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太陽是恆星嗎?

我們的汽車每行駛5000公里是否需要更換機油?

請在世界地圖上指出埃及的位置。

美國小說《白鯨記》的作者是誰?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多少位法官?

……

面對上述這些毫無關聯,又涵蓋各種門類知識的問題,你能答對幾道題?

也許你會反問,知道不知道這些無聊的知識,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嗎?

有一個叫威廉·龐德斯通的人說,有影響,而且有很大的影響。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威廉·龐德斯通,是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世界知名雜誌長期撰稿人。已經出版包括《誰是谷歌想要的人才》《剪刀石頭布》《定價》等14本暢銷書,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

在他新出版的《知識大遷移》一書中,作者通過一種新型投票技術“互聯網小組調查”,進行廣泛且科學嚴謹的調查後發現:在回答一些常識性問題中,得分較高的被調查者,比得分較低的被調查者,年收入更高,也更容易獲得幸福生活。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在這本書中,一共包含三大主題:

信息爆炸時代,為什麼人卻越來越無知?

哪些知識讓你更富有、更幸福?

在無知的世界成為贏家的幾種策略。

利用週末的時間,我通讀完本書。合上書本,我深感到自己認知地圖的擴展,思維方式的升級。下面,我就從七個部分,來談一談我對於本書讀後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網絡時代,我們還有必要學習知識嗎?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海量信息每天甚至每時每刻向我們鋪面而來。我們如同掌握了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神獸召喚器”,只要我們一開口,想要的一切信息立刻現身,為我所用。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在十幾年前,長途汽車司機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職業。司機師傅需要掌握車輛的構造、零部件更換維修技能,能識別各種交通標誌牌,記住全國各省之間的道路、氣候、地理環境。

現在呢?我們從北京出發開車去廣州,對於一個司機的要求,只要會打開油箱蓋加油就行了。

我們不需要再記住任何交通路線圖,甚至不需要知道廣州在北京的南邊。只要拿出手機搜索目的地,然後按照林志玲姐姐的聲音走就行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輕鬆便可獲得知識,我們為什麼還要費力去學習、記憶知識?

龐德斯通通過對公眾原始知識(從量子物理學到流行文化)的調查,並將調查結果與被調查者的財富、健康、幸福等指標進行比對,得出瞭如下結論:

瞭解事實性知識的多少程度,與你的個人財富以及幸福,有著很強的正向關聯性。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英語教授小赫施,大力提倡美國應加強對於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培訓。他批判美國教育制度過分強調方法和批判性思維,卻輕視事實的傳授。

他說,伽馬射線、洛可可藝術、絕對零度、人造肛門等等術語,應該是信息網絡中所有讀者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因為這些背景信息儲存在讀者的頭腦裡,可以使他們在拿起一張報紙時具備足夠的理解力,能歸納要點、把握內容、將所讀信息與為言明的語境掛鉤。

而語境,則為讀者讀到的東西賦予了意義。

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有同感。

曾有人問,我當年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一點也沒有用在生活中。那麼,我當初上學有什麼用呢?

有人回答,這麼多年,我吃過無數頓飯,但最終全部排洩掉了。那麼,我當初吃飯究竟有什麼用呢?

這個比喻很好,形象地說明了學習知識的用處。

我們學習的許許多多的瑣碎知識,在一點點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智與思考模式,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我們也許忘了學校學習的元素週期表、化學實驗步驟、歷史大事件的時間等等具體知識。但我們明白了地球之渺小、宇宙之浩瀚,瞭解了偉人思想之深遠、科學實驗態度之嚴謹。

而對於這些常識的瞭解,內化於我們的內心,影響著我們的性格與處世原則,最終使我們變成了一個理性、謙卑、思考的人。

這,就是我們學習常識性知識的作用。

二、授人以漁,或許真不如授人以魚

傳授事實,還是傳授方法,這是教育的永恆困境。

在我們傳統教育中,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大事件發生的日期、化學元素週期表、各個國家在地球儀上的位置,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

人們認為,學生與其記住這些和自己日常生活根本沒有關聯的冷門知識,不如學習技能和批判性思維。

我們總是提倡西方教育的批判性思維,而輕視基礎知識教育。認為與知道更多瑣碎知識相比,一個人更應該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龐德斯通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批判性思維固然重要,但如果你的批判是建立在錯誤的事實基礎之上,批判又有何用?

借用中國北方地區諷刺做事沒有目的性的一類人,常會說到的一句俗語:哭了半天,都不知道誰死了。

哭,是思維的表達。但思維的表達要建立在真實事實的基礎之上,都不知道誰死了,你哭誰呢?又哭給誰聽呢?

有許多專家學者,知識大廈建構的很弘大,理論精妙、論證嚴謹,但卻缺少基礎事實的根基。往往理論很輝煌動人,實踐中卻根本行不通,甚至會出現很荒謬的結果。

正如一個笑話,醫生興沖沖地告訴家屬,手術很成功,就是病人死了!

推崇方法論的人,總是過度沉迷於對於技術和思維方式的迷戀中,卻往往忽視了事實的重要性。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回顧這幾年互聯網上的熱點新聞事件引起的罵戰,爭論的雙方兩派,雖然爭吵謾罵的不可開交,但往往雙方連爭論的對象都沒有搞清楚。缺乏閱讀理解能力、缺乏對基本事實和常識性知識的瞭解,只為情緒左右而採取站隊態度,結局往往是一地雞毛。

三、越無知,越膽大

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斯提出了理性無知的概念。很多時候,人們為獲得知識付出的代價,超出了獲取知識所得到的優勢。比如選民,手中的一票永遠不可能左右選舉結果,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費力去思考衡量哪個候選人更為合適呢?做為一個理性的人,這個選民只需保持對候選人及其政治主張的無知就行了。

2014年,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美國人發起了該如何應對的大辯論。有三位政治學家通過在地圖上找烏克蘭的調查發現,在地圖上指的位置離烏克蘭越遠的人,就越支持美國對烏克蘭實施軍事幹預。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同理,通過作者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個觀點。

相信人類曾經和恐龍同時代生存的人,大多贊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邊境修建隔離牆,他們同時也多數會拒絕為孩子接種麻疹、腮腺炎疫苗,因為聽說這些疫苗有可能對兒童有副作用。

認為是比爾蓋茨創建了特斯拉公司的人,更願意為了100萬美元把自己的寵物扔下懸崖。

由此,我想到了國內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發的朋友圈,充斥著“不轉不是中國人”“美國佬的轉基因陰謀”等等風格的文章,那麼你就大致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學識素養了。

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有更大可能隨意發表意見。

我想到了網絡熱炒的案件,越是專業人士,說話就會越謹慎。比如法官、律師等法律人士,他們在評價網絡熱點案件時,往往會以“沒有看過案卷、不瞭解具體案情”為由謹慎表態。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與之相反,越是通過社交媒體甚至小道消息瞭解案件的人,越會發表情緒激烈的觀點,比如“辦案法官枉法裁判”、“被告人該千刀萬剮”等等。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吧。

四、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蠢的

互聯網的壞處,不是讓我們獲得虛假的信息,而是會使我們陷入“元無知”的境地,即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千禧一代(指出生與80年代至2000年的孩子,他們是第一代靠維基百科而不是《世界百科全書》做作業的孩子)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卻並不知道知識本身。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因為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如此便捷,導致我們根本不用記住任何知識,需要時,我們輕鬆在搜索框中搜索即可。所以,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信息,大腦就會自動遺忘。這被稱為 “谷歌效應”。

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有手機通訊錄,我現在不需記住任何親人朋友的手機號碼,因為我知道我需要時就能在手機上找到。

但這種自信也會造成一種風險,如果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丟了手機,我便不能通過電話向任何親人朋友求助了。

互聯網帶給我們擁有海量知識的錯覺,但真實的情況是,我們面對搜索框,卻根本不知道應該搜索什麼。

造成這種無知的原因,作者分析了幾種。

比如面對複雜數字和公式,人們沒有興趣和能力去計算,導致無知產生。

比如政治家為了政治訴求,會干擾學校的歷史教材的編寫,這種選擇性的描述歷史,導致人們對於真實歷史的無知。

比如新聞媒體為了商業利益,會一味迎合讀者的口味,他們想看什麼,就給他們看什麼。這造成了讀者信息來源的單一和片面化,最終造成讀者對於真實世界的錯誤認知。

作者拿美國福克斯新聞臺為例,來說明一家充滿偏見的媒體是如何影響它的觀眾的。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一些批評家看來,福克斯新聞臺的節目只是為了那些驗證自己信念、並對有違個人信念的消息充耳不聞的觀眾而創辦。說簡單點,它的節目不客觀,很偏激。

其次,他們的記者在做選擇性報道,精挑細選與自己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一小部分新聞進行報道,比如小老百姓落在大政府或商界精英手裡的受害情緒、一些政治家的演講在為證明屬實的政治陰謀背書等等。

這些新聞的調調很符合那一部分觀眾的口味,但至於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則不是這家新聞臺的關心範圍了。

最後,這家新聞臺把觀點和娛樂混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它作為消息來源的不可信任。

因為要迎合特定觀眾,所以一些媒體展現出了一個扭曲了的世界,反過來,這些扭曲過的世界,又加深了那些深懷偏見觀眾的固有觀念。

於是無知越來越嚴重,無知的人批量產生。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作者曾經做過測試,並讓被試者給自己的測試結果評分。那些得分較低的人,往往對自己評價過高。

這是科技發展帶給人類生活的便利。科技打開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地圖,但同時,卻縮小甚至塗抹了人類探索真實世界的認知地圖。

我們可以藉助導航毫不費力地將車從北京開到廣州,卻或許不知道廣州在北京的南邊。

五、常識性知識與收入存在相關性

通過作者的大量調查研究,知道許多與生存無關的冷門知識或常識性知識的人,往往有更高的收入水平。

作者提出了造成這種關聯性的三種可能原因。

第一,對於事實性知識的瞭解導致了高收入。

比如廣博的知識面可以使你在職場上更容易獲得上司的認可,從而更容易升職加薪。

第二,高收入使人們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面。

比如富人更有閒暇的時間聽新聞、讀書、上課充電。

第三,知識水平和高收入有相同的成因。

比如富人家的孩子更有可能上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也同時在就業後擁有較高收入。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還有人說,就是因為有些人天生對知識充滿好奇,也擁有自律及學習能力,導致事業也會同樣成功。

但作為普通人來講,我們無法選擇有錢的父母,也無法選擇自身的心智能力,唯有努力學習,才是使我們獲得較高收入的終極因素。

作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影響著我們對於事物的判斷。消息來源之間的知識差異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受眾群體的差異。

一個經常閱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的人,與一個經常觀看《福克斯新聞臺》的人,認知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六、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避免無知?

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建議。

第一,個人獲取信息應該平衡理性。

美國有一些著名的專門刊登惡搞虛假新聞的網站,比如《洋蔥新聞》、《全球聯合新聞》等等。它們聘請有才華的作家撰寫虛假新聞故事,屬於不動聲色的惡作劇。但這些文章往往卻被讀者轉發在臉書、推特等等社交平臺上。

更為關鍵的是,人們轉發它不是因為有趣,而是因為相信。

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大多建立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之上,後果如何?

自問一下,我們平時獲取資訊的方式與途徑有哪些呢?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毫無疑問,包括我在內,我們平時靠朋友圈消息和一些新聞聚合軟件(比如今日頭條)來獲取信息。

為什麼網絡謠言會越來越多?因為謠言傳播成本幾乎沒有,而且令普通人很難分辨。朋友圈有屏蔽功能,我們可以不看我們不想看到的東西。今日頭條有大數據算法,可以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為你定製新聞推送。它只為我們推薦我們想看的東西。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有一本經典著作《理解媒介》,書的主題,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我們依靠什麼途徑獲取信息,那個渠道對我們而言就成為了信息本身。

當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瞭解與判斷,需要依靠朋友圈、今日頭條時,我們的世界該是多麼的自私與狹隘!

第二,狐狸式的廣博勝過刺蝟式的專精。

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流傳下來一句諺語,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

這句話的原意是,比起廣而不精的人來說,死盯一門專業知識的人更能獲得成功。中國傳統對狐狸式的人也有專門稱謂的“萬金油”,意思是哪裡都能用,但對哪裡都不是特效藥。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但是,這種傳統觀點或許要改一改了。作者認為,狐狸是個多面手,思想開放,以事實為基礎,有創業精神。而刺蝟只知道重要觀念。正如一個人手裡有一個錘子,那麼他看什麼都像是釘子。

擁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太可能因為輕忽而做出糟糕的決定,因為他們更為擅長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無知。

知道一些其他行業領域的基礎性知識,在自己遇到問題時,就不會犯常識性錯誤或低級錯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缺乏相關知識,需要搜索深入瞭解。而如果你腦子中連這些基礎性概念都沒有,那麼你就對於那個陌生世界一無所知。

七、結尾

讀完全書,我總結了一些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終生學習者,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

養成閱讀傳統、嚴肅媒體以及非虛構書籍的習慣。

培養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及習慣。

多瞭解各個行業、各個專業領域的基礎性知識,不求精,但求廣。

做到以上幾點,在我們遇到隔行的問題時,如果具有那個行業最普通的常識性知識基礎,做判斷時就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

6000字讀透《知識大遷移》:互聯網是如何把我們變愚蠢的?


批判性思維或許是構建我們心智殿堂的框架,但常識性的知識點,就如同這座殿堂的磚,單個看,這些磚既微小又無足輕重,即便抽掉幾塊幾十塊,我們的心智殿堂也不會坍塌。

但這一塊塊常識性觀點的磚,卻是我們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紛繁複雜的觀點時,可以保持理性的堅實基礎。

正如作者在書的最後所說,學習的行為塑造了我們的直覺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實,讓身為公民的我們更睿智,還帶來謙卑。因為只有知識廣博的人才明白自己欠缺哪些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