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的功過是非該如何評價?

我想養貓捉老鼠


此人自小就跟隨著後趙武帝石虎,作為養孫估計他小時候受到的歧視不會少,冉閔是漢人,養他的人是胡人,他有名字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

我們在這裡說冉閔不能不假思索地用民族英雄或者殺人狂來定義他。

  • 首先冉閔是一個知道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冉閔的父親叫做冉良,他在十二歲和石家軍隊作戰的時候被俘虜,也許石勒看到這個孩子身上的勇氣和良氣,就讓自己的侄子石虎收養了他,改了名字叫石瞻,冉閔出生以後就成了皇家孫子,他的父親石瞻跟隨著石虎活躍在各個戰場之上,這個戰爭最多就和匈奴----前趙國劉曜之間的戰爭,這些戰役非常成功,所以就有了石家的後趙。那個時候,冉閔的父親石瞻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了太多的機會,為他日後的出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然而就在他們攻下河東重鎮蒲坂之後,劉曜帶兵瘋狂反撲,這一戰,石瞻沒有了好運氣,被劉曜俘殺。那時候,石閔(冉閔)才六歲,這個小孩自然因為父親受到了羯胡貴族們的厚愛,我們可以想象這個自幼失父孩子的心理陰影,他一定是個和父親一樣要強的人。

15歲,公元337年石虎發動了北方鮮卑族部落(遼)的戰鬥,冉閔就在其中,他帶著父親當年那份勇氣踏上了人生的輝煌。就是在這次戰役中,在石虎失利撤退的情況,15歲的冉閔組織兵馬斷後協防,這讓石虎大喜過望!此後石閔在對東晉的作戰中一路大勝,斬殺東晉兵過萬人,甚至還掠七萬戶東晉民眾凱旋!

從以上看來,冉閔就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要和父親一樣做一個勇敢的人、一個勇敢的戰士。

  • 其次冉閔是一個有所謀求的政治家 石虎病逝後, 這個時候,冉閔以及27歲了,在朝內大臣廢新帝欲作亂的時候,當機立斷做主立石虎長子的親弟弟宗室親王石遵為帝,挽救了後趙於水火邊緣。石遵曾經給冉閔承諾,如果自己做帝一定立他為儲君,可是最後食言,並開始限制他,怕他做大難以控制,但是冉閔當機立斷,殺死石遵,再立新帝石鑑,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出冉閔以及從一個懵懂的愣頭青變成了政治家!


河東一粟


冉閔功在救漢民,保文化,過在於不肯與東晉合作,錯失收復中原的機會,為北魏的崛起提供機會。

冉閔廢除後趙殘暴的統治,殺胡令,一夕之間令百萬胡人喪命,以人為食的羯族,更因此而遭到徹底的滅族。

冉閔雖然是被胡化,在行為性情頗為強勢,但至少允諾漢文化的延續,對待百姓也都愛護有加,因此受到百姓的殉國。

冉魏國土狹小,經過動亂後人口也凋敝,而周邊卻是強敵林立,唯有東晉既是漢族正統,又有實力協助冉閔。

東晉合作的基礎是,冉閔去除自立為帝,然而東晉孱弱的軍事能力被冉閔輕視,拒絕了合作的可能,斷送東晉統一的希望。

冉閔最後的戰敗,與國力有著巨大的關聯,戰亂導致農耕無法進行,冉魏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導致民心動盪。諸胡聯手圍攻,冉閔不幸被俘獲,冉魏也就此亡國。

所以,冉閔深受胡人影響,雖有智慧能夠百戰百勝,但忽視國力差距不肯與東晉聯手,反而妄自稱帝,這只是那個時代的侷限,我們不應該過分的譴責!


多臻貴


冉閔?近年來被粉飾過頭的一個可笑小丑。他害死的漢人,遠超過匈奴和羯人。


冉閔,所謂的“殺胡令”影響到的胡人,也就是十幾萬匈奴人和羯人。而死在這個“殺胡令”之下的漢人,估計是真正胡人的幾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東漢以後的匈奴部落,總共才三四萬戶,人口不過十幾萬人。而羯族作為匈奴的附庸,人口更少。在劉淵起兵初期,匈奴軍甚至常常打不過西晉一個太守,長期困頓於幷州一代,由此可以看出匈奴人口的虛弱。


劉聰、石勒等人後來能夠推翻西晉,完全是西晉內部自我作死,各種內部混戰消耗光了軍隊主力。而且,劉聰和石勒軍隊的主力,多數也是北方漢族流民,所謂的胡人並不佔優勢。


因此,說什麼冉閔趕跑了數百萬匈奴人、羌人、鮮卑人、氐族等等,根本是胡扯、胡扯再胡扯。中原農業地區如此肥沃富庶,西晉時期整個北方都不過才幾百萬人,四邊的草原苦寒之地反而能養活出幾百萬胡人?這不是打漢朝、魏朝和晉朝人的臉嗎?



所謂的“五胡亂華”,真正的草原民族最多不過幾十萬人。數量最多的當屬鮮卑族,而且分別歸屬段氏鮮卑、慕容鮮卑、宇文鮮卑、拓拔鮮卑等等。


最關鍵的是,人口最多的鮮卑族,你個冉閔根本管不到好不好!冉閔能驅逐慕容氏?還是驅逐了拓跋氏?


冉閔面對的胡人,主要是匈奴、羯族以及丁零等雜胡,每家最多也就幾萬人到十幾萬人。而且,冉閔的殺胡令只是一個短期行為,大量的胡人不僅安然無恙,而且繼續在冉閔麾下當差!



所謂的“興漢大天王”冉閔,居然將兒子冉胤任命為大單于,要當胡人的大頭領?這不是打臉嗎?而且他還把一千名歸降的胡人分配到冉胤麾下。這算什麼“殺胡令”?


某些人經常反覆地談什麼“幾百萬胡人被驅趕出中原,路上死傷枕籍,只有兩三成返回故鄉”,而且把他們的故鄉又編造成北方草原甚至什麼歐洲平原。這根本是歪曲史書!



史書寫的是“青、雍、幽、荊各州遷徙百姓及諸氐、羌、胡、蠻,共數百餘萬人,各自歸回本土……因飢餓、疾病等死亡,能夠抵達家鄉的僅有十分之二三。”看清楚,這裡指的是青、雍、幽、荊各州百姓數百萬人,絕大多數都是漢人!其他胡人的家鄉,也多是在中原!而且胡人所佔的比例能有多少?


這幾百萬漢人的死亡,才是“殺胡令”最大的犧牲品!要知道,西晉全國人口才不過一千多萬。可以說,冉閔給北方漢族人口造成的巨大損失,遠遠超過匈奴和羯族的前趙、後趙!(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不同的立場,有不同功過

比如,冉閔最大戰績是滅後趙平羯胡

站在羯胡立場,冉閔之過遠大於功

冉閔滅趙,讓趙國羯族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遷徙逃亡,最終煙消雲散成為歷史符號,造成這一切的兇手,冉閔自然罪大惡極

其實不僅是冉閔,對於羯胡來說,就算漢家百姓活的好一些,都是錯,需要壓制

時沙門吳進言於季龍曰:"胡運將衰,晉當復興,宜若役晉人以厭其氣。"

而站在漢家立場,冉閔之功遠大於過

冉閔又是民族英雄解放者,趙國漢家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人不如獸,就算在後趙出仕的漢家官員也是朝不保夕,說不定哪天就被羯胡給當街搶了,普通羯胡都可以明目張膽的搶劫後趙漢家官員。比如說石勒親家程瑕一家,和石勒結親,程家應該了不得吧,可就這樣的程家竟然被羯胡破門強搶,家中所有女性盡遭侮辱,兇手們揚長離去時還帶走了內衣,事後石勒僅是象徵性的懲處

其實在那個年代,誰當權都差不多,百姓一樣受苦被壓迫,但後趙做的太過了,對於漢家,他們實行減丁政策,準備亡族滅種

對於冉閔滅趙之舉,冉魏使官很直白的說

暴胡酷亂,蒼生屠膾,寡君奮劍而誅除之,黎元獲濟,可謂功格皇天,勳侔高祖

不同三觀,有不同是非判定

這一點比立場還有意思,近代史學家蔡東藩在他的兩晉演義中給冉閔做過點評定性,他說:

彼閔蒙乃父之餘廕,受石氏之豢養,予以高官,給以厚祿,大馬猶知報主,閔猶人耳,何竟不顧私恩,對寵我榮我者而反噬之?況羯雖異族,遠系從同,必欲盡殲無遺,設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謂其能顧祖國,必無是理

蔡東藩說的對不對呢?很對。估計封建時代或者受到老式儒家教育的很多文人仕子會贊成支持,忠孝節義嘛!

背叛還是起義,如何定義?


靈石蘊珠寶


冉閔的歷史功績,個人認為是功大於過! 功勞主要是在五胡亂華時期,中原生靈塗炭時,是他用一己之力喚醒了漢族人心中的英勇膽魄,讓後來的胡族領袖再也不敢輕視漢族人民,改變了胡族領袖對西晉朝廷覆滅後漢族不堪一擊的形象,也間接導致了漢族人民與少數民族的民族融合。

養子出身,軍功卓著

冉閔是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冉閔的父親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後趙明帝石勒在一次戰爭中俘獲了年方十二歲的冉良,石勒命石虎收他為養子,並改名為石瞻。冉良長達後勇猛多力,攻城陷地,立下大功。在後趙年間歷任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

冉閔因為父親的緣故,石虎愛屋及烏,再加上冉閔年幼時就有勇有謀,石虎很寵愛他,冉閔自小就同石虎的親孫子們一樣受到教育、培養。冉閔成年後,身高八尺,驍勇善戰,成為石虎手下一員猛將。 授任建節將軍,改封修成侯,歷任北中郎將、遊擊將軍。鹹康四年(後趙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戰中大敗,後趙各路軍隊都棄甲潰逃,只有冉閔因為平時領軍有方,手下的軍隊軍容整齊、進退有據、未遭創傷,由此冉閔威名大顯,更加受到石虎的喜愛。

後來冉閔更是因為帶兵打敗了東晉的軍隊,擒殺了東晉將領蔡懷,接著又平滅了後趙聲勢很大的戍卒起義軍,讓後趙的胡族、漢族將領都十分敬服。

與後趙皇室決裂,對胡人喪失信賴

公元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冉閔與自己達成政變成功後立冉閔為太子協議的石遵起兵奪權,冉閔起兵輔佐石遵剪除異己奪得皇位。然而稱帝后的石遵卻違背諾言,立自己的兒子石衍為皇太子。石遵忌憚冉閔的實力又加上自己理虧在先,想要陰謀誅殺冉閔。冉閔得知消息,聯合漢人乞活軍首領李農,密謀廢黜並殺掉石遵。立另外一個後趙皇室石鑑為傀儡皇帝,自封大將軍、武德王,掌控了後趙大權。

石鑑在冉閔挾持下稱帝之後,並不甘心作為他的傀儡,多次密謀政變誅殺冉閔和李農,但都未能成功。石虎的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起兵,與羌族名將姚弋仲、苻洪等聯合,集結了軍隊傳檄誅討冉閔。與此同時,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埋伏在宮中,準備謀殺冉閔,然而卻被勇武過人的冉閔奮起突擊,冉閔在宮殿內大逞兵威,埋伏的人員被冉閔殺的橫屍遍地,片甲不留。

推出史無前例的“殺胡令”,掀起了民族鬥爭的腥風血雨



經此三番兩次的背叛與伏擊後,冉閔終於明白,羯族人終究不會接納和信任自己,心知胡人終不可為自己所用,於是他便發佈了天下震怖的“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傳檄境內,敕各地將領殺胡、驅胡”。

“殺胡令”打開了漢胡民族仇恨宣洩的缺口,漢族對胡族積壓多年的仇恨一下得到了釋放,拿起武器的漢族人民在冉閔的支持和號召下對胡族百姓大開殺戒。冉閔親自率領趙人誅殺胡羯,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狼藉。各地漢族武裝勢力也乘機攻殺胡族以請功,將轄區內的羯人與胡人不分青紅皂白疑慮趕盡殺絕。

由於“殺胡令”的影響,北方各族幾乎“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中原的各路胡人恐慌無比,悉數奔逃,輾轉萬里,逃回西域,道路交錯,各自攻殺,當年進入中原的胡人,數月之間十不存一。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殺戮,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

《晉紀》記載:“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

在驚聞大變之後,石虎之子石琨率七萬趙軍,攻打鄴城。神勇如呂布的冉閔手執兩刃矛,率千騎突陣將其擊潰,斬首三千。此後,冉閔又殺死石鑑,將石虎孫子三十八人誅殺殆盡,自立為帝,恢復父祖的漢姓冉氏,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冉閔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冉魏根基也淺,完全是靠個人武勇和戰爭立國,在北方几乎得不到任何勢力的支持,和唯一的同盟乞活軍領袖李農也因為利益衝突反目成仇,最終誅殺了盟友——北方漢人最大武裝勢力的領袖李農。遣使前往東晉,欲與東晉結盟,因為自己的傲慢無禮以及前期與東晉交戰的影響直接遭到了東晉的拒絕,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孤立無援。最後冉閔在鮮卑慕容恪的大軍圍攻下,冉閔寡不敵眾,力盡被俘。

結語:

冉閔時期,胡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頗為嚴重。在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群雄並起,在匈奴人劉淵,羯族人石勒之後,各族胡人武裝勢力紛紛進入中原。當時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特別是劉淵為代表匈奴、石勒為代表的羯人崛起後,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先後建立了漢趙、前趙、後趙王朝。後趙統治北方時,當時的漢人不超過五百萬左右,胡人卻與這個數相當甚至高於這個數。胡人人口還在增長,而漢人不斷減少。《晉書》記載:“方今四海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北方漢族和五胡各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北方漢族有著被進一步喪失生存空間的可能性。而冉閔的崛起與“殺胡令”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方漢族的不利地位,北方漢族的奮勇抗擊給胡人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打壓和遏制,為北方漢族獲得了胡族政權領袖的重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胡漢兩族的民族大融合打下了基礎。


百聞廣記小書童


冉閔,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長期以來一直充滿爭議。人們對他的評價往往趨於兩個極端: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是挽救了漢人於危亡的民族英雄;不喜歡他的人,則把他看做是殺人不眨眼的屠夫。

冉閔是一個身上帶有原罪的人,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呈極端化的兩種評論在筆者看來都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五胡亂華無異於神州大地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在這一黑暗的歷史背景下,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塞外遊牧民族趁中原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大舉南下入侵,致使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299年時,中原大地上的漢人總數約有1939萬人,然而歷經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戰亂,至冉閔滅羯趙之時,中原漢人僅剩下400萬餘,近兩千萬漢人中的四分之三被外族勢力屠殺殆盡,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險些毀於一旦。

五胡亂華時代,被稱為"屠夫"的冉魏皇帝冉閔究竟殺了多少胡人?今天恐怕很難統計。

冉閔曾有過兩次大規模屠殺遊牧民族的紀錄,公元349年,冉閔殺了石遵之後,胡人反抗之情高漲,未達到戰略威懾的目的,冉閔盡殺胡人軍民十幾萬人。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攻陷鄴城,下令屠殺城中所有軍民。二十幾萬胡人軍民被屠殺殆盡,屍體全部餵食猛獸。

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特定事件,冉閔"殺胡令"雖然情有可原不代表我們可以認同他的做法,以客觀角度看,冉閔"殺胡令"的動機遠不是那麼神聖。

傳說石遵曾酒後許諾要立冉閔為太子,酒醒後卻對此事隻字不提,甚至還要殺了冉閔。然而石遵的兄弟石鑑也將暗殺計劃向冉閔和盤托出,致使冉閔逃過一劫,並決定先下手為強——設計殺死石尊,隨後擁戴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石鑑登基。

由於被人不斷排擠迫害,冉閔忍無可忍,最終下令"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冉閔所推行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符合大多數漢族人民的意願的,由此也不難窺見當時中原百姓與塞外少數民族的矛盾屬於國仇家恨,無法調和。但冉閔的暴行還是引來了不少後人的非議,稱其為屠夫天子亦不為過。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老易說事,偏愛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冉閔因為一紙《殺胡令》而千百年備受爭議,從人道主義來說,冉閔顯得格外的殘暴。但是從民族主義來講,冉閔又幾乎是挽救了當時的北方漢族。

所以人們從不同的歷史角度據理力爭,對冉閔大肆地“品頭論足”,甚至面紅耳赤,依然不誓不罷休。就老易看來,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

首先,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有基本的史學觀點的。歷史上對於冉閔的史學記載並不多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歷史上那些朝代的統治者對於冉閔是有刻意的避諱的,也折射出了他們的態度。

但是,這畢竟是史學家們的觀點,我們尋常百姓讀歷史,首先還是要有自己的史學觀。


冉閔,他是寄生在胡人政權(後趙)中的一個漢人,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如若冉閔是一個普通人,也就罷了,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冉閔或許就此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但冉閔偏偏天縱奇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能人。

所以,能力越大,幹得也越多。冉閔得到了石虎的重用,但是石虎是入侵中原的胡人,他傷害的對象正是漢族人們,所以冉閔越得到石虎的重用,也就說明前期冉閔對漢族的傷害越大。所以這也成為後來很多人詬病冉閔的理由之一,說他是徹頭徹尾的漢奸。但事實上,這個事情還真不能全怪冉閔。畢竟他父親就被石虎收養了,他也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出身。

隨著石虎去世,冉閔在後趙的功勞越來越大,後趙的皇室開始越來越猜忌冉閔。說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高於世,眾必毀之”的道理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冉閔不心甘之下,於是舉兵反了後趙。

反了後趙的冉閔雖然控制了京城,但是後趙的羯人依然不願為其所用。冉閔讓他們選擇留下或者離開的時候,大多數羯人都選擇毅然決然地離開後趙京城。這種情況給冉閔的刺激很大,他意識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五胡亂華”那個亂世,沒有任何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是真正有安全感的。冉閔看到羯人都不願意為其所用,只能另闢蹊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漢人成了他最好的政治朋友。為了團結北方的漢人,為了找到他們的共同“痛點”,於是《殺胡令》橫空出世了。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殺胡令》還是一種政治需要。但與此同時,《殺胡令》也包含了一點民族主義。


後來,在《殺胡令》的影響力下,冉閔的後魏政權實力大增,從而在北方那一片已經被胡族糟蹋得亂七八糟的土地上,殺出了一條血路。與冉閔有直接仇恨的羯族幾乎被滅族。其他胡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因為冉閔的軍事能力實在太強了。

據歷史統計,死在冉閔《殺胡令》下的胡人數以百萬計。但是《殺胡令》的負面效果也很快就體現出來了,當北方的胡人意識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竟罕見地聯合起來絞殺冉閔。

後來,冉閔遇到了同時代鮮卑族的另一個軍事天才慕容恪,被其以誘兵之計騙入了包圍圈,併發明瞭後世所謂的“鐵浮屠”、“柺子嗎”將冉閔先包圍、後擒獲。被擒獲的冉閔面對以勝利者自居的慕容儁(慕容恪的哥哥)“不堪一擊的敗軍之將也想當皇帝”的嘲笑時,大義凜然,說:“你們這些未進化的胡人都可以當皇帝,我為什麼不可以?”所以,很快就被殺害了。後被建立前燕的慕容儁追封為“武悼天王”


冉閔實際上從建立後魏,到兵敗身亡,時間並不長,也就三兩年時間。但是,他對漢族、對胡族都是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他是一個破局者。

要客觀地評價冉閔,我們可以用假設法,假設歷史上沒有冉閔這個人,那麼歷史會變成什麼樣?我想大統一的時代會早上幾十年到來(最後統一南北的還是北方的鮮卑族政權)。但是因此把破壞大統一的罪名丟給冉閔顯然是不客觀的。

另外,我們也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北方胡族過早地統一全國,那麼,胡族還沒有完全漢化,那麼中華民族的命運又是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其實,冉閔的一生都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的常規操作,我們不應該從道德上去對其加以譴責。就其一生的行為表現來看,我認為還是功稍大於過的。畢竟一個能為保留民族文化,拯救同胞命運去抗爭的人,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總是值得人尊敬的。


老易說事


現代學者對於冉閔其人爭議還是比較大的,有人說他是漢民族的救世主,也有人 說他是殺人魔王,不管怎樣,冉閔拯救了漢族,如果沒有他,漢族這個種群可能 在地球上消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就會沒有中國什麼事,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歷史背景

我們都知道是司馬炎開創了西晉,他算是一個雄才,但他的子孫不敢恭維,統治 者的昏庸無能導致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分崩離析,少數 民族趁機崛起,其中匈奴、羯、鮮卑、羌、氐五個民族為主,他們大肆禍亂中原 大地,史稱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可以說是漢族的噩夢,北方漢族基本屠殺殆盡, 南方漢族也危機不斷。漢人處在最底層,不斷被奴役和殺戮,許多人甚至還被當 作兩腳羊吃掉,漢族存在滅種的可能。中華文明也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二、漢民族自我抗爭

五胡不斷蠶食漢族的生存空間,有血性的漢族子弟也在不斷抗爭,其中著名的有 乞活軍這一組織,他們抗擊胡人,打擊了胡人的囂張氣焰,然乞活軍終究不是正 規軍隊,缺乏戰鬥力,也面臨很大困境。這時出現了冉閔,是他拯救了漢民族。他頒佈了著名的“殺胡令”,內容如下,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漢家基業,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冉閔不才,受命於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冉閔共頒佈了三道殺胡令,漢族長期積壓的怨氣一併爆發,冉閔親自帶隊,光在鄴城就屠殺了二十萬的羯族人。一日之內,便有數萬胡人被砍頭。無論男女老幼,都不能倖免,屍體被拋在城外,成為野狗豺狼的晚餐。

殺胡令後,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得到緩息,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滅亡,近百萬胡人士兵被斬殺,其中羯族直接滅種。

三、冉閔的歷史功過

後世人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在冉閔的帶領下,北方的漢族百姓自尊自強起來,不再受胡人的欺壓和屠殺,胡人開始尊重漢民族,不再是兩腳羊,紛紛採取更為合作的態度,讓漢人務農 ,他們打戰。這些都有利於漢族人口的恢復和增長,後在隨文帝楊堅的帶領下恢復了漢人統治。也有人認為,冉閔對胡人的殺戮加深了漢人和胡人之間的矛盾,不利於民族的團結。

逝者斯也,皆為煙雲。冉閔對於漢民族的功績不容抹殺。




一切都付笑談中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對冉閔的評價也是如此。冉閔其人,原是石虎義孫,因其戰功卓著,軍事能力顯著,深受石虎喜愛,把他當做親孫子一般對待,封侯拜將,石虎之恩不可謂不厚。石虎死後,繼位者因冉閔實力太強,可稱之為功高蓋主,所以採取了很多壓制和削弱冉閔的措施,以致君逼臣反,冉閔殺帝自立,建立冉魏政權,因胡人不屈服,生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繼而出臺殺胡令,挽救瀕臨滅絕的北方漢人,大肆屠戮胡人,人數逾百萬,使胡羯幾近滅族,激起其他胡人聯合絞殺,戰敗被殺。

冉閔所處的時代,正值東晉衰弱,五胡亂華,胡人在漢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更有甚者以漢人為食,戲稱為兩腿羊,致使北方漢人幾近滅絕,而冉閔一紙殺胡令,挽救了北方漢人,也挽救了北方漢人文明,所以稱之為民族英雄理所應當。

冉閔不容於正史有兩大原因:其一,弒主篡位,雖然這也是生存法則,但冉閔做法違背了儒家君臣倫理之道,不被儒家思想所接受。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不願樹立他這樣一個弒主自立的亂臣賊子做榜樣,所以他不被統治者所接受;其二,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產物,無論是秦漢匈奴,還是唐宋突厥契丹,無一不被同化,融入到中華民族之中,每一支都是華夏兒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經歷了不少的愛恨情仇,但我們最終血脈相依!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冉閔挽救漢人漢人文明,功不可沒,當可和漢之衛霍、宋之岳飛共立,青史留名!

以下圖片來自今日頭條,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我想養貓捉老鼠


冉閔的父親是冉瞻是乞活軍遺孤,被石虎收為養子,後來在於匈奴劉曜作戰時陣亡。冉閔和父親一樣驍勇善戰,便成了石虎的養孫,賜名叫石閔,石閔自幼果決驍勇,善戰多謀,長成後身長八尺,勇力絕倫,石虎對這個幹孫子頗為器重,給他諸皇子的待遇。公元338年,17歲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他們遭遇了燕國名將慕容恪騎兵追擊,史載後趙石虎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之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

公元339年,石虎派五路兵馬攻打東晉,在沔陰之戰中,冉閔作戰勇猛,大敗晉軍,斬殺東晉大將蔡懷。後來後趙大將梁犢擁兵十萬謀反,叛軍連克長安、洛陽,冉閔再建奇功,擊敗梁犢。自此冉閔威名日盛。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而冉閔此時支持的是石虎的另外一個兒子石遵,冉閔輔佐石遵起兵奪權,石遵對冉閔許下承諾,稱帝之後會立冉閔為儲君,最終石遵奪得皇位。然而稱帝后的石遵卻違背諾言,立石衍為皇太子,冉閔倍感失望。雙方漸生罅隙,最終反目成仇,石遵想要誅殺冉閔,冉閔得知消息,先下手為強,聯合漢人乞活軍首領李農,密謀廢黜石遵。在琨華殿殺死石遵,立石鑑為皇帝,自封大將軍、武德王。石鑑在冉閔挾持下稱帝之後,並不甘心作為他的傀儡,多次密謀政變誅殺冉閔和李農。後石虎的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起兵,傳檄誅討冉閔。與此同時,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埋伏在宮中,準備謀殺冉閔,然而卻被冉閔逆襲,冉閔從鳳陽門至琨華殿,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經此一役後,冉閔明白,羯族人終究不會接納和信任自己。於是他發佈了天下震怖的“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傳檄境內,敕各地將領殺胡、驅胡”。“殺胡令”打開了民族仇恨宣洩的缺口,從此殺戒大開。一日之中,斬首數萬。數日之內,羯族人被斬首20萬。由於“殺胡令”的影響,中原的胡人恐慌無比,悉數奔逃,輾轉萬里,逃回西域,當年進入中原的胡人,數月之間十不存一。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殺戮,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

但冉閔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冉魏根基也淺,完全是靠個人武勇和戰爭立國,在北方几乎得不到任何勢力的支持。他曾遣使前往東晉,欲與東晉結盟,也遭到了拒絕,最終眾叛親離,兵敗被殺

冉閔的個人武勇還是值得稱道的,幾乎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累積消滅的羯人大約近三十萬左右。客觀上緩解了中原漢民的生存壓力,但一味用兵,沒有很好地治政手段,只能稱得上是一介武夫,亂世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