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明知道杀了关羽会引来刘备的报复,为何非要杀了关羽呢?

范柯左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历史上关羽被谁杀的这是一个谜。史书上只记载了关羽在襄樊一战中被东吴俘虏并且杀害。但具体是谁动的手。如何杀的。这些都没有过多记载。虽然一直有传言关羽被东吴将领马忠所杀。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首先说明一点,孙权不愿意和刘备反目成仇的原因并不是害怕刘备。而是不愿意和刘备死磕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毕竟他们共同的大敌就是曹魏阵营。而且三国时期东吴的实力还要强于蜀汉。如果两方真的拼死一搏的话,胜负还真尚未可知。估计蜀汉战争东吴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东吴不管在经济,还是军事,亦或者后勤补给方面都要胜于蜀汉。


关羽死在孙权手上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孙权在盛怒之下斩杀了关羽。因为孙权一直对于刘备占着东吴的荆州南郡不还而耿耿于怀。而且关羽还看不起孙权。孙权想要和关羽结成亲家,但被关羽拒绝甚至是羞辱了。所以说孙权在击败关羽后盛怒之下杀了关羽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孙权气消了之后又感觉事情不妙。所以想了一出祸水东引的计策。妄图以关羽的人头把仇恨拉到曹操那一方。但最终还是没有达成所愿。毕竟曹操和刘备谁都不傻。

第二那就是关羽的死实际上并非孙权授意。也就是说杀关羽的做法是东吴臣子私下作出的行为。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功劳罢了。大家都知道关羽为人骄狂自大,所以很可能在被俘后激怒了俘虏他的江东将领。江东将领在一气之下杀死关羽也并非不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夺回荆州就是大功一件。至于关羽是死是活并不重要。所以一个无足轻重的关羽杀也就杀了。


而关羽被杀后,孙权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一脑袋问好,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人都已经杀了。说什么也晚了。所以孙权为了摆脱嫌疑,就想着把关羽脑袋送给曹操。然后拉曹操下水。至于刘备的报复。孙权实际上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毕竟孙权夺了刘备的荆州。刘备势必会报仇的。在荆州的得失面前关羽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事得两说,分为《三国演义》版本和正史版本。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派出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也在襄樊前线败退,由于吕蒙使用攻心计,善待关羽士卒,关羽士卒毫无战心,大多弃关羽而投靠吕蒙,关羽因此而败走麦城。



在关羽失败逃亡的过程中,孙权是不想杀关羽的,东吴派去拦截在羽的人马,比如蒋钦,一见到关羽,首先就是叫关羽投降,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斩杀,关羽不肯投降,才打起来。

孙权还派出诸葛瑾前往麦城劝降关羽,关羽还是不肯投降,仍然选择逃亡,然后是朱然拦截关羽,同样是先喊话叫关羽趁早投降,关羽还是不降,最终关羽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并押解到孙权面前。



从东吴将领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劝降关羽开始,明显就是孙权下令让诸将先要求关羽投降,不投降再动手,到了最后关羽被俘虏后,孙权还亲自劝降,关羽还是不从,孙权的主簿左咸才向孙权建议,杀掉关羽,并列举出曹操劝降关羽的例子,于是,孙权经过思考,杀了关羽。

孙权杀了关羽之后,关羽魂魄不散,并在东吴的庆功宴会上,关羽魂魄附身吕蒙,害死了吕蒙。



关羽被杀后,张昭听闻,立即从东吴赶到荆州求见孙权,张昭对孙权说:关羽与刘备义结金兰,发誓共生死,现在刘备占据益州,又有诸葛亮作为谋臣,还有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虎将,如果起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东吴不能抵挡啊!

孙权一听,大惊失色,连忙问张昭怎么办?张昭立刻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只要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让刘备知道,这是曹操的主意,就能将祸水引向曹魏,那样东吴就能安全了。



在三国演义中,这段张昭与孙权的对话来看,孙权杀关羽压根就没有想到刘备会报复,还是张昭想到的,提醒孙权,在孙权来看,关羽不愿意投降,又一心向着刘备,不杀关羽,关羽迟早还是要逃回刘备那里的,将来就会招来当初曹操所受的大患,留着也没有用,所以就杀了关羽。

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孙权杀关羽的原因。三国演义中的孙权,作为东吴的最高领导人,好像智商就差远了。





不过在正史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孙权杀关羽,是早就计划好的行动,在吕蒙白衣渡江之前,孙权就制定了整个战争的计划,包括杀关羽,甚至都不用再回报孙权,而是抓住后直接杀,没有丝毫劝降余地。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后,孙权确实也派人劝降过关羽,但这并非孙权本意,估计也只是瓦解关羽的士气而已,当时的关羽已被围困在麦城,只有数百人,缺兵少粮的,根本起不了什么风浪,关羽被擒杀只是时间问题。



在正史中,关羽居然假意接收了孙权的投降,是不是没想到,但这是关羽的诱敌之计,为的是自已能安全的逃走,关羽还在麦城城墙上树立旗帜,安排假的士兵站在城墙上,然后关羽亲自带着十多骑随从从小路逃走。

但是东吴军队早就切断了关羽逃命的路线,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就等着关羽钻进埋伏圈,然后关羽被东吴将领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临沮(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所擒获,随后不久就被斩杀。



马忠抓获关羽之后,就立即斩杀了关羽,根本就不用再次通报孙权,也就是说孙权早就下了命令,抓到关羽直接斩杀,或者当场斩杀,所以关羽才会这么快被杀。杀了关羽后,关羽的首级同样被送到曹操那里。

从孙权这一系列的反应来看,孙权杀关羽压根就不怕刘备报复,因为孙权作了两手准备:

1、与曹魏交好,并臣服;

2、占据整个荆州,做好防守。



孙权杀了关羽将首级送到曹操这事,在正史上来看,并不是嫁祸曹操的,而是给曹操纳的投名状,显示孙刘联盟已正式分家,今后我孙权跟刘备正式绝交,所以向曹丞相来称臣,但曹操没多久就病死了,于是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换取曹魏的支持,或者不在刘备攻打东吴,同时出兵攻吴,避免两线作战。

孙权唯一担心的就是两线作战,如果只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是一点也不担心,至少从他的行为来看是这样,孙权臣服曹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曹魏不要浑水摸鱼,或者落井下石。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孙权并不惧怕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当年年仅27岁的孙权,都不惧怕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就敢以周瑜三万兵力迎战曹操,孙权连统一北方的曹操都不怕,会怕刘备?千万别看不起孙权,孙权被三国演义矮化了,正史上的孙权就没有怕过谁。

孙权在政治上麻痹曹丕的同时,积极做好了两线作战的军事准备,孙权其实是一个思考问题非常全面的人,而且是一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他所作的事情,往往都是非常有把握,包括杀关羽,和面对来自刘备的报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孙权是什么人物,还会害怕刘备的报复吗?为什么孙权一定要杀关羽呢,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有重大矛盾

当初孙权为了把刘备推到抗曹第一线,就把荆州的南郡等长江沿线之地借给刘备,不想刘备借了后就不想还了。不仅如此,刘备还阻挠东吴士兵通过长江沿线进入川蜀,自己则乘机夺取益州。当时孙权就非常愤怒,骂道:“猾虏,乃敢挟诈如此!”孙权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刘备却祭出拖之诀,声称等攻下凉州后必归还荆州。可是大家想想便知,等到刘备坐大,更不可能还荆州了。因此,孙权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解决。

第二,关羽是刘备集团的鹰派,老是捣乱

关羽是留守荆州的大将,也是刘备集团的鹰派人物,对东吴相当敌视,老是捣乱。起初关羽的地盘紧挨着鲁肃,他不时找借口挑衅鲁肃,企图挑起战争。后来孙权派本来就是孤的地盘,还用得着你同意吗?孙权委派三人出任长沙太守、零陵太守、桂阳太守的大印,他们还没走到目的地,便被关羽派人一顿痛扁,鼻青脸肿逃了回去。双方剑拔驽张,后来还鲁肃单刀赴会,才算暂时平息纠纷。

当初孙、刘结盟,孙权为了拉近关系,打算与关羽结为亲家,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欲迎娶其女儿。不过孙权派去的使者见到关羽后,关羽破口大骂并把使者赶了回去。这件事,着实让孙权很没面子,要知道他的地位可是比关羽要高,以高就低已经是很看得起关羽,没想到却自取其辱。

第三,关羽是孙权的心腹之患

鲁肃去世后,吕蒙接替其职,驻兵于陆口,监视关羽。与鲁肃温和派的立场不同,吕蒙属于军队中的鹰派人物,武力解决关羽便提上议事日程。

关羽是刘备麾下名将,号称“万人敌”,而且他也是刘备军中为数不多精通水战的将领,且占据长江上游,对东吴构成巨大的威胁。作为一员骁勇虎将,关羽决不可能老老实实呆在荆州,一有机会一定会向外扩张;更令人担心的是,关羽倘若发兵攻吴,则可顺江而下,占据地利上的绝对优势。此人不除,终究是东吴的心腹之患。

吕蒙认为:刘备、关羽诡计多端,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关羽之所以迟迟没有对东吴用兵,只因为有自己在,不敢轻举妄动。倘若不迅速摧毁其力量,一旦自己去世,就很难制得住关羽了。

对此,孙权十分认同,便全力支持吕蒙以消灭关羽。

第四,拒绝投降,关羽被杀

吕蒙趁关羽大举北伐时,突袭其大后方,导致关羽溃败,败走麦城后,关羽只剩下十余人,最终被吴军生擒。这时关羽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投降,二是被杀。应该说,关羽还是有骨气的,对得起大哥刘备,他拒绝投降,最终被杀。

有人说,为什么非要杀呢?关押起来不行吗?鉴于关羽长期以来对东吴的敌视态度以及其人对东吴的威胁,孙权是不可能放虎归山,不可能留个后患。只有杀掉关羽,才能砍掉刘备的一条臂膀。

第五,孙权不怕刘备报复吗?

杀死关羽,肯定会引起刘备的报复。为此,孙权是做了准备的,他调整了与曹操的关系。由于关羽北伐,曹操也深以为患,由于关羽是曹操与孙权的共同的敌人,这使得曹、孙有了合作的基础。曹操以司马懿的计谋,派使者南下,唆使孙权出兵消灭关羽。孙权理所当然同意。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直言讨伐关羽之策。

在关羽死后,孙权砍下其首级,用盒子装好送给曹操。这也是对曹操示好,表示我为你铲除一大心腹之患。孙权这样做,就是为抵抗刘备报复做准备,一旦他与刘备的战争开启,就必须避免两线作战,必须要稳住曹军。后来的历史表明,孙权的做法是高瞻远瞩的。


君山话史


永远的都是利益!孙权杀关羽首先肯定是因为囯家利益!因为刘备借荆州不还,从而让东吴失去了一个战略要地。荆州在蜀汉手里,在军事上就会让东吴陷入被动防御。战略上就失去战争主动权。战争的节奏由蜀汉掌握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蜀汉在荆州驻扎大军,就象是一把尖刀顶在东吴腰后部。让东吴动弹不得。这样很难受啊。也不知道蜀汉大军什么时候就沿长江顺流而下,如果蜀汉水陆两军三倍于东吴,三个月可以灭吴,你说孙权怕不怕?如芒在背啊。按战略上形势,蜀吴两家都不可能放弃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如此战争不可避免。驻守荆州的大将无论是谁,都是东吴孙权必除之而后快的死敌。只是没有想到是关羽罢了。

除了公义,私下关羽这样的傲慢性子,曾拒绝孙权和他的联姻。关羽的战斗力爆棚,政治情商就太低了,说什么犬女不配虎子。这样公开辱骂一国之君,其实是很失为将帅气度和风度的。东吴上下皆感受到了屈辱。君忧臣辱嘛。这就是从私仇升级到了公恨了。关羽已经自己给自己埋下了丧身之祸。吕蒙为了国家名誉,君王声誉,也不得不顶这个黑锅下令杀死关羽。所以杀关羽孙权想不杀也难,手下人也不会答应。另一个因素,就是关羽那恐怖的战斗力了,文武双全一代帅才,好不容易逮住,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如此关羽死矣!


红红火火讲历史


关羽被杀的结局,在东吴偷袭开始以后就确定了。再者,夺取荆州是东吴既定方针,从周瑜任大都督时就开始实施,可以说是长期战略,蜀汉不应该不清楚。即是长期战略,就肯定势在必得,一旦夺荆得手,孙权必杀关羽,即使刘备前来报复,困难也很大。从东吴的动作来看,夺取荆州后,沿江地带逐个夺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切断关羽的回川道路。东吴袭杀关羽的意图极为明显。至于为什么要杀关羽,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是铁杆粉丝,轻易不会投降,杀关羽,可以削弱刘备竞争实力。

关羽是蜀汉上层的核心人物,是刘备的重要臂膀,处于关羽这样的地位,不是能轻易策反的,东吴袭取荆州之后,如果不杀关羽,或是放跑了关羽,后果不堪设想,依据关羽的性格,必会兴兵再来夺取荆州,关羽智勇双全,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届时会给东吴制造不少麻烦,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因此东吴从夺取荆州一开始,就占据沿江防线,夺占秭归,对关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第二,夺取荆州,如果不杀关羽,起不到震慑作用。

东吴占领荆州后,考虑到关羽守卫荆州多年,荆州仍有一大批忠于关羽的臣民,吴军初到,不好治理,如果放跑了关羽,关羽再兴兵夺取,荆州内部必有响应的势力,到时会造成吴军不好应对的局面。特别是糜芳、傅士仁本是蜀汉叛将,这时如果再次反叛,会使东吴偷袭荆州的成果得而复失。东吴杀关羽的根本原因在于彻底断绝荆州关羽残余势力的反叛之心。擒贼先擒王,把关羽杀了,其手下的势力就没有了旗帜和核心,同时起到震慑荆州百姓的目的,以确保荆州的稳定。

第三,关羽守荆期间深深的得罪了东吴,与东吴矛盾由来已久。

关羽守荆州一共七年,期间违背诸葛亮嘱托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八字原则,多次得罪东吴一方,没有做到与吴和平相处的外交关系,致使与东吴矛盾很深。为了夺取荆州,东吴一方可谓煞费苦心,经过多年的预谋和酝酿,最后由陆逊设计,智取荆州。可以说为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东吴多年谋划,决不会放跑了关羽,夺荆州、杀关羽是东吴的既定方针。

第四,夺荆是东吴多年的国策,占据长江上游,确保战略要地,即使刘备来攻,也不惜一战。

从周瑜任大都督开始,夺取荆州就是东吴的既定政策。甚至周瑜之死都与荆州戚戚相关。鲁肃任大都督后,又多次与关羽谈判解决荆州问题,均无果。吕蒙担任大都督后,采取强硬政策,准备武力攻取,这才有了陆逊献策、智取荆州的一计。

再说东吴核心地带处于长江下游,荆州对东吴来说,战略意义太重要了,东吴是势在必得。而此时刘备发起汉中之战,对于东吴夺取荆州来说可以说是“难得的东南风”,荆州,这个东吴几代大都督的梦,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打下来。孙权杀了关羽,必会预料到刘备前来报复,为了荆州这个长江上游的战略据点,大打一仗也在所不惜。况且不一定会败。东吴偷袭荆州围歼关羽时,战略布局很周到,一直堵到巴东的出川口,即使刘备来攻,一时半会也打不到荆州,因为这次关羽输的太惨了,整个沿江防线都丢掉了。


优秀的米老鼠96


应答:孙权也好,吕蒙也罢既然能杀关羽就没有怕报复一说,要知道打赤壁之战是以吴国为主,那时刘备也只能是敲敲边鼓,而东吴敢迎战曹操大军,仅三十多岁的东吴大都督周瑜指挥若定,成功的击败强大几倍由曹操亲自挥的大军,是何等气魄,也不是帮东吴吹,这种大型战役,吴国就打过两次,(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而蜀国虽然说军事能算,武将能打,个个是一类顶尖高手,就是没长过脸,说关羽吧发动了襄樊战争是取得局部胜利,但输了全局,实是得不偿失。

吴国大夫鲁肃曾单刀赴会向关羽讨要荆州,原是刘备得了益州还荆州给东吴的,蜀国就是不还,造成了白衣渡江端了荆州老巢。

为什么吴国杀关羽不怕刘备报复呢?一是关羽荆州一丢,荆州兵被歼灭蜀国已削弱一半生力,根本不足为患,刘备兴师动众还得出川作战,路途遥远,根本没有胜的可能,刘备是脑了发热,忘了还有强大的魏国在虎视眈眈的叮着,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呢?被差点打得回不来了,若不是陆逊顾全大局立即撤退,再打下去,曹丕就把蜀,吴一锅烩了,所以东吴拿下荆州,杀了关羽后蜀国对吴国已行不成任何威协,除了共同抗魏国无任何选择,那只有一条路可走投降魏国共同灭吴,这蜀国本打着蜀汉的旗号是不会选择这么做。

这就是东吴不怕刘备报复的理由,关羽的死于他狂忘自大有关,作为盟国,出言不逊,开口闭口东吴鼠辈,孙权小儿,不和亲便罢还讲什么虎女怎嫁犬子这类有伤感情的话,为私为公都得灭了关羽,为私欺人太甚,为公除掉蜀国第一万人敌的虎将,就等于去了刘备一只胳膊,这也是非杀关羽的理由!



9紫气東来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诚挚邀请。

孙权明知道杀了关羽会引来刘备的报复,依然还是要杀了关羽,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孙权有实力并不惧怕刘备报复

大部分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吴国比蜀国实力弱,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东吴一直是三国第二大国,比蜀国实力雄厚。



周瑜当大都督时期:赤壁之战总指挥只有一人那就是周瑜,压根没有刘备什么事儿,所以才有刘备借荆州发展的事情发生,不然刘备凭自己打下的荆州为什么要用“借”。

鲁肃当大都督时期:真正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刘备也是迫于鲁肃的压力,才把所占荆州六郡中归还三郡给吴国。

吕蒙当大都督时期:除却江东六郡之外在加上荆州三郡,东吴势力仅次于曹魏。江东十二虎臣俱在,孙权又怎会惧怕兵寡将少的刘备报复呢?


第二,孙权有信心并不惧怕刘备的报复

孙权出兵夺荆州杀关羽名正言顺,因为荆州本来就是刘备借走的。



挟赤壁之战威胜的东吴没有立马驱逐刘备这个盟友反而给了他十几年的发展空间,已经够仁至义尽了。

刘备一拖再拖不归还荆州,在那个极其注重道德风评的年代,孙权于情于理于都是占有极大的舆论优势的,所以孙权的所作所为皆是正义之举,所以孙权相当有信心。


第三,孙权有帮手并不惧怕刘备的报复

樊城之战是曹魏与孙吴的联手,曹丕登基后,刘备报复发动夷陵之战前夕,孙吴更是像曹魏称臣。

所以孙吴后方相当稳固,曹魏如果出气帮忙更好,即时不出手,曹魏坐山观虎斗,孙吴无后顾之忧,凭自己横跨扬州荆州的雄厚实力面对蜀汉依然占优。

反观之,蜀汉风险更大,最小风险是独自面对孙吴,最大风险是独自面对孙吴与曹魏联军。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和赵云力劝刘备不要发动侵吴战争的原因,胜算堪忧,可惜情绪化的刘备不是个目光长远的合格政治家,这口恶气非出不可。

后来的结局大家也都清楚了,如此不理智的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失败是很容易的。


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孙权即便不杀关羽,夺了荆州后,也必然招致刘备的反击。除非关羽投降,但事实上,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度毋庸置疑,他能从曹操阵营,抛弃了高官厚禄,千里回归仍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怀抱,足见其对刘备的忠诚!他不降孙权,只有死路一条,原因如下:



荆州对孙权、刘备的重要性,我在多个问答中讲过。刘备占荆州,就占据长江上游(相对吴国来说),东吴有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头的危险,刘备撒尿,孙权喝他尿,道理就这么简单。孙权做梦都想收回关羽镇守的三分之一荆州,可以理解。刘备和孔明在隆中制定国策时,荆州就是个北伐重要基地,荆州一失,刘备就失去了一条北伐道路,荆州哪怕是三分之一荆州对刘备政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赤壁之战前后孙权要联刘抗曹,刘备无处栖身,孙权才容他占三分之一栖身。到刘备占西川、占汉中之时,孙刘两家矛盾冲突已是十分尖锐,东吴第二任都督鲁肃亲自率部想夺回荆州,甚至还单刀赴会(见《三国志》。)要知道孙、刘、曹三家鼎足,刘的实力最弱,曹最强,即便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要说能一口吞下曹魏地盘,(当时名义上还是汉献帝当家),这是痴人说梦啊!但如果说曹操内心是六级地震,孙权则是八级地震,甚至震级更高!因为孙权的综合实力远弱于曹操,比刘备强不了多少,后来所谓三分天下,曹占其七,孙占其二,刘占其一,是关羽驻守的部分荆州被孙权夺去,此消彼长的结果,关羽失荆州前,孙刘实力绝没有2:1的差距!而且更要命的是刘备的陆军纠集了四海精锐,加之关羽、张飞史书上称有万人敌,黄忠、马超、赵云、魏延等也是悍将,简言之,刘备的陆军战斗力还是爆棚的,刘备在汉中斗败曹操,关羽又发动襄樊战役活捉曹操援军司令于禁,孙权听到刘备、关羽之名浑身起鸡皮疙瘩!



关羽这个牛人,牛就牛在这个山西大汉不仅精通兵法武艺、长于陆上作战,指挥水军也是一把好手。

现在荆州已夺回,刘备报复是很快就会来到之事,关羽宁死不降,放了他等于放虎归山,一旦刘备允他戴罪立功,其战斗力必然爆棚,后果如此严重,孙权怎么不除掉关羽这个心腹之患呢?!杀不杀关羽,刘备都会复夺荆州!何不先斩其一臂呢?!


苍茫大地顾炜斌


实际上,孙权从来就没想过要杀掉关羽。因此,关羽的死可不是孙权所为。无奈当时前线的总指挥吕蒙却擅作主张,斩杀了关羽,而这也为日后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吕蒙为何要杀关羽?

东吴名将吕蒙,其实也算是三国时期最为励志的历史人物。吕蒙曾因为学识不够,被讥为“吴下阿蒙”。后来,还被孙权亲自劝学,希望吕蒙能够通过读书,进一步增长自身的学识和才干。结果,吕蒙还真的很争气,短暂时日过后,学识和才干便大有长进,就连东吴大才子鲁肃都夸赞他:“识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为东吴势力最为重要的军事将领,继周瑜和鲁肃之后,成为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如此励志的一位人物,自然是想在战场上建立不世之功的。

而襄樊之战前,关羽正好凭借水淹七军一战,打败曹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进而威震华夏,声威一时无两。因此,作为周瑜和鲁肃的继任者,吕蒙不仅想要为东吴夺回荆州,更想通过击败关羽来赢取自己的辉煌。

所以,吕蒙在襄樊之战大胜后,斩杀关羽,想用关羽的人头来为自己证明,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关羽的死,是孙权意想不到的。

作为刘备的义弟,关羽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可是相当高的。因此,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孙权也深知关羽的死会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多大的破坏。

实际上,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孙权,都深知统一北方、坐拥中原的曹魏,才是孙刘两家最大的敌人。因此,孙权尽管想夺回荆州,但却尽可能的希望能把孙刘的战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孙权遣陆逊亲自责令吕蒙勿杀关羽,这一幕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吕蒙最终还是斩杀了关羽,这显然超出了孙权的意料范围。所以,事后孙权连忙甩锅,赶紧命人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给曹操,希望能将杀害关羽这个锅甩给曹操。

不仅如此,孙权之后又遣使入贡,主动向曹操称臣,甚至劝曹操废汉献帝,取代汉朝,自称皇帝。而孙权得这一些列的操作,显然就想为自己争取有力的外援,以便应对即将到来的与刘备的恶战。

而所有这一切恶劣的后果,我想孙权在襄樊之战前,也是有所预判的。因此,即便战胜关羽,孙权也断然不希望关羽死。只可惜,吕蒙没有孙权的政治眼光,所以才做出杀害关羽这一决定。




这些历史要读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东吴而言,荆州可以丢,但关羽必须死。

难道关羽的重要性比荆州高吗?难道是因为关羽之前一句“虎女安嫁犬子乎”惹恼了孙权,让他怀恨在心?孙权也不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人,之所以要杀关羽,是另有原因。


东吴看似是三足鼎立,但其政权合法性是远不如刘备和曹操的。曹操明面上还是汉臣,天子在其手中,就等于拥有了朝廷话语权;而刘备,身为“皇叔”,与曹操这个“奸臣”抗衡,是有名有实,也是有其合法性。反观孙权,却是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要知道孙权已经从他哥哥手中继承东吴已经快有20年了,但官方职务也只不过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用朝廷的话来说,就是一城太守。看其父兄,父亲孙坚的乌程侯爵位留给了所匡,而孙策的吴侯爵位则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孙绍。可是孙权呢?说难听点,全靠兄长孙策的余荫,纯粹的非法武装割据。


所以他迫切地希望得到朝廷的认可,无论是真实还是假意,他都要。

所以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放弃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天下的雄心,因此曹操同意承认了孙权割据江东的诸侯,这就说明了孙权与曹操之间最大的矛盾不复存在了。

有了统治江东的合法官位和名爵后,哪怕是形式上服从曹操的命令,也是势在必行的。也因此,杀关羽就是孙权和曹操一个投名状,之所以杀关羽而非囚之,就是孙权向曹操显示我与刘备彻底决裂,绝不三心二意,首鼠两端。也只有这样的诚意,曹操才能够给予相应的“报酬”。


所以啊,这世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既然孙权能够和刘备结盟,也自然能和曹操结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