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鱼雷能击沉航母吗?为什么?

深深的海洋30505607


一枚鱼雷是可以击沉一艘航母的,因为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战例。现在很多人都在嘲笑“世界上最短命航母——日本的信浓号”,都说它处女航就被4枚鱼雷击沉了,可是作为半成品豆腐渣工程的它实在没法战斗,就算你不打它自己都有可能出问题。而那艘被一枚鱼雷击沉的航母可是一艘正规的装甲防护型航母,可是与大和号战列舰一样号称不沉战舰的(发现日本人只要号称“不沉战舰”的军舰普遍死得比较惨),而它就是日本在二战时期3.7万吨级的装甲航母——大凤号。



没错,这艘设计时估计能扛20枚炸弹或鱼雷都不会沉的军舰就被潜艇一枚鱼雷击沉了。不过并不是直接击沉的,是中雷后导致燃料的挥发气体泄露,而且这时大凤内的排风通气设备在中雷时损坏,所以大量易燃易爆的气体在不断的充满舰艇的空间,在中雷一个小时候大凤里的那些气体达到包和值并被引燃,最后直接内爆自沉。所以这也是算得上是一枚鱼雷的功劳。那么现在普通的重型鱼雷能击沉航母吗?现在面对至少4万吨级以上的航母就太勉强了,不要拿核鱼雷说事,你见过奥特曼一上来开场就放大招的吗?


不过航母宁愿挨一枚重型反舰导弹也不愿挨一枚重型鱼雷,因为来自于水下的鱼雷不仅难以拦截而且伤害太大,来自于水线下的攻击对任何舰艇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且还容易引发各种连锁反应,因为锅炉、发动机、燃料舱、甚至是核反应堆都是在水线下方,一旦波及到这些重要的地方那可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拦截鱼雷的难度远比拦截导弹的难度大,美国在冷战期间甚至想出了在必要时刻让佩里级护卫舰为航母挡鱼雷。
潜艇正在进行鱼雷补充作业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一枚鱼雷可以击沉航母吗?这当然可以,别说区区一艘航母,就是以色列这么一个国家都能被一发波塞冬超重型鱼雷给干掉,爆炸威力高达1000万吨的波塞冬核鱼雷专治各种不服。

如果说指的是正常的533或者说610毫米的大口径鱼雷

那么就彻底不要想了,首先你突破不了航母那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网,其次就是突破了这层防护啊,还突破不了航母的替身,最后,就算命中航母了,也打不沉,也就是回母港,修上两三个月去。
首先关于航母的反潜体系,包括反潜直升机,固定翼反潜机以及在外围的是放出拖曳声呐的护卫舰或者驱逐舰等。

潜艇想要悄无声息的靠到足够近的地方,发射鱼雷的难度非常高。

其次,就算成功发射的鱼雷也不代表这个月的就能够命中航母,首先那是鱼雷本身的精度问题,其次航母上面也有着完善的防御体系,比如说声呐诱饵(吸引鱼雷攻击,李代桃僵保护航母)

再比如说鱼雷的航向上大量发射炮弹之类的将鱼雷引爆。

(水下的东西都比较神秘,所以说对于此方面的消息不是太多。)

就是成功到了航母的周遭,那么也不代表你就进首相,离航母最近的那艘大型军舰会开足马力开到鱼雷来袭方向(之所以说大型军舰,是因为小船吃水太浅,无法引爆)这艘军舰就作为航母的替死鬼。


再到最后就算这枚鱼雷成功的击中了航空母舰,那么航母的tds也不是纸糊的,通过速成的防雷格碧能够极大的削弱鱼雷的威力,保护整体的正常运转。


并且在进水以后,航母有大量的细分隔舱,他能够尽量减少进水,在这之后,通过反向注水。继续维持平衡,接着掩护航母撤离


啸鹰评


#军事# #航母# #武器#

单发鱼雷装药量达到5000公斤TNT装药量的时候,基本可以将航母一发入魂。

笔者正好在《猎杀潜航4》里模拟过。



鱼雷的毁伤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简单地说,主要是靠介质传递机械能、热能来进行物理杀伤的,在地面和空中表现为冲击波杀伤,在水面以下表现为冲击波和泡沫喷射。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左右,所以同样当量的爆炸所传递的能量,在水下比在空气中也要大1000倍,这就是著名的”倍增效应“,如此大的能量足以撕裂军舰的船体材料。同时,鱼雷定深低于舰底爆炸,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气泡。

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爆炸冲击波裹挟着气泡冲击舰底并扩散,形成泡沫喷射,冲击波作用在舰体上,将舰体破坏和顶起,而后扩散的泡沫又“稀释”了水的浮力使舰体下沉,舰体处于上下震荡状态,被破坏的舰体经过几次“弯折”,最终会被自身的重量折断。


现代鱼雷的装药量可达到600公斤。击毁七千吨级的驱逐舰基本没有悬念。

但是装药量加到多大的时候可以确保击沉航母级别的战舰呢?

笔者在《猎杀潜航4》中曾测试过。用《猎杀潜航4》中排水量最大的“大和”级战列舰。装备水下防雷带装甲隔舱,七万多吨的排水量。

利用修改程序源代码,“大和”号战列舰被装药量逐渐提升的鱼雷反复攻击,当鱼雷战斗部当量达到3000公斤的时候,“大和”丧失战斗力和动力,但该舰还可以漂浮。

当鱼雷装药量达到5000公斤时,令人振奋的画面出现了,完全击毁,“大和”号被鱼雷一发入魂!

之后笔者很开心的用这个级别的鱼雷报销了日本整整一个战列舰队。

但这个装药量确实比较尴尬,5吨TNT的威力,普通装药不太可能达到,而作为核装药,这个当量又太小了!


愤怒的小野猪


如果加上必定这俩字那么我相信只有俄罗斯的“波塞冬”核鱼雷能做到,剩下的所有鱼雷都不敢打保票说一发鱼雷就能结果一艘航母。在二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航母并不在少数,美国和日本的航母都遭到过对方潜艇袭击沉没过,但当时为了能彻底击沉这些大型目标潜艇一般都是“满火力输出”,也就是说一般都会将潜艇前侧的4-6枚鱼雷悉数射出,以保证来之不易的偷袭机会被错过。所以在整个二战并没有真正出现过被一发鱼雷就击沉的航母,那么到了今天除了航母自身防御能力和巨大的身躯本就难以击沉,再加上航母始终处于海上编队的中心受到层层防御,别说击沉了,想伤到都不是那么简单。

伊朗曾经做了一艘“铁皮”航母,一开始众说纷纭,然而都没猜到人家是用来做实验的,就这样一艘航母伊朗招呼了各类反舰武器后依然“安然无恙”,足以见到击沉一艘航母是何等困难。

试验过后的伊朗航母可能自己都在说“我就是不沉啊,能有啥办法”。

当然详细的实验数据我们并不知情,要是一直没有被击沉那肯定是因为没有用鱼雷。鱼雷被称为“航母杀手”是有它道理的,一枚普通鱼雷往往要比一枚甚至多枚反舰导弹威胁还大,因为鱼雷击中的要害是各类军舰吃水线以下的“龙骨”。龙骨大家都知道,这好比一间房子的主梁和地基,每艘军舰在开工建造前的第一步就是铺设龙骨,如果龙骨损伤严重代表着整个主体结构不稳,有多少水密仓都没用,那么这艘航母就离着沉没不远了,同等道理房屋的主梁和地基都没有了那这就是“危房”,随时就会倒塌,里面几厅几室也不阻挡不了大框架的损坏。

重型鱼雷的战斗部可以装药几百公斤,刚好可以对军舰的龙骨造成严重损伤。

所以我们看到的航母战斗群基本都是将航母围在整个编队的中心,这也是对航母的最后一道“肉体保障”,而且军舰进港后都会设置专门的防鱼雷网以防被偷袭,足以见鱼雷对舰艇的杀伤力。至于一枚鱼雷能不能击沉航母这就取决于这枚鱼雷要击中航母的何处了,如果只是击中了身躯而没有伤及龙骨那肯定不会伤及根本,一艘航母拥有数不清的水密仓和其他舱室,关掉几个就行。而如果这枚鱼雷恰好击中了航母龙骨,并且炸断,那这艘航母可就大祸临头了,即便其本身结构较硬也再无法抗击其他任何外力,搞不好开不回船坞修理就得在海上断成两半。

试想一下龙骨被从中间炸断,最重要的主体结构被毁,这将意味着什么。

不过什么事也不能讲绝对,二战日本建成最大的航母“信浓号”被击沉是由于赶工期偷工减料和原材料不足,最终导致的空有其壳,这确实算一大缺点。但个人认为当时美军潜艇可是足足命中了四枚鱼雷,如果有一发击中龙骨就算是艘合格航母估计也够呛,而且越是体型巨大的航母就越依赖于龙骨,龙骨一断几乎就没什么能撑起航母巨大自重的结构了,很容易导致主体扭曲变形乃至断裂。

信浓号创下了最短命航母的世界纪录,正式下水航行20小时后即被鱼雷送入海底。

当然现在许多媒体都乱叫着哪里的一枚新式鱼雷可以击沉10万吨级的航母,我们笑笑就可以,这种情况除非给按上小当量核弹,而且还得在能突破层层防御近炸或击中的情况下。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观点与看法,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美国海军退役的“美国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CV66),经过多轮的各种反舰武器、航空弹药、水下武器的打击后沉没的最后时刻,美军利用退役的航母当做靶舰的目的就是想为以后设计与建造的航母提供“抗打击”数据。
“可怜”
的美国号为美国征战了几十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退役的战舰最终能成为“海军博物馆”将是“一生的荣耀”,可惜“美国号”没轮到。

话归正题,现代航母在抗打击方面的设计都是采用水密门,就是各舱室之间有多道厚钢板制成的防爆、防水压的密封门,一旦受到打击漏水之后“损管规定”要将水密门紧闭,防止火灾蔓延或者海水涌进其它舱室,这是任何现代战舰都有的管损措施。



美军MK48型反舰/反潜两用鱼雷,口径533毫米,战斗部装有3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药!

现代大型航母排水量都在6万吨以上,水线以下部分采用80~150毫米厚度的钢板制造,虽然这个钢板厚度抵御不了300公斤黑索金的强大打击能力,并且会有大量海水涌入,但是像前面所说的有多道加强型水密门,只是几个舱室被淹没,其它舱室没有被波及,航母是不会沉没的。
罗斯福号航母进行水下兵器抗冲击实验 据说使用了超过1吨的高爆炸药,距离它 200米处爆炸,炸药在水下爆炸所形成的能量冲击力是在大气当中能量的700倍!结果罗斯福号安然无恙,最重要的反应堆舱和弹药库、航空燃油库丝毫没有受到爆炸冲击波的损害,证明了大型航母的抗打击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常规鱼雷命中了大型航母伤害肯定是有的,但不至于沉没。



既然是一般鱼雷击沉不了航母,只能是使用“核鱼雷”!图片上是美军1957年服役的MK45型核鱼雷,外表与普通鱼雷没啥区别 ,只不过口径为482毫米,但是它的战斗部装有1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这型鱼雷射程很近不到20公里,水下核爆炸形成10公里的杀伤范围,在爆心800~1500米内航母被击中肯定会沉没的,核武器的威力可不是常规炸药可以比拟的!

MK45核鱼雷由核潜艇携带,它不是打航母用的,而是核潜艇携带它潜伏到敌对国家的海港外,一旦接到“核袭”指令,几枚发射出去所产生的大海啸整个海港也就完蛋了!


看到了美国核鱼雷的巨大威力
,苏联也在1950年代研制T5型核鱼雷,它采用正常的533毫米口径,核弹头当量要小于MK45,杀伤范围5公里…19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封锁古巴,苏联的潜艇就携带有T5核鱼雷,就是打算消灭美军的航母编队,当时世界确实处于核战争的边缘。时间到了2017年岁尾,俄罗斯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洲际核鱼雷”

,以希腊神话海神“波塞冬”命名,从俄罗斯传出的数据称这种终极武器重达40吨!据说使用了微型核反应堆为动力,可以自行控制航向、自行停航和重新启动、知道自己的任务…总之智能自主化程度非常高,至于威力可以产生高达500米的海啸,情景就会灾难片《2012》一样!

“波塞冬”这种终极武器虽然打击打击航母易如反掌,但是当使用它的时候地球已经是核战争了!打航母变得没有意义。


皇家橡树1972


越大型的战舰抗沉性越强,这是战舰设计中的一条规律,除了少数奇葩外(比如信浓号)绝大多数战舰都是如此。按照这样的规律,航母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战舰,抗沉性自然也是战舰中的第一,但是它的抗沉性到底有多强呢?在美军上世纪进行的两次核试验里,用作靶舰的萨拉托加号承受了两枚原子弹的攻击才沉没,而2005年进行的常规打击实验中,美国号航母承受了包括鱼雷在内的整整25天的轰炸,最后才在6天里沉没。

航母的抗沉性主要源于它的巨大船体内可以布置下数量足够的水密隔舱,隔舱和船体之间还有厚达200毫米的装甲,船体内部分隔成数百个的小舱室也能提供额外的储备浮力。一枚武器要想对航母造成严重损伤,除非是一击命中弹药库、燃料库等要害,就只能先穿透十几毫米的外壳,击穿厚达200毫米的装甲和一米多厚的间隔,再击穿水密舱壁,进入船体内部炸出至少两米大的口子,才有可能重创它。

1946年7月1日,美军轰炸机在比基尼群岛上空投下了一枚当量为2.3万吨的原子弹,这枚原子弹在160米的空中引爆,直接命中了下方水面上集结的大量靶舰。令人意外的是参与此次试验的95艘靶舰中,只有5艘沉没,还有14艘重伤。其中重伤的独立号轻型航母在实验后背美军自行击沉,而萨拉托加级舰队航母的伤主要是由大火引起,美军扑灭大火后又用它进行了一次实验。

1946年7月25日,当量2.1万吨的原子弹在水下27米的深度引爆,击沉了水面上的10艘战舰,并证明了水下爆炸对战舰的破坏力远强于空中爆炸。原子弹的爆炸产生了强度惊人的冲击水流,撑过了上次实验的萨拉托加号被冲击水流当场折成两段并沉没。这两次实验后美军总结出的结论是,冲击波对航母等大型战舰的破坏力相当低,只有足够强大的水下爆炸才有可能击沉航母。

美军为了弄清楚常规打击对航母的破坏力,专门组织了一场常规打击的测试。2005年4月19日,美军开始按照计划对这艘退役航母狂轰滥炸,先后动用了十几枚反舰导弹、鱼雷和制导炸弹等武器,还使用了4吨炸药从内部爆破。但美国号坚持了25天之久,直到5月14日才开始大量进水沉没。

从这两个事件可以看出,一艘设计合理的航母,抗打击性能是相当强的,而且相对于反舰导弹从水面上的打击,鱼雷从水下的打击效果更强大。但是按照现代航母的性能来算,即使是口径达到650㎜的超重型鱼雷也几乎不可能一枚就击沉航母,携带核弹头的核鱼雷才是唯一能一击必杀的武器。


思远防务


鱼雷是潜艇的主要水下作战武器,也是各种大型水面舰艇反潜的利器,鱼雷根据所携带的弹头的种类分为常规鱼雷和核鱼雷两种。世界上具备鱼雷的研制能力的国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发达的西方国家。


鱼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被发明了出来,至今这款武器还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普通鱼雷对航空母舰这种庞然大物来说根本起起到什么作用。这是在于目前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有一个常用的结构,这个就是各种水密舱室。

鱼雷对于一些大型水面舰艇造成的伤害仅限于部分舱室的损毁,但是由于水面舰艇由很多不同的水密舱段组成, 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抗沉性。目前对于大型水面舰艇来说就算在附近爆炸对其所受的影响也不是很大,特别是像航空母舰之类的大型船舶。



当然换种方式是可以击沉航空母舰的,这就是使用核弹头的鱼雷,核爆炸之后会形成巨大的海啸,在这种状况下航空母舰再大都无济于事。


航空视界


一杖?加个核字也击不沉航母


柒美望良


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比如历史上英国皇家方舟号和日本大凤号都是一雷沉。






反迷你3号大队


如果非要说一枚鱼雷干掉一个航母,那必须是重型鱼雷,而且要打对位置,但是作战的时候都是饱和攻击,好几枚鱼雷一起发射,就算是福特级,挨上几枚重型鱼雷也得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