;

他们的浪漫,是相濡以沫;

他们的约会,是从家里一起到医院,和从医院一起回家的那一段短短的路程;


他们的日常聊天,是“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学术讨论。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因为有着相同的志向和兴趣,即便是枯燥的学术讨论,在彼此眼里,也是最动人的情话。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因为有着对彼此的深爱,对方的亲人也是自己的亲人。


在他们结婚当天,郑树森的父亲身体突发状况,夫妻俩连夜往老家赶,在金华火车站,他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李兰娟说:“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郑父得了重病。


李兰娟怕丈夫分心,隐瞒了这个消息,自己悄悄跑回去,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直到全部康复才放心离开。


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都是郑树森亲自为她做的手术。


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04

年逾古稀的时髦女郎


随着科研成果的广泛运用,李兰娟也逐渐登上了各大网站、电视台,接受记者采访,发表公开演说。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不管什么时候,她总是衣着得体,神采奕奕,风采不输女明星。


主持人撒贝宁对她曾经打趣道:“看到您走出来,我还以为见到了时装模特呢!”


李兰娟告诉大家,自己不仅每天上班都要画一个美美的妆,还要求医院的女同志上班要化淡妆,男同志上班要系领带。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这番捯饬,为的是什么?


她觉得,这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尊重。病人看到医生、护士有气质,有好的精神状态,心理感受会更好。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为什么能有这样的面貌和活力呢?


李兰娟的秘诀是“宽阔的胸怀、努力地工作”。


非典禽流感立下赫赫战功,73岁再战新冠肺炎,她的脚步永远不能停


女人总在感叹岁月的无情,青春的逝去,可再好的护肤品、再高级的医美手段,也挡不住日渐衰老的脸庞。


唯有像李兰娟院士这样,拥有宽阔的心境,把济世救人、奉献自己当做毕生的追求和快乐,才能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散发出真正的美,温暖自己,更照亮别人。


致敬73岁的最美女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