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冠狀病毒肺炎下的金融市場,如何調整投資心理?


面對冠狀病毒肺炎下的金融市場,如何調整投資心理?

今年春節期間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了很多社會性的心理問題。當然,也對很多人的投資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大多數都是特殊環境下的心理偏差,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為了減少這種心理偏差給大家投資帶來的損失,我們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2003年的非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那時候既沒有微信也沒有微博,在這次疫情相關信息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移動互聯網。雖然所有人都悶在家裡,但是每天刷著手機,幾乎每一條朋友圈、每個微信群、微博、抖音上鋪天蓋地的全是有關疫情的消息。但所有這些信息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各個渠道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甚至是有人蓄意造謠,唯恐天下不亂。

對於這麼大量而複雜的信息,絕大多數普通人是沒有辨識能力的,心理和情緒勢必受到影響。這段時間,從政府、到專家、到普通民眾,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正常的事情,可以說人性的弱點在大災面前暴露無遺,很多時候讓人唏噓。

而暴露出來的這些人性和恐慌心理,勢必會影響到接下來的投資和理財行為。開盤第一天下跌8個點,大批投資者低位拋出了全部籌碼。巴菲特老爺子說過,投資不需要太高的智商,需要的只是適合的氣質,要能夠擺脫他人的觀點對自己的影響。

面對冠狀病毒肺炎下的金融市場,如何調整投資心理?

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面前,作為人的本能反應,投資心理方面最容易出現的偏差有以下三個:

第一,就是恐懼

貪婪和恐懼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元素。面對從未經歷過的疫情,甚至連專家都束手無策的病毒,絕大部分人會處於本能的恐懼。

如果這種恐懼保持在適當的程度,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有利於我們認真加強防控,有效防止疫情的傳播和擴散。

但由於無知,或者對信息的過度解讀甚至誤讀,以及受到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的影響,而產生過度恐懼的心理,就會引起行為上的過度偏差,甚至會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

其實,這種恐懼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代表性偏差“造成的。所謂”代表性偏差“就是最近發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會影響人們對於風險或者概率的判斷。這段時間,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幾乎全部是關於疫情的,這種密集甚至壓迫式的信息傳遞,確實會讓人容易產生恐懼感。

恐懼的心理反映在投資上,就是恐慌性的割肉拋售。

第二,是羊群效應

也就是跟風的從眾心理,是最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之一。人之所以會產生羊群效應,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有盲目跟從的衝動。有一本書叫做《烏合之眾》,指出個人在群體中會失去理性,思想情感都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變得極端和偏執,甚至失去自控力。

這次疫情之下,很多人的恐懼心理或者對某些現象的認知偏執,往往就是受到周圍人以及網上其他人的影響。很多人搶購口罩、酒精,甚至雙黃連口服液,還有人囤積日常生活用品,這些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而且對於疫情的控制和防護也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羊群效應反映在投資上,就是跟風式的踩踏,導致市場出現非理性大跌。

第三,是追漲殺跌

由於恐懼心理和羊群效應,很多人在投資上就表現出追漲殺跌,越漲越追,越跌越跑,導致的結果就是高買低賣。這也是很多散戶投資中賺不到錢的很重要原因。

面對冠狀病毒肺炎下的金融市場,如何調整投資心理?

綜上,面對突發疫情的心理偏差會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調整心理偏差呢?

第一、以史為鑑

這次的疫情雖然來勢兇猛,但放眼人類歷史來看,絕對不會是最嚴重的。我們應該去研究歷史,遠到幾百年前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一百年前中國東北的肺鼠疫,近到17年前的非典,那時候的醫療防治條件都遠不如現在,但最後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無論是醫療界還是政府都積累了豐富的防控經驗,我們完全應該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衛戰。

除此之外,通過歷史我們還可以看到歷次疫情乃至其他嚴重危機之後的經濟和資本市場表現,最終這些當時看起來非常嚴重的事件,都沒有影響整體經濟和市場的行情走勢。回過頭來看,這些危機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浪花而已。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個時候宅在家裡讀一讀相關歷史,能夠讓我們更加平靜,減少焦慮。

第二、獨立思考

投資中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千萬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賺錢的總是少數人,盲目從眾是賺不到錢的。所謂獨立思考,就是運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做出獨立的推演和判斷。

這次疫情當中,很多謠言藉助網絡滿天飛,什麼”種族陰謀論“了,“經濟拐點出現,經濟倒退20年”等等聳人聽聞。但是,如果我們能理性冷靜思考,就會發現很多言論完全站不住腳,根本不用去理會,更不用無謂的擔心。

這個時候,只有獨立思考才是對自己的錢真正負責任,畢竟虧了錢最心疼的是你自己。

第三、長期主義下的逆向操作

我們耳熟能詳的股神巴菲特金句: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這句話很多人知道也很容易理解,但真正落實到行動,恐怕就很少人能做到了。

投資當中,敢於逆向操作,就是對抗人性當中天然存在的一些弱點,這些弱點往往成為投資失敗的根源。

真的要想實現投資理財的目標,一定是著眼於長期主義,而不是短期投機。

而在長期主義的框架下,這一次的武漢肺炎,也將如非典一樣,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2003年9月份之後,非典重災區的北京,所有一切恢復得無比正常,就好像那場大疫情壓根兒沒有發生過一樣。

所以,像“武漢肺炎”這樣的突發事件一定是一個機會,要敢於逆向操作,只有這樣才能賺到市場給予的賺錢機會。

記住巴菲特還有一句話:股災是上帝送給長期投資者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