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强大时,为什么不去海外扩张、侵略殖民?

九黎劫


古代中国强大时,为何不去搞海外殖民扩张?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在于西欧各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走向了强大,成为了一个个的西方列强,转而在近代入侵我国。

这里不谈西欧各国为何要去进行殖民扩张,因为与问题无关,就说古代中国的问题。

古代中国,也就是1840年之前的中国,这段历史就漫长了,因为1840年之前的中国基本上都是强大的,至少周边没有对手。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版图扩张的问题。

国家即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国家的意志即全体国民求生存与发展意志的集合。

从这两个定义看,一个国家要进行版图扩张,要满足四个需要:财富聚集的需要、地理环境扩大的需要、政治权力机构稳固的需要、国民求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一:时代的不同决定需要的不同。

1840年之前的中国,可以分为三个时代九个阶段。三个时代:森林迁徙时代,河流定居时代,大陆扩张时代。九个阶段:逐猎迁徙阶段、随季迁徙阶段、定点迁徙阶段、大河定居阶段、小河定居阶段、运河定居阶段、东西扩张阶段、南北扩张阶段、海外扩张阶段。

森林迁徙时代,就是大禹治水之前的中国。河流定居时代,就是夏商周三朝。大陆扩张时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到清朝末年。

东西扩张阶段,就是秦汉两朝。南北扩张阶段,就是隋唐两朝。海外扩张阶段,就是元明清三朝。在大一统王朝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时都是两个阶段过渡的时期。

只有海外扩张阶段,才会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问题中提到的古代中国,其实就是元明清三朝。

大陆扩张时代,一般都是将前一个阶段的扩张进行到时代阶段物质运输能力所达到的极限后,才会进行新模式的扩张。

于是秦汉隋唐都进行扩张了,汉朝开西域,唐朝先开西域,然后将版图扩张得比汉朝还远,然后才将草原、东北纳入版图。

到了元明清三朝也是如此,一般都是先解决前两个阶段的扩张,然后再进行下一种模式的扩张。

蒙元在海外扩张之前,就是先将东西扩张,南北扩张进行到极致,然后才进行海外扩张,先后攻打了日本、爪哇、安南、占城等海外国家。

明朝下西洋,不要想得那么美好,就是为了海外扩张做准备。只是前两个阶段的扩张还没有搞定,所以迁都北京,先搞定蒙古,只是终明朝一代都没有搞定,所以海外扩张也无从谈起。

清朝,一直在扩张,到了乾隆时期,差不多前两个阶段的扩张完成,在进行海外扩张的时候,南下攻打东南亚诸国,比如缅甸,就遭到败绩,扩张失败。

所以说,古代中国强大时,不是不去搞海外殖民扩张,而是搞了,没搞成功。

二:元明清三朝海外扩张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满足四个需要。

第一个需要:财富聚集的需要。这个需要没有满足,元明清三朝地大物博,海外有的,自己都有,海外没有的,自己也有。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说得好听,就是重商主义,搞海洋贸易,说得不好听,无疑就是抢地盘抢钱。

元明清三朝有没有去抢呢?抢了,没抢到多少,划不来,还不够出兵的费用。就说元朝,在攻占日本、爪哇,都是先胜而后败。岛国的散乱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元朝集方阵的冲击,杀上岛就跟玩差不多,没有什么难题。只是,抢不到东西,大军无法就地补给,得依靠漫长的海路输送,这很划不来。饿着肚子打仗,不管多厉害,肯定打不赢。

明朝呢?吸取元朝的教训,我先看看,先搞好关系,摸清底细,结果摸了个透心凉。不搞了,禁海。禁海禁得莫名其妙,以致于派出去的军队就扔外面了。非洲,东南亚各地都扔了不少,所以现在才有所谓黑皮肤的中国人。

到了清朝,我就不从海上进攻了,从陆地进攻,结果乾隆皇帝花了九千万两银子,还没有搞定一个缅甸。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陆地道路,全部都是山地丘陵,比海上运输还难,兵力物资根本输送不过去。

就算输送过去了,其实也没有用,要那个地方干嘛?抢不到东西征不到税,环境还不好,老百姓都认为那是蛮荒之地,不愿过去。

抢不到钱,征不了税,养不了民,无法满足财富聚集的需要,扩张条件不满足。

第二个,地理环境扩大的需要。所谓地理环境扩大,对内就是进行开发,发展生产,对外就是扩张版图。这个需要肯定有。

不然的话,元明清三朝也不会去攻打海外诸国。在明朝,通过和平商贸,郑和下西洋,还是搞了一些地盘殖民的。

比如文莱,就是明朝后裔与当地土著的结合体。在文莱的明朝后裔,是被派到哪里找金矿的,后来金矿找到了,明朝却禁海了。

第三个,政治权力机构稳固的需要。这个需要没有满足。政治权力机构稳固,需要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心。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是首都所在地,是各个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

可是,中国却有两个强大的文明中心,一个是燕蓟地区的北京,一个是江南地区的南京。这两个文明中心,虽然北京强一些,但是也强不了多少,两个文明中心抢首都,一直搞得你死我活,内斗不息,哪里还有精力去搞海外殖民扩张。

元明清三朝,一直到民国,都是两个文明中心在内斗抢首都。在元朝,攻打海外诸国,搞殖民扩张,差点把元朝搞破产,于是就不搞了。这个时候,看到大都破产了,南京就蠢蠢欲动了,反扑了。乱了几十年,元朝灭了,明朝在南京建立。

明朝时,一个靖难之役,一个东林党。定都南京,燕蓟搞靖难。迁都北京,江南地区的东林党霸占朝廷,不交商税。

清朝时,清朝灭掉了南明,知道江南这个地方不好弄,于是就把江南省给一分为三,大部分地区是安徽省,少部分地区划给了江浙两个省。分掉了,清朝也没省心,清朝平定准格尔叛乱时,朝廷穷得叮当响,江南的盐税就是收不上来。

清朝末年,列强两次打进北京城,第一次南京来了个太平天国,第二次,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清朝完了。

民国时期,好不容易在南京建国了,北京就不服气了,最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首都迁往北京,北洋政府建立。不久,南京不服气了,蒋介石北伐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直到南北之间修了不少铁路,将两个文明中心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才变好了,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文明中心都被日本人给占了,吃苦头了,被屠城了,才知道团结了。

第四个,国民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个需要满足。所以,虽然元明清三朝禁海了,不搞海外殖民扩张了,但还是有不少的老百姓通过一两个开放的口岸出去,下南洋求生存。只是,没有了国家的保护,他们在海外日子过得好苦。明朝时期,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时,就杀了不少当地的华人,后来东南亚各国没少搞这样那样的运动,弄得当地华人死的死,破产的破产,好不凄凉。



文明有历史


当人地矛盾突出时,人们为了寻求出路,必然会选择向外扩张、殖民,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地矛盾在历史上也时常比较突出,为此也曾试图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不过,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如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华人,甚至是非洲马达加斯加那些据说是明朝人的后裔,都可看作是当时中国人海外扩张殖民的痕迹。

(中国所在为四塞之地)

中国的海外扩张、殖民,有几个显著的时间特点。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远古时代(先秦时期),中国只能在有限的区域殖民,无法到达海外;在中古时期,中国文明一枝独秀,出去过海外,不过没看上,就又回来了,毕竟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实在看不上那些贫瘠的化外之地;在近古时期,民族矛盾激烈,朝廷政策趋于保守维稳,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海外殖民地。

中国海外殖民的扩张之所以不如西方殖民者那般成功,真要细说起来,还是要归因于欧洲的殖民者所面临的是与世隔绝的新大陆文明,对欧洲人的瘟疫毫无抵抗力,短时间因为瘟疫的影响,不消殖民者毁灭,他们的文明就因此而灭绝了;而中国却很早以来就与外界有大量的经贸往来,主要经营的东南亚一带,并不存在美洲大陆土著居民面对瘟疫无法抵挡的情况。其次,中国自古即是“天朝上国”,没有强烈的向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政治诉求,所以,对于开拓海外殖民地也没有坚决的意志。再者,因为地缘的因素,中国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武力的侵袭,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国力,为数不多的几次海外殖民活动,都因此被打断。最终,中国在海外殖民的扩张,止步于南海。

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周人人数很少,诸侯王带着几百人、几千人走马上任,到了地方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筑城池。为何?因为这几百人马要面对的,是那些在城外的被称为野人的数万土著。周王朝经过800年的殖民活动,最终通过军事、文化等逐渐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才开始成型。所以上古时期的殖民活动,基本都是在陆地上进行,因为当时的土地足够广阔。

(西周分封都是殖民据点)

到了中古时期的三国年间,天下连年混战,生民百不余一,魏蜀吴三国都苦于兵源不够,因此都绞尽脑汁到各处掳掠人口。魏国强征了乌桓骑兵,蜀国则征发了南中无当飞军,东吴开进了吴越山中,将山越人编组入伍。各国都通过征发雇佣兵建立起精兵部队,这种传统也被西晋继承下来,最终造成了西晋王朝末年雇佣兵(匈奴刘汉王朝)作乱,中原沦陷,衣冠南渡的事件。

这一年,孙权听说海外有岛国曰“夷洲”,土著甚多,因此派遣将军卫温带领万人船队去掳掠人口,结果卫温浮海一年有余,带回来的土著还抵不上损失的士兵,被孙权以违诏无功的罪名杀害。

过了几年,东海外的倭国有个女王叫做卑弥呼的,派遣使者来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听说海外有方国,立刻起了周穆王西游会王母的浪漫念想。可是一看到倭国使者和婢女,就兴趣索然了,原来倭国人还处于奴隶制国家,女人身上布满纹身,粗鄙不堪,实在难以下手。

此后,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就基本固化——那都是化外之地,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是个亏本买卖。

更为客观的原因是自三国之后,中原王朝暗弱,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政权的武力威胁,王朝不得不将主要兵力用于北方防御。由于对游牧民族的威胁深恶痛绝,一般中原王朝的不世之功基本上都是封狼居胥,要往北边打,打到游牧民族怂了一波,再来一波。王朝的主要精力,都被牵绊在北方,对于南方长江流域的经营长期以来乏善可陈,遑论海外殖民?

(卫温的航海结果是亏了本)

中原王朝的文明处于高地,不断让四周辐射了文明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游牧民族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武力,中原王朝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又出现了两次南渡事件。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这才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宋代为节点,南方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北方。这是自秦代以来中原汉人不断开发的结果,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在封建社会早期,人类掌握的工具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极为有限,开发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选择在大河流域的冲击平原附近开垦种植。因此冲击平原土质松软,利用石器、青铜、铁器等工具,人力尚能开发。至于南方雨热同期的丛林地带,利用这些工具来开发就难以为继了。

中国人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开发都耗费了千年之久,何谈去海外开拓?就好比自家土地还照看不过来,还要跨洋越海去占领殖民地?况且,海外方国对中国的印象实在不好,就像乾隆皇帝所说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那些化外之地,白送都没要——这是真事,当年菲律宾国王哭求“天朝”收留,乾隆皇帝只一句,“心慕中华,其心可嘉”就敷衍过去了,要不然哪儿还有南海如今的风波?那都是内政。

(北方的威胁使得中原王朝无力海外拓殖)

欧洲人面临的状况与中国人完全不一样。

他们也在挨饿受穷,可是他们的土地更贫瘠,政权更分散,不仅穷,而且打起仗来也是没完没了。中国好歹还有个王朝周期率,时常有个“盛世”来装点门面,欧洲人几乎就没有盛世,日子过的苦哈哈的。难道苦会有尽头吗?不会。向来有自省精神的欧洲人很快就认识到了上帝之鞭的厉害。黑死病和其他瘟疫,使当时的欧洲几乎成为了一座地狱。无处可逃的人们偶然听说伊比利亚半岛那里没有黑死病,于是不远万里都涌了过来。

西班牙和葡萄牙刚刚从摩尔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土地物产不丰,突然涌来了这么多人口,吃不饱饭,成了当时国王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可是让西葡两国当政者痛苦的地方在于,他们四面环海,根本无地可垦。这么多人,眼看就要发生大面积的饥荒。这时,有一个叫做哥伦布的人说,他能到找到印度,能够通过贸易带来财富。

(哥伦布航海)

欧洲的航海史就此开始,当时的欧洲人经过文艺复兴,人的价值得到重视,连年的战争也使得火枪技术得到发展,当哥伦布侥幸发现新大陆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进入新大陆,利用自己与当地民众存在代差的武器和经受过多次瘟疫折磨留下来的抗体,成功地击败了当地土著的反抗。他们占据了当地肥沃的土地,采用了奴隶制度来剥削当地土著,获得了财富。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成功,引起了英法的注意,因为欧洲的天气开始变得糟糕起来,光照不足,使得即使拥有大片平整土地的英国和法国也遭受了大面积的饥荒,法国更是因此损失了15%的人口。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殖民队伍来到了北美洲沿岸,他们的目标是在纽芬兰渔场打鱼,然后贩卖回欧洲,帮助欧洲人度过饥饿的冬天。著名的鲱鱼罐头即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不管怎样,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已经对在欧洲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感到力不从心,而政权四分五裂又使得他们在欧洲多数时间进行战争,无力进行生产。如七年战争中,欧洲青壮年战死90-140万人,腓特烈二世甚至写信给法国的伏尔泰说:如果仗还要打下去,我们都要变成野蛮人。在这个时候,谁能获得稳定的殖民地的收入,就能够在列国争霸的环境中获得胜机。英国能够建成“日不落帝国”,即是英国的殖民地众多,而他们又能控制海外贸易线路,最终通过砸钱让欧陆形成了均势。

(英国首相老皮特用英镑换来了日不落帝国)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欧洲已经具备了开发美洲土地的生产力,不管是牛耕技术,还是犁铧技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是成功的。他们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鸠占鹊巢,成了新大陆的主人。

中国人有没有面临过欧洲人的困境呢?粮食不够吃了,可是又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开垦了,没办法只能向海外求发展。

在唐代之后,随着南下的中原人越来越多,闽粤之地人多地狭,他们也逐渐难以安身立命。故土难回,他们只好泛海求生。所以从唐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的下南洋,或做生意,或做屯垦。不过,这多数是民间的活动,政府很少出面组织。

这种风气在明朝时达到鼎盛,以明朝在南洋的旧港宣慰司机构的设置为标志,明朝在南洋的经营活动达到了顶峰,明朝也一度想将万里石塘变成中国内海。为此,明成祖挥师南下,重收交趾故土,远方来朝国家达到148个,所以康熙皇帝说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还真不是瞎说的。

可是明朝在海外经营的顺风顺水,却还需要在北方防御越来越躁动不安的蒙古人的侵袭。明朝在新占领区还没有完成归化时,众多的反抗让明朝国力不堪重负,从而明朝缩短了战线,放弃了海外领地。假如明朝像欧洲殖民者面临的情形一样,即海外殖民地不成功,就面临邦国毁灭的前景,那么明朝军队也不至于因为财政上的困难而退出。假如明朝也像欧洲殖民那般信仰一神教,对于不信教的土著以异教徒的态度将其处死,那么明朝军队也不至于受限于仁义道德而长期无法剿灭土著叛乱。

(旧港:明朝最南边的国土)

到了清朝之后,国家政策更趋保守。乾隆皇帝甚至认为那些海外求生的华人是脱籍叛民,到了海外就是另立乾坤,藐视朝廷,别说支援了,更是多方限制,必欲置之死地方休。至于菲律宾苏禄王来京请求归附,乾隆皇帝更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任由西班牙人蚕食南洋,无动于衷。

可是,随着这些下南洋的汉人逐渐增多,为了防止当地土著的侵夺,他们也开始形成社团,有了政治组织(也有可能是帮派性质)。以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成果熏陶出来的结果,自然能够在海外开宗立派,在东南亚一带兴建了很多个城邦小国,有些还一度非常兴盛。只是他们始终得不到母国的支持,还时常担心受到朝廷的攻击,主动拜码头都不得行。后来,这些华人国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力之下纷纷落败,南洋自此之后也沦陷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司马。

提到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海洋时代,很多人认为我们被儒家思想束缚,被重农抑商捆住了手脚,被封建制度剪掉了翅膀,能不能有点新想法?但是有些事儿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理成章,今天司马想和大家一起破除这些教条,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看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欧洲,在很多国人眼中就是现代科技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好像欧洲的文化是多么不可思议,发展成先进文明是命中注定。这是真的吗?

一、文艺为什么复兴?

在罗马帝国后期,随着帝国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奴隶来源的减少,导致生产力下降,城市逐渐萎缩,很多有钱人退居农村,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发展。同时大量的破产者出于安全考虑纷纷依托这些势力,封建性质的人身依附体系开始产生。

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基督教就此统治了西方。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入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他们彻底摧毁了欧洲古典时代的社会秩序。罗马人信奉的神灵是完美的人,他们遵守法律,但他们使用的是世俗的法律,也就是皇帝的意志,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圣人”说的话。

日耳曼人与罗马法律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日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是神的意志,它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所以西欧封建时代的特点是神权高于王权。

在这个时期,西方人抛弃了曾经辉煌的世俗文明,神权统治的确立使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不能超出基督教的范畴,人们被要求不能有欲望,但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基督教的低欲望社会产生了冲突,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很多希腊的学者来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欧洲人发现古罗马人对人性的肯定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于是文艺复兴开始了。

也就是说,西方的文化并不是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西方所处的环境让罗马文化得以与日耳曼文化、希腊文化、北非文化和西亚文化交流,从而产生了新思想;而中国是东亚各国的文化宗主国,拥有极大的文明向心力,由于文化的趋同性和东亚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中国接触外来文明的机会不多,和罗马人一样,中国人走入了古典社会的死胡同。

所以,我想说的是文明自身并不具备优劣,吐故纳新才能使文明更有活力。而古典主义的东方帝国更注重国家统一,海外殖民地的半独立性并不能让东方皇帝安心,出于君主专制的立足点,东方不具备还在殖民地的理论基础。

二、重商主义?

这是个很有迷惑性的原因,商人更具开放性,和殖民主义多么的搭调。但很讽刺的是,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不是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国家,却是封建专制的西班牙,这就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了。

究其原因,意大利的国家虽然商业发达但国家分裂,资产阶级缺少强大的政府支持,海外殖民实力不足。反观西班牙,卡斯提尔王朝光复伊比利亚南部以后,随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西班牙国家力量和思想统一得到空前加强,这为其殖民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西班牙可以拥有美洲的大片土地,这一切得益于西班牙统一的国家力量

由此可知,殖民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中国未能出现还在殖民地与重农抑商并没有必然联系。

三、扩张的动力

国家的每一轮强大必然伴随着新一轮的扩张,不存在没有野心的国家,仅仅是扩张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的思维经常会被限制,每当我们看见“殖民”这两个字总会下意识的认为是隔着大海去扩张,其实这样过于狭隘了。

中国拥有广阔的陆地,有充分的空间给中国殖民,扩张殖民以陆地殖民地为主要形式,这样的扩张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历史。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扩张的主要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钱。

西方地小,争霸空间小,几个大国瓜分资源尚且不够,再加上奥斯曼帝国对东方商贸的垄断资源更显捉襟见肘,大国尚且吃不饱,相对弱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只能铤而走险去海上觅食。

在中国有一首诗很好的描绘了东方帝国的殖民之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指明了中国的扩张方向,那就是向西,兵锋指向西域!

强大的中央王朝扩张的脚步几乎没有受到强大的阻力,而中国的主要财富来自于河西走廊以及西域诸国,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掌握了西域就意味着拥有了无尽的财富。中国主要对手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帝国和西方的高原帝国,三国争霸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中原帝国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优势,牢牢掌握着东方的黄金之地,何必走向东方的海洋?看看东方海洋资源——贫瘠的日本、盛产农产品个石油的东南亚、原始的东非、西亚和南亚完善的强力政权,中国显然没什么好抢的,或者说抢劫成本太高,中国东出明显不如西进有利可图,而且中国并不是西班牙个葡萄牙那样迫不得已的失败者,为什么非要拘泥出海呢?

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给中国走向海洋的动力。

明朝,西域已经不是宋朝以前的西域,被纳入伊斯兰世界的西域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中国也只好进入大海,但已经变异的传统文化专注于内耗,中国扩张脚步停止,海洋帝国亡于党争!

综上所述,中国并没有进行海外殖民与儒家文化、重农抑商和扩张欲望都没有必然关联系,归根结底是投资回报的算计。


司马武侯


没有这个习性。都是自古守本土的。本土好,不用去别处。欧洲的日尔曼等民族,原本是中国的匈奴族,在本土没立住,却经过两百年的迁移,在异国他乡如愿,偿到了殖民的好处。后来,他们航海,是要从海上找到回到故乡,那遍地黄金的中华大地,却神使鬼差地找到美洲大陆。于是他们又去攻城掠地了,但宿命使他们剑沉中华。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导读:中国历史上,都对海外扩张没有兴趣,历史上对于海外的记载屈指可数,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国家队”出海远洋!古人都缺少海权意识。导致对海权意识的淡漠轻视。没有海权意识何来的海外扩张?导致古人轻海重陆的原因,我会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解读。

一、中华文明的农耕属性

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封建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发展战略。国家财政收入主要靠征收土地赋税,农耕政策,农民也是士兵,农民也是战时的士兵。朝廷从自身利益出发,必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自由,以保证财政、兵源的充足。农民阶层没有文化知识。淳朴本分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朝廷的治理,这样才能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

各时期的封建统治阶层,始终对商人存在着偏见,他们认为商贾通过经商获利,会引起农民效仿而弃农行商,国家必然失去立国之本。没有建立起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因此不存在寻求海外市场,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制约了向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基本放弃了国家海权。

二、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国防战略

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便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史上各朝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游牧民族艰苦、恶劣的草原生活造就了其强悍、精于骑射的特点,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每次异族的入侵都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破坏,对中原王朝的存亡造成了巨大危害。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不得不采取抵御北方强敌的国防战略,国家的军费开支大都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修长城、秦直道、建城防、消耗掉太多军费及人力物力。。

三、中华文明的优越感及局限性

“天朝上国,万邦来朝”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越感心理之一,汉唐盛世、康乾盛世,。加上中国在东亚文明圈里,长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就导致了文化优越感的产生。这种优越感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国人无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自认全世界最优秀,认为海外诸国都是落后野蛮的,看不起任何海外国家以及其他文化。

另一方面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生存,农民对土地怀有特殊的深厚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战争或沉重的赋税,就不会离开居住的土地向外迁徙。尽管沿海的闽粤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比较恶劣,及靠海生活的经济形态,具有较强的进取性、探索性,能够积极地向外移民。当然移民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无法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性,整体上古代国人还是非常保守的。因此,古代中国人所存在的心理局限性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海外世界的兴趣。

四、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属于大陆—海洋型国家,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很多天然良港,但地理构造是东临西太平洋,西部、北部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未与海洋相连。与欧洲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陆犬牙交错的地理构造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在清康乾时代人口大爆炸前(康乾时期中国人口达到3亿),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宽裕,内陆的活动发展的空间足够,没有向外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除了虚无缥缈的仙山神话的遐想外,再无可供发展的地区。这就使中国自古便形成了以陆地为主的农耕文化,影响了向海外探索的积极性。

结论:中国历史上无法建立海权的原因,是由于民族属性、国防战略、文明局限性、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有郑和的远航,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古代中国海权的完全丧失。


贪恋长安韵


中国如果按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划分,中国属于陆权强国,海洋对于农业立国的封建王朝,没有土地的吸引力大!

第一古代王朝拥有土地是第一位的,我国古代是农业立国,重农抑商。这些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面积很多都在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向西的扩张甚至过了喜马拉雅山,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高于其他文明,中国是别人学习的对象,自称天朝上国。苏禄苏丹要求并入中国时甚至被乾隆拒绝,英国要求通商时甚至还要赐封英国女王,当时皇帝不把外夷放在眼里,看不起别人,怎么谈向海外扩张。

西方国家殖民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海权国家,土地狭小,重视商业,整个欧洲没有中国面积大,急需发展的土地和人口都不足,欧洲小国林立战争频发,倒逼欧洲人走出去开发新的天地,西班牙无敌舰队那是持剑经商,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海军上将德雷克那是海盗头子。西方国家商业贸易地位远大于农业!

西方的扩张有他的地理因素,生存的需要,也是商业民族贸易扩张的必然!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尽管前有宋元时期的繁荣海上贸易,后又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但是古代的中国始终未能重视海权、发展海外殖民主义。

这一点让不少当世之人喟叹不已,认为中国因此错过了超越西方文明的机会。其实我们不应当从上帝视角,以现在的观念去批评古人,西方文明的变革并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推进,而是各种客观条件作用下的自然演变。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是哪些客观条件制约了海权主义的诞生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条。

其一,儒家思想

之所以说儒家思想是客观条件而非主观因素,是因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路线的影响,不在于个人,而在于整个社会群体。

儒家思想首先影响的是上层建筑,即皇帝和官员阶层,他们是国家政策的抉择者。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中华上邦泱泱大国,需要以理服人、以德治天下,本身过分的对外征伐就不是儒家所倡导的。

历朝历代对北疆、南疆的征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主动寻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冲突所致。而且基本每个朝代的征战策略都是“点到为止”,只要对方臣服并宣布归属即可。因此招揽的一大堆仆从国,只需要每年纳贡上表即可,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经济利益,反而需要中华出兵护佑。

基于这种思想,古代的君主们从来没有想过跨海去征服遥远的异族,更不用提在那里割占土地、进行殖民,郑和下西洋偌大的声势最终变成了庞大的朝贡。

其次,儒家思想作用下的普通百姓,也不会接受殖民政策。中国人最注重家和根,很难远离故土。试想,连国内的迁徙和移民都会招致很多不满,怎么能派遣大量移民远涉重洋去往未知的海外世界。

其二,自然条件

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文明,天然就具备海洋文明的天赋,很早就在地中海沿岸通过海洋航路不断进行征战和贸易。再到后来的英国、荷兰等海洋强国,都是属于本土狭小逼仄,人口众多但食物、原料供应不足,不得不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和海洋扩张,这都是海权诞生的自然条件。

而我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天然的河流文明。自古就倚重农耕为生,河流既灌溉土地、滋养禾苗,又往往残暴肆虐。古代的中国,一直处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天灾和战乱中,而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眼光也一直都在富裕肥沃的中原地区,后来也只是慢慢在江南地区形成富庶之地。至于岭南、塞北这些地域,历来都不受重视,因为在古人眼里这些地方生存不易。

至于海外之地,大部分人都不敢想象,不知道能否耕种粮食,所以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很难诞生强烈的海洋扩张欲望。


霄林天


其实跟西方为什么要海外扩张、殖民侵略对比一下,答案就会出来了。

西方的殖民传统开始自希腊时代,大约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各个城邦的公民就开始对海外进行殖民了。不过希腊人受限于海上技术,其殖民范围只有同属地中海地区的马格里布地区(北非)、伊比利亚沿海、亚平宁半岛和安纳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在这个时代,西方人殖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城邦政治斗争失败的派系自动退出城邦政治界,去海外拓展,2、城邦人口太多,去海外求生。

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并非希腊的城邦制,政治斗争往往意味着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稳定,因此对待失败者不会那么温和。当然,流放失败者在中国亦不少见,比如韩愈被贬到潮州、苏轼被贬到海南等。这种惩罚与殖民根本不是一个意思,方向也不是海外。而遇到人口压力而移民的现象也存在,中国边疆地区往往有很多在内地生活不下去的人去开垦,不过由于中国陆地边疆的面积已经足够,所以去海外移民的人很少。

到了近代欧洲,殖民方式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一套了。从16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启,各大欧洲国家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与令人称奇的探知欲,不断对海外进行殖民侵略,到了19世纪,整个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已经被欧洲人所染指。

近代殖民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开辟通往亚洲的新商路。由于奥斯曼在14世纪的快速扩张,以前由欧洲通往亚洲的商路已经被威尼斯、奥斯曼、热那亚等地中海商业强国所控制,西欧人难以获利,所以希望开辟一条新的商路出来。

而中国的商路一直非常通常。不管是与蒙古、女真人的边疆贸易,还是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亦或是东亚三国之间的贸易或是印度洋贸易,都没有出现被阻挡的情况,因此,中国人不需要用殖民来开辟商路。

2、寻找黄金。欧洲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黄金城”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在欧洲人接触到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后,从印第安人那里道听途说过来的。在这个传说中,有一个美洲大陆上的部落,拥有着数量极为庞大的黄金储备,国王会在自己的全身涂满金粉,并到山中的圣湖中洗净,而祭司和贵族会将珍贵的黄金和绿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

这个传说激起了无数欧洲人为此趋之若鹜。而且,由于南美洲的黄金确实多,欧洲人在一开始的探索中还真的发现不少金矿,这就让欧洲人更加相信黄金国的传说了。可以说,欧洲人在早期对对南美和北美大陆的殖民,都是在黄金国传说的推动下进行的。

对于中国来说,从海外获得重金属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殖民。日本有不少金矿和银矿,中国完全可以通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从日本手中获得重金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和银矿,但在近代早期,这些重金属大都流向中国,因为欧洲人拿不出多少有吸引力的商品来从中国手中赚钱,反倒是中国的茶叶与瓷器让欧洲人愿意把新开采的重金属付给中国。

3、传教热情。欧洲人信奉的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宗教”,外向型宗教讲究不仅信徒自己要信仰宗教,而且还要让别人也信奉宗教。外向型宗教的信徒们往往有一种普世主义热精神,他们觉得既然自己信奉的是好宗教,那就应该让其他人也来感受自己宗教的好处。在这种普世精神之下,欧洲人以极大的热情对外传教,很多殖民地的开拓都是由教徒进行的。

而且,基督教内部还有一个“约翰王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在遥远的东方大陆,有一个基督教国王“约翰王”,他一直率领着自己的国家,孤身与异教徒血战。欧洲的基督徒一直想找到这个约翰王,与他合作,连接东西方的基督徒。于是,这个传说也激发欧洲人向东方殖民。

中国则没有多少传教需求。古代的中国人确实也信教,比如道教、佛教等。但这些宗教并非外向型宗教,这些宗教讲求信徒自己的“悟性”,主张从思想内部领悟宗教信条。对于传教,教徒们并没有多大热情,因此,中国也不会为了传教而殖民。

4、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资本主义自身拥有一种扩大的倾向,资本家们需要不断寻找市场、原材料、资本输出地,以此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19世纪开始,为了扩大资本主义规模而进行殖民成为殖民侵略的主流。这个时代的欧洲欧洲列强并不拘泥于占领地盘,而是采取开辟通商口岸、允许外资进入、建立自由贸易协议等方式进行侵略,以此为资本找到海外输出地。

中国发展出资本主义则是将近20世纪的事了。在那时候,中国已经无力对外进行资本输出了,因为与外国资本比起来,中国国内资本相当薄弱,连在国内的外国企业都竞争不过,市场上充斥着西洋、东洋产品。因此,中国资本的主要工作是先将国内的外国资本竞争出去,而不是对外扩张。

以上便是中国不进行海外殖民的原因


启蒙时代的余孽


只有实行重商主义才有海外扩张和殖民的动力。而中国自汉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采取"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重农抑商的结果只能带来"一头牛两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小康即安,人就失去了对外开拓的动力。而重商主义在资本逐利的本性驱动下,人对财富的追逐没有止境 ,大大激发了人的开拓进取精神。西方全世界殖民和扩张恰恰是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资本逐利追求利润最大化,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需求,因此重商主义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采用新技术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就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来贩卖他们的商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促使资本进行海外殖民和扩张。而新科技带来的坚船利炮又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效手段。


无藏南即951W


历史以来,中华民族对海洋就不感冒,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被列强从海上打痛了,被欺负了,中国人才开始逐渐重视海洋,这片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汪洋!

中华民族强大时,非但没有进行海外扩张,反而是从明朝开始,进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西方世界是拥抱海洋,走向开放;而古老的东方却是在用封闭来实现统治的稳固!

那么,对于海洋的态度,东西方为何会截然相反呢?

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的差别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世界,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就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这种文明海洋贸易发达,贸易占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绝大部分!

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明,十分开放,具有冒险精神,开拓精神,这也间接的促进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

西方社会商业发达,因此,需要广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后,列强不断瓜分世界的原因所在!

而古老的中国,则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

商业发展收到限制,发展缓慢,社会活力不够,人们都比较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太多冒险和探索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因此,并不太需要与外界的交流往来。跟外界接触越多,老百姓的想法就越多,这是统治者不喜欢看到的。

他们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种地的良民,不需要思想活跃的思想家。因此,闭关锁国,就是维护自身社会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